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潭镇 |
释义 | 白潭镇是河南省扶沟县辖镇,位于三市(周口、许昌、开封)四县(扶沟、通许、鄢陵、尉氏)交界处,全镇辖32个行政村,57个自然村,总面积1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2万亩,现有人口 4.73万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使白潭镇逐步成为周边县、市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全镇境内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该镇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及城镇建设发展较快。周郑公路(豫1607线)、竖(岗)扶(沟)铁路贯穿全镇南北;距311国道仅l0公里,107国道50公里,新郑机场60公里,古城开封75公里,素有周口市北大门之称。 区域概况白潭镇,周郑公路(豫1607线)、竖(岗)扶(沟)铁路贯穿全镇南北;距311国道仅l0公里,107国道50公里,新郑机场直线距离仅49公里,古城开封53公里,周口80公里 素有周口市北大门之称,白潭西部和北部各村都通公交车,每天有发往鄢陵的公交车每半小时一班车,发往扶沟的公交亦是每半小时一班,其西部每天有发往郑州的2班班车,发往开封的1个班次、发往平顶山的1个班次。目前镇域西北部正在酿蕴着通往尉氏的公交,一旦协调成功,镇域内的交通将是四通八大极大的方便了人民出行,白潭也是周口市率先通乡间公交的。 全镇辖32个行政村,57个自然村,总面积1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2万亩,现有人口4.73万人,辖32个村委会:白潭村、东尹村、吴岗村、毛岗村、宋岗村、王村、王横村、前张村、于庄村、河嘴村、三所楼村、田岗村、翟岗村、双庙村、陈家村、小岗村、后王村、永昌村、四院庄村、后营村、耿庄村、东孙村、赵庄村、兰郭村、西孙村、小岗杨村、东白庄村、西白庄村、尹郭村、常家村、邢家村、朱寨村。 全镇公路(总长达80公里,硬化率100%,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使白潭镇逐步成为周边县、市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历史沿革白潭明朝时建村,开始时只有几户逃难者在北岗落户,称留汉岗。为防匪患,后在岗上筑了寨子,又传蛇和猫相斗于此,故而更名为龙虎阁寨。1938年尉氏县白潭集被黄水淹没,集市遂南迁到龙虎阁寨,因白潭集久负盛名,习称新白潭,后演变为今名。解放后尉氏县的小岗杨、东白庄、西白庄、尹郭等四村划归扶沟白潭镇管辖。 白潭建镇历史虽短,但镇域内的村庄很久以前就已经形成。早在633年白马寺大殿就在侯谢岗村建成,至今保存完好。位于王村南端的王村寺亦在清代前建成,现存的后大殿保存完好。此外,镇域内还有仁和寨文化遗址和高集龙山文化遗址各一处。上述古建筑和古文化遗址,均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常有游客光顾。 1958年时成立了白潭公社,1961年改为白潭区,1964年恢复白潭公社,1983年改为白潭乡,1996年12月撤乡建镇。2000年4月,被省政府确定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2002年7月,被河南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 自然资源镇政府所在地白潭,距县城2l公里,界于东经114°19′—114°25′,北纬34°12′—34°16′之间,在8.2万亩耕地中,一半以上为两合土,土壤肥沃,适宜小麦、棉花、大豆、玉米、花生等农作物生长。 经济发展全镇境内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水量678.5毫米,高效农业建立了以KT杏,中华寿桃、大红石榴为主的千亩小杂果示范园区;以无籽西瓜为主的万亩多熟套种示范园区;以双层拱棚辣椒种植为主的蔬菜生产示范园区。养殖业形成了以尹郭,兰郭等村为主的养牛业,存栏达8500头:以白潭、邢家等村为主的养猪业,存栏达14.3万头:以三所楼、常家等村为主的养羊业,存栏达10.5万头。 乡镇企业形成了以豫扶鑫泰钢业制品有限公司和扶沟县白马面粉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企业发展之路,目前鑫泰钢业制品有限公司已成为拥有固定资金386万元,流动资金220万元,年产值上千万元的中型企业;白马面粉有限公司,下辖车间15个,拥有生产设备82组,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有效地带动了全镇的钢业制品业,面粉加工业、化工业、养殖业、运输业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方面,三纵七横的“天梯结构”街道格局已经形成,城镇布局日趋合理,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水电资源充足,广播电视、程控电话普及千家万户,各项专业市场繁荣昌盛,镇村上干街道全部硬化,城镇建成区面积已达2.8平方公里,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2000年4月6,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重点镇;2002年7月份,被河南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2003年2月份,被周口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乡镇”和“治安模范乡镇”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