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镇隆 |
释义 | 镇隆镇地处惠阳区西南部,北连陈江,西接东莞,东与惠州市区接壤。北距惠州市区10公里,南至深圳48公里,东南往惠阳区21公里。全镇总面积115.3平方公里,总人口近6万人,下辖2个居民委员会和13个村民委员会。镇隆历来盛产优质荔枝糯米糍、桂味等,素有“荔枝之乡”之称,是广东省沿海经济开产区重点工业卫星镇之一。 广东惠州镇隆镇基础设施建国初期,镇隆基础设施极为落后,全镇仅有一条穿镇而过的黄泥公路方可通车,通车时程不足10公里,群众外出靠步行、肩挑;镇内无供电网络,家家户户只靠煤油灯照明。建国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镇隆镇历届党委、政府均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铸塑村镇新形象为已任,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5亿元巨资进行建设,使村镇面貌焕然一新。交通状况大为改善,至1978年底,镇内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8公里,比1949年增加88公里,比4978年增加62公里,实现村村通车。惠深高速公路、惠淡主干道与村镇公路纵横交错,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通讯发达,全镇程控电话装机总容量为8200台,电话用户达到4200户,比1949年增长520倍,比1978年增长387倍,实现了村村通电话。1998年全镇邮电业务总量为1300万元,是1949年的9850倍和1978年的1350倍。能源供应充足,自1957年建成火力发电厂以来,先后建成500千瓦发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正在建设中。1998年全镇供电量达到4368万千瓦时,是1978年的28倍。供水方面,建成日供水10万吨自来水厂。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全镇城镇人口已由1949年的642人发展到4500人,圩镇面积从1949年0.18平方公里扩大到2.2平方公里。圩镇内新楼林立,井然有序,一个蓬勃生机的新城镇初步形成。 经济发展建国50年来,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镇隆镇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缘、人缘优势,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搞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外引内联,发展外向型经济,使荔枝之乡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了辉煌成绩。1998年全镇社会总产值达到7.3亿元,比1949年增长500倍,年均增长13.5%,比1978年增长68倍,年均增长23.4%;工农业总产值59422万元,比1949年增长188倍,年均增长11.3%,比1978年增长41倍,年均增长20.4%;财政收入1178万元,比1949年增长535倍,年均增长13.7%,比1978年增长25倍,年均增长17.9%;三大产业比例由建国初期的65:7.8:27.2优化为12.6:69.3:18.1;初步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国民经济新体系。 广东茂名信宜镇隆古镇历史来由唐朝初年就脱颖而出的信宜镇隆古镇,人杰地灵。源于东镇庄垌虎豹坑的东江河和源于金垌大人山的西江河在这里汇合,俗叫两水合矜。据《清一统志》记载:“信宜县南,二川合流处罗窦洞,水中石简耸起,形如水舸。”生动描述圳水隆起的汹涌澎湃景象,“圳隆”因之谐音演化成“镇隆”。其他如信宜东镇、高州深镇、镇江等亦然。罗窦洞的奇观,又得“窦州”(唐朝岑南节度使流辖下的十七州之一)和“窦江”(东西两河汇流上下一下河段)之命名。 古镇现状镇隆古城坐落于信宜市镇隆镇八坊村,在东、西两江夹趋之下,汇合于鉴江而为窦江,因而古称“窦州”。古城始建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是历代州县并治之地。千年的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至今,仍保留有众多的文物古迹: 1、大洪国王府(学宫):学宫始建于公元1354年,历经修建,前有贤关、圣域坊门、棂星门、沣池,中有大城门、名官祠、乡圣祠、大成殿、东西廊,后有崇圣祠、尊经祠、明伦堂,一色经墙绿瓦,庄严雄伟,体现出中华民族精堪的建筑艺术。清朝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广东天地会首领之一陈金江率农民义军攻占信宜县城,号称南兴王,建立大洪国,以学宫为王府,领导农民义军进行反清斗争,成为广东省近代农民起义斗争的重要革命遗址之一。现存有大成殿、东西廊、大成门、棂星门、贤关坊门和圣域坊。1990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文明门:始建于清朝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正对学宫24米,宽14米,高30米,取“清云路上构杰阁,献奇纳秀开文明”之意,是千年古城唯一保留下来的城门。1984年被列为茂名市文物保护单位。 3、古书院群:镇隆古城历代都是粤西南地区的治学中心,各地学子云集,历代名人辈出,极大地促进了粤西南地区的政治和文化教育发展。古书院群以学宫为中心,分布四周,错落有至,井然有序,现保存较为完整的书院、公祠有十三家之多。如起凤书院,始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为生童治学之所,并设有廊庑号会,作考试取士之地,称之“考栅”;陇西书院,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广东省勤商学院迁此办学,开设会计、银行、工商管理三个学系;黎照书院,相传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伯深夜阅读书籍,油尽灯枯之际,有老者点燃黎木拐杖照明因而命名“黎照书院”,其意深远,激励后人;顾廷枢公祠,为纪念清朝知县李建枢清康严明、大治信宜而建,引出路不拾遗“三升米地”感人的民间故事。等等。 镇隆古城的自然风光和现代农业景观也美不胜收。镇上有连绵千亩的香蕉绿色走廊,有连片数百亩的鱼塘水乡美景,有果香满山的田园风光,初步具备开发生态旅游的条件。信宜的东、西两江汇流与鉴江交合于此,三江六岸绿水倒映,在当地有“小桂林”之称。“三叉海”遍布温泉,具有健肤美颜和防、治各种皮肤病之功效,曾是“旧信宜八景”之一,称“温泉吐玉”。温泉边是宽阔的银色沙滩,是潇遥游乐的好去处,古城、鉴江风光、现代农业三位一体,相竞生辉,构成一幅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交融的美丽景观。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复隆镇 话说乾隆年间,林家庄(如今宿豫区的仰化镇复隆村)旱营因乾隆爷下江南,在此添建了行宫,自此林家庄便改名为林家庄行宫。乾隆爷驻足林家庄行宫之后,林宫便声名远扬了。 当时有一个林姓商人长年在外经商,腰缠万贯,在当地被称为首富。乾隆行宫建起后,他瞅准机会在林宫北面盖起了一座很大的杂货铺,并广采南北货物,招来了南来北往的商人。一些商人见这里的商气凸现,就纷纷到这里做生意,当时住在林宫铺附近的百姓家房屋被租赁一空,慢慢地形成了一个自然集市。 乾隆爷下江南驻足林宫期间,这里实行了戒严,店铺关门,客商稀少,整个林宫里显得冷冷清清。一日,乾隆爷胃口不适,食之无味,慌得地方官员手足无措,一个个就象是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于是乾隆侍从发话,要当地的官员挖掘地方名肴,供皇帝享用。林家庄一饭店老板曾经尝过江南的水煮肉片,他别出心裁,挑选了3斤猪前腿,清水洗净,去除杂物,将此肉在锅里闷煮三个多时辰,然后配上葱花油盐和其它配料,香味扑鼻,乾隆爷食欲大振,连称好菜。问曰何菜,因当时没名,便告知“蹄膀”。乾隆爷一高兴,便将此人带到了身边作为御厨。后人便将此肴叫做“乾隆蹄膀”。这道菜肴沿袭至今成为仰化名菜。如今有“到仰化不吃‘乾隆蹄膀’,一大遗憾” 也的说法。 以后,林家庄便商贾云集,加之这里的“乾隆蹄膀”成为宫肴,更频添了这里的灵气。这里成了商人的天下,每天都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一派繁华景象。 一九二三年,地方乡绅张大同、倪俊仁财大气粗,在街南首盖起了两个大商铺,为了纪念乾隆爷南巡,由倪俊仁题字,将林宫北小街更名为“复隆镇”,这个叫法一直沿袭至今。 今天的复隆镇实际是仰化镇下辖的一个小村,但渊远的历史文化,仍在这里凸现,这里形成了仰化镇东面的一个商业街,为开发挖掘历史,仰化镇从2006年起便仿照明清建筑开发建设了复隆仿古一条街,直通运河边的林宫渡口。 复隆,只有在今天才真正的兴隆。 中新网3月18日电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小组日前在仰化镇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途经林家庄时的临时行宫,亦称林宫。 据国家文物局网站消息,林家庄行宫位于仰化复隆镇,为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途经林家庄时的临时行宫,亦称林宫。
文物普查工作人员在查阅历史资料、走访当地群众的基础上,深入实地,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通过采集标本、开挖探沟和铲探调查,已初步探明林家庄乾隆行宫遗址,面积约为3万平方米,核心区域约为2万平方米,地表深度最浅约0.5米,最深约1.6米,文化层深度约0.8米。遗址内除发现两口古井外,普查人员还采集到大量具有时代特征的青砖、石柱础等建筑构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