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白云寺
释义
1 福建武平白云寺

白云寺在中国分部很多,最具著名的为河南商丘白云寺,顺治出家之地,但因交通问题致使其发展和名气滞后。

白云寺(Baiyun Temple)

福建武平白云寺

福建省武平县白云禅寺位于武平县东北的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处在梁野山主峰梁山顶的山巅之上,为闽粤赣边的深山名寺。白云寺原建于仙人洞口,被毁后,宋朝在现址建了梁野山寺,亦称为白云禅寺,庙中供有定光古佛,名震闽粤赣。

白云寺历史资料

白云寺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取名观音堂,又名白衣庵。据说唐初贞观元年,睢州城西北方向出“海市蜃楼”,半空中出现一莲花座,观音打坐其上,之后高僧杰安就在这一带找到个大土丘,左临濉水,右靠汴水,他认为是福地,募捐建寺名观音堂。到了唐开元年间,高僧一明主持寺务,他对观音堂大力扩建。但时值盛夏,工程进展缓慢。一明面南焚香祷告,希望有白云遮日,方便干活。果然,文殊菩萨在工地上空撑起法伞变幻成舒卷白云,工地上凉爽宜人,工程如期完工。之后,相传每当夏秋季节,这里都是白云缭绕,景色奇异,一位法号良介的和尚做方丈的时候,把它改为白云禅寺,后人简称白云寺。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白云寺信徒从河北保定请来高僧佛定和尚担任三十一世方丈,因该僧道业专精,才识超人,智慧不凡,赢得了河南布政使牟钦元巡和杨府台的敬仰支持,使白云寺得以迅速扩建和发展。寺院在此间占地546亩,聚纳僧侣1200多人,有佛殿、廊房、楼阁、僧舍800余间,达到白云寺历史之鼎盛时期。至此,白云寺与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大相国寺齐名,成为中州四大名寺之一。

白云寺佛殿

观音殿

进入白云寺的第一个大殿是观音殿,观音殿的后面才是大雄宝殿。这样的建筑布局在寺院的建筑中似乎不太合乎礼制。凡是寺院都有一个规矩,只能建,不能毁,因为白云寺最早叫“观音堂”,先建的观音殿,所以观音殿就建在大雄宝殿的前面了,随着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特殊的现象。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建筑,也是佛家寺院一般皆有的设施,原内塑释迦牟尼像。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悬山顶,绿色琉璃脊,浮雕行龙和莲花。黄色琉璃瓦覆顶,殿内有金柱8根,上为9架梁结构。释迦牟尼公元前557年生于印度,本是净饭王的太子,29岁出家修道。公元65年佛教传入我国,历代皇帝有的信佛,有的灭佛信道,因此在中国历史上有了佛教与道教的斗争。有的寺院为了免遭灭顶之灾,便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起来,于是在佛教艺术中有了龙与莲花的雕像。白云禅寺大雄宝殿的屋脊,朝阳的一面是滚龙脊,背阴的一面是舞凤脊,这是区别于其他寺院的主要特点。是皇家寺院的显著标志之一。位于白云禅寺内后侧有一个精致的小院落,这里是印法老和尚清修的地方。小院门里那个闪门,两边刻有两条龙,这个闪门从古至今,只有皇帝才能出入,只有皇帝才能有福分从这扇门下通过,所以这个闪门已经有几百年没人从这里出入了。大雄宝殿背后墙有康熙皇帝亲笔御书“朲寘”二字(同音“认知”),意思是殿堂要保持安静,严守戒规。清朝时文武百官到这里,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玉佛殿

玉佛殿殿前九块残缺不全的碑文,讲述着一个个真实的传说。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曾三次亲临白云禅寺,并居住数日,亲赠满朝銮驾龙头五仗、玉翠如意钩及八柜藏经等贵重物品后,又亲笔御书“当堂常赏”四个大字,刻于山门之阴。此碑虽残,至今仍存。 玉佛殿内的10余尊玉佛,均是缅甸白玉雕琢,宝石嵌银,形象逼真。特别是释迦佛的入涅磐法相,长达3米余,为当前国内所稀有。这是傅作义将军的姑母傅凤英老居士从缅甸特意为白云禅寺进献的。白云寺是供奉玉佛最多。

韦驮殿

位于整个建筑群的最高端山门内,面阔3间,进深3间,硬山式,灰瓦顶,筒瓦脊上浮雕莲花,殿内五梁架结构,相传是白马驮经的地方。大铁钟:现存韦驮殿内,重约750公斤,是豫东地区现存最大的钟,钟声宏深响亮,声达数十里。 香火盆:也在韦驮殿内,口径1.16米,唇厚0.15米,重达250公斤,供佛教信徒烧香之用。白云寺院后面,还有众多的塔基,都是知名和尚的墓地,如今塔已不存在,尚有许多石刻、塔铭题记及砖券空洞,洞中有放置和尚骨灰和舍利子的绘有“寿”字的大缸。

普天之下,韦驮菩萨的脸都是白色的,唯独白云禅寺的韦驮菩萨脸色通红,这里有一个神奇的传说——韦驮化缘。

佛公灵塔经幢

佛公灵塔经幢又名多宝塔,砖石结构,高4米,楼阁式,三级六棱形须弥座。塔正面阴刻楷书“佛公灵塔”,“佛洞宗三十一式佛公大和尚”十六字。 塔身还刻有门、窗、花、鸟、虫、草、兽等。此塔玲珑小巧、雕工精细、潇洒秀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此塔是康熙年间南阳一位姓彭的居士捐款,为纪念佛定方丈而修建的。佛定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著名的大和尚,对白云禅寺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佛定来到荒废已久的白云禅寺。进寺以后,他云游四方,讲经说法,南邻江汉,北至幽燕。远近信善者,或奉粟帛,以充衣食,或供木石以供修造。当时的归德知府也深感其佛法深广,捐官银两千两、私银五百两资助修建白云禅寺。当时朝廷信奉佛教,里里有佛寺,户户有观音,中国佛教到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也是白云禅寺最辉煌的时期。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七十五岁的佛定和尚在最后一次南游江淮以后回到白云禅寺。这年八月佛定和尚在香堂沐浴后圆寂。佛定圆寂后,河南布政使牟钦元亲自为他写了塔铭。这就是佛定的灵塔。佛定圆寂后就归葬在这里,后被世人尊称“三大神僧”,号 “南济公、北圆通、中佛定”。为什么叫“多宝塔”?其上面六面都有佛 ,每个里面一尊佛像,其下面当中是心经,下面是僧人鼓乐图,所以其塔佛、法、僧都有,也是佛家三宝,多宝塔因此而得名。

白云寺趣物

铁锅槐

铁锅槐是在一口大铁锅内生长出一棵大槐树,故名。铁锅槐甚为奇特。铁锅口径2.5米,腹深1.5米,树干周长2.4米,高4米,枝叶茂盛。原铁锅是僧侣施舍斋饭的用锅,后铁锅弃置不用,锅内淤满土,槐树根透过锅底裂缝扎植于土内,以至于形成了铁锅内长出一棵数人合抱的大树的迷人景象。据植物学家推测,树龄有几百年。 每年农历六、七月份,若遇连阴天气,树上就会长出类似槐蛾、小鸟和八角的东西,可入中药,治疗食道癌有奇效。据说有患者到这里采集后回家食之,果真病愈。还有人说,文革时期殿宇被拆和尚被赶出此树枯死多年,改革开放僧人和寺院重回往日的宁静后,古槐树也枯木逢春发出新芽。铁锅槐底下的树根朝西北方向,像罗汉朝拜;树当中那个树苞,远看像观音菩萨,近看像弥勒佛,并且胸间还有个佛字。

康熙御碑

康熙对佛定大和尚十分敬重。他第二次到白云禅寺想父子见面团圆,但没想到父亲外出朝山云游去了,又不知去向。康熙向佛定主持道出了隐衷,并拜佛定为师,又亲笔御书“当、堂、常、赏”四个字,以示奖赏。这块石碑是白云禅寺的镇寺之宝。“当、堂、常、赏”这四个字非常有研究,全部是和尚的尚字开头。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康熙父亲在这里为僧,当时中国著名活佛佛定在这里当方丈,所以他的意思是和尚应该高高在上。“当、堂、常、赏”这四个字分别是“尚”字开头,代表和尚和庙宇,那么“尚”字下面的“田、土、巾、贝”又是什么意思呢?“田”代表可供人耕种的土地,“尚”和“田”组成的“当”字代表和尚和寺院也需要土地供他们生存。“土”是宅居的意思,“尚”和“土”组成的“堂”字,代表和尚们也要有房屋居住。“巾”代表服装,“尚”和“巾”组成的“常”字代表和尚们不能没有好的衣服穿。“贝”代表钱财,“尚”和“贝”组成的“赏”字,代表和尚们不能没有钱财。这通碑刻代表了康熙皇帝对白云禅寺僧众的态度。

藏经楼

白云禅寺有一藏经楼,后毁于战火。当初修建藏经楼,佛定方丈可谓不辞劳苦,费尽周折,立下了汗马功劳。

2 河南洛阳白云寺

概况

洛阳市栾川县秋扒乡之古刹白云寺,背倚千仞白崖,高耸入云。古刹始建于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70年),与洛阳白马寺(始建于公元68年)是同时代建造的姐妹寺,距今约2000年,现存四块碑碣为证。

昔时,晨钟暮鼓、僧众诵经礼佛声闻十里开外,香火鼎盛乃豫西一大名寺。土改期间一度遭到破坏,后毁于文革时期,有居士尚记古寺对联:红尘滚滚苦海无边,白云悠悠回头是岸。

今日,古寺在遗址旁边重建,原遗址依然保存。

传说

康熙三下白云寺的传说在民权一带广为流传康熙一下白云寺,亲手为白云寺1200名僧人打斋供众,仪式进行完毕,康熙问主持大和尚佛定:“僧人可曾全部到齐?”“还有一烧锅老僧。”佛定慢条斯理地回答。“寡人供众,岂能漏人!速传他来。”片刻,佛定领一两鬓斑白的老纳,瞒珊而至。康熙一见,两眼闪出异样的光彩,他快步迎上前,声音颤抖地问:“请问尊姓大名?”“贫僧八x。”老僧回答。康熙激动的表情立即阴沉下来,这瞬间的表情变化只有佛定和老僧有所察觉。康熙辞别白云寺,匆匆回京了。

康熙南游白云寺,目的在于寻父。其父顺治,6岁登基,后得到江南美女董小婉,甚是宠爱。但皇后对一个汉家女子得宠极为不满,她背着顺治,把董小婉乱棍打死,沉尸河底。这一切,严重地刺伤了顺治的心,他脱去皇服,隐名出家了。

康熙从白云寺回京,把寻父的经过告诉母后,当他说到“八x”和尚时,聪明过人的母后立即打断他的话,让他把“八x”合写成一个字。康熙把八x合写成“父”字,立时羞愧满面。他辞别母后,只带几个贴身护卫,便火速赶回白云寺。

康熙赶何白云寺,老僧已不知去向,康熙向佛定道出隐衷,并拜佛定为师,又亲御书“当、堂、常、赏”四字,扫兴回京。

一天,康熙在京城大街微服闲逛,忽见一卖字人,字迹苍劲潇洒,仔细一看,认出是自己钦点的第四名进士,顿生疑惑,唤过一问,方知此人原名郭玉明,山东人士,进京会试前夸下了不中状元不回家的海口,怎奈考场失利,中四名进士。他自感无颜见家乡父老,便跑到白云寺出家。由于受不了森严寺规,又逃到京城卖字为生。康熙闻言,立即认出师弟,带回宫中。

数日后,康熙亲送师弟回白云寺,当地百姓纷纷前来观看,热闹非凡。当人们问那个是郭玉明时,康熙指着站在佛定身旁的郭说:“那个黑和尚。”从此“黑和尚”名声大震。

康熙此行,赠白云寺蛮驾一副,藏经八柜。这些,经历代和尚经心保存,今天已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3 安徽庐江白云寺

位于安徽庐江汤池镇二鼓峰.又名白云禅寺.明洪武3年(1370年)憎妙宁建.寺内有藏经阁,撞钟楼,千年海棠,八卦井等.

4 河南商丘白云寺

白云禅寺,位于商丘市民权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白云寺村,为中原四大名寺之一。白云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原名白衣庵。相传每逢夏秋季节便白云缭绕笼罩寺院,景色奇异,故名为白云寺。整体建筑古朴典雅,雄伟壮观。 康熙二下白云寺寻父的传说在商丘一带广为流传。康熙为了寻找隐名出家的父亲顺治南游白云寺,为白云寺1200名僧人打斋供众,遇到一位自称“八乂”的烧锅僧人。康熙回京后与母后说起,聪明过人的母后将“八乂”二字合成一个“父”字。康熙恍然大悟,火速二下白云寺,但老僧已不知去向。康熙只得御书“当、堂、常、赏”四个大字,意含将田、土、巾(布)、贝(钱)赏赐僧众,而后扫兴而归。 寺内原有一施粥舍饭用的大铁锅,后弃置不用,却从中长出一棵槐树,得名“铁锅槐”,成为白云寺一大奇观。白云寺内还有大雄宝殿、多宝塔、佛公灵塔等景观。 该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原名叫白衣庵。传说每当夏秋季节,这里白云缭绕,景色奇异,因此,更名为白云寺。该寺历史上多次毁于兵火战乱,又多次重修、扩建。

近几年又进行了一次大的整修。 该寺现占地百余亩,坐北朝南。寺门雄伟,上书“白云禅寺”四个大字。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右侧为养心殿,后左侧有禅堂,禅堂左右有厢房。均系清代建筑。 白云寺内安放有6尊玉石佛像。这是傅作义将军的姑母傅凤英长老从缅甸进献的,价值30多万美元。 大殿东侧有一棵三人合抱的大槐树,长在一口大铁锅内,锅体理于土中,称为“铁锅槐”。这是白云寺的一大奇观。 大雄宝殿后,有一经栋,又名多宝塔。高4米,九级六棱,青石雕刻。塔身上刻有众僧拜佛图、六僧鼓乐诵经图、《提婆呵》经文、一佛图及日、月、鹤、莲花等。刻工精细,古朴大方。 寺东北五十米处有佛公灵塔,高4米,楼阁式,三级六棱,下部为六棱形须弥座。塔正面阴刻“佛公灵塔”、“佛洞宗三十一世佛公大和尚”十六字,塔身还刻有门、窗、花、鸟、虫、草、兽等。此塔玲珑小巧,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历史典故

【简介】白云寺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取名观音堂,又名白衣庵。据说唐初贞观元年,睢州城西北方向出“海市蜃楼”,半空中出现一莲花座,观音打坐其上,之后高僧杰安就在这一带找到个大土丘,左临濉水,右靠汴水,他认为是福地,募捐建寺名观音堂。到了唐开元年间,高僧一明主持寺务,他对观音堂大力扩建。但时值盛夏,工程进展缓慢。一明面南焚香祷告,希望有白云遮日,方便干活。果然,文殊菩萨在工地上空撑起法伞变幻成舒卷白云,工地上凉爽宜人,工程如期完工。之后,相传每当夏秋季节,这里都是白云缭绕,景色奇异,一位法号良介的和尚做方丈的时候,把它改为白云禅寺,后人简称白云寺。至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白云寺信徒从河北保定请来高僧佛定和尚担任三十一世方丈,因该僧道业专精,才识超人,智慧不凡,赢得了河南布政使牟钦元巡和杨府台的敬仰支持,使白云寺得以迅速扩建和发展。寺院在此间占地546亩,聚纳僧侣1200多人,有佛殿、廊房、楼阁、僧舍800余间,达到白云寺历史之鼎盛时期。至此,白云寺与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大相国寺齐名,成为中州四大名寺之一。

【观音殿】进入白云寺的第一个大殿是观音殿,观音殿的后面才是大雄宝殿。这样的建筑布局在寺院的建筑中似乎不太合乎礼制。凡是寺院都有一个规矩,只能建,不能毁,因为白云寺最早叫“观音堂”,先建的观音殿,所以观音殿就建在大雄宝殿的前面了,随着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特殊的现象。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建筑,也是佛家寺院一般皆有的设施,原内塑释迦牟尼像。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悬山顶,绿色琉璃脊,浮雕行龙和莲花。黄色琉璃瓦覆顶,殿内有金柱8根,上为9架梁结构。释迦牟尼公元前557年生于印度,本是净饭王的太子,29岁出家修道。公元65年佛教传入我国,历代皇帝有的信佛,有的灭佛信道,因此在中国历史上有了佛教与道教的斗争。有的寺院为了免遭灭顶之灾,便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起来,于是在佛教艺术中有了龙与莲花的雕像。白云禅寺大雄宝殿的屋脊,朝阳的一面是滚龙脊,背阴的一面是舞凤脊,这是区别于其他寺院的主要特点。是皇家寺院的显著标志之一。位于白云禅寺内后侧有一个精致的小院落,这里是印法老和尚清修的地方。小院门里那个闪门,两边刻有两条龙,这个闪门从古至今,只有皇帝才能出入,只有皇帝才能有福分从这扇门下通过,所以这个闪门已经有几百年没人从这里出入了。大雄宝殿背后墙有康熙皇帝亲笔御书“朲寘”二字(同音“认知”),意思是殿堂要保持安静,严守戒规。清朝时文武百官到这里,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玉佛殿】殿前九块残缺不全的碑文,讲述着一个个真实的传说。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曾三次亲临白云禅寺,并居住数日,亲赠满朝銮驾龙头五仗、玉翠如意钩及八柜藏经等贵重物品后,又亲笔御书“当堂常赏”四个大字,刻于山门之阴。此碑虽残,至今仍存。 玉佛殿内的10余尊玉佛,均是缅甸白玉雕琢,宝石嵌银,形象逼真。特别是释迦佛的入涅磐法相,长达3米余,为当前国内所稀有。这是傅作义将军的姑母傅凤英老居士从缅甸特意为白云禅寺进献的。白云寺是供奉玉佛最多。

【韦驮殿】:位于整个建筑群的最高端山门内,面阔3间,进深3间,硬山式,灰瓦顶,筒瓦脊上浮雕莲花,殿内五梁架结构,相传是白马驮经的地方。大铁钟:现存韦驮殿内,重约750公斤,是豫东地区现存最大的钟,钟声宏深响亮,声达数十里。 香火盆:也在韦驮殿内,口径1.16米,唇厚0.15米,重达250公斤,供佛教信徒烧香之用。白云寺院后面,还有众多的塔基,都是知名和尚的墓地,如今塔已不存在,尚有许多石刻、塔铭题记及砖券空洞,洞中有放置和尚骨灰和舍利子的绘有“寿”字的大缸。

普天之下,韦驮菩萨的脸都是白色的,唯独白云禅寺的韦驮菩萨脸色通红,这里有一个神奇的传说——韦驮化缘。

康熙年间,寺院僧人众多,加上要救济许多贫困百姓,食盐供给跟不上来,佛定大和尚作为一家之主,感到发愁。这时,韦驮殿里的韦驮菩萨有点看不上去了,就自愿化作了一个80多岁的老僧,敲着钵盂,到睢州(今睢县)城一盐店门口化缘。

“师傅,你想讨要些什么?”盐店老板问老僧。

“我想讨要些食盐”。老僧答。

盐店老板用大碗盛给老僧一碗,“这还不够俺寺院调一顿菜哩”。老僧说。

看老僧嫌给的食盐少,盐店老板端来满满一簸箕,心想这下可满足你得而愿望了。

“这还不够俺寺院做一顿汤哩”。老僧道。

盐店老板心里来了气:你这老僧这把大年纪了,给你少了吧,你不愿要;给你多了吧,又害怕你拿不动。“老师傅,干脆你有多大能力让你使多大能力,能拿多少让你拿多少吧,今天我满足你的要求。”盐店老板也是个爽快之人。

不说三四,老僧就用随身携带的小扁担两头装了两包食盐。既然掌柜的有了许诺,老僧担起食盐后连声“谢谢”也没有,就箭步如飞了。

老僧走后,盐店老板觉得有些不对味,自己不应与老僧打这个赌,怕压坏老僧的身体,就立即派手下套上马车去追赶那老僧。老僧扭头看后面有人来撵他,就加快脚步,始终与后面的马车保持一段距离。

从睢州城到白云禅寺直走有30华里路程,盐店老板的手下撵到寺院也没有撵上那老僧。手下就向寺院方丈佛定大和尚打听,今天是否有僧人到睢州盐店化缘,佛定方丈给予了否定,但那四包食盐却明显摆在了僧厨。

佛定方丈心里有了底,径直来到韦驮殿,见韦驮菩萨的雕像浑身湿了个透,脸色累得通红,汗珠子直往下流。佛定方丈拍了拍韦驮菩萨的肩膀说:“老韦,你辛苦了!”

【佛公灵塔经幢】此塔又名多宝塔,砖石结构,高4米,楼阁式,三级六棱形须弥座。塔正面阴刻楷书“佛公灵塔”,“佛洞宗三十一式佛公大和尚”十六字。 塔身还刻有门、窗、花、鸟、虫、草、兽等。此塔玲珑小巧、雕工精细、潇洒秀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此塔是康熙年间南阳一位姓彭的居士捐款,为纪念佛定方丈而修建的。佛定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著名的大和尚,对白云禅寺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佛定来到荒废已久的白云禅寺。进寺以后,他云游四方,讲经说法,南邻江汉,北至幽燕。远近信善者,或奉粟帛,以充衣食,或供木石以供修造。当时的归德知府也深感其佛法深广,捐官银两千两、私银五百两资助修建白云禅寺。当时朝廷信奉佛教,里里有佛寺,户户有观音,中国佛教到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也是白云禅寺最辉煌的时期。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七十五岁的佛定和尚在最后一次南游江淮以后回到白云禅寺。这年八月佛定和尚在香堂沐浴后圆寂。佛定圆寂后,河南布政使牟钦元亲自为他写了塔铭。这就是佛定的灵塔。佛定圆寂后就归葬在这里,后被世人尊称“三大神僧”,号 “南济公、北圆通、中佛定”。为什么叫“多宝塔”?其上面六面都有佛 ,每个里面一尊佛像,其下面当中是心经,下面是僧人鼓乐图,所以其塔佛、法、僧都有,也是佛家三宝,多宝塔因此而得名。

【铁锅槐】:铁锅槐是在一口大铁锅内生长出一棵大槐树,故名。铁锅槐甚为奇特。铁锅口径2.5米,腹深1.5米,树干周长2.4米,高4米,枝叶茂盛。原铁锅是僧侣施舍斋饭的用锅,后铁锅弃置不用,锅内淤满土,槐树根透过锅底裂缝扎植于土内,以至于形成了铁锅内长出一棵数人合抱的大树的迷人景象。据植物学家推测,树龄有几百年。 每年农历六、七月份,若遇连阴天气,树上就会长出类似槐蛾、小鸟和八角的东西,可入中药,治疗食道癌有奇效。据说有患者到这里采集后回家食之,果真病愈。还有人说,文革时期殿宇被拆和尚被赶出此树枯死多年,改革开放僧人和寺院重回往日的宁静后,古槐树也枯木逢春发出新芽。铁锅槐底下的树根朝西北方向,像罗汉朝拜;树当中那个树苞,远看像观音菩萨,近看像弥勒佛,并且胸间还有个佛字。

【康熙御碑】康熙对佛定大和尚十分敬重。他第二次到白云禅寺想父子见面团圆,但没想到父亲外出朝山云游去了,又不知去向。康熙向佛定主持道出了隐衷,并拜佛定为师,又亲笔御书“当、堂、常、赏”四个字,以示奖赏。这块石碑是白云禅寺的镇寺之宝。“当、堂、常、赏”这四个字非常有研究,全部是和尚的尚字开头。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康熙父亲在这里为僧,当时中国著名活佛佛定在这里当方丈,所以他的意思是和尚应该高高在上。“当、堂、常、赏”这四个字分别是“尚”字开头,代表和尚和庙宇,那么“尚”字下面的“田、土、巾、贝”又是什么意思呢?“田”代表可供人耕种的土地,“尚”和“田”组成的“当”字代表和尚和寺院也需要土地供他们生存。“土”是宅居的意思,“尚”和“土”组成的“堂”字,代表和尚们也要有房屋居住。“巾”代表服装,“尚”和“巾”组成的“常”字代表和尚们不能没有好的衣服穿。“贝”代表钱财,“尚”和“贝”组成的“赏”字,代表和尚们不能没有钱财。这通碑刻代表了康熙皇帝对白云禅寺僧众的态度。

【佛定井中运木与鲁班下凡建藏经楼】白云禅寺有一藏经楼,后毁于战火。当初修建藏经楼,佛定方丈可谓不辞劳苦,费尽周折,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佛定方丈的老家河南长垣县,有一斋主是大户人家,种了几十亩杨树,杨树枝繁叶茂,粗得几个人都搂抱不过来。好多僧人都前去化缘,斋主都没有同意伐掉送人。佛定方丈赶回老家,与斋主谈了自己的想法,想用大杨树来修建藏经楼。老斋主了解佛定方丈的为人,就同意了此事。斋主问道,“这么粗的大杨树我看你怎么个刨法。”佛定方丈回答,“只要你同意就行”。

佛定方丈暗使佛法,到第二天天亮,杨树被撂倒一大片。斋主说:“既然你把树刨倒了,我看你咋运回去”。

坊间流传有“井中运木”这个版本,是说佛定方丈把木料投入井里,等他返回寺院后,又从寺院的井中把木料捞了出来,至今,寺院外的不远处还保留着这一口井。而马世忠居士向记者阐述了另外一个版本:康熙年间,白云禅寺位于老黄河故道的中间,前后不远黄河水向东方向流去,佛定方丈是把木料通过黄河水飘运过来的。究竟那种说法较为可信,也没有谁来认真考证,反正木料是从外地运来的,建起了藏经楼(千佛阁)。

在修建藏经楼期间,曾有一衣着褴褛的老木匠扛着一只竹篮来到寺院,竹篮里放有干木匠活的几大件,说是想找些活干干。领工者看他那身打扮,不像个干活的行家里手,也就没有理睬他。这老木匠哀求道,只要能给口饭吃,干啥活都行。领工者看这老木匠可怜,就给他找了份活干,说寺院后面有一大堆杨树疙瘩,你去劈开算了,要是掂量着还有点用,你看着办吧。”

到了中午开饭时间,领工者差人要老木匠到伙上用饭,到地方后却怎么找不到他。领工者来到这里,看到杨树疙瘩都用墨斗放上了墨线,密密麻麻,像蜘蛛网似的,也不知这老木匠想干些什么。

领工者顺脚踢向一个杨树疙瘩,杨树疙瘩瞬间开了“花”,里面是已雕刻好的花鸟虫鱼。领工者吃褴褛一惊,又打开所有的杨树疙瘩,都是盖千佛阁所需的用料,放在上面不大不小,正好是恰切位置。领工者方知这是他们的祖师爷鲁班下了凡,要帮寺院来建千佛阁,纷纷就地叩拜。

据说,鲁班是看中了佛定方丈的大慈大悲的胸怀,才乐意暗中帮忙的。

【千手观音的传说】古时候,有个妙庄国,国王叫妙庄王。他有三个女儿,大公主爱打扮,天天浓妆艳抹,穿红戴绿;二公主一天到晚轻歌曼舞,吃喝玩乐;三公主却穿布衣,吃素食,在房里读诗文。

妙庄王年老了,他想,这王位传给谁呢?大公主、二公主整天花天酒地,不知进取,三公主贤淑方正,人又生的聪明,比较合适。故妙庄王拿定主义,要给三公主招个上门女婿,尽早成家立业。

一天,妙庄王对三公主道:“儿呀,宰相的大公子才学过人,可配我儿,我想叫老太师去做媒,如何?”三公主听了眼中含泪,只是摇头。

过了数日,妙庄王又说:“儿呀,当今的新科状元才学出众,这桩婚事你愿意吗?”三公主听了又摇摇头。

不几天,妙庄王又来了:“儿呀,这回你一定满意了,为父给你找的这个驸马郎是当朝首富,他家有一座金山,一座银山——”不待妙庄王说完,三公主把头摇得波浪鼓似的:“父王,女儿不愿。女儿甘愿侍奉父王一世,终生不嫁”。妙庄王听三公主说终身不嫁,立即气得脸发青,跳起来喝道:“大胆畜生,你敢违抗父王的旨意!老实告诉你,今日这桩婚事,不管你愿还是不愿,一定得办!今日定亲,明日行聘,后天就成婚!”

第二天一早,新驸马家吹吹打打来送聘礼,黄金白银、珍珠玛瑙源源不断地用车子运进宫来。妙庄王看了乐得什么似的,忙吩咐身边宫娥,请出三公主来看看,跟这样富贵人家结亲,有多体面,多荣耀!

宫娥奉命去了,不一会儿就慌慌张张地跑来:“启禀陛下,不好了!三公主失踪了!”妙庄王闻报也慌了神,顿足道:“来人呀,快给我去找三公主!”刹时间,王宫里乱了营,宫女、太监奔来窜去到处搜寻。妙庄王又派人外出各处寻找,历经半年,才在舟山桃花岛的白雀寺里找到了。三公主已出家当了尼姑,法名妙善。

妙庄王派大臣去劝说三公主,要她回心转意,还俗回宫。谁知三公主心坚如铁,毫不动摇。妙庄王劝说不成,便用重金买通白雀寺的当家师姑,要师姑虐待三公主,逼她还俗。那师姑得了银子,黑了良心,千方百计折磨三公主。每日天不亮就叫她起床干活,直到夜里三星出齐,方准她回房做功课,稍有怠慢就鞭抽棍打,不给饭吃。可怜三公主自幼生长在王宫内,哪吃过这般苦,只见身体一天天消瘦下来,面容一天天憔悴。但她还是咬紧牙关坚持,在苦难中煎熬过日子。

这一年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桃花岛上遍地白雪覆盖,无法打到柴草。可是三公主知道,不背柴草回去,师姑肯定不会放过她,她冒着寒风在雪地上爬呀爬,寻找柴草。渐渐地,手脚冻麻木了,没有一丝力气,一头栽倒在山沟里……

朦胧间,她的耳边响起“哗哗”的水声,山下有人撑着船过来了。不一会,船靠了岸,一个白须白发的老翁走上山来。那老翁走到三公主身边,掏出一颗明晃晃的珠子,放在她唇间。“咕噜”一声,珠子吞进嘴了顺着喉咙滑下肚去。说也奇怪,珠子一落肚,三公主顿时神清气爽,浑身舒畅。三公主一骨碌爬了起来,在老翁的指点下,登上小船,顺着潮流来到桃花岛东边的一个山头。三公主就在那座荒山上结茅为蓬,与鸟兽做伴,念经修行。

这样过了几年,三公主的行踪终于又被妙庄王得知。这一次他御驾亲征,带领人马开赴东海大洋,将三公主安身的小岛团团围住.妙庄王带着人登岸搜山.谁知山上蛇虫百脚一齐出洞,见人就咬。搜山的人连滚带爬逃了回来。妙庄王气得七窍生烟,命人用硫磺、硝石点火烧山。火仗风势,山上成了一片火海。猛见火海里升起一团红光,三公主身穿白袍,脚踏莲台,隐现在红光里,徐徐飘向岛对面的一个礁洞。妙庄王枉费心计,只好收兵回宫。

妙庄王回宫没几日,忽然奇痒难熬,浑身长出一颗颗无头脓疮。防遍名医,用尽良药,全然无效。妙庄王躺在床上等着死神降临。忽然,一个声音在他耳边叫唤:“妙庄王,要想活命,快去南海普陀求你女儿!”妙庄王听清了,赶快命人准备车船去求三公主。

妙庄王来到礁洞前哀声呼叫:“女儿呀,快来救救父王吧!女儿呀,快来救救父王吧!”

突然,洞里透出一道亮光,只见三公主端坐莲台,向妙庄王合十稽首道:“父王不必心焦,只须将女儿手臂拿去作药引,父病即可痊愈。”说着,“咔嚓”一声,折断手臂,抛在妙庄王面前。妙庄王接过女儿手臂,又愧又悔又担心,只怕女儿失去手臂落下残疾。正犹豫间,忽见洞中金光耀眼,三公主两胁之下突然长出无数条手臂。妙庄王看得呆了,欣喜道:“我女修成正果,得道成佛了!”

原来此时,三公主已位登三宝,成了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她修行得道的荒山就是洛迦山,后来现身的礁洞就是普陀山梵音洞。因她断臂后抽出手臂无数,故又称作千手观音。

5 河南辉县白云寺

位于河南省辉县市西35公里的白麓山下,境内林木茂密,翠竹葱笼,汩汩清泉,景色宜人,虽酷署盛夏亦无炎日蒸灼之苦。1992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和“油松种子园”。主要景点有:白云寺、唐银杏树、普照大禅师石塔、风水塔、五百罗汉碑、金沙、银沙泉、元极寺、龙浴寺、袁氏山庄、龙口风门等。 景区内的主体景点白云寺,始建于唐代,原名白茅寺,又称梦觉寺。寺内有单檐悬山大5间。其它中殿、山门、东西陪殿及出厦阁楼等5 0余间。寺后有元代石塔2座,雕刻精致,寺东有宋代五百罗汉碑,纪事翔实。寺西有金沙、银沙二泉,泉旁有地藏殿,建筑奇特。西临石崖,有窟名黑龙洞,深邃莫测。寺前古树参天,盛夏不见日色,为避暑胜地。系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普照大禅师石塔坐落于白云寺,后为一石雕喇嘛塔,五层,高4.9米,是开山住侍佛光普照大师的迁化灵塔。整个石塔刻工精细,造型优美,为元代石雕艺术稀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银杏树位于白云寺门前,俗称白果树,又名公孙树,并列五株,寺院中佛殿后一株,共六株。千百年来,虽几经战火劫难仍巍然屹立。为白云寺一大景观。它是研究太行山植被的活化石,同寺院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05月25日,白云寺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地址:辉县市薄壁镇

门票价格:20元

6 山西太原白云寺

环境

古迹列为十方院第一的太原白云寺 白 云寺俗称南十方院,在太原城区东南8公里的红土沟。它在我市诸多十方院中,以规模宏大、布局别致、环境幽雅而著称,列为十方院第一。 白云寺,初名净业庵,建于明初。明崇祯十三年(1640)向东扩展,称清凉寺。清初又新建、修缮而成禅宗南岳派临济宗的道场。因寺前常有白云飘飞,故易名“白云寺”。又因寺在太原南向,俗名南十方院,是太原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寺依山筑砌,坐北向南,分上下两院。上院以中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构成三重院的“十”字形建筑规制。依次有楼道、山门、钟鼓楼、献殿、大雄宝殿及二层三面围楼24间。各院两侧各有配殿,供枷蓝、关羽、达摩及观音、地藏菩萨。在横轴线上,左有方丈院,右有客堂院。西侧另辟观音堂,自成格局。院中林荫蔽天,清凉爽人。院内辟曲尺围廊、蹬道、月门等,可南北穿行,东西贯通。大殿五楹,悬山式九檩结构,内有释迦牟尼和韦驮的明代脱纱坐像,四周有经柜,珍藏数千册佛经。另有石碑、铁钟、供器等珍贵的宗教文物。

寺的东南悬崖下,另有下院,是多套四合院硬山式瓦房组成的僧人住宅,环境清幽隽秀,现改为南城区肿瘤医院。另在寺的东南山坡建有墓区,有墓塔数十座,遗迹犹存。 白云寺冬无严寒夏无炎热,达官贵人、文人学士登临游览者络绎不绝。明末傅山先生常在此游乐住宿,有《续建净业禅院碑记》、《天泽润公碑》、《茶毗羊记》碣及许多词赋传世。

白云寺四周古木环抱,浓荫四蔽,景色幽邃。该寺利用红土沟高低地势凿修磴道,拾级而上是山门殿,殿额高悬“白云寺”三个贴金大字,左右门的门楣上书“真境”和“光寐”。寺前置石狮一对,给人一种幽深肃穆之感。殿内四角塑四大天王,大肚弥勒佛端坐殿中央,弥勒佛背后是韦驮。韦驮身穿铠甲,手执金刚杵。韦驮的塑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双手合十,横宝杵于两腕上;另一种是右手叉腰,左手握杵尖拄地。韦驮手执金刚杵的姿势很有讲究,据佛门规定,凡是双手合十,横宝杵于两腕上的寺院,是接待寺。反之韦驮杵拄地、右手叉腰的寺院,即为不是接待寺,游方僧尼一望便知。此寺的韦驮双手合十,横宝杵于两腕上,显然是接待寺,所谓接待寺,是招待十方游方僧,故此寺又名“十方寺院”,简称“十方院”。由于此寺位于城南,又称“南十方院”。与城北有“北十方院、”之称的千寿寺相对应。

山门殿两翼是钟鼓楼,山门殿迎面是前殿,和东、西厢构成一个前院。前殿布局是十八罗汉朝观音。西厢旁有尊泥塑“常八十”。所谓“常八十”,就是有人问他多大年纪,他总是说八十岁,再过十年问他,还是八十岁,因此“常八十”叫开了,反把他的真名忘了。相传“常八十”活了120岁,曾是李自成理发师。当初李自成劝他进京,他坚不相从,后来在此落发为僧。由于他济施贫困,免费行医,威望很高,因此圆寂后,人们为他朔了这尊像,以示怀念。

后院正中是大雄宝殿,东厢为大士殿,西厢为地藏殿。院内古木参天,环境清幽。其中的白皮松,高约30米,是珍稀树种。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佛,双目微睁,面相慈祥,踟趺坐在莲花上,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山西通志》又载:“雍正九年(1731年)僧了然重修建毗卢阁。”此阁在大雄宝殿的后面,分为两层,由于上层供毗卢佛而得名。《山西通志》载:“康熙丙寅二十五年(1686年),都司(官名)陆君兴建藏经阁五楹,四十六年(康熙)僧平山重修。”此阁也是两层,于1959年1月毁于火。

修葺后的白云寺

此寺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寺内木雕泥塑,包括地藏菩萨、骑狮文殊、骑象普贤、骑朝天吼观音,以及关公和八尊伽蓝护法神,全部被砸毁,唯坐像聿驮幸免。在我国佛教中韦驮是护法神,所以他的塑像都是站像。唯白云寺有一尊韦驮坐像。相传有一年闹灾荒,白云寺只剩几位老僧守寺,其馀僧人皆云游方。几位老僧数日未食,奄奄一息,在生死攸关时,有人从南方送来三车粮食。送粮者言:“前些时白云寺一名年轻和尚前去化缘,请求员外施舍几车粮食赈灾。恰逢我家小姐半身风瘫,长期卧床,百医无效。吃了这位和尚两副药,病已痊愈。感谢你们医病之恩,我家员外特意送来五车粮食。”众僧听后甚为震惊,问送粮者:“长相如何?”送粮者在山门殿看见了韦驮,对众僧说:“化缘的和尚就是他!”众僧立即在韦驮面前合十,感谢韦驮救命之恩。这批粮食不仅救活众僧,也使附近七百居民免于饿死。因此,乡亲们集资雕韦驮像。集资者认为韦驮每年三百六十天都站着太累了,故把韦驮塑雕成坐像。

天泽和尚墓原在寺西沟口,清朝大书法家傅山撰文行书《天泽碑》,艺术价值很高,现存市内纯阳宫,天泽和尚墓塔在文革中被毁。该寺现存主要佛教建筑有天王殿、普光明殿、大雄宝殿、毗卢阁、观音殿、地藏殿、祖堂(内塑达摩、慧能、百丈、常八十和常九十像)、伽蓝殿等,大部为唐狄仁杰和清天泽和尚所建,最后一次整修是1993-1998年。该寺原传承法系为禅宗南狱派临济宗,后改为浮士宗。寺内有清朝碑记八块,现代碑记二块;珍藏《龙藏》一部。

如今的白云寺已修葺一新,四周古木环抱,浓荫四蔽,景色幽邃。游人到此,时而木鱼声声,时而梵音悦耳,仿佛置身于佛国世界。它和北向的双塔永祚寺,南向的狄仁杰故里、唐槐园,构成太原市区东南的一条旅游线路,是太原市民踏青、避暑、秋游、赏雪的理想去处 .

传说

传说一,狄仁杰为太原人。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狄仁杰为官,始终保持了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流传有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更是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即后世四大公案之《狄公案》。传说,有一年夏天,在外地做官的狄仁杰回家探亲,路经古寺休息。在乘凉的银杏树下有一石桌,上面已罢好一盘棋。狄仁杰欲向寺院借伞遮阳,老僧指棋盘对狄亡杰说:“家有家法,寺有寺规,想借寺院的东西必须在棋盘上战胜出家人。”一向爱好下棋的狄仁杰便和老僧对弈起来,经过三十回合较量,老僧招架不住狄芒杰的“马后炮”,推棋认输。当狄仁杰一行准备离寺上路时,老僧并未拿伞,而说:“施主路上有人替你撑伞。”原来在他们头上有块白云一直跟着也们飘浮,恰似一把“天”字号的大伞替他们遮太阳。这时狄仁杰才意识到老僧临别时所说的“路上有人替你撑伞”这句话并不是戏语,因而他断言:古寺的老僧道行非浅。当狄仁杰一行将要走进狄村时,头顶上的白云不跟他们飘浮了,而是孤零零地停在红土沟上空,令人不得其解。原来狄仁杰之母前几天得重病时曾在观音菩萨前许了愿,病愈康复即重建观音堂再塑金身。现在狄母病已痊愈,正准备选地建观音堂。狄仁杰听后,当机立断将观音堂建在白云之下的红土沟。现今白云寺就是由这座观音堂上屡加扩建而成的。原观音堂三间(今仍存),坐北朝南,堂内原有塑像三尊,正中是观音菩萨,身旁两侧是手执宝瓶的金童和手拿杨柳枝的龙女。

清朝时有位和尚将观音堂扩建为寺院,取名“白云寺”,命名乃取飘浮在狄仁杰头上的白云停在红土沟上空的传说。

传说二,坐像聿驮。在“文革”中寺内木雕泥塑全部遭到严重破坏,唯聿驮幸免。韦驮身穿铠甲,手执金刚杵。韦驮的塑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双手合十,横宝杵于两腕上;另一种是右手叉腰,左手握杵尖拄地。韦驮手执金刚杵的姿势很有讲究,据佛门规定,凡是双手合十,横宝杵于两腕上的寺院,是接待寺。反之韦驮杵拄地、右手叉腰的寺院,即为不是接待寺,游方僧尼一望便知。此寺的韦驮双手合十,横宝杵于两腕上,显然是接待寺,所谓接待寺,是招待十方游方僧,故此寺又名“十方寺院”,简称“十方院”。由于此寺位于城南,又称“南十方院”。与城北有“北十方院、”之称的千寿寺相对应。在我国佛教中韦驮是护法神,所以他的塑像都是站像。唯白云寺有一尊韦驮坐像。相传有一年闹灾荒,白云寺只剩几位老僧守寺,其馀僧人皆云游方。几位老僧数日未食,奄奄一息,在生死攸关时,有人从南方送来三车粮食。送粮者言:“前些时白云寺一名年轻和尚前去化缘,请求员外施舍几车粮食赈灾。恰逢我家小姐半身风瘫,长期卧床,百医无效。吃了这位和尚两副药,病已痊愈。感谢你们医病之恩,我家员外特意送来五车粮食。”众僧听后甚为震惊,问送粮者:“长相如何?”送粮者在山门殿看见了韦驮,对众僧说:“化缘的和尚就是他!”众僧立即在韦驮面前合十,感谢韦驮救命之恩。这批粮食不仅救活众僧,也使附近七百居民免于饿死。因此,乡亲们集资雕韦驮像。集资者认为韦驮每年三百六十天都站着太累了,故把韦驮塑雕成坐像。

传说三,“常八十”。山门殿两翼是钟鼓楼,山门殿迎面是前殿,和东、西厢构成一个前院。前殿布局是十八罗汉朝观音。西厢旁有尊泥塑“常八十”。所谓“常八十”,就是有人问他多大年纪,他总是说八十岁,再过十年问他,还是八十岁,因此“常八十”叫开了,反把他的真名忘了。相传“常八十”活了120岁,曾是李自成理发师。当初李自成劝他进京,他坚不相从,后来在此落发为僧。由于他济施贫困,免费行医,威望很高,因此圆寂后,人们为他朔了这尊像,以示怀念。

寺内还有一特色-白皮松。后院正中是大雄宝殿,东厢为大士殿,西厢为地藏殿。院内古木参天,环境清幽。其中的白皮松,高约30米,是珍稀树种。不知何时被人们当做神树供奉,你细看我拍摄的图片,就会发现,树旁悬挂着“有求必应”的旌旗。就我而言,所旅游的地方,还从未见有这种树木。

寺内新恢复了文革中被损毁的关公塑像。关羽,字云长,我们山西运城人。尊称为“关公”。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唐朝时,关羽被列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放进武庙。宋、元、明、清统治者,不断将其升级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 “忠义神武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又把关羽庙长格为“武庙”,与文庙-孔庙并列。在全国普建关庙,按时奉祀香火。武圣关公庙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文圣孔庙。有人说,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有人说,关公是一种精神。 “对国以忠、待人以仁、处事以智、交友以义、作战以勇”。

如今的白云寺已修葺一新,并成为太原市佛教会所在地。该寺每年为国泰民安、世界和平举行大型祈祷法会,将当日布施收入捐助社会公益事业。

7 山西五台山白云寺

坐落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圣地,以文殊师利菩萨为驻持道场的山西省五台山县五台山中,它位于台怀镇南十里处,东北沿临石凉公路,西南遥望圣地佛母洞;该寺周围群山环抱,涓水潺流,风光秀丽,景色怡人,是从东中进入五台山风景区处的必经之地。 白云寺,据史册记载:她布局严谨,建筑古朴,巍峨挺拔,宏伟壮观,是五台山四大名寺古刹之一;享有“南有九华金鼎寺,北有五台山有五台白云寺”的美誉,其古老的文化历史悠久远长。在当时,该寺大殿内主要供奉的是想享誉全国的高17米的千手千眼佛像;就连所供奉的罗汉尊者塑像,其高度也是全山寺公有独一无二的。同时,她也是全国高僧师和贤达信众们前来五台山纭聚参修朝拜礼佛的首当寺院之一。其宏魄的规模,浩大的声势,精严的教威,真是享誉空前。 白云寺始建于唐朝,由于当时太原的一位道台人士所建,道台是太原一位七品官。提起道台建寺,还有一段生动真实的公案:当年,道台的线亲身患重病而久治无效,并求取秘法良方。机缘成熟,化做过路和尚的文殊菩萨向道台说之:“令贤老母的病,快是不行了吧”,闻听此言一愣的道台心想:既然这位和尚知道母亲身着病难,就一定能够治疗此病,随即乞请和尚家中面医。化做和尚的文殊菩萨来到病人床前,举臂抬手轻轻地在病人身上的上空来回一划,病母立刻痊愈。感激不尽的道台母子,问询和尚的来由身历,和尚说了句“我是五台山白云寺的和尚”,说完话便转身即自离去。不久,心怀感恩之情的道台前往五台山去寻找白云寺。可是,整个五台山山上山下角落里外找了一个遍,仍是寻之不见。当走到现在白云村的这个地方时,疲惫不堪,心有伤感委屈的道台仰无长叹,双眼泪下地唉惜道:“阿弥陀佛呀,这白云寺到底在何方啊!”就在这时,万里无云突然在道台的头上,出现莲花白云。雪棉浓厚并且凝聚不动,道台抬头一看,文殊菩萨骑着狮子稳坐白莲花云,文殊菩萨向道台微微一笑。这下,道台才全部的恍然大悟,“啊,原来白云寺就在于此啊!我知道该干什么了!”于是,欣喜不禁的道台便发心和修建了当时在五台山上建造最早规模最大的名刹古迹-白云寺! 在当时,修建白云寺所波及覆盖的领地范围之大,无一寺院能够比及。村民间经常流传一句“先造南山白云寺,后起西址碧山寺”的佳谣。因为谣中人们可以想象的到,就当时的修建工程是多么宏魄与盛大啊! 在白云寺声势显赫,闻名遐迩,是历代皇帝巡游五台山时所朝拜礼佛的改临就驾之地。康熙曾就亲驾住宿二月间,乾隆皇帝在第三巡游五台山时,亦曾作文写诗,状景抒怀。诗曰“一《白云寺》:春云出各如流,十年一度来游,底识峰台殊胜,今朝名实兼收。二《跋马》:跋马台山路,绥绥雨雪蒙:冻凝虽未宁,旭隐不为烘;虑恐寒过甚,如去景最工;轻与宁弗逸,欲与人同。至于古往今来的文人,墨这和雅士贤达们所遗留下来的绝句佳言,更是数之不尽,千古传芳! 历经数代,白云寺院香火繁盛,信众,络绎,高僧倍出。宋代朝代,有一位方丈统领白云寺、碧山寺、金灯寺和连金寺的总持管理,他就是一代著名高僧,当时白云寺的主持方丈--北风大师。在北风大师时代,四大寺院道风纯正,治学严谨,修行精苦,是五台山众多寺院中,参修佛法成就的最显著最殊胜最有威望的寺院之一,也是白云寺不断扩充修建和日趋完美的鼎盛时期。 令人痛惜的是:白乾隆十三年间,白云寺被一场大火烧至半月有余而严重损坏。随着历史的变迁,该寺又屡自然灾害的不断侵毁;加之抗日战争和“文革”期间和两次大破坏,致使现在的白云寺院公存三间龙王殿、五间五观堂和两块残缺的石碑。其零落的瓦和颓废的荒墟,惨的真是使人目不忍触,伤感致极!

8 山东青岛白云寺

山东青岛白云寺(BaiyunTemple),现名为灵珠山菩提寺(LingZhuShanBodhiTemple)坐落在山东省 青岛市 黄岛区 灵珠街道辖区内的小珠山北麓、大庵山南麓,该地钟灵毓秀,风景优美,因南临大海、地势较高,山顶常有白云缭绕,如同仙境一般。山东青岛白云寺(灵珠山菩提寺)占地80亩,主殿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观音殿、舍利塔、钟鼓楼等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是江北最大的佛教寺院。

白云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属汉传佛教禅宗道场。清朝咸丰六年重修,民国31年二次重修,在文革中,白云寺遭受重创,致使古寺仅存遗址。2006年12月,白云寺重建工程正式启动,2009年9月重建完成。并定名灵珠山菩提寺。该寺自明朝末年修建之后几百年间,规模逐步扩大,影响力也逐年加深,在青岛地区有较大的影响。

历史上的白云寺

白云寺始建于明朝末年,清咸丰帝年间和民国时期都曾进行重修。小珠山常有云雾缭绕,故名白云寺。

白云寺昔日香火旺盛,有正殿3间,东西偏殿各3间,殿前东西侧有客舍及僧舍各3间。院内有钟楼、香楼各1座。正殿内从奉如来佛、观世音和文殊菩萨;东西偏殿塑有罗汉、雷神、雨神、山神等17尊神像。神像全系彩塑金身。

白云寺为当时胶东地区是规模最大的寺庙。由于白云寺的空前兴盛,佛教在黄岛、胶州、胶南、诸城等周边县市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传统节日,来此拜佛的香客络绎不绝。各地前来赶庙会的人多则达几万人,影响力也逐年加深。

寺边有座泉水名曰:通海泉。传说寺内修炼的和尚就是通过此泉从南方运来木头修建白云寺的。

解放后,新中国明令废除封建迷信,信教群众的朝拜习俗一度受到冲击,但白云寺香火始终没有间断。文革期间,全国掀起了“深山办学”热潮,珠山中学在大庵山建校,白云寺彻底遭到破坏。

白云寺的修复

由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许多名山大寺修复开放,宗教活动正常开展,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人和香客。在青岛政府的支持下,由善男信女和有关企业资源募集资金,白云寺已在2009年9月修复完毕,并于完工的当年9月28日举行开光大典和方丈升座仪式。

旧貌重现,盛况空前,经由佛界大贤议定,定名灵珠山菩提寺。白云寺复建工程总投资逾1亿元,其中信徒奉献4000万元,主要用于殿堂和佛像建设。

复建工程充分利用了山坳的自然地形,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整个寺院由一条主轴,两条副轴组成,分中、东、西三路构成院落。中路主要设殿堂,东部布置寺院内部生活用房,西路供香客使用,形成“内东外西”的传统格局,“内”为本寺僧人,“外”指来寺施主或居士。

灵珠山菩提寺的主体包括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观音殿、舍利塔、钟鼓楼等,寺院最大的亮点是在观音殿内修建一座四面千手千眼的观音铜像(高5.5米,有2400只小手)。整个寺院占地80亩,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青岛地区最大的寺院。

2009年9月28日,灵珠山菩提寺将举行盛大的寺院落成、佛像开光和方丈升座等典礼。湛山寺方丈明哲长老任方丈。海内外166名高僧大德出席盛典仪式,其中包括中国台湾20多位和韩国、日本等国家的,以及国内所有名寺方丈。

9 湖南宁乡白云寺

位于湖南宁乡县西南麦田乡回龙山山顶的天然盆地上,始建于唐初。白云寺规模宏大,共有大小寺屋300多间。香火旺盛时,有僧人300余人。寺中共有大型佛像30多尊,其中以二十四诸天菩萨最为威风,形象生动。旧时寺前井中有数十只刻有明、清年号被寺中和尚放生的乌龟,一听到公鸡报晓或僧敲木鱼开餐时,便结队而出,探头探脑食取施舍的饲饵。

白云寺山门由花岗石垒成,正中顶上石额镌刻清代名臣左宗棠题写的“南楚灵山”四大字。山门两旁刻有民国时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题写的对联:

地净嚣尘,在绿树丛中,白云窝里;

缘多香火,是西天活佛,南国名山。

大殿门上方“回龙古寺”四字,龙飞凤舞,系国民党元老、书法家于右任的笔迹。寺壁题联甚多,其中有宁乡光绪进士张萼林《题回龙山寺壁》的长联,联云:

山林常谴责,穷措大何事归来,东走东,西走西,

想当年景况犹佳,贪得了两袖清风,一囊明月;

菩萨独慈悲,老书憨尚能勇退,治非治,乱非乱,

把近日情形打算,倒不如上参禅伯,下课沙弥。

大雄宝殿之外,还建有关公殿。邑人谭其羽《题白云寺关公殿戏台》联云:

白云生处,白日放歌,听白雪阳春,白叟也来消白昼;

青史留芳,青山依旧,揠青龙偃月,青眼犹复仰青天。

这些文物古迹在“文化大革命”中毁灭殆尽。上世纪80年代宁乡县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宁乡县回龙山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并决定恢复具有千年历史的白云古寺。1989年白云寺公布为宁乡县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回龙山又满目苍翠,郁郁葱葱,白云寺也恢复如初,于2001年举行了盛大的开光典礼。拟公布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10 山西平遥白云寺

白云寺(第四批省保)

时代:明

地址:平遥县卜宜乡梁家滩村

古称西域寺,相传创建于唐,重修于明嘉靖十六年 (1537年)。后经过九次增补维修。寺坐北朝南,依山筑基,就岩起屋,南北高差30米,四进院落,层次有致,六十间殿宇尽藏于山坳丛林之中。总面积7792.6平方米。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弥陀殿、观音阁、大雄宝殿、七佛殿、观音殿、地藏殿等。

弥陀殿、大雄宝殿、观音阁内均有彩塑。

11 广东肇庆白云寺

位于云溪上游的云顶峰山麓,又称鼎湖古寺。唐高宗仪凤三年(678),禅宗六祖慧能高徒智常禅师创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在白云寺旧址兴建鼎湖古寺,至万历三十九年竣工。清咸丰九年(1859)、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修。古寺由山门、花园、庭院构成,主体建筑分前后横排两列,中间以庭院相隔,内有大雄宝殿、五佛堂、檀越堂、祖堂、韦陀殿,寺前和寺侧有花园。寺内庭园古树苍郁,环境清幽。有明万历年间重修白云寺碑记等碑刻5件及石匾1件、石楹联1副。

12 江西鄱阳白云寺

简介

莲花山白云寺坐落在鄱阳县莲花山乡潘村的莲花山上。这是一座历史悠久,远近闻名的佛教寺庙。

建筑特点

白云寺占地约20余亩,海拔600多米,地势奇特,在600多米高的山峰之间有一块平坦的地方,四周略高,中间略低象一个大盆,无论下多长时间的大雨,这里却无积水。站在中间远眺,四周五座山峰,象一朵特大的莲花,而这里就是花蕊,莲花山因此而得名。

历史沿革

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距今已有1300余年。初期是尼姑庵,后来有个叫坤修的和尚来此,逐渐改为和尚寺庙,取名为莲荷山白云寺,此后香火不断。原来的寺庙颇具规模,寺内有祖先堂、祖师堂、会客厅、接引殿、大佛殿。殿堂内有天井,殿堂前后有红豆杉九株,最大的一株红豆杉胸围4.3米,树龄大约800年。

旅游特色

白去寺常年香火兴旺,进香者不仅有本地人,而且有景德镇市、浮梁县、贵溪市、安徽屯溪、祁门以及本县多数乡镇的香客。尤其是每年农历9月26日来此朝拜的香客很多,寺内热闹非凡。

1934年有位叫周锡恒的地下党工作者曾在寺内潜居两年,后来为上饶行署专员,上世纪70年代初曾指示拨款要求修缮莲花山庙,但因文革期间寺庙被毁。现在寺内的大雄宝殿为1991年重建。

13 山东章丘白云寺

地址:章丘市曹范镇寨山后村南300米处

白云寺位于章丘市曹范镇寨山后村的南面,独自坐落于山坡的一角,娴静而典雅,一派超凡脱俗的淡然。南、北两侧分别是鼓楼和钟楼。正殿坐西朝东,里面供奉着释迦牟尼。南北配殿里分别供奉着观音和地藏王菩萨。整个寺院红砖青瓦,已经看不出原来的模样。唯一的古物是寺里的几通石碑,是历朝历代重修白云寺时所立。其中一通立于光绪年间的石碑上这样记载:是庙也,创建有年。古传,宝区递闻圣境,凤寨护右,苍茫白云之中。仙岭环左,幽雅翠柏以内。高耸愈于危山,烟云敢比鹊华。古柏丛生,异鸟成群,虽无泰岱灵岩之佳景,而云山松柏亦章邑之奇观也。况一方求福有求必应,万民祈祷无祷不灵。

14 福建福州市白云寺

又名白云般若庵,在福州市琅岐岛芙蓉峰之巅。明状元翁正春《白云庵记》曰:“太颠之鸣于唐也,似韩佛印之鸣于宋也”。据此寺可能始建于宋代。白云寺有奎光阁、朱子祠、大雄宝殿等建筑,占地693平方米。寺内存有清嘉庆及道光年间记事碑。寺东约50米,有观日台。

15 台湾白云寺

风光明媚的汐碇公路介于汐止与石碇之间,沿着公路可达白云寺.光明寺两座隐幽林里的清静庙宇。白云寺主奉观音菩萨,初期是世俗的斋堂,名为性善堂,后因附近民众纷来朝拜而改建为寺。由白云寺循登山步道行约45分钟可抵光明寺,或循指针由公路转入山径亦可抵。

16 福建省永泰县白云寺

位于福建省永泰县赤锡乡东坑村东南4公里。宋乾德五年(967年)建,明代重修,后被火毁。民国21年(1932)程仰昌发动东坑、淡油群众重修,全为土木结构。1985年又在寺旁扩建,总面积计300多平方米。

17 浙江瓯海白云寺

吹台山风景区的白云山,常是云气霭霭,故名。山上云聚 云散,飞烟缈缈;山中白云寺,四周翠竹茂林,素以“寺深不知处”着称。

据传,白云寺始建于晋代(公元265-420年),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永嘉场人衡府长史王光蕴编的《温州府志》载有白云寺名。清时,永嘉诗僧宗相和尚曾游历白云寺设坛讲法。据寺内《重建白云寺碑记》称,解放前,该寺已是破旧不堪,寺内野草丛生,佛堂空空,一片荒凉。一九八七年,有三位七旬老人驻此,历经五载苦心筹募,重修了寺宇。随着吹台山 风景区的开发,古寺也迎来生机。白云寺,其建筑基本上保存了明清艺术风格,砖木结构, 飞檐斗拱,古朴而庄严。该寺占地约600平方米,周围二米高。跨槛进步道坦,中见一方鼎式铜质香炉,左右为厢,旁有椅子供游人香客休憩。大雄宝殿联:“悟界豁来翠竹舞,祥心静处白云闲”颇为雅致入禅意。

寺后院有一块浙南地区珍奇罕见的石雕跌坐佛像群,共10尊,高约0.5米,宽0.8米。中间为一尊大佛像,原左右各有6尊,现左侧已佚失3尊。佛像之下有五块经砖,其质地青色,上面的凸刻经文“南无萨哆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提侄他嘹折隶主准提婆婆口”,甚为珍重。因天长地久,经风雨吹刷侵蚀,部分文字己模糊不清。寺内还有石水缸、石脚盂、碾米磨粉用的石砻、石捣臼。可以想像当年该寺一片繁荣昌盛景象。

18 广东海丰县白云寺

简介

白云寺位于海丰县海城镇莲花山新望新埔村。传说清初,有比丘法名仁果,披星戴月,历尽艰辛,化缘济世,始建“白云宫”。后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岁次庚戌圆寂于该寺,葬于白云寺后右侧灵山之腰,面朝大印山。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 白云寺曾遭海丰知县派兵烧毁。清同治二年(1863年)重建。大革命时期至抗日战争时期,该寺曾作为革命活动据点,开展革命工作。1966年,该寺被拆毁,当时,信众郑炳、温华钦将白云寺光绪年间李振干所赠的香炉、地藏王玉石身等文物保护(今尚存)。

1988年,由当地佛教信众发起复建,1990年,经政府宗教工作部门依法批准为临时宗教活动场所,并易名为白云寺,1994年批准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

白云寺现有土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80平方米。

对联

三菩萨殿联

(外)

日丽月明美景天开皆佛性

山青水秀梵楼地载现华颜

(内)

佛心无别唯持平等教凡世

法界有情总以慈悲度众生

观音阁联

(外)

白练垂空千仞银山呈秀色

云霞盖顶一方宝地耀祥光

观察十方自在光明千手眼

音通三界心经声色五蕴空

(内)

万感通灵甘分杨柳枝头露

一心救苦香散莲花座上春

19 安康白云寺

天柱山上有座白云寺,史载创建于唐麟2年(公元664年)。白云寺是陕南佛教圣地四大丛林之一,列为安康八景之一。寺庙由三进四塔、一炉五殿、九洞三院组成。沿台阶攀至12层,便是建真武祖师殿石碑。此碑为清代楷书精品。最高处三进佛殿的佛像,均为明代石雕精品。寺后有莲花池,前有方池。据传,看天池可知汉江水位。山北峭壁处有自然形成的9个洞,洞洞相通。化身炉建于明代,四座灵骨塔均高两丈余,系该寺宋至清代的灵骨。白云寺旧有亭宇、楼阁、大殿、厢房数百间。寺院内外松柏葱郁,寒梅飘香。大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佛像千尊,香火鼎盛。现在的白云寺,保留有殿宇、厢房60余间。

20 山西代县峨口白云寺

白云寺,在当地又称做东西寺。之所以在当地被称做东西寺,是因为它是峨口镇东村和西村的交界共有。原属峨口佛光庄的庄园,与佛光寺有不解之缘

“白云深处称禅栖,便访云关一觅题。密雪埋溪僧未归,韶春入树鸟先啼”……是白云寺的秀美迷住了乾隆帝,还是乾隆帝惊悟了白云寺上的悠悠禅意……谁也说不清三百多年前乾隆老爷子迷恋白云寺的真实心意。据史料记载,乾隆帝每临五台山,必驻足白云寺,或听风,或观雨,然后一抒胸臆。这首轻灵飘逸的《白云寺小憩》,就是乾隆帝顿足白云寺时写下的诗篇……

白云寺位于五台山北麓峨口,寺院依山而建,下临潺潺溪不,背腹巍峨群山,楼耸白云,瓦耀穹庐,钟楼相交,山鹰回旋,景色十分壮观。白云寺分东西两部分,东面部门称白云寺,西面部分称文殊寺,二寺楼阁相连,浑然一体,所以当地人将此寺叫做东西寺。文殊寺前边建有山门三间,左右配钟鼓二楼,山门设屏风,入门东西配殿各四间,正北为大雄宝殿五间,后面东、西、北三面各建一二层单檐楼房五间。白云寺有内外两院,内院正北建有大殿五间,东西配殿各五间,外院过殿五间,东西配殿各三间。白云寺在文革期间曾经毁坏过,后经香港衍圣大师募捐修缮,现在已恢复一新。威武端庄的天王殿,曲经通幽的配殿长廊,气宇轩昂的大雄宝殿,遥相呼应的钟鼓二楼等等,整个建筑参差有致,气势恢宏。进入寺内,远眺青山白云,近闻梵乐阵阵,自有一种入圣超凡之感。

白云寺有五台山北衢门户之称。往南走便是佛教圣地五台山,一路蜿蜒可见神密的密魔岩、让林微音惊呼国之瑰宝的佛光寺……往北走便是历经千年战争风云的雁门关了,赵国李牧、秦将蒙恬、唐朝薛仁贵、宋代杨家将……“滚滚长江东逝水、淘尽千古英雄”,站在白云寺上,遥望关山,似能听到那隐人地心深处撼人心脾的隆隆战鼓声……一边是梵袅袅,一边是 鼓连连,几百年来,白云寺就是这样不可思议地矗立在战与和、善与恶、天堂与人间的交汇点上。

21 四川省旺苍白云寺

四川省旺苍白云寺

来历

四川省旺苍白云寺地处旺苍县普济镇。据碑记载:“白云寺创建于唐,历兵燹而岿然独存,古柏参天,亦数百年物!”。“宋元丰(1078)年间,裕陵祷雨甚力,夜梦有僧驰马云中吐雾,遂大雨达旦,乃物色于相国寺,见有十三罗汉,即夜梦僧人也,是罗汉有济于世人矣!”白云寺亦据此得名。

概况

白云寺共分三殿。

后殿为大雄宝殿,正中塑奉释伽牟尼为主体的神像,两边排列着13罗汉。清道光廪生杨书升在《喜欢缘》文中对罗汉有一段精彩的描绘:“今生富贵人,前生罗汉果,形象虽不一,心意有无着,或持半卷经,或睡如不觉,或默有所思,或怒如嗔恶,或痛痒相阅,或喜笑自若,或发聋振聩,或坦怀跌坐,思入选佛场,不插历中脚,苟修持有定。要知我非罗汉,而罗汉非我。”这段描写,不仅是对各种形态罗汉的形象描绘,而且是作者通过对各种形态罗汉的观察,抒发的一种人生感慨,也展示出了当时泥塑艺术之高超。

中殿为夫子殿,正中供奉以孔子为主体的塑像和牌位,两边的厢房设学馆。

前殿为娘娘殿,正中敬奉以女娲娘娘、送子观音为主体的神像,两边是学馆和先生住宅。

影响

白云寺(含怡云斋、清江书院)在佛学、育人、辑典、印刷术、习武等领域的成就,具有极重要的研究价值。

怡云斋

系指清乾隆以后,白云寺内所设学堂的命名。因清乾隆庚辰科举人杨玺及其女杨古雪等均在白云寺学成。相传,杨玺启读白云寺时,每天上学由两河口至白云寺喜骑一竹马,至寺前,便将竹马丢在河坝。每当他在学堂发出琅琅读书声时,当地人便见河坝有一匹青丝马怡然自得地游放,似当年夜梦云中吐雾的骏马。后杨玺官至知县、知州,其女等不少学子亦成为清代名人。于是,杨玺即将白云寺富有传奇的办学情况写成奏折,奏请乾隆降旨旌表启蒙学校,以诏天下兴学劝业。自此,“怡云斋”名播一时,成为一方名胜。“怡云斋”三字匾额,民间传为乾隆御笔,实为杨玺墨迹。此匾惜被毁于六十年代文革期间。

清道光29年(1850),因觉林和尚募资,主持修建起了现普济(普子岭)场镇老街,原九曲坡场镇随迁于此。自此至今,这里便成为清河郡(现普济)的第一大镇。且这里有始建于唐而香火旺盛的文昌宫(现普济小学)、张爷庙(现普济粮站老仓库),更增添了当时新建清河郡的繁华景象。当时,正在怡云斋任教的何现书、张玉清等人倡导,并报请广元县批准,将怡云斋学堂迁到清河郡文昌宫,更名为“清江书院”。据《广元县志》载:“将原嘉陵书院一分四,即县城汉寿书院,县东清江书院(普子岭),县北筹笔书院(朝天筹笔乡),县南翠柏书院(元坝区王家坝)。清光绪2年(1877),杨玺的后代杨开山和旺苍举人王秉乾倡议,又将普子岭清江书院迁址旺苍县城文昌宫(现东河镇一小)。” 普子岭(清河郡)清江书院,是旺苍县城清江书院的前身,比后者早72年。该书院,属古砖木结构,四合院造型。其脊骨、壁画、爪角和雕梁、画栋等建筑工艺精美壮观。正厅悬挂有“代天行话”、“文明已止”等匾额,并供奉有孔子的牌位。正厅两侧分别设可容40余人的两个教学班。天井的两边分别为一楼一底的厢房,上下为可容40余人的4个教学班。天井内有先生住宅8间,前外有一小空旷场地,四合院左外侧有厕所和运动场(现普济粮站处)。书院的前两任院长,分别为何现书、张玉清。学生规模高达6个教学班,计300余人。至光绪31年(1905),该书院改成普子岭初等学堂。解放后,改建成普济完全小学(中心校)至今。清代书院最盛,形成大致分三:讲求理学书院,考试时文书院,使习经史词章书院。

佛学

白云寺所传佛教源自西域(印度)。至清光绪时期,已传43代(见塔子梁和尚墓碑)。其碑文有佛家的“金钢琉璃体”或道家的“紫金琼玉身”等字样。现塔子梁尚存有清乾隆18年(1754)入塔的临济正宗第三十六代际禾觉临冢塔;乾隆38年(1774)入塔的第三十七代善明和尚觉临冢塔;清光绪年间入塔的第四十一代、四十三代的觉临冢塔(塔内为和尚圆寂火化后的骨灰和舍利子)。这些墓碑和灵塔的造型刊刻工艺精湛,墓志铭文,均系当时杨玺等名人书撰。现残存的第三十六代觉灵和尚碑文,是甲辰科举人,官至广元正堂知县侯选学撰文,由百丈司加一级司长丁节斌和临江(忠县)府庠贡生杨春娃书。这些不仅在佛学,而且在地域文学、书法、工艺、社会风貌等方面,都是极具研究价值的宝贵史料。

育人

白云寺办学育人起于何时无考,据有史推证:清雍正至道光约100余年间,办学质量和规模都名列广元前茅,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名播乡梓的人士。如:杨玺(1734-1806),字辑五,号瑞图,晚号瑞斋,清朝乾隆科举人,今旺苍普济九江两河口人。杨古雪(1773-1817),名继瑞,字明霞,清代女诗人,著《古雪集》,计诗448首,词32阙。侯选学,清乾隆甲辰科举人。杨寻,清乾隆贡生,字周五,号松山。解放以来,现任四川大学党委书记杨泉明,原兰州西铁局局长杨金鼎,原西南民族学院教授何祥永等100余名中高级知识分子,均启蒙于普济小学。

辑典

整理典章,是清代文学艺术领域里一个显著特点。除国家组织辑典外,地域性辑典,也非常火热。白云寺(怡云斋)所辑录的典章,大致分经文和农、医、商等普及读物。现残存有:

《宝训集成》(下称《集成》),编纂于清道光26年(1847)丙午,由何现书、杨书升、徐廷贤、尹志朋四人整编,共选编了10篇文章。《三农记》,共辑录10卷,为古蜀张宗法师(号古甫)所著。“三农”意为粮农、菜农、果农。该书主要介绍了这三个方面的科学栽培技术。医典“三方”。即《女科仙方》、《外科良方》、《幼科效方》,每方分上下卷共6本。“三方”的作者是阳曲传。此书每卷分总论和诸症施治,并处以方剂。

印刷术

白云寺(怡云斋)因育人、辑典的需要,就必然带来印刷术的发展。从现残存的《集成》、《三农记》、《医方》、《杨古雪诗词钞》等版本看,当时白云寺的雕版印刷技术已有较高的水准,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据说,民国38年(1949),寺东西厢房,皆堆满了木刻版本,后被毁于“文革”浩劫。

习武

白云寺有悠久的习武历史。远在唐朝时,有个姓黄的武士因避祸乱,潜匿于莲花庵,后在白云寺讲武并兼做武术教练。同时,古时的学馆或学斋,总是把文、武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有所谓“习武强身,安家立国”的说法。古时学馆的习武,一般分两个方面:一是简单的强身活动,相当于现在学校的体育课。二是兼办专业武术训练班,为国家培养从戎的武术人才。怡云斋是二者皆备。

壁画

现残存有民国初年由柯寿昌画师的壁画15幅,据当地老人介绍,原山门上还绘有镇山猛虎,形态逼真,可惜寺毁画亡。现仅存残壁断碑,且年久风化,字迹模糊,难以考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8: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