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周苏菲 |
释义 | 简介周苏菲就是马海德的夫人。也叫苏菲。 马海德的夫人苏菲 经历苏菲——周素珍 苏菲,原名周素珍,1920年5月19日出生于普陀区沈家门街道东横塘现东大居委会 。6岁入学。 1935年,她为逃避包办婚姻赴上海,经友人介绍加入中国左联领导的话剧艺术供应社。同年夏天考入上海正风中学高中文科班,一边读书一边参加进步剧目演出。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苏菲随艺术供应社部分同志撤离上海,经香港、越南转至云南昆明,通过地下党组织介绍,参加昆明抗敌后援会,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1939年8月到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文学和戏剧。1942年毕业后分配到延安“鲁艺”实验话剧团任演员,参加《带枪的人》等话剧演出。在延安,与国际友人马海德大夫结婚。1943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苏菲随军从延安进入北京城。入京后开始从事电影工作和话剧演出。1960年起曾导演和参与导演多部电影,如《矿灯》、《春雷》、《孔雀公主》、《拓荒者足迹》。 1988年至今,苏菲任中国麻风病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麻风基金会、马海德基金会理事长,从事社会福利工作。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及讨论会议。苏菲现居住北京,虽八十又三,仍身体硬朗。 苏菲与马海德之恋1940年3月3日,在延安一家饭馆里,苏菲与马海德举行婚礼。毛泽东、周恩来也频频举杯为新郎新娘敬酒。 苏菲丈夫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1910年9月26日出生于炼钢工人家庭,来自美国纽约州的布法罗市,医学博士学位。1936年6月,经宋庆龄介绍来到陕北苏区。 1939年8月,在西安八路军招待所,苏菲第一次听到马海德名字,后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门口,苏菲第一次与马海德见面。双方都留下深刻印象。1940年除夕,延安鲁艺礼堂举行春节晚会,马海德邀苏菲跳舞,边跳边谈,十分投机。回到窑洞,马海德向苏菲倾诉了爱慕之情,第一次向她求婚。 当时,一个中国姑娘要和外国人结婚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受到朋友极力反对。但共同的革命理想和相同的情趣爱好,把他们结合在一起。 这桩不寻常的婚姻介绍人是李丽莲(李德的妻子)。经中央组织部批准,1940年3月1日,苏菲与马海德在边区政府办事处正式登记,领取了婚姻证。从此,结成一对情深意笃的革命伴侣。 马海德马海德原名乔治·海德姆,父亲是迁居美国的黎巴嫩裔。1910年出生于纽约州布法罗市。1933年毕业于瑞士日内瓦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到中国行医并考察热带病。1936年夏赴陕北,留下来担任医生和中央军委卫生部顾问。1937年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他又担任了中共中央保健医生和中央外事组顾问。1946年赴北平参加军调部工作,任中共代表团医疗顾问及英文翻译及解放区善后救济总署顾问。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天,被批准加入中国籍。后任皮肤病性病研究所顾问和副所长、卫生部顾问等职,为防治麻风病等病症作出重大贡献。1988年被授予“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荣誉称号。同年10月在北京病逝,享年78岁。 如今人们熟悉的美籍华裔名人不少,却也有一个华籍美裔名医在现代史册上留下了英名,那就是毛泽东誉为“完全的中国人”的马海德。他在中国革命最艰苦的1936年同斯诺一起到达陕北,并留下来参加了红军。以后几十年如一日热忱工作,成为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开拓者。 立志当医生救治穷苦人,获得博士学位后得知有众多中国的穷苦人需要帮助,便毅然来华陪同美国记者斯诺进入陕北苏区,毛泽东讲述个人履历时他也在场,并深受感动,随后便要求留下来,成为驰名延安的“马大夫”。 在美国出生于中东移民家庭的马海德,从小在贫困中长大,立志长大要当医生救治没钱的人。他靠勤工俭学从北卡罗莱纳大学毕业,又考上了世界著名的日内瓦医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听说亚洲有一个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便于1933年来到上海。 马海德在上海结识了美国进步女作家史沫特莱,通过她了解到中国有一片代表光明的红色区域,便向宋庆龄谈了想去看一看的愿望。当时,他还尽力协助中共地下组织工作,并为美国报纸撰写介绍中国红军的文章。1936年春,宋庆龄将马海德请到家中,告诉他中共中央同意美国记者斯诺前去陕北采访,并希望有一名医生同行。马海德马上收拾行装,于6月间同斯诺一起用毛驴驮着摄影机和药品到达东北军控制的延安,接着进入苏区。 在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保安县城(今志丹县)的窑洞里,毛泽东连续几天向斯诺讲述自身的经历,马海德也在旁边倾听并参加了谈话。同时,他又与周恩来终日相处,感到这些革命领导人身上有着非凡的魅力。他同斯诺一样都觉得自己在感情上也成为国民党咒骂的“赤匪”中的一员。当斯诺为了对外报道苏区情况而恋恋不舍地离开时,马海德却决心留下来并得到毛泽东批准。他作为第一个进入苏区的外国医生,成为红军卫生部顾问,随中央进驻延安后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让群众熟悉自己,他根据本名“海德姆”在阿拉伯文中是骏马之意,起了个中国姓氏为“马”,此后以“马大夫”闻名于延安乃至各解放区。 此后多年间,马海德一直牵挂着当年与自己一同进入陕北的老朋友。1972年初斯诺在瑞士病危时,马海德根据毛泽东、周恩来的指示带领中国医疗组赶去抢救。两位老朋友一见面,斯诺便微笑着拿出最后的气力对马海德说:“我们这些‘赤匪’又在一起了!”。 和延安鲁艺女学员周苏菲结婚,被毛泽东戏称为“中国的女婿”,解放后他是第一个被批准加入中国籍的外籍血统人士。 卫生部给外国专家都增加一份较高的工资,通知他领取时马上遭拒绝,回答是:“我是中国人,不是外国专家!” 投身革命队伍后,马海德便决心把自己的根植于中国土地上。1940年,他与以美貌著称于延安的鲁艺女学员周苏菲结了婚,建立了美满家庭。他不仅以医术为解放区军民服务,还积极参加政治斗争。1946年,他作为中共代表参加了国、共、美三方组成的军事调查小组,以熟悉英语和了解美国情况的特长,同美方交涉时提出了不少入情入理的主张,并在黄河复道堵口问题上争取到国际同情,阻碍了国民党水淹解放区的阴谋实施。 1949年10月1日,马海德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开国大典。在这光辉的一天,周恩来亲自在他的中国籍证明书上签了字。几天后,毛泽东又将马海德一家请到中南海设宴招待,说:“祝贺你呀!原来你算是我们中国的女婿,现在你入籍了,就是完全的中国人了!” 解放初期,卫生部为照顾在中国的外国医生,给每人都增加了一份高额工资,也通知马海德去领取,得到的回答是:“我是中国人,不是外国专家!”50年代初,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消灭性病上,他亲自带领医疗队深入内蒙古草原进行普查治疗。当时,有个被查出性病的牧民在复查时不见了,有人认为在茫茫草原中不便找寻,马海德却严厉地批评说:“我再说一遍,漏掉一个人就是犯罪行为!”在内蒙古消灭了性病后,马海德又率医疗队南下,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中国在60年代初期消灭了性病,为当时世界所罕见。 多年受“特嫌”猜疑却忍辱负重工作,邓小平的一句安慰暖透心底:“五十年,不容易啊!”。 临终前仍关心消灭麻风病的工作,曾说若再给他几年时间就一定能将这种病消灭 马海德在中国工作几十年任劳任怨,却最难忍受别人无端猜疑。他曾说过:“不被自己人信任,世上没有比这更难受的事了。”在延安时,主管防奸反特的中央社会部长康生出于从苏联学来的疑神疑鬼的思维方式,认为一个外国人放弃舒适生活跑到根据地来受苦,很可能是特务。整风审干时便把他列入被“抢救”即审查之列。1946年,马海德乘军调部的飞机时同机上的美国人顺便谈了几句话,后来,被别人汇报上去又成为“特嫌”依据。多年间他受到歧视,一些听报告和看文件的政治待遇也没有了。有的老同志为如此对待一位老红军、老干部鸣不平,建议马海德通过老关系向毛主席、周总理反映一下,马海德却认为领袖日理万机,不好因个人之事打扰。一次,毛泽东会见斯诺,专门请他作陪并询问近况如何,马海德只字未提个人委屈。 “文革”期间,他因有着毛泽东这样众所周知的“后台”,造反派们不大敢冲击。一些在华外国人受“左”的狂热影响,成立“白求恩红卫兵”并来动员他。很熟悉那位国际主义战士的马海德只是嗤之以鼻说:“要是白求恩活着,才不会这么胡来呢。” 粉碎了“四人帮”之后,马海德恢复了在卫生部的工作,也卸掉了多年的历史包袱。1983年,邓小平在庆祝马海德来华工作50周年大会上紧握他的手说:“五十年,不容易啊!”多少情谊都凝聚在这一句话中,使他感到最大的温暖。马海德在晚年又访问了美国、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等国,所到之处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宣传了新中国的成就。 在革命斗争年代,马海德主要用自己的医术服务。新中国成立后,他则主要着眼于消灭国内传统的恶性疫病。继消灭性病后,他又制定了治愈国内50万麻风病人的计划。晚年的马海德身患多种疾病,被抢救过几次,身体稍一恢复便又投身这一工作。临终前,他躺在病榻上,最感到遗憾的是若再能给他几年时间,就一定能消灭麻风病。卫生部领导在他的病榻前所授予的“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荣誉称号,是对其光辉一生的最好评价。 来华后切身感受到行医不能消除社会不公正,便决心帮助中国革命者推翻旧制度,到陕北后他的工作热忱完全同白求恩一样。 出生于大洋彼岸金元帝国的马海德,能以毫不利己的动机来华帮助苦难的人们,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这种国际主义的精神真是感人至深。熟悉他的老一辈人讲起马海德的极端负责、极端热忱的工作态度,认为完全同白求恩一样。伤病员需要输血时,他毫不犹豫地卷起自己的袖子;有人被毒蛇咬伤时,他能用嘴去吮出毒液;遇到病人窒息休克时,他就口对口地进行人工呼吸。解放后,马海德经常与麻风病人打交道,在检查溃烂的伤口时,为取得更好的感觉竟不顾医学上的禁忌而不戴胶皮手套…… 马海德的这种可贵精神,来自于他本身所处的环境及中国革命的教育。他在美国生长于深受歧视的中东移民家庭,对当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有痛切感受,为此他就想以慈善主义去帮助受压迫的穷苦人。他来到上海后,曾以很低廉的收费为穷苦人看病,却发现医生一天只能治疗十个、百个患者,而社会制度却成千上万地制造着病人、乞丐。于是,他便与一些思想进步的外国人如路易·艾黎等组成了马列主义小组,决心帮助中国人民获得解放。马海德到达陕北后,感到从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身上“清晰地看到新中国的美丽曙光”,便留下来参加红军,并在几十年间把自己当成革命和建设队伍中的一员。对此,他一直由衷地感到幸福和自豪,并说:“我的老友斯诺在临终之前曾表示,他羡慕我走过的道路。是的,能够为这样伟大的人民、这样伟大的事业而献身,的确是值得羡慕的。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