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竹马舞
释义

指用竹子编成马的形象,外糊红白纸,表演者戴着纸马边舞边唱。武宣县的竹马舞,以禄新、思灵乡流传最盛。据老艺人说,相传远古时候有兄弟三人,老大法名三清、老二法名三宝、老三法名三元,后人称他们为三师。他们兄弟三人专做师公、道公为业,其法术高超,善驱魔赶鬼、迎神纳福、消灾除病。他们三人自创本家派系后,便广招门徒,授予各种法术、唱腔舞蹈,就这样代代相传下来。

舞蹈简介

竹马舞,一般是在丧事或人病了请去为死者、病人超度亡灵,迎神驱魔、消灾除病。后来,演变发展到从师公舞中脱颖而出的师公戏后,竹马舞便成了师公戏的附属品一每演师公戏前必先跳一段竹马舞,然后才演唱师公戏的正文。

历史起源

淳安县竹马舞起源于明代。传说朱元璋被张士诚打败后,躲在淳安县安梓桐的打铁山石洞里,恰逢一匹竹扎架子外糊彩纸的竹马,他用鞭一抽,竟然昂首长啸,疾风快步奔跑起来。凭借这匹神马,他所向无敌,打败了元军,夺取了帝位。后来,淳安老百姓就制作竹马祭奠祖宗。起初的竹马制作祭具,腹中点蜡烛,用来观赏。

近年对跳竹马作了改进与创新。多次参加杭州西博会表演。在全国六城市民向文艺表演中,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风格特色

竹马舞在清代就已流传。竹马舞,亦称骑竹马,即用竹子扎成半截马头,半截马尾,用白或黄、红、黑、棕等颜色剪成纸絮粘糊,形似马的鬃毛,再由少年儿童系在腰上,两只人脚从马身下露出来,象人骑在马身上一般。

竹马舞通常为四人面对面穿梭,伴以锣鼓响器,四人可分别化妆为八仙、三国或西游记中的人物,或带面具妆扮成钟馗、大头和尚展袖起舞,响器停后,就唱歌。

唱歌的内容多为叙说神话之来,如“正月是新春,王母要做生,佛堂蟠桃会,八仙出洞门。二月是花期,孙猴去偷桃,仙桃未到手,惹的祸不小。三月是清明,听唱吕洞宾,戏了白牡丹,点石要成金。四月麦刁枯,听唱何仙姑,身背捞筲子,舀干洞庭湖。五月端阳末,听唱蓝采和,手提采花篮,踏波去采荷。六月热难熬,听唱张果老,倒骑黑驴子,压断洛阳桥……

竹马舞的演唱通俗生动,跳竹马舞的孩童,一般聪明敏捷,会唱会跳,富有表情,竹马舞的演唱形式由古至今亦发展演变。由二人或四人置身马形之中,人骑马跳舞发展成为人骑在马上的各种形态,时而奔驰飞舞,时而漫步慢行,时而失前蹄人马卧倒在地,然后又奋力挣扎而起,重新奔腾,不仅为节日增添了欢乐的气氛,也令人神往回味,乐不可支。

"竹马舞"与冀中一带的"跑驴舞"大同小异,队伍有"长蛇开阵"、"龙摆尾"、"跑圆场"、"蝶采花"等十余种。传统的"竹马舞"大多化妆为历史故事中的人物或地方戏曲中的角色,生、旦、净、末、丑各行当齐全。演员手中的道具,或马鞭,或刀枪剑戟,或棍棒,根据人物身份选定。常看到的剧目有《三打祝家庄》、《昭君出塞》、《状元游街》、《杨八姐游春》、《千里送京娘》等等。表演者通过表情、姿态和唱腔,表现剧情和人物性格。只舞不唱的称"跑竹马"、"竹马舞";载歌载舞的称"竹马落子"。元宵节时,夜间表演"竹马舞",在马头和马肚中安放上蜡烛或彩灯,在马脖颈系上五彩串铃,舞起来铃声清脆,灯火辉爆,非常壮观。

大榆树堡竹马舞

医巫闾山脚下的大榆树堡镇岔路沟村是诞生竹马舞的发源地,竹马舞的艺人们根据契丹人的狩猎特点和萧太后到医巫闾山狩猎的事实,以萧太后的形象创编了竹马舞,并一代又一代传承至今,它反映辽代贵族狩猎生活。据《义县志》记载,城东大榆树堡、石佛堡、九道岭一带,流传有一种古老的祭祀和集市贸易相结合的庙会——“九龙十八会”,岔路沟村的竹马舞是“九龙十八会”热闹杂剧的主要内容。据74岁的竹马舞老艺人刘成祥介绍,他的祖父年轻时就会跳竹马舞。由此可见,竹马舞在当地流传至少有200多年的历史。

记者在现场采访一位王姓艺人时了解到,竹马舞最先开始是人们出于对萧太后的爱戴和怀念,后来被用到民俗祭祀、民间聚会等活动之中。是唱词与舞蹈动作融为一体的表演形式,舞蹈动作和表现内容虽是当年萧太后的狩猎场景,但记者在采访时发现他们所口传心授留下的唱词与表现内容和人物关系并不紧密。由此推断,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原有的唱词经历代艺人的修改,演变成朗诵上口、具有汉文化特点的唱词内容。

五华竹马舞

五华竹马舞历史悠久。据《五华县志》记载,竹马舞起源于唐代江浙一带,明末清初传入梅州市五华县北部,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五华竹马舞有一定的群众基础,特别是原新桥镇(现并入华城),竹马舞代代相传绵延不息,鼎盛时期曾有演出班子22个,遍及每个村寨。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乘改革开放春风,民间传统艺术得以复苏,新桥镇每个村都有一支竹马舞演出队,新一村民间艺人李宗强的家庭竹马舞演出队经常在元宵节期间穿村过寨到周边地区表演。2000年新桥被省文化厅授予“竹马艺术之乡”称号。

竹马舞表演道具除竹马外,还有舆车、幌伞、鲤鱼灯、鸡灯等。音乐曲谱为热烈奔放的民间小调,配以元宵观灯为主要内容的歌词。如“正月里来是新年,弦箫鼓乐闹连连,普天欢庆元宵节,家家结彩又张灯”(新年调);“龙灯凤灯高三层,层层镶有七盏灯,金龙金狮玉麒麟,百鸟朝凤舞翩跹”(观灯调)。演出场面宏大,角色众多,诙谐风趣。在欢快的音乐声中,竹马郎穿袍骑竹马,竹马娘摇扇坐舆车,丑婆手执罗帕张口笑,丑公弯腰手推车,侍女打幌伞,俏妹头顶六畜灯,俊男吹,全体演员载歌载舞,表演中不断变换队形,精彩场面令人过目难忘。

上泗竹马舞

竹马舞起源于南宋,主要分布在杭州的临安和上泗(转塘、周浦)一带,有“开口”和“闭口”之分,即唱曲、表演相结合和光是表演的分别。表演者一般由10多岁的少年担当。 上泗竹马舞则属于“开口”舞,队伍前面是锣、鼓、唢呐等乐器组成的锣鼓队,接着是身穿戏服的演出队,压阵的是大刀旗。其中,演出队由24个演员组成,以打黄伞的演员带头,后面是皇帝、大臣、小生、花旦、丑角等角色,四匹用红布包着的竹马紧随其后。表演时,先由举伞人唱,唱词是即兴的,接着由表演队中的演员轮流唱各种戏曲,如《白蛇传》等传统戏剧和转塘镇的民间小调,扮竹马的演员则夹着竹马合着演唱跳起竹马舞。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3: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