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周汉诗学与文学思想研究
释义

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9月1日)

平装: 261页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16

ISBN: 9787500472278

条形码: 9787500472278

产品尺寸及重量: 23.2 x 16.6 x 1.4 cm ; 399 g

ASIN: B001JQKUMW

内容简介

《周汉诗学与文学思想研究》在关注民族文化早期特征的前提下,探讨周代处于萌芽状态的某些诗学范畴及其在汉以后的发展演变。同时,立足于大文学的视野,重新审视了从与史学、哲学融为一体,到逐渐分化独立的汉代文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既重视史的梳理,也对这一时期文学思想的理论特点和历史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全书内容丰富,视野开阔,理论思考和学术观点,均不乏独到之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刘怀荣,男,1965年4月生,山西岚县人。199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师从著名学者霍松林先生,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青岛大学特聘教授、文学院副院长,兼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诗经学会理事、山东省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已出版《中国古典诗学原型研究》、《中国诗学论稿》、《唐宋元诗词曲名篇解读》、《二十世纪以来先秦到唐代诗歌研究》等学术著作十余部,在《文学遗产》、《文史哲》、《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发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100余篇。曾获山东省优秀科研成果一等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科研、教学奖励。2004年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届教学名师,2005年获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荣誉称号,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目录

前言

上编

第一章 早期赋、比、兴之异同与比兴思维的发展

第一节 赋、比、兴在发生期的异同

第二节 比兴思维在发生期的演变

第二章 汉代以来比兴思维的演变

第一节 汉人兴、比混同的诗学观

第二节 唐人重讽谕寄托的比兴观

第三节 比兴之艺术审美品格的成熟

第三章 “香草美人”思维方式与比的关系

第一节 楚辞中的“香草美人”及其阐释混乱”

第二节 “香草美人”思维方式产生的文化思想基础

第三节 “香草美人”思维方式的发展演变

第四章 中国的“香草美人”与西方的“双性同体”

第一节 神话思维中的“香草美人”与“双性同体”

第二节 作为文学批评术语的“香草美人”与“双性同体”

第三节 “香草美人”的民族特色及其与“双性同体”的本质差别

第五章 赋的思维方式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献诗、赋诗与赋的思维方式的转化历程

第二节 纵横游说、谐辞隐语与赋的思维方式的发展

第三节 先秦辞赋:赋的思维方式的文体形态

第四节 汉大赋:赋的思维方式的艺术升华

第五节 赋体的诗性特征与赋的形式化

第六章 言意问题的历史源流与玄学“言意之辨”

第一节 言意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魏晋之前关于言意问题的三种观点

第三节 魏晋玄学“言意之辨”中的四种言意观

下编

第七章 汉初诗学思想的历史继承与转换

第一节 上古“乐教”与儒家“《诗》教”之要义

第二节 三家诗对《诗》教伦理精神的发扬

第三节 楚骚艺术精神的历史转换

第八章 汉代的赋学与诗学思想

第一节 “苞括宇宙”的赋学思想

第二节 汉乐府所体现的诗学思想

第九章 毛诗及郑笺的诗学思想

第一节 毛诗《序》、《传》的理论特点

第二节 《毛传》标兴的诗学价值

第三节 郑玄对传统《诗》学的继承与突破

第十章 《吕氏春秋》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吕氏春秋》的编撰意图

第二节 取众出一的内在旨趣

第三节 系统完整的形式构架

第四节 以“适”为美的中和思想

第五节 得意舍言的思维导向

第十一章 《淮南子》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淮南子》创作的潜在动机

第二节 游心于虚、举事顺道的整体倾向

第三节 体本抱神、神与形化的形神论

第四节 愤中形外、有感而发的至情说

第五节 有符于中、各因其宜的尚用观

第十二章 董仲舒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天:文学的本源

第二节 天地之美与文学之美

第三节 天人体系中的文学情感

第四节 王道理想与文学实用精神

第十三章 史官文化的天人理论与司马迁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史记》的整体倾向

第二节 实录精神与爱奇取向

第三节 发愤著书与人性张扬

第四节 批评模式的因袭与审美情趣的新变

第四章 “九天说”与扬雄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扬雄思想的二重性

第二节 “先王之法”与“鸿文无范”

第三节 “文必艰深”论的传统评说

第四节 “文必艰深”论的哲学基础

第五节 从扬雄晚年悔赋看“文必艰深”论

第十五章 求实与创新:王充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论衡》文化精神述要

第二节 人文品第的理论意义

第三节 立足实诚的文本思想

第四节 超越六经的创新意识

第十六章 班固文学思想的正统色彩与史学意识

第一节 感于哀乐的诗言情论

第二节 宣德崇儒与丽雅征实

第三节 辨源清流的史学意识

附录一 《诗经》怨刺诗论析

第一节 谋国图远者的怨责

第二节 不满朝政者的怨刺

第三节 自伤伤时者的怨歌

第四节 怨刺诗的艺术特点

附录二 汉哀帝罢乐府与东汉歌诗发展之关系

第一节 汉哀帝罢乐府的政治背景

第二节 汉哀帝罢乐府对歌诗发展的影响

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20世纪以来,有两种观念对我们的文学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是来自中国传统的对事物发生源头兴趣不够的思想,这使得我们在一些文学发生问题上常常容易满足于文献的记载,而不做更深入的思考;一是西方的纯文学史观,它不仅改变了我们对中国文学的传统认识,而且有效地改写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现代学术史上的诸多成绩与不足,可以说大都与这两种观念分不开。具体到周汉诗学和文学思想方面,我们对《周礼》所谓“六诗”的普遍怀疑,对“魏晋时代为文学自觉时代”的盲目信从,实为非常典型的例证。其中,由于不相信“六诗”的真实性,更不相信“六诗”还有更为古老的发生源头,致使从《毛诗序》的“六义”人手,对丰富多彩、代有其新义的赋、比、兴难以做出清楚解释的尴尬长期存在。由于固守纯文学观念,确信文学自觉于魏晋,就不免影响到对汉代文学思想的深入思考。或者对其发展及特征的研究失之粗率,或者虽有较为深入的探讨,却囿于西方纯文学史观,而不愿正视中国文学思想的实际。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9:3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