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 |
释义 | 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简称劳科院,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直属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为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智囊团和思想库。劳科院归口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 机构简介劳科院的前身是"中国劳动科学研究院",于1993年成立,1999年更名为"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现有职工185人,其中半数以上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建院以来,组织完成了大量国家级、部级和院级科研课题。其中;"劳动力市场问题研究"、"新时期就业方针研究"、"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问题研究"和"社会保险问题研究"等课题,为国家和部门决策及制定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案设计。同时,还为地方劳动保障部门以及社会和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政策咨询服务和管理方案设计。与国内有关院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与首都经贸大学联合培养了一批硕士研究生。研究开发了"企业劳动人事管理系统软件",在全国推广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以及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关系。 职责和任务其主要职责和任务是,开展劳动和社会保障基础理论、决策支持和应用技术开发研究;参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的政策研究、制定和评估;开展劳动和社会保障理论和政策咨询服务;研究、开发、推广劳动和社会保障科研成果;培养劳动和社会保障科研及科技经营管理人才;开展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有关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编辑出版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书刊及参考资料;提供劳动和社会保障科研网络信息服务。 历史沿革第一阶段:管委会成立之前1981年 劳动部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成立 1982年 劳动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成立。 1988年劳动部工资研究所成立(中编办[1988]24号)。 1989年7月劳动部国际劳工问题研究所(简称劳动部国际劳工研究所)成立(机编中函[1989]14号)。 1990年4月 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成立(人综编[1990]21号)。 第二阶段:劳动部研究所联合管理委员会成立1992年1月 劳动部研究所联合管理委员会成立(劳人干[1992]17号)。 归口管理:劳动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劳动部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劳动部工资研究所、劳动部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代管中国劳动学会、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职工教育研究会。 第三阶段:中国劳动科学研究院1993年12月中国劳动科学研究院成立(中编办[1993]66号)。 归口管理:劳动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劳动部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劳动部工资研究所、劳动部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代管中国劳动学会、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职工教育研究会。 1994年2月 中国劳动科学研究院社会保险研究所成立(中编办[1994]11号)。 1994年6月 撤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分别成立国家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由国家教委管理)和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由劳动部直接管理)(中编办[1994]20号)。 1996年5月劳动部国际劳工问题研究所更名为劳动部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中编办[1996]68号)。 1999年4月 劳动部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成建制划转国家经贸委(中编办[1999]22号)。 第四阶段: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1999年6月 中国劳动科学研究院更名为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中编办[1999]128号)。同时,归口管理单位更名: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 ;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 ;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 ;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 ; 2002年5月 国家图书馆劳动保障部分馆成立。 历任院长------现 任 院 领 导------ 田小宝 院长 党委书记 李春光 副院长 党委委员 刘学民 副院长 党委副书记 王 竞 副院长 ------历 任 院 领 导------ 第五任 院领导 田小宝(1999.4-- 今) 第四任 院领导 刘贯学(1998.5--1999.4) 第三任 院领导 王东岩(1996.2--1998.5) 第二任 院领导 宋晓梧(1995.2--1996.2) 第一任 院领导 程映雪(1994.1--1995.2) 机构组成院机关各部门劳科院归口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工资研究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各所内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在本规定确定范围内,根据自身业务情况和工作实际自行设置和确定。劳科院承担综合管理、组织协调和服务职能,院机关设8个处室: 1.办公室 主要协助院领导负责院机关的综合协调工作;负责院务会议、院长办公会议的会务工作;制定院有关制度、起草文件以及收发、文档等工作;负责全院信息化和计算机网络建设的总体规划、管理和服务工作;完成领导交办事宜。 2.人事教育处 主要负责院内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调配、工资、社会保险、考核、任免、教育培训、高级职称的评聘、老干部管理以及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完成领导交办事宜。 3.财务处 负责管理全院的财务工作;负责院、所经费预算、决算、收支管理;负责院级科研项目的经费核算,对各所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完成领导交办事宜。 4.行政处 负责全院固定资产的归口管理,负责基建和房屋维修;负责车队、食堂、医务室、电话室、保卫等物业方面的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完成领导交办事宜。 5.科研处 组织编制院中、长期科研规划和年度科研计划;开发科研项目,组织下达科研课题的立项、招标、鉴定和验收工作;承担和组织综合性项目的实施,对科研进度及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完成领导交办事宜。 6.国际合作处 负责全院的外事工作及国际合作事务;编制全院外事工作计划,制定院外事工作制度;负责组织派遣团组和人员赴国(境)外培训工作;协调、指导科研学术交流方面的外事工作;负责编制外事经费计划等;完成领导交办事宜。 7.宣传处 负责全院的科研宣传工作;编辑《研究动态》,组织新闻宣传、出版、发行工作;推广劳动保障科研成果,汇集和提供科研信息;完成领导交办事宜。 8.党委办公室(含工会) 负责全院党群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完成领导交办事宜。 归口管理机构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直属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劳科院归口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 劳动科学研究所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简称劳科所)成立于1982年5月,是国内劳动领域研究的权威机构。长期从事劳动力市场、职业培训、劳动就业、劳动关系及其调整、劳动法学与劳动保障立法、劳动基础理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研究。按照出精品,出人才的办所宗旨,劳科所围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心工作开展研究,面向社会发展相关服务,为我国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人才,完成了政府、国内组织、国际组织、地方劳动保障部门、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大量科研、咨询项目,有力支持了劳动保障决策工作,为推动中国的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和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贡献了力量。劳科所长期努力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中推广应用现代技术,为普及科学技术作出贡献,1999年被科技部、中宣部、中科协授予”全国科普先进集体“称号。 劳动工资研究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原劳动部工资研究所)于1990年1月成立,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直属事业单位,专门从事工资收入分配、劳动关系调整、劳动标准体系等方面理论、政策及应用研究;同时,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实践,开展工资业务培训、提供咨询及工资分配方案设计等项服务。 近年来出版的书籍有:《重构与创新—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经营者激励与约束—年薪制操作》、《劳动岗位测评参考资料》、《岗位技能工资制实施问答》、《当代中外企业工资分配方法精选》、《企业工资改革成功启示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与工资制度改革精选》等。 在理论与政策研究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和市场需求,为企事业单位深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供咨询指导和方案设计。主要服务项目有:工作分析与岗位评价、薪酬方案设计、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经营者年薪制和股权激励实施方案设计、按技术要素分配办法设计、职工持股计划设计等。目前以为国内数十家大中型企业提供服务,包括宝钢集团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中国煤炭研究总院等12家科研院所工资改革操作办法、湖北清江水利开发总公司薪酬方案、桂林旅游发展总公司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设计等。 根据社会需求和当年工资分配工作举办企事业单位主管劳动工资的经理人员和劳资人员培训班,介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方面的最新政策、改革动向和具体操作办法,同时每年组织国外考察团、培训团,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和培训。 社会保险研究所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于1994年1月成立,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直属事业单位,由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远归口管理。 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工与信息研究所(简称国际劳工所)于1989年成立,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直属事业单位,是国内研究国际劳工组织、国外劳动保障问题的专门机构。 研究国际劳工组织的政策并协助拟定有关对策建议;研究国际劳工标准及其制定、实施和监督并参与提出我国批准国际劳工公约的建议;参与我部对国际劳工组织的有关活动;开发国际劳工组织的劳动保障信息。研究国外劳动与就业基本政策和制度、劳动力市场机制与政策、劳资关系与劳动立法、劳动与就业的基础理论和发展趋势。研究国外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和法规、社会保障体系及其运作、社会保险制度与管理、社会保险基础理论和发展趋势。开展同国际劳工组织、中外有关单位、科研机构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长期以来,国际劳工所紧紧围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中心工作,在课题研究、翻译出版、人才培养、基础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其课题研究、翻译出版的成果得到劳动保障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良好评价。 院属机构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北京惠新劳动保障事务所是经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成立的劳动保障事务专业咨询代理服务机构。现有各类专兼职核心专家25名。其主要业务范围有: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咨询;企业薪酬方案设计;企业工作分析与岗位设计;有关劳动合同、协议等事项的咨询与代理;劳动保障信息交流合作和技术支持等。下设办公室、职业介绍部、劳动事务代理部和职业培训部。各部门业务范围和主要职责如下: 办公室 办公室主要是为求职流动人员和用工单位提供人事代理服务的部门,代办求职流动人员的个人档案暂存管理;代办人事委托代理单位人员的档案保存和管理。档案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代办招工、提档、转正、定级等录用、聘任手续;代办养老、失业、大病医疗保险的建立、收缴和转移;代办职工退休审批手续;开具出国、出境、工龄、婚育等相关证明。 职业介绍部 对求职人员进行职业咨询与指导。采用人才素质测评等技术手段,给求职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参考。 建立完整的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和个人求职信息网络,为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提供免费查询人才信息库。 劳动事务代理部 劳动保障政策法规咨询;人力资源管理诊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企业工作分析与岗位设计;企业人才选聘;绩效考核方案设计;企业薪酬方案设计;企业培训规划方案设计;有关劳动合同、劳动争议、仲裁等事项的咨询与代理;劳动保障信息交流合作和技术支持等。 职业培训部 求职人员职业能力和技能培训,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障业务培训等。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西街17号(科研楼414、419房间) 其他职能部门职工代表大会 职工代表大会是劳科院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职工行使民主权利的机构。职工代表大会应紧密联系劳科院科研改革和发展实际,为充分发挥和调动全院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劳科院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为促进院的两个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职工代表大会在院党委的领导下进行工作。职工代表大会在大会期间的工作由大会主席团主持,闭会期间日常民主管理工作由院工会委员会主持。 院学术委员会 工会 我院工会在院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在部机关工会的亲切关怀下,自1992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依靠院工会下属的各级分会组织和全体工会会员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劳动保障工作,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和历次全会精神,团结奋斗,努力进取,使院工会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大大增强了广大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我院工会现有会员142人,6个工会小组。工会主席:孙小是 副主席:吴厚德。 青年团 劳科院团总支是院青年职工的组织,在院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现有团员和28岁以下保留团籍的党员26人,多为博士或硕士研究生,团总支下属2个团支部,团总支团结和带领青年同志,充分发挥青年人的优势和各自的专业特长,结合劳科院科研工作实际,为劳科院的各项建设奉献知识和力量。现任团总支书记:吴厚德。 妇女联合会 劳科院现有女职工62人,劳科院妇女工作委员会(简称妇委会)是我院的妇女组织,在院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妇委会团结和带领全院女职工,充分发挥“半边天”的作用,为劳科院的各项建设奉献知识和力量。现任妇委会主任:孙小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