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中国古建筑之美:文人园林建筑 |
释义 | 图书信息作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10年1月1日)平装: 207页 正文语种: 汉语 开本: 32 ISBN: 9787112113279 条形码: 9787112113279 产品尺寸及重量: 20.8 x 14.2 x 1.8 cm ; 381 g 内容简介《中国古建筑之美:文人园林建筑(意境山水庭园)》即以苏州为中心,沿南京、无锡、上海、扬州等城市及浙、粤各省,介绍中国著名的文人园林。在布局、建筑结构之外,更详加介绍园中掇山理水之美、回廊漏窗之胜、步移景异之妙、内外借景之巧,细细玩昧江南园林的精致之美。中国文人园林是中国古代隐士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艺术体现,在历经了漫长的由大而小、由野而文、由粗而精的深刻演化之后,到了晚期更成为士人阶层竞相构筑的理想的生活环境。而江南水光之胜,文人园林建筑尤多,其中以苏州居首。 目录序一/周谊 序二/刘致平 序三/叶如棠 文人园林分布图 苏州市文人园林导览图 文人园林的发展——造园是体现澄怀观道的山林生活 隐士与文人园林/2 魏晋南北朝/8 唐代写意文人园林的兴起/11 走向精雅的两宋文人园林/16 写意化的元明文人园林/21 清代文人园林的建筑化/34 文人园林的艺术特征——古朴之美,融待入景,画中之游 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趣味/46 文学与园林/49 绘画与园林/53 布局和设计——以有限造无限,显苍然与明媚 园与宅/56 山水布局/56 空间的组织/59 借景/61 掇山和理水——结合峰峦动势之美与湖、沼、幽涧曲线 掇山/64 理水/68 文人园林的建筑形制与材料——灵巧清丽的馆、轩、榭、舫 文人园林建筑 江苏省/92 上海市/174 浙江省/188 广东省/190 附录一 建筑词汇/197 附录二 中国古建筑年表/199 江苏省 拙政园远香堂/92 拙政园倒影楼与外墙/93 拙政园小飞虹/94 拙政园香洲/95 拙政园西面园景与北寺塔/96 拙政园别有洞天/97 拙政园柳阴路曲/98 拙政园荷风四面亭望柳阴路曲/99 拙政园见山楼/100 拙政园见山楼侧回廊/101 拙政园雪香云蔚亭/102 拙政园梧竹幽居/103 拙政园海棠春坞/104 拙政园绣绮亭/105 拙政园枇杷园/106 拙政园宜两亭望园景/107 拙政园回廊与宜两亭/110 拙政园倒影楼/111 拙政园三十六鸳鸯馆 北厅内景/113 拙政园与谁同坐轩扇窗/114 拙政园三十六鸳鸯馆/115 拙政园与谁同坐轩/116 狮子林扇亭/116 狮子林修竹阁/118 耦园城曲草堂/119 耦园吾爱亭与回廊/120 耦园山水间/121 网师园万卷堂内景/122 网师园藻耀高翔门/123 网师园撷秀楼内景/124 网师园竹松承茂门/125 网师园梯云室庭院/126 网师园梯云室石庭/127 网师园水池东北面景色/128 网师园五峰书屋侧门/129 网师园射鸭廊/130 网师园竹外一枝轩 看濯缨水阁/131 网师园看松读画轩门/132 网师园殿春移窗景/133 网师园月到风来亭/134 网师园冷泉亭前围墙及树影/135 网师园小山丛桂轩/136 网师园樵风径望濯缨水阁/137 沧浪亭园门/138 沧浪亭内沧浪亭/138 怡园藕香榭内景/140 怡园复廊/141 艺圃慈庐门/142 艺圃浴鸥门/143 艺圃池南假山/144 留园古木交柯漏窗/146 留园华步小筑/149 留园明瑟楼/149 留园可亭/150 留园清风池馆/150 留园曲溪楼/152 留园曲溪楼/153 留园五峰仙馆/154 留园五峰仙馆内景/155 留园冠云楼西侧回廊/156 留园林泉耆硕之馆西侧夹道/157 退思园菰雨生凉、长桥与辛台/158 退思园闹红-舸与水香榭/159 瞻园北假山东侧南望园景/160 瞻园静妙堂/161 瞻园南假山与水池景观/162 寄畅园知鱼槛/163 寄畅园锦汇漪南望园景/164 个园湖石假山/167 个园宜雨轩/169 何园蝴蝶厅/171 何园方亭/173 上海市 豫园穿云龙墙/174 豫园和煦堂前龙墙/175 豫园渐入佳境屋顶/177 豫园打唱台/177 豫园万花楼前水池、假山与隔水花墙/178 豫园九狮轩/179 豫园大假山/180 豫园会景楼水池/181 醉白池池南看园景/182 醉白池池上草堂/183 秋霞圃碧梧轩与碧光亭/184 秋霞圃舟而不游轩/186 秋霞圃池东一角/187 浙江省 绮园曲堤/188 绮园花厅/189 绮园罨画桥/189 广东省 可园中部园景/191 可园可楼/191 余荫山房曲廊/192 余荫山房玲珑水榭内景/193 余荫山房临池别馆/194 余荫山房由游廊门罩望峥嵘假山/195 余荫山房深柳堂彩色玻璃/196 序言中国的古代建筑源远流长,从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到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可以考证的实物已可上溯至7000年前。当然,战国以前,建筑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漫长岁月,秦汉以降,随着生产的发展,国家的统一,经济实力的提升,建筑的技术和规模与时俱进,建筑艺术水平也显著提高。及至盛唐、明清的千余年间,建筑发展高峰迭起,建筑类型异彩纷呈,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制作,从构造做法到用料色调,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放异彩,独树一帜。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除了文字典籍和出土文物,最能震撼民族心灵的是建筑。今天的炎黄子孙伫立景山之巅,眺望金光灿烂雄伟壮丽的紫禁城,谁不产生民族自豪之情!晚霞初起,凝视护城河边的故宫角楼,谁不感叹先人的巧夺天工。 爱建筑就是珍爱历吏,珍爱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从成立之日起,即把整理出版中国传统建筑、弘扬中华文明作为自己重要的职责之一。20世纪50、60年代出版了梁思成、刘敦桢、童高、刘致平等先生的众多专著。改革开放之初,本着抢救古代建筑的初衷,在杨俊社长主持下,制订了中国古建筑学术专著的出版规划。虽然财力有限,仍拨专款20万元,组织建筑院校师生实地测绘,邀请专家撰文,从而陆续推出或编就了《中国古建筑》、《承德古建筑》、《中国园林艺术》、《曲阜孔庙建筑》、《普陀山古建筑》以及《颐和园》等大型学术画册和5卷本的《中国古代建筑史》。前三部著作1984年首先在香港推出,引起轰动;《中国园林艺术》还出版了英、法、德文版,其中单是德文版一次印刷即达40000册,影响之大,可以想见。这些著作既有专文论述,又配有大量测绘线图和彩色图片,对于弘扬、保存和维护国之瑰宝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诚然,这些图书学术性较强,主要为专业人士所用。 1989年3月,在深圳举行的第一届对外合作出版洽谈会上,我看到台湾翻译出版的一套《世界建筑全集》。洋洋10卷主要介绍西方古代建筑。,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却只有万里长城、北京故宫等三五幅图片,是中国没有融入世界,还是作者不了解中国?作为炎黄子孙,别是一番滋味涌上心头。此时此刻,我不由得萌生了出版一套中国古代建筑全集的设想。,但如此巨大的工程,必有充足财力支撑,并须保证相当的发行数量方可降低投资风险。既是合作出版洽谈会,何不找台湾同业携手完成呢?这一创意立即得到《世界建筑全集》中文版的出版者——台湾光复书局的响应。几经商榷,合作方案敲定:我方组织专家编撰、摄影,台方提供10万美元和照相设备,1992年推出台湾版。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