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秋华 |
释义 | 一,中国画画家朱秋华,中国画画家兼儿童艺术指导,中国美术协会北京市分会会员、陶艺师、紫禁城陶艺厂工艺师。1988年创办崇外大街艺术幼稚园,1994年成立儿童绘画工作室,专门从事儿童绘画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曾获“全国少儿绘画优秀园丁奖”,并出版多本关于儿童美术的专著。现在数家儿童艺术学校兼职教授儿童陶艺、国画、油画并培训教师。 孩子们无意间造就的灿烂 走进北京市大地幼儿园,穿过走廊,四周的瓷砖上画满了花朵、蓝天、白云,是普通幼儿园里也能见到的景象。拾级而上的时候,气象开始有些不同:墙上挂满了一幅幅油画,用色大胆绚丽、构图别致,这是孩子们画的吗?孩子能勾画出这样的意境?我开始疑问。然后,在二楼的画室,我看到了那些造型拙朴、色彩缤纷的彩陶,忽然之间,心上像打开一扇窗户,明丽的阳光照进来,心中一片灿烂的空明。“这都是孩子们做的,那些油画也是。”朱秋华说。 有一幅作品,叫做“巢”,朱秋华把孩子们捏的泥筒聚集起来,烧制出一个五颜六色的“巢”;还有一幅作品,是一根一根的竹笋立在那里,白底上点染着绿色,每一根的高矮胖瘦都不一样,朱秋华为它起名为“生”,意指雨后春笋无限向上的生命力;更有意思的是,孩子们自己印上自己的小脚丫,上好蓝色、绿色,黄色的彩釉,寓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童趣盎然,又蕴涵广阔。孩子们的作品还有生肖、鱼、音符碗、山石、脸谱等等,因为少了成人无形有形的种种束缚,用色大胆奔放,构思常出人意表,不经意间,就创造出灿烂。 2000年6月,这里举办了儿童陶艺展,孩子们的作品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据说故宫博物院一位雕塑家在看到孩子们的作品之后大为感慨,孩子的作品已经达到这样的程度了,我们还怎么搞啊?没有路了。 朱秋华自己也没有想到,从3月开始教儿童陶艺,短短3个月时间,就能有这样的成绩。她说:“陶需要上釉后拿到火里去烧,这个炼的工作跟一个人锤炼的过程是一样的。在它出炉以前,它就是一块普通的泥巴,但是经过这个炼的过程,它却能成为一件艺术品。泥性跟小孩很相像,都有三性:直白性、可塑性、随意性。三彩釉最符合小孩的个性,灿烂、天真。成人的作品往往讲究构图、比例,但是孩子的东西不一样,完全是自然心性的流露,他们的东西是最自然的,不做作。人们常说,山水、自然能陶冶人,其实人的心性也能冶炼人。尤其是儿童那种质朴、天真的心性,所以很多时候,小孩反过来能教育大人。” 陶艺给朱秋华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打开炉门的那一刹那,泥炼成陶,就像人渐渐成长的过程,内因力和外因力的碰撞迸发出火花,最终炼成艺术品。每当面对纯真无邪的孩子,朱秋华就感到,他们就是这一块块尚未着色、未经火炼的泥,将来经过锤炼后,他们就会变成人生的艺术品。朱秋华希望自己的教学和付出,能对他们的成长起到火的作用。 对与儿童艺术结缘已经14年的朱秋华来说,从事儿童艺术,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没有特别的理由。曾经有人不理解:你美院毕业的,干嘛要搞儿童艺术?朱秋华对这样的不理解也感到不理解:儿童艺术怎么了?难道儿童艺术就不够高雅?实际上,儿童艺术才是最接近艺术的纯美的。 1983年,朱秋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国画大师李苦禅的弟子、美院国画系主任焦可群,专攻大写意花鸟画;毕业后,朱秋华于1988年自己开办了崇外大街艺术幼稚园。开了当时个人办艺术幼儿园的先河;6年后,幼稚园因为崇外大街的重建而拆迁;之后有两年的时间,朱秋华一边函授儿童艺术,一边到处旅游;1994年,朱秋华成立了儿童绘画工作室。 朱秋华说:“艺术就像一个下宽上尖的三角形。上端是高等艺术的顶点,而下端的基点一半是儿童,一半是原始艺术。儿童是人生最原始的开始,而原始艺术是人类原始的开始,这二者有一个共通的东西:朴。质朴是艺术的本质,也是艺术最终追寻的所在。” 朱秋华说,很多人都在说返璞归真,但是人生的轨迹就像时钟一样,是不能回头的。而天然的童趣,身上存在,只有在孩子身上,能够直接跨越时空、历史看到人性的本真,未经雕琢的本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师晚年的作品画风都很像儿童的原因,相比之下,一些成人的所谓抽象艺术就显得太做作了。 大禅一粒粟可吸四海水 朱秋华除了教孩子们陶艺之外,还教国画、油画,她自己还弹古琴、学外语。另外,她也对道教、佛教和禅宗的东西感兴趣。她说,自己就像一块吸水的海绵,不断地充盈,又不断地放弃一些东西。她很喜欢禅宗里的一句话:“大禅一粒粟可吸四海水”,一粒米也能吸纳四海之水,这样的蕴涵力了不得。 若干年前,朱秋华还只有十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她到天安门旁边的历史博物馆参观。当她看见那些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陶盆,那些经历过战乱、灾害和千年沧桑的泥土与她无言地对视,朱秋华觉得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她相信她和陶盆的缘分:“小小的一个陶盆,本来是一碰就碎的东西,但是,经过这么久远的历史,这么多的战争、风化,它居然都没有碎,居然一直留到现在。我看见它的那一刹那,就相信我和它是有缘的。我甚至为我是人而感到幸运。因为我是人,我才有感悟、有思想,如果我是猫或狗,也就没有这种交流了”。 后来朱秋华经常去寻找那些原始的艺术,她去西藏、去九江,一次一次被原始艺术的质朴所震撼。她还记得去九江看岩画的时候,她坐在船上,阳光直射过来,沿岸的岩画什么也看不清。但是当船顺水而下,阳光移到后面的时候,岩画一点点清晰起来。那一刻,朱秋华觉得自己完全被吸进去了,思想一下子凝固,她感觉不到自己是活在20世纪的现代人,而远古的图腾、崇拜、祭祀却随着江水的滔声越来越近。原始艺术的拙朴、单纯,简单中富含的力量感,一次次令朱秋华震撼、惊叹、感动。她也渐渐明白,朴,才是艺术的纯美。 同样令她震撼的是,当她接触到儿童美术,当她一次次打开炉门拿出孩子们的陶艺作品的时候,孩子们作品与原始艺术那种同种同源的接近性、相似性。 和其他从事幼教工作的人不太一样,朱秋华不太关注一些和孩子相处的细节,艺术家的特质使她更侧重从宏观上、心性上去体会孩子的特性。一个班30个小孩,每个孩子都跟着她一步一步地学,但是其中某个小孩就不跟她的步骤画。一般的老师都怕孩子不跟着学,但是朱秋华不一样,她夸奖他,她能从那些抽象的色彩和线条中感受到孩子对画有自己的理解。她对孩子的父母说,如果在国外,这就是大师级的作品。 1989年北京举办燕京杯儿童绘画比赛。朱秋华的学生罗小倩、王思蒙等获国画一等奖。之后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艺术机构邀请他们带着作品巡回展出,孩子的画在当时卖到上千美金。这些孩子后来有的评上了北京市十佳青少年,有的上了宏志班。 朱秋华觉得自己比较幸运的,是很早就意识到了儿童艺术、原始艺术和艺术颠峰的关联性。她说,她现在有幸正站在艺术三角形的两个基点上,从底座向上走。尽管现在她很少作画了,但是她每天都在用心记录一些画。因为她亲眼看到了孩子们创作的过程,她比谁都清楚,那些泥条是怎么盘上泥胚的,那些色彩又是怎样刷到画布上的,这一切,都是她将来创作的元素。 女人的美一定要立体 朱秋华曾经在西藏看过一座山,这座山在早晨、中午、傍晚的颜色都不一样,早晨是嫣红,到了傍晚就变成了淡紫色,非常美丽。朱秋华说,女人也应该是这样。不管什么性格的女人,活泼的、沉静的,都是美的,但是女人的美一定要立体。就像素描讲究三维空间,要有高、宽、深。女人也是一样,不仅仅要有形上的美丽,还要有深度,才真正可爱。 朱秋华建议女人们不管是否从事相关的职业,都学一点美学,学一点艺术,因为艺术能使生活变得有情趣。朱秋华是一个爱寻找乐趣的人,就是她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也要放上一段音乐,喝一杯茶,细细品味生活的乐趣。 朱秋华的生活很忙碌,她一个星期要上30多节课,经常白天晚上都有课。在偶尔闲下来的星期天,她会一个人开着车到北戴河,拎一瓶红酒到海边,坐在海滩上喝着酒看碧海蓝天,这样一直待到傍晚,在胭脂色的天空下开车回来。 另外,她还保持着经常运动的习惯。对于她来说,练器械对人也是一种塑造,每次练完之后那种浑身的通畅感,跟上完一节课的感觉很相像。 寒暑假的时候,朱秋华都会去旅游,在山川云海间穿行,大自然的浩淼常常令她感觉人的渺小:“这个时候就觉得,人有天大的成绩,也都不要骄,因为一看宇宙万物你就觉得,人做什么都是应该的。上天造万物,无论是山、水、宇宙都是自然的,人也是一样,没有什么是你天生就应该得到的。” 除此之外,朱秋华还对道教、佛教和禅宗的东西感兴趣,尤其是禅宗。朱秋华说,禅宗能够让她体会到“寂之美”。一般人都害怕孤独,但是朱秋华不,她去旅游,多半都是独自一人。独处让她沉静,令喧嚣的心回归沉静。 一个禅宗的故事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一个和尚去拜访大师,说想跟他学禅,大师说,你回去吧,我不教你。他来了3次,3次都是同样的结果。他急了,说,我这么诚心诚意地来找您,您为什么不教我?大师只说了一句话:你放下吧。这个人当时就呆了,回去后潜心修行。过了很多年,大师去看那个人,他已经开悟了。禅宗说,他来学禅的时候,是带着影子来的,只有放下了,才会开悟。 放下什么呢?按照朱秋华的理解,就是放下一切虚伪的东西。女人也是一样,只有追求本真的东西,才能活得自然,活得开心。不管你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状态,是结婚、离婚还是孤身一人,只要觉得有意义,你的生命就值得被欣赏。 朱秋华说,女人更需要调节,调节生活、待人和心态。调节的方法就是:寻找生活的乐趣、宽于待人、心态平和,这三者调节好了,女人自然而然就立体、可爱、灿烂起来。 采访朱秋华的那天,她正好在给孩子们上国画课,讲中国画“泼墨”的技法。几张宣纸在黑板上一铺,饱蘸着墨的画笔几笔就勾勒出大大的荷叶、擎天的荷花,教室侧面的墙上,挂着她龙飞凤舞的狂草,写的“天趣”两个字,就像她的教学风格。即使是不懂书法,也能从中体会那种恢弘、流畅和奔放的气势,再听她讲自己看到的大宇宙和感悟到的人生四季,朱秋华的美,渐渐超越她娇小的外形,变得行云流水起来,或许,这就是她自己所说的,女人的美,只有在有深度的时候,才会变得立体。 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出生年月 1957.10 职称 副教授 于北大开设《西方音乐史》、《西方古典音乐概论》等课程,颇受学生好评。编有《西方音乐史》等。 《西方音乐史》简介:本课程以西方音乐文化的发展脉络为主线,首先以人文背景为社会环境介绍西方音乐的演变过程,其次从音乐艺术本身的特点介绍巴洛克音乐、维也纳古典乐派、浪漫派及民族乐派的 音乐风格,以代表作曲家与代表作品为讲授重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的授课 方法,使学生在了解西方音乐发展概况的同时,也能对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及音乐知识有一 个提高。 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基本信息性别:女 出生年月:1962.8 专业技术职务:副教授 专业:药物化学 导师层次:硕士生导师 导师类别:学术型 最后学历:博士(2010.6、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 工作单位:药学院 科研简介主要研究方向: 多组份反应与药物合成 致力于发展合成该类化合物的MCRs,并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生物活性研究,以发现能作为药物或候选药物的先导化合物,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开发。 代表论文 焕峰, 朱秋华, 刘叔文,张珉. HIV-1抑制剂吡咯酮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China Patent 200910036539.1 科研课题: 1、多取代四氢嘧啶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消炎止痛作用的研究。 2008.12-2010.12,省科技计划,7万 2、以HIV gp41为靶点的四氮芳基杂环类新型抗艾滋病药物研究 2009.11-2010.11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课题组核心成员,负责 药物合成) 10万 3、以HIV包膜蛋白为靶点的病毒进入抑制剂及其分子机制 2009.1-2012.11 NSFC-广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 (课题组核心成员,负责药物合成) 10万。目前可支配总经费:20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