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文园 |
释义 | 人物简介朱文园(1879一1955),名显邦,字文渊,号文园,浙江丽水缙云河阳村人。中国蚕桑教育和改良推广事业的先辈。1903年考入蚕学馆,同年12月,以品学兼优被选派赴日留学。回国后任浙江中等蚕桑学校校长,为中国蚕桑事业的发展贡献了毕业精力。 朱文园先生的一生,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纺织行业而无私奉献的一生。从他早年立志实业救国,赴日求学加入同盟会,回国后投身纺织教育,到抗日战争中顽抗日寇,战后重建学校教学秩序,推广蚕桑良种……呈现出一幅幅波澜壮阔而又质朴感人的图景,让人不禁扶案沉思,心生敬意。 早年求学朱文园8岁入私塾,17岁转学独峰书院。在书院求学的过程中,他接触到了很多自然科学知识,很感兴趣。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年方十七的先生,萌发了“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思想,以“安邦定国”为己任,遂改名显邦。 1903年8月,与同乡陈凤修同时考入位于杭州西湖金沙港的蚕学馆。蚕学馆创办于公元1897年,即今日浙江理工大学前身,是中国最早的蚕桑学校。1905年7月,先生以优秀的成绩毕业。经馆正沈霭如老师推荐,先生任蚕学馆“考种员”。同年12月,又以品学兼优被蚕学馆选派留日。1908年4月,先生考取日本东京蚕业讲习所制丝科。在此期间,先生结识了孙中山、黄兴等人,加入中国同盟会,共商救国大计。先生主张要强国,必先强技术,要把先进国家的技术学回去教导中国老百姓。他在日期间学习成绩优异,技术高超,其缫丝技术,超群绝伦。他曾说:“我主攻的专业为制丝.好丝来自好茧。要把好茧缫成好丝需要很好的技术,学中有人能够缫出三、四个好茧的丝.已经很不错,但我能够一次缫出七、八个好茧的丝……。” 回国从教1910年7月,先生毕业回国,应清政府考试,获得“农科举人”功名。次年4月,他参加殿试(留学生),得中二甲第二十五名赐进士出身。朱先生视功名富贵如浮云,同年六月,应母校电催,返回“蚕桑学堂”,专心致志于振兴国家的蚕桑教育事业。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胜利,举国欢腾;同年11月,浙江光复。次年3月,由于沈霭如和郑辟疆老师的推荐,朱先生被浙江省教育长沈钧儒委任为浙江中等蚕桑学校校长。他意气风发,精力充沛,接受重任以后,拟订振兴蚕桑学校规划,建立新的规章制度,整顿教师阵容,聘请留日同学倪绍雯为教导主任,刘启周为专业教师,扩充制丝科设备,添制脚踏缫丝车,以供学生实习,同时为了推广养蚕新法,增设一年制别科,培养短期人才,以应急需。1913年冬天,学校奉命改称为“浙江省甲科蚕桑学校”。同年他委派“蚕学馆”毕业生去吴兴、海宁、崇德、嵊县创立模范丝厂五所,发挥了模范作用。在其影响下,南浔、菱湖、长安、新昌等地相继仿效,开展土丝改良工作。 为了给女子求学深造创造条件,1914年,朱先生又在西湖“祜经精舍”开办女子缫丝传习所,聘请本校毕业留日学生曾毅为教师,推广新法缫丝,他任职才三年成绩斐然,声名大振,远近闻名。 1915年,朱先生被任为浙江省缫丝传习所所长,兼充巴拿马赛会评议员。后来又被公推为浙江省教育会评议员。这年四月,他在亲友介绍下,娶徐氏续弦。徐氏夫人生两女一男,长女名湘月,次女名湘云,男名维强。他的家庭生活非常简朴,但对留日清寒学生却关怀备至,来信借款,学校既无公款可借,只得在校长薪水项目中暂借,他垫付薪给借款,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公开真相。一些留日学生了解实情后,十分敬佩他坦荡胸怀。 在一众教员学生的辛勤耕耘下,1914年,蚕桑学校的展览品,在巴拿马国际赛会上获得金质奖。1920年又获全省甲等奖,他认为发展我国蚕桑事业是无止境的,曾经多次拟订计划,呈报上级,要求拨款增人,进一步发展蚕桑事业,但都是石沉大海,事与愿违。1922年朱先生下定决心,自力更生,商请本校教师培养优良蚕种,自筹款项,于1923年春,在蚕业发展中心处设立指导所两处,作为示范和扩大之用。同年4月问,蚕种催青不出,进行紧急检查,发现蚕种已被病毒感染,中途失败,损失颇重,他虽然十分伤心,但决不灰心,继续整顿人马,吸取教训,精制优良蚕种,积极从事示范的推广工作,推动蚕桑事业的发展。 因为先生对蚕桑业的改良成绩,1924年,当时的浙江省代理省长夏超授意其开始负责制订《浙江蚕业改进办法大纲》,大纲内容主要为:一、要推广改良蚕业,首先必须解决经费问题。二、建议省署增设蚕务秘书一人,助理一人,承省长之命办理全省蚕丝事业。三、制订学校发展规划:(1)成立推广部;(2)增设蚕种场一所;(3)增设制丝工场一所;(4)增设各地蚕业改良场,改良土丝传习所。学校协助省署加强巡回指导,奖励代代表等。他制订的大纲基本上得到实施,学校有了经济来源,各方面工作迅速开展起来。这一年,学校在艮山门外、湖墅、塔儿头、上泗、长安五地设立蚕业改良场,派学生负责消毒、催青、养蚕作为示范。学校还通过省令,在海宁、诸暨开办改良土丝传习所等。 1926年,学校开设推广部,由朱新予任主任。在杭嘉湖、宁绍地区重点养蚕县开办蚕业改良场18处,派毕业生和三年级学生分司其事,代蚕户消毒,共同偿青,饲养小蚕,巡回指导。学校着手建造了可贮藏蚕种五万张的冷藏库一幢,并向上海订制缫丝机。这期问,学校师生同心协力,用纯系分离及杂交分离固定法培养成蚕种新品种十余种,其中诸桂、新桂、冷桂、翰桂、松桂等近十种得到初步推广(刘思赞老师培养的“松桂”新品种,在抗日战争时期,曾被日军引进日本推广)。这一段时期,学校实行了教学和推广并重,工场和种场蓝举,科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学校生机蓬勃,欣欣向荣,是浙江省立蚕桑学校鼎盛的黄金时期。同年,学校又奉命改名为“浙江省蚕桑科职业技校”。 战火纷飞1926年7月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夏超超兵反对军阀孙传芳,夏超兵败,被敌军俘获杀害。浙江省蚕桑事业的发展受到极大影响。12月,浙江仍然战火纷飞,杭州不宁。次年,朱先生辞去校长职务。在移交结算时,由于在职时资助清贫学生,竟亏损4500余元。幸众教师,交久谊深,以薪水慷慨资助,并向故乡族侄朱俊夫借资1300元,才得交清现款,顺利卸任。卸任以后,他两袖清风、债台高筑,困守在家,生活无着,一筹莫展。 1928年3月,挚友赵守礼(鼎华)新任海盐县长,来信邀他去海盐工作,任命他为海盐县建设科长,任职期间,他为海盐县筹建了蚕桑示范苗圃,蚕业改良场一所,并在海滩开发桑园,在城内外疏浚水道,成绩显著。但是他不习惯于政界生活,同年8月辞职,返回杭州接任杭州女子蚕业传习所教务工作。1929年秋,为了偿还欠债,他与学生吕一诚等人在清波门外夏祠创办普利蚕种社,精制推广优良蚕种,扩充财源。同年冬,为了提高蚕桑技术水平,他与老师杜翔云赴苏州、无锡参观蚕种场。在参观的过程中,遇到学生邵中培,谈到资金困难问题,邵中培乐意相助,当面向苏州无锡丝厂经理预借蚕种定额5000元,12月,借款全部汇到,为了扩大经营规模,普利蚕种社改名为普利蚕种场,推选他为总经理。为了苦心经营普利蚕种场,1930年春,他辞去了杭州女子蚕业传习所教务,经过一番苦心经营,生产尚称顺利。但人少事繁,力不从心,形势不稳,春蚕滞销,前途难测,为了免蹈覆辙,于同年12月辞去普利蚕种场总经理职务,由股东另组班子经营。 1931年春,他与内兄徐达夫合办普利第二蚕种场于清泰门外华大塘边。规模虽小,获利虽微,而责任较轻,可以逐渐求进。1932年春,他承蒙徐家诸内兄资助,借款购地种桑,营建蚕室14间。同年,就在此处种桑、养蚕、制种。9月,家庭也从宝极观巷迁来此处。此后,他经营较善,获利较多,偿还了一些旧债,生活也得到改善。 1933年2月,由学生张孔修介绍,朱先生到烟台蚕校任教务主任一年。后又赴芜湖蚕校任蚕科主任。1934年2月,自芜湖返回杭州。3月,接受学生徐淡人、金起鹏,陈炯如等人的劝告,决定不离家远行,在杭州重理蚕丝。其同事和学生还为他筹集资金850元,使他顺利恢复普利第二蚕种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军大举侵华。10月下旬,日军入侵浙江,11月7日,他安排全家老少撤离杭州,12月13日,日军逼近杭州,14日夜他才离杭登轮抵桐庐与家人团聚。12月27日(冬至节)杭州沦陷。 1938年1月16日,他偕夫人,长女湘月,长婿姚思铨(万浞思),儿子维强,从桐庐动身返回故乡。 次年收到杭州来信,知道杭州的三层楼房、蚕室,蚕具等部分被敌焚毁,朱先生心如刀割,十分忧伤。 1940年下半年,缙云仙都中学三部迁到河阳村。校长蓝台特请他为仙都中学教师,藉以谋生。1942年4月间,日军除军事进攻外,还暗施政治诱降攻势,派遣军事密使,深入后方云和,诱降浙江省主席黄绍弦,但黄拒不接见。日军密使悻悻而回,途经缙云东渡村,被县自卫队俘获押送县政府处理,县长何宏基特派人请朱文园到县府作翻译,问清了日军密使深入云和诱降情况。审问结束,他用日语大义凛然地对日军密使说:“中国抗日必胜,中国人民决不妥协。” 1943年春,钱震继任缙云县长,2月1日,朱先生被认命为缙云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校长。在职期间,先生特别重视师生的身体健康,保证大家吃饱、吃好。除每月发给教师150斤大米作工资外,还发15斤“敬师豆”。当年缙云简易师范所在地普化寺,毗邻老革命根据地。先生了解校内存不少进步师生,都加以保护。那几年中,学校里没有一个进步师生被迫害。先生常常对学生说:“国家的强盛,要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而国民素质的提高,要依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完成,高素质的教师要依靠各级师范学校来培养。” 尾声1945年夏,侵华日军已成强弩之末,8月14日,日军无条件投降,他嘱儿子朱维强先回杭州收拾家园,自己为了协助缙云简易师范迁校河阳事宜,直拖延至1946年4月初始携夫人返回杭州。 1946年5月,学生朱新予前来专访,了解到他家园破落,生活无着,即安排他到中国蚕丝公司浙江收茧管理处担任总督导。6月1日,学生徐淡人来专访,他被邀请兼任浙江蚕业协会冷藏库主任,接任以后,坚持工作到1948年10月。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他与学生合作,恢复普利蚕种场,亲自参加种桑、养蚕、制种、推广良种,目以继夜,不遗余力,为我国蚕桑事业发挥最后“余热"。由于心力交瘁,卧病在床,于1955年7月16日病逝于杭州清泰门外住所,享年77岁,安葬于杭州南山公墓。 朱先生一生都致力于我国蚕桑教育和蚕桑改良推广事业,历尽艰难险阻,不怕颠沛流离,为发展我国蚕桑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