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赵秉公 |
释义 | 赵秉公,字子正,号文增,莱州人,生于1946年,书香门弟,祖父是地方官史,自幼酷爱书画,启蒙老师是郭沫若的同学镡鹏志大师,1972年就读莱阳范音乐系,1985年进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第一批学员,相继得益于书画大师于希宁、欧阳宗石、张彦青点拔,现为联合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杂志社专业画家、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一级美术师,其作品多次在国家级美展获一等奖、金奖。作品编入名家名作典著。四十多年来,走遍祖国大江名山写生,以大自然为师,现成为自已独特风格,已被社会承认。作品被国内外收藏,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外友人收藏. 宋代赵秉公 宋朝年间,有一位叫赵秉公的县令,他勤政廉洁,断案公平,颇有政声,百姓称颂他为“清官”。 一次赵秉公的一位同窗好友来访,对他说:“你断刑律命案很有一套,对民事家务是否能断?”赵秉公说:“这有何难,不妨一试。”同窗向他介绍说:我乡有一张姓老汉,家有两个儿子,生活过得还算富裕。后来两个儿子都娶妻生子,成为多口之家。时间一长,因家务事儿两个儿子都想分家另过。开始张老汉不同意,宋朝年间,有一位叫赵秉公的县令,他勤政廉洁,断案公平,颇有政声,百姓称颂他为“清官”。 一次赵秉公的一位同窗好友来访,对他说:“你断刑律命案很有一套,对民事家务是否能断?”赵秉公说:“这有何难,不妨一试。”同窗向他介绍说:我乡有一张姓老汉,家有两个儿子,生活过得还算富裕。后来两个儿子都娶妻生子,成为多口之家。时间一长,因家务事儿两个儿子都想分家另过。开始张老汉不同意,可总闹别扭,后来老汉想通了,分就分吧。张家有宅院两处,田地二十亩,你来断断这家怎么分? 赵秉公说:“这还不好分?二一添作五。两个儿子一人一处宅院,一人十亩田地。” 可是这样分不尽合理。因为大儿子下有三子,已经成人,二儿子下有一子,尚未成人。大儿子人多,二儿子人少,这样分岂不偏向二儿子? 赵秉公听了后说:“是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都是老汉的孙子,那就按儿子分宅院,按孙子人数分地,一人五亩,老大得十五,老二得五亩。” 这样仍不尽合理。地都分了,宅院也分了,老汉却没地方住了。要知道百字孝为先啊!老汉什么都没有,这不是不孝吗? “照此说来,国人一向讲究四世同堂,五世其昌,团团圆圆,干脆还是不分为好啊!”赵秉公答道。同窗说,刚才我问了三问,你断了三个结果,哪个算断得公正呢?这还没完。一年后,二儿子得病死了,二儿媳守着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过活十分艰难,有了再嫁之意。可张老汉不同意,你说该不该嫁? “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从子。按‘三从’来说,不应改嫁。”赵秉公又答道。可是,前朝和当朝的公主,寡后尚可改嫁,为什么一农妇而不可呢?这样断公正吗?赵秉公一时回答不上来了,这位同窗说:“都说你是个清官,可见清官也难断家务事啊!” “清官难断家务事”这句俗语就是这么来的。人们常用清官难断家务事来比喻家庭纠纷外人很难搞清楚,无从断言谁是谁非。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