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华桃花水母
释义

世界上的桃花水母已发现11种,除英国的索氏桃花水母和日本的伊势桃花水母(1922年被发现)两种外,其余9种均产在中国,中华桃花水母分布在四川乐山、四川泸州、湖北宜昌等地,1939年被发现。

中文学名:中华桃花水母

拉丁学名:Craspedacusta sinensis

界:动物界

门:腔肠动物门

纲:水螅纲

目:淡水水母目

科:笠水母科

属:桃花水母

基本信息

物种名称 中华桃花水母又 名 桃花水母

拉丁学名 Craspedacusta sinensis

科属分类 腔肠动物门、水螅纲、淡水水母目、笠水母科

形态特征

中华桃花水母在2004年3月17日-20日都江堰召开的“中国红色名录”研讨会上被正式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这些生长于温带淡水中的桃花水母,不超过一枚两分硬币大小,因为状似桃花,加上出现时间又多在桃花盛开的季节,故由此得名。据悉,桃花水母又称桃花鱼,是地球上最低等级生物,据今已有15亿年的历史。在世界上迄今已发现的11种淡水水母中,我国有9种,而桃花水母只在我国有零星发现。

在上世纪80年代,桃花水母还是比较常见的生物,后来随着环境被破坏,这些敏感的小生物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失去了踪影。桃花水母对水质要求极高,适宜其生存的水必须是无毒、无害且呈酸性,水温也不得高于35摄氏度,周边环境的稍微变化就会导致其消失,所以桃花水母在消失后一般很难再次被发现。

地理分布

有关资料认为,造成桃 花水母在生存危机的原因主要是,原来栖息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在我国,由于对桃花水母的研究起步较晚,导致这一珍稀物种被遗漏在保护物种之外而错过了许多保护良机。近年在我国湖北秭归、四川泸州张坝、宜宾卫星水库,广元等地相继发现的桃花水母,对渴求研究它的中外专家学者不啻是一声春雷。但秭归桃花水母因三峡水库蓄水而面临丧失家园之灾,在中外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秭归桃花水母开始“移居”北京。

名字由来

桃花水母是地球上一种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腔肠动物,已存在5.5亿年以上,被喻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资料显示,世界上目前存在两种桃花水母,分别是1880年英国发现的索氏桃花水

母,另一种是1938年在我国四川发现的中华桃花水母。近几十年来,我国只是在一些小溪小潭或水井等水质较好的环境里发现过少量桃花水母活体。 “春来桃花水,中有桃花鱼。浅白深红画不知,花开是鱼两不知。花开正值鱼戏水,鱼戏转疑花影移……”这首古诗里提到的“桃花鱼”让古今无数文人墨客尽情发挥想象、挥洒笔墨,在继去年6月惊现凤阳县韭山国家森林公园之后,日前再度在该景区翩翩起舞,如朵朵桃花般盛开在人们的眼前,神秘、柔弱而美丽,带给前往观光的游客异样的惊喜和震撼。

桃花水母,又称“桃花鱼”、“降落伞鱼”,生长于温带淡水中,直径大约在0.1至1厘米之间,其形状如桃花,并多在桃花季节出现,故得名。这个十亿年前就已诞生、被人们称为“水中大熊猫”、“水中活化石”的极度濒危物种,通体透明,像透明小伞在水中悠然漂浮,它们无头无尾呈圆形,晶莹透亮,柔软如绸,身体周边长满了触角,像飘落水中的桃花在表演“花样游泳”。最引人注意的是,它们中间长着五个呈桃花形分布的触角状物体。它们在水中一张一缩,上下飘荡,悠然自得。

濒临绝迹

桃花水母是一种濒临绝迹、古老而珍稀(它与大熊猫、金丝猴等成为中国保护动物红色目录中的一级保护动物。)的腔肠动物,已有15亿年以上的生存历史,是地球上最低等级生物。由于其对生存环境有极高的要求,活体又极难制成标本,所以,其珍贵度可媲美大熊猫,被国家列为世界最高级别的极危生物。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的桃花水母已发现11种,除英国的索氏桃花水母和日本的伊势桃花水母(1922)两种外,其余9种均产在我国:中华桃花水母、乐山桃花水母、杭州桃花水母、信阳桃花水母、四川桃花水母、秭归桃花水母、楚雄桃花水母、短手桃花水母、宜昌桃花水母。

重要意义

桃花水母以其独特的生命形态,记录着地球生命发展历程,它本身独有的基因对现代基因工程研究也有重要意义。同时,研究桃花水母,对于探索生命的发展史、动物胚胎演化史以及桃花水母与人类的亲缘关系都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科学价值。

大面积出现

2009年8月底,有着“水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桃花水母大面积出现在梁子湖江夏水域。

梁子湖地处武汉、鄂州、咸宁之间,为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湖面42万亩,其中武汉市江夏区水面33万亩。在梁子湖江夏南咀水域,只见碧波荡漾的湖水中,成群地漂游着形如透明小蘑菇的物体,这些微带乳白的透明体,在阳光照耀下,通体透明,身体直径0.5cm--1cm。它无头无尾,柔软如绸,在水中一张一缩,上下飘荡,悠然自得,就像空中缓缓升降的降落伞,在水中显得异常优美。正在梁子湖江夏水域考察的武汉大学教授于丹说,这就是中华桃花水母。

2009年6月24日,他的研究生在每月一次的下湖调查时。发现梁子湖江夏钱江水面发现桃花水母。这是武汉大学1992年在梁子湖建立国内第一个水生植物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来,首次发现奇特现象。于丹兴奋地说:“像这么大面积(约20平方公里)、高密度(每立方米最稀为300只,最密为5000只)的中华桃花水母,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属见。”

在梁子湖江夏水域发现这么大面积的中华桃花水母,主要是因为梁子湖江夏水域保护得好。2000年以来,江夏区大力推动生态保护工程,禁止湖区周边发展工业,在湖底植苦草、鸭舌草、麦黄草轮叶黑藻等水生植物10万亩,水产养殖实施轮休、人工放流、绿色养殖等举措,湖水水质不断好转。现今,梁子湖江夏湖域沉水植物覆盖率已达100%,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检中心的水质监测报告显示,今年有四成梁子湖江夏湖面出现一类水质。去年底,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到南北咀考察,见其水草茂盛、湖水清澈,将其誉为“水下原始森林”。

桃花水母对生存环境有极高的要求,水质不能有任何污染,活体罕见,极难制成标本。近几十年来,我国只是在一些小溪、小潭或水井等水质较好的环境里发现过少量桃花水母活体。中华桃花水母出现的时间为每年五六月份,8月份左右消失,只要梁子湖江夏水域继续保持现有条件,以后每年夏季都会看到中华桃花水母。

相关新闻

2009年约日上午,记者随江夏区水产局人员乘快艇驶入梁子湖,只见清澈的湖水中,成群地漂游着形如透明小蘑菇的物体,这些微带乳白的透明体,大小如拇指盖,宛如柳絮般游动着。正在梁子湖水域考察的武汉大学教授于丹告诉记者,这就是中华桃花水母。

据介绍,桃花水母是地球上一种最原始、最低等的无脊椎腔肠动物,已存在5.5亿年以上,被喻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资料显示,世界上目前存在两种桃花水母,分别是1880年英国发现的索氏桃花水母,另一种是1938年在我国四川发现的中华桃花水母。近几十年来,中国只是在一些小溪小潭或水井等水质较好的环境里发现过少量桃花水母活体。

于丹说,在梁子湖江夏水域发现这么大面积的中华桃花水母,主要是因为梁子湖江夏水域保护得好。桃花水母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目前在除江夏以外的梁子湖水域尚未发现。中华桃花水母出现的时间为每年五六月份,8月份左右消失,只要这片水域继续保持现有条件,以后每年夏季都会看到中华桃花水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7: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