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芜湖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
释义

芜湖市艺术剧院公司位于芜湖市赭山西路44号的芜湖市艺术剧院清歌婉转,丝竹悠扬,翻天覆地的改制让这里重新焕发了生机。2006年,芜湖市整合市属4家剧团资源,成立国有独资的芜湖市艺术剧院公司。“事转企”带来的是艺术生产力的大解放。改制前,4家文艺团体已没有一家能够独立演出,4个团加起来全年演出不超过30场。改制后,演出场次节节攀升。2008年创下全年演出186场的历史纪录,收入攀升到231万元,名列安徽省专业文艺团体第四名,年演出场次和职工收入分别比改革前增加4倍和2倍。

公司介绍

(一)剧院概况

安徽省芜湖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由原芜湖市歌舞团、市越剧团、市黄梅戏剧团、市庐剧团、市剧目创作室、市演艺中心等6家单位整合而成。系芜湖市唯一国有大型专业艺术表演院团。汇集了120余名高、中、初级专业艺术人才。集艺术创作、演出、培训和演艺市场营销为一体.芜湖市艺术剧院努力打造一流的市级专业文艺团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艺术创新品牌。成为公益性演出的引领者和市场化演艺的主力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2009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在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陪同下,亲临芜湖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视察,充分肯定了剧院的改革“走在了全国地市级文艺院团的前列”。给剧院全体演职员极大鼓舞。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及芜湖新闻媒体都报道了我院改革发展的新变化。

芜湖市艺术剧院内设:艺术表演团、舞美工程部、乐团、策划创作编导部、演艺营销部、艺术培训中心、综合经营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等部门。常年承担全市大型文艺演出、创作、辅导、培训等任务。剧院的经营理念是:依托现有、借助外力、联手传媒、广泛合作。艺术剧院成立以来,已连续四年年演出超百场,收入超百万。并投入数百万元购置了全新高科技舞台演出设备电脑灯、激光灯等演出设备,艺术剧院拥有位于赭山西路的专用综合演艺剧场及排练、培训、办公大楼,总面积3500平方米 。

(二)重要演出

剧院近两年来参加的重要演出有: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型名牌栏目《倾国倾城》、《激情广场》、《星光大道》演出;承办并圆满完成了安徽省第五届农运会开幕式大型文体表演<<江淮田野风>>和闭幕式晚会<<皖山皖水好风光>>的策划、创作和编导演出任务,并由安徽电视台现场直播;剧院还推出了原创旅游演艺剧目——大型音乐舞蹈情景剧《鸠兹神韵》及数十台大型歌舞综艺演出节目。

剧院2007年在安徽省第八届艺术节上声乐创作作品《皖之风,徽之韵》、《亲爱的妈妈》、《走不出的你》,舞蹈作品《干将铸剑》、《铁画魂》、《魅力青春》、《镜湖水韵》等获得金奖4个、银奖4个.铜奖2个。

剧院演出戏剧有黄梅戏、越剧、儿童剧、小品专场。

剧院每年推出音乐会专场。

剧院除立足江城芜湖城乡各地演出外,近两年已应邀赴省内外的地区如合肥、武汉、铜陵、上饶、宁国、无为、当涂、绩溪等演出。

(三)艺术资源

----剧院拥有120人的专业声乐、器乐、舞蹈、戏曲、小品、儿童剧演员及舞美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10人.中级79人)。

----拥有60---250平方米的可搭建演出舞台.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财政部配送的HSZ5121XWT型大型流动舞台演出车一辆.该车是为解决基层文艺团体室外演出搭台难、出行难而特别设计、制造的一种多功能专用演出车。该车外形美观大方,结构完整,操作方便,在12分钟内既可自动搭起一座宽7.6米 、深8.4米 、面积达65平方米的舞台。且能悬挂灯光、音响、幕布、软景、并配备有自发电、外接电辅助设施。该车给室外广场演出带来极大的方便。

------拥有高科技全新进口数字电脑灯、激光灯、电影回光灯、换色器、干冰机、美国EV音响系统等全套舞台演出灯光、音响设备,可满足大、中、小型文艺演出需要。

-------拥有大中小型艺术活动创意、策划、设计人才。拥有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创作、编导力量。拥有舞台设计、制作工程部门。拥有各类艺术教学师资力量等。

-------拥有大型歌舞、专场音乐会、戏曲专场、儿童剧、小品专场等整台演艺节目和数百个声乐、器乐、舞蹈、戏曲、曲艺、小品等单个节目演出资源库。

(四)承接业务

1、各类艺术活动的创意、策划、创作、编导、辅导项目。

2、各类文艺演出的承包(整场演出)、合作(部分演出)、参与(舞台或节目的参与)。

3、舞台演出设备(舞台、灯光、音响、服装、道具等)的对外租赁。

4、各类艺术培训师资的调派。

5、由于我院与全国各地诸多专业文艺团体建立合作关系,为整合艺术资源典定了基础。可代为邀请外地专业演员和优秀节目加盟我院承接的各类演出。

6、各类艺术培训班培训艺术学员。

(五)合作方式

可单项或多项合作,可短期或长期合作。诚邀战略合作伙伴。合作方式经双方协商一致后,以双方签订正式协议为准。

(六)芜湖市演艺中心

本中心是根据国务院《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的规定,经安徽省文化行政部门批准建立的演出经营单位,隶属芜湖市文化委员会,2009年元月正式归并入芜湖市艺术剧院。是目前芜湖市唯一具有营业性演出承办资质的国有文化企业。

芜湖市演艺中心自1999年成立以来,为芜湖改革开放,配合中心工作,宣传企业形象,弘扬先进文化,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主办,承办和参与承办中国(芜湖)国际旅博会开幕式晚会,庆祝晚会,芜湖国际茶业博览会开幕式晚会,省十运会闭幕式文艺晚会等各类大型演出近百场,接待了东方歌舞团,中央歌剧院,中央民族歌舞团,武汉歌舞剧院,上海越剧院,杭州小百花越剧团等国内著名艺术表演团体,以及赵薇,解晓东,毛宁,杨钰莹,戴军,吕良伟,屠洪刚,孙悦,腾格尔,蒋大为,杨丽萍,曲比阿乌,宋祖英,零点乐队,彝人制造,风之炫女子组合,吴琼,梅葆玖,陈慧琳,张信哲,小刚(周传雄),潘美辰,陶泽如等演艺明星和冯巩,李伯祥,刘兰芳,杨少华等曲艺名家,促进了我市演出市场的繁荣,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媒体报道

改制改出新天地——芜湖市艺术院团改革纪实

时间:2010-6-28

从当年四个剧团一年仅演出30余场,年收入不到10万元,资产几乎为“零”,到现在平均每两天演出一场,年演出收入上百万元,资产规模1000多万元。文化体制改革让成立4年半的芜湖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目前集艺术创作、演出、培训和演艺市场营销为一体的芜湖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已转型为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成为进军文化演出市场的一支阵容强劲的生力军。

阵痛中求新生

6月21日晚,芜湖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五楼的健身房中灯火明亮,刚刚参加完第六届国际徽商大会开幕式文艺晚会演出的芜湖艺术剧院年轻的舞蹈演员们,又在简陋的排练房内投入了紧张的训练,一招一式无不透出青春向上的气息。23岁的周颖2008年从师范学校舞蹈专业毕业后,通过考试进入艺术剧院。性格活泼的周颖告诉记者,若在以前,像她这样学舞蹈的毕业生要想进入这样的文艺团体非常困难,是改制后的芜湖艺术剧院给了她展示才华的舞台。

说起转企改制,现为芜湖艺术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张承宪不禁感慨万千:当年的芜湖市4家文艺团体“人员老化、青黄不接、包袱沉重”,没有一家能够独立演出,一年加起来演出不到30场次,多少年拿不出一个像样的剧目。演职人员收入微薄,无所事事。4家剧团的灯光音响等演出设备老旧残破,几乎无法使用,改制时经国资委等部门验审评估,新剧院成了“零资产”单位。

2006年6月,作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之一,芜湖市将原来的市歌舞团、越剧团、黄梅戏剧团、庐剧团、市演出艺术中心和市剧目创作研究室6家文化单位,整合成立芜湖市艺术剧院有限公司,由事业单位改制为国有独资企业。

“最困难的还是人员的身份置换。”张承宪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召开职工大会表决全员身份置换方案时,除了几位剧院班子成员,几乎没有一个人举手,许多人干脆连会都不来参加。接下来,便是一拨又一拨的上访,联合抵制,甚至有人拍桌子、摔杯子。“吃惯了‘皇粮’,端着事业身份,一旦失去了,今后还有没有保障呢?”现任艺术剧院下设艺术团团长的赵茹说出了当时大家的困惑。

“改革就是要让职工看到希望和未来,只有改革才有出路,才能带来活力。”张承宪说,在做好职工思想工作的同时,从启动改制工作的第一天起,剧院就紧紧抓住艺术生产不放,在艺术剧院正式挂牌不久,便创作、排练出《放歌“十一五魅力新芜湖》大型歌舞,戏苑芳菲·黄梅戏、越剧优秀传统剧目集锦,原创儿童剧专场、戏剧小品专场等4台文艺节目。演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也唤起了演职员工对艺术创作的激情,看到了演出市场的广阔前景,加深了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2008年8月,芜湖艺术剧院全员身份置换方案终于获得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以国有专业文艺表演院团的面貌踏上新的征程。

激励中创佳作

文化产品既有商品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和公益性。芜湖市委书记陈树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文艺院团改革不是“甩包袱”,更不是“断粮”。改革的最大目的就是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文艺院团的创新活力,弘扬主旋律,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实行院团改革,政府必须给予扶持和投入。”

为了让改制后的艺术剧院稳步走向市场,芜湖市委、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年满50岁或工龄满30年的演职人员办理提前退休,享受事业单位退休待遇。通过购买补充养老保险,解决现有职工与事业单位职工退休后的待遇差别。改企后财政投入不减,只是变过去的“养人”为采购设备、节目。政府还加大扶持力度,投入300多万元用于购置高科技舞台灯光和先进的音响设备及演出服装等,改善演出装备,让艺术剧院轻装上阵。

艺术产品创作生产是剧院赖以生存的基础,改制后的艺术剧院创新思路,不再“闭门造车”,探索艺术产品生产方式,把目光投向市场,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剧本,将应征入选的5个儿童剧、3个小戏剧本,搬上舞台,赢得观众一片喝彩。此外,剧院在演出运作、市场推广、品牌经营等方面进行积极摸索,内部分别设立了艺术表演团、民乐团、舞美工程部、艺术培训中心、演艺营销部等部门,制定营销管理及奖励办法,形成面向市场、“人人营销”的局面,培育艺术市场增长点。

数据显示,改制后的芜湖艺术剧院演出场次逐年攀升。新成立的艺术剧院在没有固定演出场院的情况下,当年就一举完成演出105场,演出总收入79万元。2007年,完成演出132场,总收入129万元,在全省89家专业文艺团体中跻身前10位。2008年创下全年演出186场的历史纪录,收入攀升到231万元,名列安徽省专业文艺团体第四名。2009年再创新高,全年演出213场,演出总收入234万元,职工月平均收入达3120元。与改革前的2005年相比,艺术剧院在演出场次、演出收入和演职员月平均收入上,分别增长了7。1倍、19。5倍和2。6倍,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与此同时,芜湖艺术剧院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家住芜湖莲塘小区的闻大妈告诉记者,每年艺术剧院进社区慰问演出,她场场都看,感觉演员的水平越来越高,节目越来越新,贴近社区居民,给大家带来了欢乐。除了每年坚持公益性演出外,艺术剧院也已从过去只能在家门口“小打小闹”,到走出去施展“拳脚”。近年来,艺术剧院演出范围遍及湖北、辽宁、山东、江苏、江西、四川、上海等省市以及周边地区,成为皖南乃至华东地区文化演艺市场很有名气的专业艺术表演院团。

市场中谋发展

6月22日,在艺术剧院的一间教室里,国家二级演奏员孙志敏正在指导几位年幼的小朋友弹奏古筝,优美的旋律在指间流动、回荡,一旁陪同的家长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6岁的张颜在这里学了一年多古筝弹奏,已达到四级演奏水平,孩子的妈妈说,艺术剧院办班规范、专业,老师对孩子认真负责,女儿进步很快,经常在学校表演中展示才艺。

这是改制后的艺术剧院面向市场开办艺术培训班出现的喜人场景。年逾50的孙志敏告诉记者,随着年纪的增长,上舞台的机会少了,是艺术剧院为自己提供了发挥专长的平台。现在通过代课和演出,收入比以前高多了,生活也越来越充实。

没有了旧体制的羁绊,芜湖市艺术剧院建立起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以及面向市场的经营理念,有了更加灵活的自主权。过去剧院要想引进人才,既要入编,又要安置,有时引进了也留不住,还付出了高额的培养成本。

改制后,剧院采取全新的企业用人制度,针对演员队伍年龄偏大,原有的四大剧团十几年没有进过新人的现状,从艺术院校招聘了20多名毕业生,为表演队伍补充“新鲜血液”。围绕演出项目,艺术剧院还采用“客座”、“短期签约”、“特聘”等多种灵活方式,吸引更多优秀艺术人才加盟,汇集一支有120名各类专业艺术人才的队伍,演出阵容更具生机与活力。

在收入分配上,艺术剧院实行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奖励工资三级制,一改过去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状况。现在,演员少的每月只能拿到两千多元,多的则可拿到五六千元,真正体现了多演多得、优演优酬、不演不得。

改革还带来了艺术生产力的大解放。在艺术产品创作中,芜湖艺术剧院围绕主旋律,不断出精品,在不断满足群众欣赏需要的同时,努力提高艺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仅艺术剧院成立第一年,就创作、新排《东方奇瑞》等歌舞类节目30余个。2007年,该院又创作推出反映芜湖人文历史,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大型情景系列集锦《鸠兹神韵》,以及舞蹈《铁画魂》、《镜湖水韵》、《干将莫邪》,歌曲《皖之风,徽之韵》等系列演出原创作品50件。新品迭出的芜湖市艺术剧院,真正走上了一条发展、成功之路。

如今,在改革中崭露头角的芜湖艺术剧院又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即通过建成自有的演出剧场、吸收优秀艺术人才、引进战略合作者和投资者,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艺术创新品牌,努力建成一流的市级专业文艺团队,成为公益性演出的引领者和市场化演艺的生力军,让创新创业的活力尽情迸发。

(安徽日报记者 任诗芹 沈宫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8: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