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镇安中学 |
释义 | 陕西省镇安中学创建于1942年,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为之题写校名。学校目前占地面积为4282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4960平方米,运动场地为17905平方米,绿化面积为3988平方米,拥有教学楼2幢、图书实验楼1幢、科技楼1幢、学生公寓楼3幢、教师住宅楼5幢104套,拥有多媒体、多功能阶梯教室各1个、语音室2个、微机室3个、实验室6个。学校现有54个教学班,教职工201人,在校学生3268人。 陕西省镇安中学简介学校1959年12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镇安县重点中学”,1977年11月被商洛地区行署确定为“商洛地区重点中学”,2000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文明校园”称号,2001年被确定为“陕西省研究性学习试点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2年9月被批准为陕西省重点中学。2003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绿色文明示范校园”,2005年:《2005中国百强中学名单》。 自1998年以来,在县委、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新一届领导班子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创建省级一流重点中学和国家级文明校园为目标,坚持“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全程发展”的办学思想和“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教育理念,抓住机遇,扩大规模,争创名校,现已基本实现“基础建设标准化,校园布局园林化,教学设施现代化,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校园建设“四化”方略,形成了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分离的合理格局。 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素质教育为方向,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全程目标管理为主线,实行“四级两线管理”,构建起“以全面强化学科课程为主体,以课外活动课、开拓环境课为两翼”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德育工作中,确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指导思想;在建设发展方面采取“超前规划、多种模式、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思路;确立了“严格、勤奋、求实、创新”的八字校训,形成了“以人为本,文明修德,求实创新”的教风,“乐学、会学、博学、自信”的学风和“以人为本,承认差异,发展个性,着眼未来,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教育质量观念。 自1998年以来,学校先后被评为地区“德育窗口学校”、“绿色文明学校”、“依法治校先进集体”、“国防教育先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研究性学习先进学校”。教育质量稳步上升,先后被评为提高教育质量先进单位,1998年高考上省线首次突破100名大关,1999年达160人,2000年达252人,2001年达232人(二本线),2002年591参加考试,上本科线279人,专科以上上线550人,上线率94.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2003年高考,819人参考,上本科线320人,上线率为39.07%,专科以上上线750人,总上线率为91.6%。 晋升省级重点中学以后,学校领导班子按照省、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认真回顾总结,寻找差距,制订了新的五年规划,培植队伍,推动课改,再谋发展,进行新时期 二次创业,努力把学校办成省级一流重点学校和国家级文明校园。2000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文明校园”称号,2001年被确定为“陕西省研究性学习试点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02年9月被批准为陕西省重点中学。2003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绿色文明示范校园”,2005年被中国首届名校长论坛评为“全国百强高中”。 学校目前占地面积为4282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4960平方米,运动场地为17905平方米,绿化面积为3988平方米。学校现有61个教学班,教职工242人,拥有硕士学位和同等学力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5%,在校学生4160人。 自1998年以来,在县委、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新一届领导班子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创建省级一流重点中学和国家级文明校园为目标,坚持“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全程发展”的办学思想和“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教育理念,抓住机遇,扩大规模,争创名校,现已基本实现“基础建设标准化,校园布局园林化,教学设施现代化,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校园建设“四化”方略,打造了一所全新的现代化、数字化校园。 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素质教育为方向,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全程目标管理为主线,实行“四级两线管理”,构建起“以全面强化学科课程为主体,以课外活动课、开拓情境课为两翼”的教育教学模式。在德育工作中,确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指导思想;在建设发展方面采取“超前规划、多种模式、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思路;确立了“严格、勤奋、求实、创新”的八字校训,形成了“以人为本,文明修德,求实创新”的教风,“乐学、会学、博学、自信”的学风和“以人为本,着眼发展,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的校风。 学校先后被评为地区“德育窗口学校”、“绿色文明学校”、“依法治校先进集体”、“国防教育先进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研究性学习先进学校”。教育质量稳步上升,先后被评为提高教育质量先进单位, 2004年二本以上上线451人,陈玥同学荣获陕西省文科状元。2005年二本以上上线587人,上线率居全市第一,全市文史类考生前10名我校占6人,2006年二本以上上线632人,升学率居全市第一。2007年一本上线230人,二本上线327人,三本上线821人,术科双上线64人,本科以上上线1442人,上线率达83.87%,专科以上上线1658人,上线率为96.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8.5个百分点。文科应届生费娜数学得满分。2009年本科上线1153人,纯二本上线725人,比2008年上升了2.7%.学校承担的中央电教馆教育科研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研究》完成国、省、市三级结题,取得国家级教育科研成果11项,省级61项,市级109次。 学校制订了《“十一五”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培植队伍,优化环境,推行课改,再谋发展,努力把学校办成省级一流示范高中和国家级文明校园。 学校地址陕西省镇安县后街40号 校址校地变革县中建校校址,依县政府决定,袭用民国29年(1940)师资训练所所址,即县域西北角的域隍庙。从那时以来,学校基址未变,现门牌为永乐镇后街40号。 民国时期,县中西靠现成西城墙,东临文庙,北座北城坡下的乱坟岗,南朝西北街(通称后街),占地18亩。 新中国成立后,西城墙墙体无存、基址尚在,东边文庙改为城关粮食管理所,南北前后坐落依旧。 1953年农历月2日(公历8越1日),学校购得与西北角连界的一户群众地基一厘。 1955年10月31日,学校又购买西北和北处周围8户群众坪地与沙地13.576亩。11月,经县人委批准,一次征用操练场用地5亩。 1957年农历0月9日(公历12月10日),学校幽购买西南角2户群众坪地1.13亩。 1958年6月18日,学校购买坐落在校园后院内的一户群众用地0.2亩。 至此,学校东西和南边界址未变,北边已达县副食品公司生猪饲养场地边,占地37.916亩。 2000年8月,经县政府同意、县教育局决定,将其局及局属教研室等单位办公楼基地2.72亩,划给学校;10月,经县长办公会议决定,将县机械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县机械公司”)福利区7.08亩划归学校使用。 校名沿革上个世纪40年代前,镇安无一所中学。民国31年(1942)7月,县政府奉令筹办中学,以推动全县教育事业的发展。时据民国18年(1929)7月省教育厅颁布的《学年、学期及休假日规程》,于9月10日正式宣布“镇安县立初级中学校”成立,并开学授业。由此,校名沿用7年之久。 新中国成立,县人民政府接管学校。1950年5月,商洛区专员公署令学校更名为“镇安县立初级中学”,发“__记”一枚此校名沿用2年有余。 1952年9月日,学校奉命更改校名为“镇安县初级中学”。此校名沿用6年又两月。 1958年12月,镇安、柞水两县遵国务院令合并为镇安县。此前,经省教育厅批准,开设了高中班,学校成为全日制完全中学。11月8日,县人民委员会为使原镇、柞两县中学能以顺序统一称谓,即定校名为“镇安县第一中学”。此校名沿用3年。 1961年11月,随着镇安、柞水两县于9月奉国务院令而分置,镇安县人委更定校名为“镇安县城关中学”。此校名沿用7年又八个月。 1969年7月,县革命委员会将学校下放给城关公社办,“镇安县城关中学”不复存在。 1972年7月,县革命委员会决定将城关公社办的城关中学收归县办,定校名为“镇安县中学”。次名沿用年有余。 1977年1月,学校奉命更定校名为“陕西省镇安县中学”。由此,校名沿用至今,一直未变。 民国35年(1946),任县立初级中学校校长的瑚阳,通过西安好友周伯俊,敬请周的老师于佑任为学校题写了标准草书校牌,并拓悬于高一米、宽2.5米、形如扇状的大门门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