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释义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是1956年根据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和发展“无线电电子学”等新技术的四大紧急措施而创建的我国第一个综合型电子信息科学研究所。建所以来,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共获得了400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其中有100多项分获国家及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发表、出版了大量研究论文和学术专著,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电子所已形成微波成像雷达及其应用技术、微波器件与技术、高功率气体激光技术、微传感技术与系统四个主导领域。

概况

The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ChineseAcademy of Sciences

中科院电子所是我国最早开展微波成像合成孔径雷达(SAR)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单位。近30年来,完成了几代合成孔径雷达系统、信息处理系统的研制和大量关键技术的攻关,并承担了我国第一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与处理系统等国家重大任务,已成为我国合成孔径雷达及其应用技术的重要研究基地。电子所是我国最早从事微波器件与技术的研究单位之一,长期以来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急需的特种微波器件的研制任务,为我国卫星、雷达、导航、加速器等高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电子所长期以来致力于高功率红外气体激光理论和技术的研究,特别是高功率高重复频率脉冲红外气体激光技术的研究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作为我国传感技术领域重要的研究基地之一和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方基地,电子所在生化微传感器和微系统及新型真空微电子器件等研究方面已形成特色,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并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电子所已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和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每年互访的专家学者达百余人次,共有200多名研究生和科技人员出国留学深造。电子所还多次成功地主办了国际和全国性的大型学术会议。编辑出版的《电子与信息学报》(原《电子科学学刊》)、《Journal of Electronics(China)》、《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在国内外发行,享有较高的声誉。

电子所高度重视高级科技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有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含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物理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生物电子学等七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研究生导师8 0多人,其中博导近4 0人。

为迎接全球知识经济的挑战,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知识创新工程的伟大战略,做为科学院创新工程建设的首批试点单位,电子所正锐意改革,勇于创新,以国家需求为牵引,充分发挥自身的综合优势,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建设成为在电子与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国内一流、国际闻名的应用基础研究基地、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基地、培养高级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和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为我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创新贡献。

现任主要领导

所长:吴一戎

党委副书记:薛秀清

副所长:孟宪民 丁赤飚 刘濮鲲 张国庆

期刊介绍

1. 《电子与信息学报》

《电子与信息学报》 原名《电子科学学刊》,2001年更名。它是电子科学与信息技术高级综合性学术刊物。它的任务是:反映我国电子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本刊发扬学术民主,提倡学术讨论,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为我国四个现代化服务。《电子与信息学报》主要刊登有关电子科学与信息技术方面的具有创新性的、高水平的、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科技成果论文和阶段性研究成果的研究简报。本刊还设有综述评论和学术讨论等栏目。《电子与信息学报》为月刊,EI源刊。

2. 电子科学学刊(英文版)

(Journal of Electronics(China))

电子科学学刊(英文版)(Journal of Electronics(China))创刊于1984年,是国内电子学领域最早的英文综合性学术刊物。由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主办,现在为双月刊,单月出版。从2007年1月第24卷第1期开始与Springer合作,纸本和网络版同时出版。

CN号为 CN11-2003/TN,ISSN号为 0217-9822。

主要报道有关电子与信息科学方面的具有创新性、高水平、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科技成果的研究论文和阶段性研究成果的研究快报。包括的领域有:通信包括信号估计、移动通讯等,雷达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安全、电子商务,信号处理、图像处理,数字电子线路,模拟电子线路,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以及与电子与信息科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等。

读者对象主要有从事电子与信息科学方面工作的科研人员、高等院校的师生、工程技术人员、专业研究生等。

3. 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

电子技术刊物。主要报道我国(包括港台地区)的科技工作者在国内发表的有关无线电电子学方面的论文和专著、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信息科学与信息论、集成电路与微电子学、真空电子技术及电子管、绝缘科学分支最新动向等。

4.雷达学报

《雷达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的,由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和中国雷达行业协会共同主办的雷达领域的学术类科技期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0-1030/T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283X。季刊,2012年3月份创刊

《雷达学报》办刊宗旨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术与工程应用相结合,报道雷达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引导学科发展方向,推动理论和学术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建设我国雷达领域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

《雷达学报》定位为雷达领域的高水平学术性期刊,立足国内,面向国际。读者对象为国内外雷达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院校师生和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等。业务范围:定期编辑出版雷达领域高水平科研论文,承办学术交流会议、讲座和培训,出版会议论文集。

学科介绍

1.通信与信息系统

通信与信息系统是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现代化专业,其理论基础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和数字信号理论。涉及信息的获取、传输、记录和处理等全过程。覆盖了通信、雷达、导航、遥测、遥控、遥感和电子对抗等工程领域。本学科又与电子科学、控制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研究领域相互交叉。在这一领域,电子所重点在于机载、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系统及其信号处理等相关技术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主要研究方向:

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系统技术

高速数字信号处理系统技术

星载微波成像雷达系统技术

微波成像雷达新技术新体制

机载合成孔径成像雷达系统

多极化多模式成像雷达技术

小卫星轻型合成孔径雷达技术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原始数据压缩

合成孔径雷达星上实时处理技术研究

合成孔径雷达目标检测与成像研究

2.信号与信息处理

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是集信息采集、处理、加工、传播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现代科学技术,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重点,也是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重点。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和创新一批富于创新的高级人才,对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主要研究方向:

遥感数据处理技术

星载SAR定标信号处理技术

星载SAR定标系统研制

光学卫星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技术研究

遥感图像融合技术研究

机载聚束SAR实验系统研制和成像处理研究

高分辨率SAR成像算法

遥感图像中的目标识别技术

综合遥感图像信息处理系统

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

3.物理电子学

物理电子学是电子器件、激光器件和光器件的基础,我所自1960年建立本学科以来,在微波电真空器件、传感器技术和激光技术等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技术优势。四十多年来,为我国卫星通信、雷达、电子对抗、导弹制导、粒子加速器、可控热核聚变装置、微波遥感、生物医学以及材料加工等国防、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的应用领域研制出了多种高水平的关键器件,取得了多项填补国内空白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本专业重视理论与应用基础研究,强调高技术创新,不断扩大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目前已和美、日、英、法、俄、德等国家的大学与研究所建立了固定的学术联系。本专业重视年青人才的培养和利用,常派出到国外进行合作研究或进修,许多毕业的研究生已成为本专业的研究骨干和课题负责人,也有许多在国外攻读博士学位或从事博士后研究。本专业的培养依托微波器件与技术研究发展中心、高功率气体激光技术部、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功率微波与电磁辐射院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

(1)微波电子学、大功率微波器件

空间行波管放大器

大功率栅控行波管

宽带行波管

宽带大功率单注、多注速调管

大功率微波在材料制备和加工方面的应用研究

大功率毫米波回旋振荡器和放大器

超大功率微波电子系统

阴极电子技术

微波电子器件的仿真技术

(2)传感器技术

集成微光、机、电系统理论及技术基础

基于 MEMS技术的 DNA生物芯片及生化微系统

多功能生物传感器在线检测系统

氨离子敏场效应管及小型固态PH传感器

“电子鼻”及智能识别系统研究

真空微电子传感器及系统

谐振式压力传感器

微波功率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与系统

无线传感器网络

(3)激光的产生及应用

高功率高重复频率TEAC02激光器

高功率激光调谐技术

激光推进技术研究

激光雷达技术研究

激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研究

大功率高电压电容充电电源

放电引发脉冲化学激光器

高功率脉冲技术及其应用于高功率激光的研究

激光在医学、化学、材料加工和大气污染探测应用中的基础性研究

高气压二氧化碳激光器的动力学

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电磁场理论和微波技术是电子学的重要理论和技术基础之一,它着重研究电磁波,特别是微波毫米波、超宽带电磁波传播的基本规律以及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本专业的培养依托微波成像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高功率微波与电磁辐射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

高性能、多功能和专用微波成像系统及相关技术

微波成像的信息、图像处理与分析

微波成像新体制、新概念、新技术

电磁场理论与三维电磁场的解析与数值方法

超宽带电磁学理论与技术

天线与电波传播

电磁兼容与电磁干扰

THZ成像方法与技术

探地雷达方法与技术

合成孔径雷达干扰与对抗技术

5.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是介于固体物理学和无线电电子学的一门新兴的边缘性技术科学。微电子科学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关键技术基础,它推动着人类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本专业的培养依托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

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及微传感器技术:包括,MEMs器件设计、加工制造;MEMs封装; MEMs微弱信号检测及处理电路等。

集成化微纳传感器芯片系统(SOC)技术等。

集成电路芯片(IC)设计技术:包括,传感及数模混合信号SOC设计;可编程逻辑芯片设计;RF通讯集成电路设计;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等。

6.生物电子学

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是上世纪发展最快和影响最大的两门科学,它们对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乃至于对人类生活方式都将产生深刻而重要的影响,生物电子学(Bioelectronics)正是由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这样两个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生物电子学是指通过综合运用电子信息科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和解决生命科学及医学临床的有关信息工程问题,同时运用生物医学科学中最新成果推动电子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预测未来30年,信息,生物和纳米技术将是世界技术发展的主流,多学科交叉和融合为科学技术的更大发展和创新带来契机,在这样的形势下生物电子学将会得到更为突出的重视和更为迅速的发展。生物电子学是发展前景极为广阔的一个学科。随着集成电路程度的提高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接近极限,我们将迎来分子电子学时代,继续延续着摩尔定律,生物电子学将会获得巨大的发展,社会将对该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极大的需求;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希望临床医学诊断日益快捷、准确,最终实现面向个性化论断的便携式系统,因此迫切需要既掌握先进电子技术,又具有医学知识的专门人才开发。

新型的医学诊断仪器和系统;

生物传感器与生物芯片;

生物医学无损检测技术。

研究队伍

院士:吴一戎

百人计划:吴一戎 刘濮鲲 方广有 洪文 杨海钢 祁志美 王刚 黄明光

杰出青年:吴一戎 刘濮鲲

研究员:(主页查看)

副研究员:(主页查看)

历史沿革

1956年9月,根据国务院制订的我国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和发展“无线电电子学”等新技术的四大紧急措施,经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并从北京物理所、长春电机所等单位抽调48位科技人员,租用西苑大旅社6号楼开始创业工作。

1958年7月迁入中关村,正式启用中关村研究基地,相继成立十个研究室。

1960年3月,建立0305工厂,学科设置几乎覆盖当时无线电电子学的全部领域,职工达2000余人。

1960年7月12日,经中国科学院第五次院常务会议批准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正式成立。

1964年,根据中央提出“建设三线”,专业分工,组织拳头,合理布局,加强重点学科发展的统一规划,电子所进行了科研结构调整,声学、电线路、天线及电波、量子电子学、固体电子学等学科902名职工从电子所分出,分别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和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航天部504所)两个所,援建了上海光机所、电子部22所、55所、156工程处(航天部771所)、701工程处(洛阳测控所)五个所。

1965年8月,华东电真空研究所236人并入电子所,电子所成为以真空电子学和气体激光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专业研究所。

70年代末,电子所又开拓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主要从事通信与电子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等四个领域的研究,使之重新成为一个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多学科综合型的电子科学研究所。

建所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业已形成:微波成像雷达及其应用技术、微波器件与技术、高功率气体激光技术、传感器与微系统技术和空间信息处理与应用领域五个优势学科以及探地雷达和FPGA技术两个新技术增长点。

科研成果

电子所始终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以解决国家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为目标,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国家电子信息科技事业中发挥着骨干和引领作用。建所50多年来,科研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为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自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电子所获得多项重大科技成果,24项分别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中科院、省部级一等奖10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

电子所已形成国内外著名的微波成像雷达及信息处理技术的重要研究与发展基地,国内重要的微波器件与技术的研发基地,处于国内领先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微波成像雷达及其应用技术、微波器件与技术、高功率气体激光技术、微传感技术与系统等领域,承担并圆满完成了一系列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多项重大任务高质量完成了节点计划或交付工作,这些成果标志着我所科研技术水平与应用价值得到高度肯定,取得了特别重大的军事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用户和机关的高度评价。

学术委员会

第七届:

主任:吴一戎

副主任:丁赤飚 刘濮鲲

委员:阴和俊 张国庆 邓云凯 朱敏慧 洪 文 王 勇 苏小保 丁耀根

张兆传 谭荣清 杨汝良 禹卫东 王岩飞 韩 松 付 琨 王宏琦

夏善红 杨海钢 方广有

秘书:张 毅

第六届:

主任:朱敏慧

副主任:阴和俊 王岩飞

委员:吴一戎 孟宪民 宋福明 张国庆 杨汝良 夏善红 丁耀根 雷 宏

刘濮鲲 罗积润 王 勇 苏小保 谭荣清 宋家骏 韩 松 丁赤飚

蔡新霞 李 芳 刘 刚

秘书:张国庆(兼)

第五届:

名誉主任:吕保维

主任:朱敏慧

副主任:阴和俊 夏善红 万重怡

委员:王岩飞 丁耀根 宋福明 宋水淼 洪隆昌 王贞松 杨汝良 崔大付

王兆申 李建平 吴一戎 张守融 武亿文 苏小保 罗积润 谭荣清

向 勇

第四届:

名誉主任:吕保维

主任:朱敏慧

副主任: 宋水淼 周文表

委员:洪隆昌 王贞松 宋培德 丁耀根 万重怡 宋福明 王岩飞 陆 跃

崔大付 向 勇 李声沛 吴尔生 杨汝良 张黎明

秘书:张黎阳(兼)

学位委员会

主 任:吴一戎

副主任:丁赤飚

委 员:刘濮鲲 邓云凯 朱敏慧 洪 文 苏小保

丁耀根 罗积润 谭荣清 杨汝良 王岩飞

王宏琦 夏善红杨海钢 蔡新霞 方广有

秘 书:郭振永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1: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