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泉州圣友寺 |
释义 | 泉州艾苏哈卜寺(Masjid al-Ashab)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又名圣友寺、清净寺,号称麒麟寺,为东南沿海地区四大名寺之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涂门街北侧。据寺门楼北墙重修该寺的阿拉伯文碑记载,该寺始建于伊斯兰历400年(1009~1010),名“艾苏哈卜寺”,意译为“圣友寺”;当时的番商中有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犹太人和欧洲人,其中以阿拉伯人为最多,因此泉州便成了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 简介词条名泉州艾苏哈卜寺(Masjid al-Ashab) 概括泉州艾苏哈卜寺(Masjid al-Ashab)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又名圣友寺、清净寺,号称麒麟寺,为东南沿海地区四大名寺之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涂门街北侧。 综述概括伊斯兰历710年(1310~1311),由伊朗设拉子城来泉州的艾哈迈德·本·穆罕默德·古德斯出资重修。此后,泉州穆斯林与地方士绅曾分别于1407、1507、1567、1609、1818、1919、1939各年多次集资修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于1952、1962和1983年先后拨款重修。1961年该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艾苏哈卜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由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建筑的颇具阿拉伯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寺。该寺平面呈方形,占地约2500平方米。其主体建筑正门楼和礼拜大殿是元代重修的遗物。寺门朝南,门楼甬道由4道巨大的有雕刻图案的尖拱门组成,门楼顶部是望月台和祝圣亭。礼拜大殿呈长方形,四壁以花岗岩石砌成。其南墙亦是寺的围墙,向外敞开8个长方形窗,西墙中部呈方形凹入,为“米哈拉布”,砌饰巨大的尖弓宝盖状凹壁,雕刻有“三一体”阿拉伯文《古兰经》节文,两侧墙壁布满6个凹状石刻,凹壁之间洞开4扇大窗。1607年泉州大地震,该寺的宣礼塔、祝圣亭和大殿圆顶塌毁。明代李光缙作的《重修清净寺募缘疏》描述大殿建筑“叠叠重重,规制异人间之庙宇;昂昂哙哙,晕革仿天上之楼台”。所描绘的即为阿拉伯式的圆顶建筑,还描绘寺塔如“一柱千云,并紫帽峰而作对,七级凌日,参开元塔为三”。指明该寺有塔1座,其高度堪称泉州三大高层建筑之一(泉州开元寺双塔高度分别为48.24米和44.06米)。《泉州府志》记载:“隆庆丁卯(1567)木塔坏。”故16世纪时塔为木制。尔后重修的塔为5层建筑,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毁于飓风。明万历年间曾在礼拜大殿北边建筑明善堂,大殿圆顶塌毁后,该堂遂成为礼拜之所。寺内现存有1507年的《重立清净寺碑》、1609年的《重修清净寺碑记》,以及明永乐五年(1407)的《敕谕》碑。泉州艾苏哈卜寺是研究中外伊斯兰建筑艺术交流史和泉州伊斯兰教历史的珍贵古迹。该寺著名的伊玛目有夏不鲁平丁、夏敕、夏日禹、夏东林。 泉州圣友寺阿拉伯文碑介绍中国最古老的清真寺阿拉伯文碑刻之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圣友寺寺门楼北墙壁中。始建于11世纪初,14世纪初重修。碑由两条花岗岩石板雕琢而成,每条石板长535厘米、宽35厘米,浮雕两行“三一体”阿拉伯文。译文为:“此地人们的第一座礼拜寺,是这座受祝福的寺。它被称为最古老悠久的寺,公共聚礼之寺,号称艾苏哈卜寺(Masjid al-Ashab,译名‘圣友寺’)。它建于希吉来历400年(1009~1010)。300余年后,艾哈迈德·本·穆罕默德·古德斯,即著名的哈吉·鲁肯·设拉齐(a1-Hajj Rukn al-Shirazi)修复并更新了它,建筑了这座高耸的拱、高大的门廊、庄严的门和这个新的窗户,于希吉来历710年(1310~1311)竣工。重修者此举系为求得至高无上安拉的喜悦,愿安拉宽恕他和那些以穆罕默德及其家属的名义帮助过他的人。”碑文于1911年首先被瑞士学者白参(Mar Van Berchem)译成法文公布于世。 这方阿拉伯文纪念碑是最古的寺史见证。也是中国有关清真寺历史记载最古的阿拉伯文碑刻之一。碑文中所涉及的地名、人名和建筑状况,对于研究泉州伊斯兰建筑艺术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具有重要意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