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释义 |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于1956年建系,其前身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是本校建立最早的院系之一,2008年7月更名学院。学院下设有民族史教研室、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世界史教研室和民族史研究所、满学研究所。学院建有教育部“985工程”二期“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历史与地理研究中心”,承担“211工程”三期“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与宗教重点项目”,本科历史学专业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院历史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1952年,原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清华大学历史系、社会学系撤消,三校的专家学者汇集当时的中央民族学院,1956年,翁独建、傅乐焕、王钟翰、吴文藻、费孝通、林耀华、潘光旦等著名学者共同创建了历史系。2008年7月,历史系更名为历史文化学院。 建系50年来,先后培养了本科生1880人、硕士生122人、博士生31人、博士后2人、留学生10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110人、行政及经济管理大专班两届226人,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干部、专家学者,为中央民族大学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改革开放以后,历史文化学院的学科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层次也得到了较大提高。1981年,中国民族史、考古学获得国务院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1986年,专门史(中国民族史)获得博士学位授予点;1989年,中国民族史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确定为重点学科。1995年,历史学专业被国家教委确定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0年,获得中国少数民族史硕士、博士授予点(属民族学学科)。2005年,获得历史学硕士一级学科授予点。2007年,获准建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被批准为“北京市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师资力量历史文化学院是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项目”和“985工程项目”重点建设单位,现有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合作)、两个博士点(中国少数民族史、专门史)、九个硕士点(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一个教育部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三层次的,完整的办学体系。 历史文化学院在满文清史、蒙元史、辽金史、藏族史、南方民族史、民族关系史和中华民族形成史等领域的学术研究,经过多年积累,已经颇具特色,且成果丰硕,其中中国民族史专业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王钟翰教授主编的《中国民族史》荣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达力扎布教授的《漠南蒙古历史初探》一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目前,历史文化学院拥有1个本科历史学专业,9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和1个博士后流动站,学科专业门类涵盖了史学领域的主要方向,其中专门史、中国民族史为省部级重点学科,是学院的特色专业。 历史文化学院现有教职员工3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7人,讲师9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9人。严谨的学术气氛和传统,保证了教学和科研的高质量。本科学生每年都有5—6名免试推荐进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重点大学深造,上研率平均达到40%以上。 机构设置一、 行政机构 院长:苍 铭 院党总支书记:周杰晶 副院长:彭 勇 章毅君 院办公室(党总支办公室),副主任:唐莉 教学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盛肖霞 学生工作办公室,科员:赵逸妍 研究生与科研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段阳萍 院图书资料室,资料员:潘瑞国 二、教研室 中国古代史教研室 主任:彭 勇 教员:姚念慈 李鸿宾 杨 楠 雷虹霁 蒙 曼 黄义军 蒋爱花 曹流 中国近现代教研室 主任:高翠莲 教员:彭武麟 崔 岷 张晨怡 中国民族史教研室 主任:赵令志 教员:达力扎布 胡绍华 陈 楠 尚衍斌 奇文瑛 苍 铭 钟 焓 丁慧倩 赵桅 世界史教研室 主任:章毅君 教员:崔丽娜 张 华 三、研究生导师组组长名单 1.博士专业导师组组长名单 (1)中国民族史(博士点) 胡绍华 (2)专门史(博士点) 李桂芝 2.硕士专业导师组组长名单 (1)中国民族史 陈 楠 (2)专门史 赵令志 (3) 中国近现代史 彭武麟 (4) 中国古代史 李鸿宾 (5) 历史文献学 尚衍斌 (6)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7)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 杨 楠 (8) 世界史 刘爱兰 (9) 历史地理学 奇文瑛 四、研究所 满学研究所 所长:王钟翰 民族史研究所 所长:苍铭 知名系友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193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社会学学士学位,师从中国人类学家吴文藻,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社会学人类学系,1938年毕业于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获博士学位。 1938年夏回到中国,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1952年起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1956年起兼任历史系教授。历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名誉所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顾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主席等职。 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城乡社会学、民族社会学、社会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并在这些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曾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1980年度马林诺夫斯基名誉奖;英国皇家人类学会1981年度赫胥黎奖章;1982年被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聘为荣誉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1989年被香港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1993年被授予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大奖。著有《内地农村》、《江村经济》、《禄村农田》、《初访美国》、《生育制度》、《乡土中国》、《乡土重建》、《花篮瑶社会组织》、《从事社会学五十年》、《小城镇四记》、《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皇权与绅权》等书。译著有《世界史》(上、中、下)、《六次危机》、《世界史纲》、《文化论》、《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 吴文藻(1901—1985)江苏江阴人。1917年考入清华高等学堂,1923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达特默思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习社会学和人类学,1928年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在燕京大学任教,先后任社会学系主任及文学院院长。1939年在云南大学创建社会学系并任系主任。1941年任国民党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厅参事,专门研究边疆民族、宗教和教育问题。1946年,赴日本任中国驻日代表团政治组组长并兼任盟国对日委员会中国代表顾问。1951年返回祖国,于1953年起在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任教,1956年历史系建系时,成为本系第一批教学与研究骨干。兼任中国民族学学会顾问、中国社会学学会顾问、中国人类学学会顾问及中国世界民族学学会顾问等职。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务委员。1981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评议组成员。曾任《社会学丛刊》、《社会学界》等刊物主编。 吴先生一生著述丰富,主要著作有:《现代法国社会学》、《德国传统社会学论》、《边政学发凡》、《社会制度的性质与范围》、《功能派社会人类学的由来与现状》、《现代社区研究的意义和功能》、《中国社区研究的西洋影响与国内近况》、《社区的意义与社区研究的近今趋势》、《社会科学与社会政治》、《中国少数民族情况》、《英国功能学派人类学方法》、《见于英国舆论与行动中的中国鸦片问题》、《文化表格说明》、《战后西方民族学的变化》等。积极倡导社会学和民族学中国化,并为之做了大量的工作,是中国社会学、民族学奠基人之一。除此之外,他有关世界史和中国边界史地研究的译著甚多:如与谢冰心以及费孝通、邝平章等8人,共同翻译校订的尼克松《六次危机》的下半部分以及与海斯·穆恩、韦兰合著的《世界史》,另外他还合译了英国大文豪韦尔斯著的《世界史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