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震颤型脑瘫
释义

震颤型脑瘫多由锥体外系损伤及小脑损伤引起,临床上有两种类型:一是静止性震颤,多为粗大的节律性震颤,3-5次/秒,随意运动时可以被控制而停止震颤,多见于上肢与手部,出现交替屈曲与伸展动作,也有拇指的外展与内收动作;二是动作性震颤,多由小脑损伤所致,这种震颤是随意性震颤,表现为随意动作是出现震颤,随意运动停止时震颤消失,手指越接近目标,震颤越严重越显著,有的患儿有眼球震颤,临床上可用指鼻、跟膝胫等试验检查,有时伴有平衡功能障碍。

脑瘫病因

产前因素

(1)胚胎期脑发育异常如头小畸形、先天性脑积水、巨脑症或无脑畸形。

(2)母妊娠期受外伤、妊娠毒血症、糖尿病及放射线照射皆可影响胎儿脑发育而致永久性脑损害。

(3)母妊娠早期患风疹、弓形虫病影响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而致病。

(4)早产儿、小样儿,胎龄愈小,发病者多。与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全,易出血和缺氧有关。

(5)过期产儿胎盘变性坏死,引起低氧血症,致胎儿缺氧。

产时的因素

(1)脑缺氧分娩时间过长,产前使用麻醉剂、镇静剂可抑制胎儿呼吸致胎儿缺氧,此外脐带绕颈、胎盘早期剥离、前置皆可致胎儿脑缺氧。

(2)脑出血产伤、急产、难产及出血性疾病均可引起颅内出血。

(3)产后的原因新生儿高胆红素所致核黄疸、脑膜炎、脑炎或全身重症感染所致中毒性脑病、头部外伤、一氧化碳中毒等,亦可诊断为某病的后遗症。

脑瘫震颤型症状

震颤型脑瘫主要病变在锥体系及小脑,脑瘫震颤型以身体的某一部分在一个平面内呈不随意的、节律性的摇动为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粗大而有节律,有意识动作时可暂时被抑制,多见于上肢。有时为动作性震颤,动作时加重,有眼球震颤。单纯的震颤型脑瘫罕见,多与其他型混合存在。

震颤型脑瘫病因

母亲妊娠期各种异常情况可能是震颤型脑瘫的病因,如胎儿脑畸形和多胎妊娠等。双胎比单胎脑瘫发生率高6倍多。

出生时窒息,产伤、新生儿脑内出血也是震颤型脑瘫的病因之一。

新生儿期各种因素中,早产和低出生体重是引起脑瘫的重要原因。体重越小,发生脑瘫的几率越高。现代约有半数的脑瘫患儿是由于早产引起。

新生儿严重黄疸,引起胆红素脑病,也可引起脑瘫。其他如新生儿感染损伤脑组织所致脑瘫。还有约1/4的脑瘫患儿目前找不到原因。

震颤型脑瘫预防

(1)出生前预防

脑瘫专家刘洪峰指出:积极开展早期产前诊断,胎儿预测,开展优生优育宣传教育,增进孕妇健康,防止发生先天性疾病。发现胎儿异常必须做人工流产,不让异常胎儿出生。对于震颤型脑瘫怎么预防,为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孕妇应该注意:避免病毒感染,如流感,风疹等。特别是在妊娠10—18周是胎儿神经系统发育迅速时期,此时更应注意防止 感染。震颤型脑瘫怎么预防不要滥用药物,特别是麻醉药、镇静药,禁止吸烟,饮酒;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和放射线的照射,不要过多地做B超检查,最好不看电视。

(2)出生过程中的预防

造成脑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分娩过程中引起胎儿窒息和颅内出血,震颤型脑瘫怎么预防呢?因此要预防早产、难 产。做好难产胎儿的各种处理,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避免分娩过程中对新生儿的伤害,这是预防脑瘫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有关的医务人员都要抱着对产妇、家庭和社会高度负责的精 神,认真细致地处理好分娩的每个环节。一旦出现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等病症,要积极进行治疗,减少对新生儿的损害。

震颤型脑瘫危害

1、运动功能障碍:运动自我控制能力差,严重者双手不会抓东西,双脚不会行走,有的甚至不会翻身、坐起,不会站立,不会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2、姿势障碍:各种姿势异常,姿势的稳定性差。如 3个月仍不能头部竖直,习惯于偏向一侧,或者左右前后摇晃等。洗手时不易将拳头掰开等。

3、智力障碍:智力正常的孩子约占有 1/4,智力轻度、中度不足的约占 1/2,重度智力不足的约占 1/4。

4、语言障碍:语言表达困难,发音不清或口吃等症状。

5、视听觉障碍:以内斜视及对声音的节奏辨别困难最为多见。

6、牙齿发育障碍:牙齿质地疏松、易折,口面功能障碍,脸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时痉挛或不协调收缩,咀嚼和吞咽困难,口腔闭合困难以及流口水等。

7、情绪和行为异常。患儿情绪容易波动,喜怒无常;注意力不集中,孤独不和别人一起玩,持续做一个动作。

震颤型脑瘫按摩治疗方法

患儿俯卧

沿脊椎方向,从至阳到命门的督脉诸穴顺序点按加着力叩打;按、揉脊柱旁开一寸半的足太阳膀胱经诸俞穴。刺激腰骶神经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患儿背对施术者正坐位,按、揉、摩、点、风池、哑门、天柱、脑户等枕部脑区,以及百会、络却、后顶、强间等顶枕部位。

专家表示,刺激脑部运动区,促进局部功能代偿。患儿仰卧,按、揉、捏、拿四肢。

下肢

在点阳陵泉穴的基础上,顺序拿、揉 、腿外侧肌群;或在点委中穴的基础上,拿、 后部肌群直至跟腱;或在点环跳穴的基础上,拿、揉内收肌群。

上肢

在点中府穴的基础上,拿、揉上臂前肌群;或在点肩井穴的基础上,拿、揉 上臂后肌群;或在点曲池的基础上,拿、揉前臂的前后肌群。调整局部肢体的运动状态,促进患肢正常功能的恢复。

早期治疗

早期治疗所指的早期是指震颤型脑瘫患儿0—6岁这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里人体的发育改变是最明显的。也是人格形成的萌芽阶段。对于脑性瘫痪患儿来说,接受适当的康复治疗相当重要,特别是和其它的医学领域协作,再进一步通过心理性的、教育性的治疗,才会收到较明显的效果。 正常儿童0—6岁这个阶段各方面的发育状况。其中神经系统的发育到6岁时是飞跃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完成90%左右,到10岁时已趋于缓和,比较恒定。脑性瘫痪儿童,其中大部分都是出生前由于在脑部受到损伤而出现运动机能的异常。正常儿童0—6岁这一段时间的脑部发育的研究推测,对脑瘫患儿早期进行全面的训练治疗,会对患儿运动机能和智力上产生有较大的影响,因为这一时期患儿脑发育处于旺盛时期,对于脑损伤的顺应性比较高,而且在这一时期,痉挛性和手足徐动几乎不明显,异常性的姿势和运动姿势控制起来比较容易,同时对于挛缩变形也比较容易控制。所以对于医生和家长来讲,应该十分注意这一段时间里患儿的衣食住行,并仔细地进行观察。如果有导致脑性瘫痪的因素,如早产、黄疽;窒息、产伤,那么作为家属、家长,特别是父母应特别地加以警揭,发现异常的情况,及时去医院检查就诊。对于医生来讲,要注意思儿的年龄,尽可能地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康复。

脑瘫康复训练

1、头的控制

可利用俯卧位训练抬头的能力,方法:让孩子趴着,拿一个玩具停在与他的眼睛一般高处,为了让孩子抬头看它,把它一点一点抬高。每天至少俯卧30分钟,以饭后10分钟左右最适宜。

2、翻身及爬方法

让患儿趴在地板上,从背后拉他的衣服帮他转动肩膀翻身;让他趴着,将一条浴巾置于胸前,反浴巾两头提起来,保持只让他手和膝部着地,你一边和他沿地板慢慢地前进,一边鼓励他;一人帮他移动手臂,另一人帮助交替活动他的脚,帮他用力爬向某一个目标。

3、支撑后背保持坐姿

在自己手臂的支撑下坐起,把它喜欢的物品放在面前引起注意,藉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坐姿,渐渐减少支撑,最后独坐。

4、拉物站起

大人可拉脑瘫儿一只手,诱使他从座位过度到双腿为脆姿,然后再让他站起来。孩子抓住小床栏杆时家长把双手放在他掖下支撑站立,逐渐减少帮助,让他自己保持平衡。

5、行走

脑瘫儿学走路的关键就是要学会移动身体重心,开始拉双手向前走,渐渐过度拉一只手,最后达到自己独走;也可用学步吊带。

6、上下楼梯

开始让患儿一手扶栏杆,一手拉大人手,以维持平衡,逐渐让他脱离成人的支持,靠自己的手臂和腿的力量,两步一个台阶,上下楼梯。大一点的孩子需鼓励他一步一个台阶两脚交替上下楼梯,可配合音乐进行练习。

7、跳跃

跳跃是锻炼下股肌肉的一个重要项目,练习蹲起动作,为跳跃作准备。经常拉患儿双手从台阶上跳下,作为自行跳跃的爆发力的准备,在室内挂上一些鲜艳的纱布和小玩具(在上述两个训练基础上)让几个儿童一起跳跃着去触摸、拍打。

8、平衡协调训练

选择无障碍物的场地或房间,在大人的保护下让患儿闭目直行、走脚印、走直线、坐摇马、荡秋千、骑小三轮车、拍球、接球、在地上翻滚都是练习平衡协调动作的好方法。

9、精细动作训练

主要是训练手与大脑的协调能力,提高患儿的动手能力和手的灵活性。训练方法主要有抓、捏、握物品或玩具,要选择适合小孩玩的物品,由方形、长方形逐步过渡到圆形。五六岁时,教患者学习旋拧瓶盖、给玩具上弦、搭积木、握笔写字画图等,为日后上学读书、提高生活能力打基础。

治疗误区

误区一:有的家长虽然发现孩子在半岁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闹、吃奶差、过于安静,以及受惊吓时出现身体打挺等现象,但只是简单地认为孩子年龄小,身体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传染其他疾病了?

误区二:早产儿的家长见到孩子翻身、趴卧、坐、立、走等运动发育落后于其他的正常同龄儿时,往往会简单地认为是早产原因造成的,孩子会随着自然生长发育慢慢地恢复,常常采取“观望、等待”的态度。

误区三:家长发现小儿在运动中出现不正常的姿势时,常常以为是孩子骨骼与肌肉出现了问题,而贻误了就诊时机。

误区四:一旦经过医生确诊孩子为脑性瘫痪时,家长往往最先采取的态度是盲目地四处求医,盼望通过常规的“打针、吃药”来解除患儿的运动功能不良状态。

震颤型脑瘫的护理

日常护理

在给小儿脑瘫患者喂食时脑瘫患儿的姿势是头部后仰,那么全身肌肉肌张力升高、痉挛,姿势不对称。这样,吞咽动作肯定不能很好地完成。

小儿脑瘫患者在母亲的怀里处于半卧位,患儿的头部搁在母亲的胳膊肘上,肩背部由母亲的前臂承托,患儿的双手被放在身体的前面,整个身体姿势显得相对对称,这样患儿全身的肌张力可相对正常些,喂食也就比较容易进行。

如果小儿脑瘫患者已具有一定的头部控制能力和躯干直立能力,母亲可以让患儿坐在自己的一条大腿上,患儿的膝关节屈曲并搁在母亲的另一条大腿上。

为了使患儿的膝关节也保持充分的屈曲,母亲的一只脚下可垫置1~2块木板。母亲的一只手可以根据需要扶助患儿的肩部或者髋部。这样的姿势既有利于喂食,又有利于正确姿势的发育。

心理护理

(1)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定专人进行护理,只有互相信任和尊重,患儿才能真实而详细地反映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2)护理人员可采用交谈、问答及特定、有效的量表或问卷,对患儿及其亲属进行心理测试,以了解患儿及其亲属的心理、行为问题所在,根据患儿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护士也应该多喝患儿沟通,消除恐惧心理。

(3指导家长帮助患儿克服依赖心理,不要什么事都替患儿去做,能自己做的尽量让患儿自己去做,培养其独立意识,使其生活能够自理,减轻家长负担。

(4导家长多与患儿交流、沟通,告诉家长脑瘫患儿的康复是一个长期乃至终生的过程,光靠训练人员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

震颤型脑瘫检查

①脑电图:约有 80%的脑瘫患儿有脑电波异常其中偏瘫的脑电图异常率高也有可能正常也可表现异常背景活动伴有痫性放电波者应注意合并癫痫的可能性;

②脑电地形图:检测小儿脑发育与脑波变化;

③脑磁图;

④诱发电位:视力减退或听力障碍者可分别给予视诱发电位和听诱发电位检查;

⑤肌电图:了解肌肉和神经的功能状态小儿脑瘫合并肌萎缩者尽可能作此检查;

⑥脑阻抗血流图:检查头部血管功能和供血情况。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6: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