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猪食道口线虫病
释义

食道口线虫病是由盅口科(Cyathostomidae)、食道口属(Oesophagostomum)的多种线虫寄生于猪的结肠中引起的线虫病。虫体的致病力轻微,但严重感染时可以引起结肠炎。由于幼虫寄生在大肠壁内形成结节,故有结节虫之名。

病原形态

常见于猪的食道口线虫有以下几种:

1.有齿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omum dentatum)其虫体呈乳白色。口囊浅,头泡膨大,雄虫的大小为8~9mm×0.14~0.37 mm;交合刺长1.15~1.3mm。雌虫的大小为8~11.3mm×0.416~0.566mm;尾长350μm,寄生于结肠。

2.长尾食道口线虫(O.longicaudum)其虫体呈暗灰色?口领膨大,口囊壁的下部向外倾斜。雄虫的大小为6.5~8.5mm×0.28~0.40mm;交合刺长0.9~0.95mm。雌虫的大小为8.2~9.4mm×0.40~0.48mm;尾长400~460μm,寄生于盲肠和结肠。

3.短尾食道口线虫(O.brevicaudum)其雄虫的大小为6.2~6.8mm×0.310~0.449mm;交合刺长1.05~1.23mm。雌虫的大小为6.4~8.5mm×0.31~0.45mm;尾长81~120μm,寄生于结肠。

生活史

虫卵在外界如夏季的适宜条件下,1~2天孵出幼虫;3~6天内蜕皮两次,发育为带鞘的感染性幼虫。猪经口感染。

幼虫在肠内蜕鞘,感染后1~2天,大部分幼虫在大肠粘膜下形成大小约1~6mm的结节;感染后6~10天,幼虫在结节内蜕第三次皮,成为第四期幼虫;之后返回大肠肠腔,蜕第四次皮,成为第五期幼虫,感染后38天(幼猪)或50天(成年猪)发育为成虫。成虫在体内的寿命为8~10个月。

流行病学

感染性幼虫可以越冬。在室温22~24℃的湿润状态下,可生存达10个月,在-19~-20℃可生存1个月。虫卵在60℃高温下迅速死亡。干燥可使虫卵和幼虫致死。成年猪被寄生的较多。放牧猪在清晨、雨后和多雾时易遭感染。潮湿和不勤换垫草的猪舍中,感染也较多。

致病作用

幼虫在大肠粘膜下形成结节所致的危害性最大。初次感染时,很少发生结节,感染3~4次后,结节即大量发生,这是粘膜产生免疫力的表现。形成结节的机制是幼虫周围发生局部性炎症,继之由成纤维细胞在病变周围形成包囊。结节因虫而异:长尾食道口线虫的结节,高出于肠粘膜表面,而具坏死性炎性反应性质,至感染35天后开始消失;有齿食道口线虫的结节较小,消失较快。大量感染时,大肠壁普遍增厚,有卡他性肠炎。除大肠外,小肠(特别是回肠)也有结节发生。结节感染细菌时,可能继发弥漫性大肠炎。

症状

只有严重感染时,大肠才产生大量结节,发生结节性肠炎。粪便中带有脱落的粘膜,猪只表现腹痛、腹泻或下痢、高度消瘦、发育障碍。继发细菌感染时,则发生化脓性结节性大肠炎。也有引起仔猪死亡的报道。

诊断

用漂浮法检查粪便中有无虫卵。注意察看粪便中有否自然排出的虫体。虫卵不易鉴别时,可培养检查幼虫。幼虫长500~530μm,宽26μm, 尾部呈圆锥形。剖检时发现虫体和结节性病灶即可确诊。

治疗

治疗 可使用下列药物驱虫,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1)甲苯咪唑 每千克体重l0~20mg,混在饲料中喂服。

(2)氟苯咪唑 每千克体重30mg,混在饲料中喂服。

(3)左咪唑 每千克体重10mg,混在饲料中喂服。

(4)噻嘧啶 每千克体重20~30mg,混在饲料中喂服。

(5)丙硫咪唑 每千克体重10~20mg,混在饲料中喂服。

(6)阿维菌素 每千克体重0.3mg,皮下注射或口服。

(7)伊维菌素 每千克体重0.3mg,皮下注射或口服。

(8)多拉菌素 每千克体重0.3mg,皮下或肌肉注射。

预防

注意搞好猪舍和运动场的清洁卫生,保持干燥,及时清理粪便;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避免幼虫污染。每吨饲料中加入0.12%的潮霉素B(hygromycinB),连喂5周,有抑制虫卵产生和驱除虫体的作用。牧场被污染时,应换至干净的牧场放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8:3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