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磬 |
释义 | 关于磬的发展程序,可以试作推测如下:先民们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音乐实践中,发现某种片状石制工具可以用为无固定音高的磬;再后,进而发展为具有几个乃至一系列固定音高的编磬。与此同时,磬的形制也逐渐由不定型而定型,形成一定规格。 磬与古代音乐号称“礼乐之邦”的古代中国,有着灿烂的音乐文化,而最早的原始乐器磬的出现,和原始音乐同样,起源于劳动。伴随着乐律的不断完善,磬由单一的“特磬”发展为成组的“编磬”,在商周时期编磬与编钟开辟了我国古代“金石之乐”的先声,磬在古代音乐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记载关于磬,甲骨文中已有此字,磬字甲骨文作 ,左半象悬石,即磬,右半象手持槌击磬。又声字从殸从耳,是个会意字,郭沫若认为“其意若曰以手击磬,耳得之而成声声”。声字既借磬以会意,可见磬必有悠久的历史。《吕氏春秋?古乐篇》载:“击石拊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就具有暗示磬的发明过程的一些意味。 磬的发展程序据《尚书?皋陶谟》载:曰:“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所谓“石”即指石磬。 1974年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的大石磬,是迄今发现时代最早的石磬之一,系用岩石打制而成,未经磨制,仍带有较多的原始性。年代相当于夏末商初,距今约4000年,测音结果为#1C1,新石器时代磬的形制多不规则,以打制为主,少有琢磨,有的干脆就是一块天然的石头稍事修整钻有悬孔而生。1950年河南安阳武官村殷墟大墓出土的虎纹大石磬,是现知保存完好,制作精美,形体最大的石磬。底长82.6厘米,测音结果为略高于#C1,以上两件都是单悬的特磬。 从先商和商代特磬的出土域及音乐性能的各不相同反映出。在这一时期,如果以特磬作为标准器,其音高反映出较大的差异性。这种乐器其初始阶段虽有节奏乐器的功能,但更多的以其特有而固定的音响成为某氏族,部落,方国的象征,是以信号乐器的身份出现。 在晚商时期出现了成组的编磬,如安阳殷墟出土有5件一组,其中3件绘有白色鱼纹、虎纹、或鸟纹。成组石磬的出土,表明在殷商时期,石磬就已可以演奏旋律了。 商代中晚期,磬在与青铜钟类乐器的组合使用中不断完善,从打制向磨制,从不规则到规则,从单一向成组成编过渡,乐器的实用功能逐渐增强,从而成为配合礼制的“金石之乐”中的不可或缺者。 周代占主导地位的金石之乐,可以从山西出土文物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反映。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出土的钟磬乐器有六百多件套。显示出中原文化主导地位的山西在礼乐时代的雄风。我们知道,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晋国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作为春秋一霸,必然要维护周礼,挟天子以令诸侯。而“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乐”也必然受到极大的重视。 陪葬的转化过程我们还可以从磬上来看一下作为明器陪葬的转化过程,西周时期出土的编磬,无一例外均为实用器,而且从磬的器型到磬体之上的锉磨调音的痕迹来看,说明磬制作的技术越来越趋于成熟,然而,到了东周时期出现了分化;一方面在实用器磬的制作上继续精细,另一方则是在观念转化之时,作为明器的磬开始出现。从制作材料来看,选料不讲究,有的石质并不适合作磬,但作为明器,只要有形便可。这些与“非乐”、“礼崩乐坏”的现象相辅相成,亦显示出时人的一种心态,即有维护周礼之心,却无经济之力的无奈。 湖北随县春秋战国之际的曾侯乙墓里,与编钟密切配合的旋律乐器是编磬。从曾侯墓磐体上镂刻的编号与乐律铭文来看,全架编磬应有四十一枚,分上下两层悬挂。每磬发一声,其阶名与音名均按浊姑洗均(B调)记写。就是说,它的宫音位置比编钟(C)低一个小二度。(离宸)录入---------待续-------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