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白寿彝 |
释义 | 白寿彝(1909年-2000年)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在北平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攻读中国哲学史,对中国史学研究、伊斯兰教史、回族史以及有关学科领域的研究作出了具有开拓性质的重大贡献。 中文名:白寿彝 别名:姓白,字肇伦,又名哲玛鲁丁 国籍:中国 民族:回族 出生地:河南开封 出生日期:1909年 逝世日期:2000年 职业:史学家 毕业院校: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 信仰:中国共产党党员 个人简介白寿彝(1909年-2000年),姓白,字肇伦,又名哲玛鲁丁,河南开封人,回族。中国著名史学家、回族史和伊斯兰教史专家。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先后执教于云南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致力于中国民族史、中国史学史及中国通史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学步集》、《历史教育和史学遗产》、《白寿彝史学论集》、《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中国史学史论集》等,主编有《中国通史纲要》、《史学概论》、《回族人物志》、《中国史学史教本》、《中国通史》等,视野恢宏,器识卓越。是中国第一位系统地写出中国伊斯兰教历史和回族史的杰出学者。白寿彝先生于1909年2月19日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12岁入开封教会学校圣安德烈中学。1925年考入上海文治大学,不久转学到河南中州大学文科二年级读书,受到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直接教诲。1932年获得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哲学史硕士学位,旋即被聘为北平研究院历史研究所及禹贡学会编辑。1940年后历任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校历史系教授。其间,曾创办《伊斯兰》,主编《月华》、《云南清真铎报》等杂志,同时深入乡村了解回族风俗民情,探讨研究回族发展历史。 1949年7月,他同郭沫若、范文澜等创办了新中国史学会,并于同年受聘于北京师范大学,任历史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与侯外庐等筹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二所并兼任研究员。同时创办了《光明日报》的《历史教学》半月刊,与刘大年等发起创办了《历史研究》杂志。1971年起,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怀下,开始主持《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 改革开放后,白寿彝先生先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务委员会顾问、历史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史学史研究》主编等职,创建了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和古籍研究所。 自寿彝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党的十大代表、十三大列席代表。从1956年起,他连续当选为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五届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法制委员会委员,六届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 白寿彝先生一生著述颇丰,他编著的《中国通史纲要》、《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中国交通史》、《回族人物志》等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1999年,由他总主编的《中国通史》12卷22册全部出版。 2000年3月,白寿彝同志去世。 个人荣誉白寿彝195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党的十大代表、十三大列席代表,十五大特邀代表。从1956年起,他连续当选为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五届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法制委员会委员,六届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 个人贡献白寿彝先生是杰出的史学家、卓有成就的教育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白先生毕生在史学领域耕耘,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就。他在中国交通史、中国伊斯兰教史、回族史、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和史学理论方面都有杰出的建树。他主编的《中国通史纲要》于1980年出版,至今已印刷30多次,累计印数100余万册,先后被翻译成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朝鲜文、罗马尼亚文等。 白寿彝的史学观点和史学著作一直都有巨大争议。 白先生在高校任教近七十年,培养了一大批科研和教学人才。他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期间所进行的历史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作为一名回族成员,他积极进行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与弘扬工作,促进了回族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他担任众多的社会职务,在这些职位上,他尽心尽职做好本职工作,做到了为本民族呕心沥血。 为了纪念白先生对历史学做出的贡献,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设立“白寿彝学术研究基金”,成立“白寿彝学术研究基金会”,以此促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白寿彝对中国史学研究、伊斯兰教史、回族史以及有关学科领域的研究作出了具有开拓性质的重大贡献。1937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也是仅有的一部《中国交通史》(中国文化史丛书第1辑,上海商务印书馆),后被日本文学家牛岛俊作翻译为日文在日本国出版。1987年河南人民出版社予以再版。3D年代至40年代,先后在《禹贡》、《西南边疆》等刊物上发表了一批研究伊斯兰教史和回族史的重要论文、著作,如《从怛逻斯战役说到伊斯兰教之最早华文记载》、《宋时大食商人在中国的活动》、《元代回教人与回教》、《赛赤丁瞻思丁考》、《柳州伊斯兰与马雄》、《中国回教小史》等,这批著述1983年结集为《中国伊斯兰史存稿》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建国初期,白寿彝参加了由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的总编辑工作,并亲自编了《丛刊》等4种《回民起义》(全四册,1952年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是回族史学研究工作者必不可少的一部大型工具书。1952年他与郭沫若等一起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筹建工作,担任研究员。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前夕,他主持编写了《回回民族的历史和现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部全面介绍回族历史和情况的著作。1978年他又指导修改了《回族历史》,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之际出版。近年来,他除主编了《回族人物志》(元、明两册已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编写外,还出版了《中国通史纲要》、《中国史学》两部重要著作。白寿彝曾出访过阿尔及利亚、埃及、科威特、日本、苏联、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巴基斯坦等国家,扩大了我国对外特别与伊斯兰国家的文化交流。他治学严谨,精心育人,为我国史学界和教育界培养了大批人才。白寿彝作为著名的历史学家、伊斯兰史和回族史学家、教育家,还为回族民间文学的记录与保存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9年5月,他收集的《开封歌谣集》由广州惠爱文化印刷公司出版,对其中的一些作品,明确注明是回族族属。1930年初,赴云南调查,写了《滇南丛话》,记载了一批重要回族民间传说故事和民俗资料。1936年他编辑的《禹贡》半月刊“回教与回族专号”上,发表了有关同治年间陕甘宁回民起义的传闻、传说《陕甘动余录》,一直是研究西北回族起义的重要史料。 白寿彝对回族民间文学资料的记载和使用有着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其一,注重于历史价值。他在1952年编《回民起义》时将《陕甘劫余录》收入其中,并加按语说:“这篇记录的内容,都是得之的传闻,难免没有口述者记忆错和笔录者听错写错的地方。但这总是回民自己的材料。这对回民起义史料说,是难得的。”这是对自己记录、使用回族民间文学资料目的和意义的概括。在《回族简史》中多处引用民间歌谣、谚语作为佐证。其二,回族民族感情高于国家统一。白寿彝搜集记录回族民间文学资料,总是洋溢着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一种深沉的感情。如在《滇南丛话》中说明蔡老师祖故事的出处时说:“予得之沙竹轩阿衡。阿衡,昆明南城寺之教长,最娴于滇中我教之故实者也。”对个别传说中有美化左宗棠的地方,则指出:“口述者对以左宗棠为首的刽子手们并没有正确地认识”,表示了一种惋惜的心情。其三。记录忠实于原作。 白寿彝在30年代记录的回族民间文学资料,大都有出处,包括讲录人、笔录人、流传地区以及讲述人的身份等。有的虽用半文言记录,仍然保持了一定口语习惯。至于如编辑《陕甘劫余录》,许多语言完全保持了西北人口述故事传说的面貌,增强了传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白寿彝对本民族民间文学的高度重视并始终放在较高的地位加以肯定、运用,这种现象在回族文化史上是少有的。 白寿彝先生与《中国通史》自1975年起,白教授约请全国数百位史学界、考古界、科技界的专家和学者,风风雨雨,辛勤耕耘,历时二十三个春秋,于1998年底全部完成《中国通史》的编撰工作。这部大通史共12卷22册,约1200万字,上起远古时代,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在历史理论、史书体裁、编撰内容上都有创新。 总主编白寿彝的编纂思想全书贯穿了总主编“中国的历史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的编纂思想,创造了多种体裁的综合运用。除第1、第2卷按照具体情况写作处理外,各卷都分为序说、综述、典志、传记四个部分。白教授的意图是,以序说开宗明义,以综述阐述历史发展的总向,以典志剖视各种历史现象,以传记体现历史人物群象。多种体裁的综合运用,可以多层次地反映历史发展的进程、历史的规律性和丰富性,以尽量达到贯通古今的要求。它不仅能够容纳有关中国历史研究领域的各种研究成果,而且能够适合各方面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研究兴趣,为中国通史的编撰和进一步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在编撰中,白教授积多年功德,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全书观点、体例、定稿上悉心把关,决不敷衍了事。王毓铨教授在赠白寿彝先生的一副对联中对这一巨著的完成给予高度称赞:“集一代之智慧,为百世之长编。”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白教授的学术研究领域宽泛,涉及中国交通史、中国伊斯兰教史、中国民族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并写有大量著作。他称自己是“杂家”,而中国通史的完成,正是他半个多世纪以来潜心治史的结晶,是他整个生命的投入。 1999年,《中国通史》出齐12卷22册、1400万字,每卷首页都写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期间国家重点项目(十年完成)。 《中国通史》获得各家赞誉黎东方教授赞誉此书:“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该社就约请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编多卷本《中国通史》,穷十余年之功,集众多学者之力,终于在1999年出齐了这套迄今最完整的大型学术性通史著作,代表了当时中国通史研究的最高水平。”历史学家戴逸说:“白老是老一辈史学家。现已90高龄,可说是鲁殿灵光,岿然屹立,是我们的表率。尤其令我们钦佩的是,以90岁高龄完成《中国通史》巨著。这是一部空前的巨著,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界的压轴之作。它时间跨度最大,从远古时代一直到1949年。它内容最丰富、最全面,也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地理环境、典章制度、科学技术,几乎无所不包。它是真正的通史。” 十二卷《中国通史》出版情况十二卷《中国通史》出版情况:(1989--1999年) · 中国通史第一卷(导论卷,总主编兼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 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总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 中国通史第三卷(上古时代,总主编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 中国通史第四卷(中古时代,秦汉时期,总主编,主编之一上、下册)1995年版 · 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总主编上、下册)1995年版 · 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总主编上、下册)1997年版 · 中国通史第七卷(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总主编上、下册)1999年版 · 中国通史第八卷(中古时代,元时期,总主编上、下册)1997年版 · 中国通史第九卷(中古时代,明时期,总主编上、下册)1999年版 · 中国十卷(中古时代,清时期,总主编上、下册)1996年版 · 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总主编上、下册)1999年版 · 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主编上、下册)1999年版 注:《中国通史》各卷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学术活动年谱 1928年,白寿彝先生19岁,在上海《民国日报》4月23日《觉悟》版上发表了《整理国故介绍欧化的必要和应取的方向》。这是先生公开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当时,整理国故和全盘西化的争论很活跃。先生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主张中西并取。用其所长。后来在他所写许多文章中,还不断反映这种观点。 1929年,白寿彝先生20岁,出版《开封歌谣集》。先生早年对民间文学、民俗学就有兴趣,在歌谣集出版后,他还写有《中国古代的龙风龟麟崇拜》和《关于处女的迷信》、《五行家底歌谣观》、《殷周的传说、记录和氏族神》,《民俗学和历史学》等文章;同年,在开封创办《晨星》半月刊,后迁北京改月刊。这是以文艺为重点的文史方面的刊物,《河南日报》编辑部陈治策倡议创办,并任主编。先生担任一段时间的主编。这时,先生已写成《先秦思想界三大师》,论述孔老墨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他将其中的部分篇章在《晨星》发表。 同年9月,白寿彝先生考入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此后三年,在黄子通先生指导下,研究两宋哲学,发表关于朱熹的论文多篇,后又编《朱熹辨伪书语》一书。先生关于朱熹的论着,已发表者有《从政及讲学中的朱熹》、《朱熹对于易学的贡献》、《周易本义考》、《仪礼经传通解考证》、《朱熹底师承》等。先生还编有《朱子语录诸家汇编》148卷及其《序目》发表。《朱熹辨伪书语》一书,由北京朴社1933年出版。 1935年,白寿彝先生26岁,创办《伊斯兰》半月刊,《大河杂志》和《新儿童》半月刊。先生在《伊斯兰》半月刊第4期发表《中国回教史料之辑录》,这是先生申论回教史研究的重要性及收集史料应采取的步骤的第一篇文章。 1936年,白寿彝先生27岁,在《禹贡》半月刊5卷11期发表《从怛罗斯战役说到中国伊斯兰教之最早的华文记录》。这是先生所写回教史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1937年,先生28岁,为《禹贡》半月刊办了两个回教专号,其中有先生所写《宋时伊斯兰教徒底香料贸易》一文,并有译文多篇。代顾颉刚先生为天津《大公报》写了星期论文:《回教的文化运动》、《中国交通史》出版。7月,参加西北考察团赴绥远、宁夏、甘肃、青海,考察民族、宗教、水利。《回教的文化运动》一文,在北京、上海、宁夏等穆斯林集中地区影响甚大。《中国交通史》是先生发表的第一部专着,也是我国交通史方面的第一部著作。本书有牛岛俊作日文译本。1984年,1987年、1993年先后在上海,郑州、北京有翻印本。 1938年,先生29岁,在桂林成达师范学校教学,讲治学的材料和方法,主编《月华》。 1939年,先生30岁,接受英庚款董事会资助,在云南大学研究云南伊斯兰史,主持《云南清真铎报》和《益世报》的《边疆》半月刊。这时,先生开始了云南回教史资料之比较系统的收集,开始了对云南重点人物赛典赤、瞻思丁、杜文秀、马复初等的研究。所收资料中,原始资料和传抄资料都颇为丰富,为回族史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条件。 1940年,先生31岁,在云南大学文史系讲学至1942年。先生开设的课程有中国上古史、中外交通史、中国史学史。这几门课程对先生来说,都是新开的课程。他一边学习,一边讲授,都能胜任愉快。 1942年,先生33岁,在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讲学,开设春秋战国史和伊斯兰文化等课程。出版了《中国回教小史》和《咸同滇变见闻录》。《中国回教小史》是先生所写公开发表的回教史的第一种本子,字数不多,但反映了中国回教发展的整个过程,也是一本有开拓性的著作。 1944年,先生35岁,又回到云南大学讲学,讲史学名著选读。 1946年,先生37岁,出版了《中国伊斯兰史纲要》。在昆明五华书院演讲《中国历史体裁的演变》。《中国伊斯兰史纲要》是在《中国回教小史》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它不只是一本伊斯兰教史,从书中论述的各主要内容来说,并且是一部中国回族史。全书采取教材的形式,反映先生对历史教育的重视和把历史知识交给更多群众的思想。本书有法文译本。在五华书院的讲演破史书体裁风俗,另立新意,是先生第一次公开发表的关于史学史方面的意见。讲词见《文讯》月刊1946年新10号。 1947年,先生38岁,在苏州协助顾颉刚先生主持文通书局编译所编务。时,停刊已久的《文讯》月刊已于1946年1月复刊。文通书局编译所有一个初步设想的出版计划,包含世界文学名著、文学丛书、医学丛书,少年儿童文库。计划因各种原因未能完全实现,但也出了-些好书。 1948年,先生39岁,在中央大学讲授中国通史。时,中央大学已由重庆迁回南京。同年,先生编辑的《中国伊斯兰史纲要参考资料》和校点的《天方典礼择要解》出版。先生在《月华》发表了《纯真篇义证》。中央大学为中国通史开五个班的课。先生最初用缪凤林的《中国史要略》为教材,后来改用自己编写的讲稿。“义证”是《古兰经》的一个篇名。先生对本篇经文各种汉文译解加以评论,主张以经译经,以经解经,不要揣测。 1949年,先生40岁。这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先生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学,兼在地理系授课,用叶蠖生写的初中历史课本,课文简要而讲解详实,教学效果很好。从1949年到1966年17年之间,先生在历史系开了许多的课程,包含有春秋战国史、隋唐史、明清史、中国社会发展史、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名著选读、历史文选、历史教学法、史学概论、历史唯物主义等。往往是同时开设两三门课程,并采用了多种辅助教学方式,如课堂讨论、学期论文、教育实习、历史晚会等。在努力教学的同时,先生的治学兴趣已逐渐比较集中于回族史、史学史、中国通史和历史教育。此后,先生对于这四个方面的论述都比较多。 1950年,先生41岁,发表了《对于大学历史课程和历史教学的一些实感》。这是先生所发表关于历史教育的第一篇文章。 1951年,先生42岁,出版了《回回民族的新生》。本书从历史上说明解放前后回族政治地位之重大变化。同年,在《光明日报》创办了《历史教学》半月刊,发表了《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少数民族的结合》。同年,发表了《爱国主义与历史教学》, 《开展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论关于少数民族历史和社会情况的宣传与学习》。同年,发表了《论历史上祖国国土问题的处理》。这是先生提出来的新问题,对当时史学界很有影响。 1952年,先生43岁。为适应调整院校后课程改革的需要,先生组织青年教师成立中国史教学小组,集体编写教材,分头到各系讲课,解决了六个系的历史教学的共同任务,也帮助了本系青年教师的成长。同年,出版了《回民起义》。全书共4册,云南和西北各2册。云南部分是对《咸同滇变见闻录》的充实。西北部分是重新搜辑的。 1954年,先生45岁,发表了《论秦汉到明末官手工业和封建制度的关系》(王毓铨合着)。 1955年,先生46年,发表了《明代的矿业的发展》 。 1959年,先生50岁,发表了《历史教学上的古与今》、《刘知几的进步的史学思想》,《论青年教师进修的通与专问题》。 1960年,先生51岁,发表了《关于回族史的几个问题》。本文谈了回族史上的四个问题和回族史工作问题。在谈到回族来源时,先生认为回族来源有多种不同的国外族源,但形成民族是在中国境内。这还是新的说法,而比较符合历史实际。同年,先生还发表了《马端临的史学思想》。 1961年,先生52岁,高教部文科教材会议决定把编写高等学校中国史学史教本的任务交给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华东师大,由先生和吴泽先生承担。先生开始考虑编写中国史学史的计划,并开始编印专门刊物《史学史资料》。《史学史资料》原为内部刊物,后改为《史学史研究》公开发表。同年,先生发表了《关于历史学习的三个问题》,《于序事中寓论断》,《历史学科基本训练有关的几个问题》,《谈史学遗产》。' 1962年,先生53岁,出版了《学步集》。 1964年,先生55岁,出版了《中国史学史教本》上册,发表了《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商榷》。《中国史学史教本》上册,由北京师范大学内部印行。 1965年,先生56岁,发表了《中国穆斯林的学术传统》。本文是先生在巴基斯坦国际历史家学会上的讲演。后来,在阿尔及利亚伊斯兰文化讨论会又讲过一次,题为《中国穆斯林的历史贡献》,内容大致相同。 1972年,先生63岁,协助顾颉刚先生主持24史校点的工作。 1974年,先生65岁,发表了《论秦始皇》。 1978年,先生69岁,发表了《儒法斗争史的虚构》。本文有英、俄等多种外文译本。 1979年,先生70岁。先生曾经说过,他70岁以后才开始作学问。实际上,先生积累数十年来学术耕耘,自70岁以后成果累累,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同年,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倡导了历史课程体系的改革。同年,先生发表了《关于史学工作的几个问题》。 1980年,先生71岁,创建了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出版了《中国通史纲要》(主编)。《中国通史纲要》一书,有一些新的看法。本书的体裁也有新的形式。印数达80万册,有英、日、西班牙、法、德文译本。 1981年,先生72岁,出版了《史记新论》,发表了《谈史学遗产答客问》4篇。同年,发表了《关于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几个问题》。 1982年,先生73岁,发表了《六十年来中国史学的发展》、《关于史学工作在教育上的作用和史学遗产的整理》、《再谈历史文献学》、《泉州伊斯兰教石刻》序。 1983年,先生74岁,在北京师范大学创建了古籍研究所。出版了《史学概论》(主编)、《历史教育和史学遗产》、《中国伊斯兰史存稿》三部著作,并发表了《说六通》、《古籍整理和通史编撰》、《说"成一家之言"》、《要发挥历史教育应有的作用》等文章。 1984年,先生75岁,发表了《说成一家之言》和《中国史学史上的两个重大问题》、《把历史知识交给更多的人》。《中国史学史上的两个重大问题》是一篇重要文章。 1985年,先生76岁,出版了由他主编的《回族人物志》第1册(元代)。发表了《关于史学工作的几点意见》、《关于建设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等文章。 1986年,先生77岁,由他主编的6卷7册本《中国史学史》第1册出版。同年,发表了《在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 1987年,先生78岁,由他组织编写的《中国通史纲要续编》出版。本书有英、西班牙、德文译本。发表了《在史学史助教进修班上的讲话》。 1988年,先生79岁,出版了《回族人物志》第2册(明代)。同年,发表了《在史学史助教进修班座谈会上的讲话》;《在第三次全国回族简史讨论会(兰州会议)上的讲话》、《关于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在中国民族史学会上的讲话》等。 1989年,先生80岁。由先生主编的12卷本《中国通史》第1卷《导论》出版。同年,发表了《外庐同志的学术成就》、《说"为人师表"》、《史学史工作四十年》、《多研究点中国历史的特点,多写点让更多人看的文章》。 1990年,先生81岁。出版了《回族人物志》第3册(清代)。同年,发表了《说豪族》、《绘画本序》和《关于编写新型回族史的意见》。同年,12卷本《中国通史》第2卷《远古时代》交付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先生82岁。《中国通史》第3卷,《上古时代·先秦时期》(上、下册)交付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先生83岁。《中国通史》第4卷,《中古时代·秦汉时期》(上、下册)交付上海人民出版社。同年,《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60多年来先生所写关于民族、宗教的论述的选集。也是颇有新意的。 1993年,先生84岁。发表了《读点历史有好处》。这是先生为《光明日报》史学版创刊40周年纪念所写。文章说:“人不要离开现实,也不可能完全离开现实。但也不要掉在现实堆里,只看见眼前的一些事物,闭塞聪明,成为井底之蛙。为了避免这种毛病,读点历史有好处”。同年,由先生主要设计编辑的《文史英华》(共15册)出版。同年,《回族人物志》第4册(近代)发稿。同年,多卷本《中国通史》第5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下册)交付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先生85岁。《白寿彝史学论集》(上、下册)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999年,先生90岁,历经二十年的大型《中国通史》全部出齐,北京师范大学为先生举行隆重学术讨论会,江泽民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写信祝贺。同年,先生的《中国史学史论集》由中华书局出版。 2000年3月,先生与世长辞。先生主编的《中国史学史教本》于同年10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后世对白寿彝的研究白寿彝研究学人瞿林东白寿彝研究学人:瞿林东,男,汉族,1937年12月生,安徽肥东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本科,1967年以中国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于该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曾承担国家社科课题多项。著作有《唐代史学论稿》、 《中国史学散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史学的沉思》、《杜佑评传》、《史学与史学评论》、《史学志》、《中国史学史纲》、《白寿彝史学的理论风格》等书,发表相关论文、评论200余篇。 瞿林东教授六十年代就跟随白寿彝先生从事中国史学史研究,深谙白先生学术,其研究白寿彝的论作辑为《白寿彝史学的理论风格》一书,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白寿彝研究专着。 白寿彝研究论着[1]《白寿彝史学的理论风格》瞿林东着 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2]《祝贺白寿彝教授八十五华诞--历史科学与历史前途》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 [3]《历史科学与理论建设--祝贺白寿彝教授九十华诞》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版 对白寿彝的批判评价白寿彝的史学观点和史学著作一直都有巨大争议。 强盗思维 《中国通史》第1卷第18页暴漏了其内心的强盗思维,白寿彝认为,汉族先民修建郑国渠白渠,数百年辛苦培育的关中沃土理所当然要让羌氐居住,不愿意的话就是不愿意这些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就是不愿意以平等的态度看待他们。因为自身的民族芥蒂而丧失了史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