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掌起镇 |
释义 | 掌起镇以掌起桥而命名,历史悠久可追溯到5400年前,由于海水退却,南部山麓成沼泽,至2500——1000年前,由杭州湾、钱塘江、长江入海泥沙回流,北麓次第成陆,海岸线继续北移,自南而北人们先后定居,掌起引是浙江省慈溪市辖镇。是新兴工业强镇,位于慈溪市东南,杭州湾南岸,东距宁波40公里,西离杭州148公里,杭州湾大通道与镇内329国道互通立交桥,省道线叶东公路沟通甬—杭—沪高速公路,下辖14个行政村,1 个居委,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13.68亿元,财政总收入1.43亿元。 中文名称:掌起镇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慈溪市 电话区号:0574 邮政区码:315300 方言:慈溪话 气候条件:亚热带气候 火车站:慈溪站 车牌代码:浙B 区域概况文化荣誉 掌起镇有2000多年发展史,文化积淀深厚,留下许多人文景观,掌起又有年轻的经济发展史。历史上行政区域有过变动,1987年建制掌起镇,1992年区域再撤并,仍称掌起镇,先后获得了浙江省教育强镇,宁波市卫星镇和宁波市科技教育先进镇、慈溪市经济发展先进镇、优秀工业园区镇等荣誉。看烟景波光不殊往昔,想流风余韵直至于今。 气候适宜掌起临海,属于亚热带气候,温度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变化要小,春季回温,秋季降温,且冬暖夏凉,一年中,一月份最冷,平均温度3.9度,七月份最热,平均温度28.2度,年均无霜期242天,雨量充沛,适宜春花夏作的种植,驰名全国的棉花就在这里落户,水稻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全镇有30812亩山地,新发展雷竹,花卉,百合,茶叶等经济作物,有41901亩耕地,新发展蔺草,大棚果蔬,还逐步推开稻田养虾、鱼等养殖模式,滨海棉区新发展蔬菜、瓜果种植,有海涂4000亩,新发展海水养殖,同时,堤坝、高坝等新的滩涂养殖模式比例也逐年增加,海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资源丰富掌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至今溪泉秀湖流淌着昔日文明;商朝古迹,春秋墓群,宋代集市,明朝抗倭遗迹等,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感;掌起大街南延段至掌起老办事处的古建筑群,正在形成古建筑历史文化区块,集中体现古镇的传统风貌。镇内快船江、淞浦和古窑浦,全长30512米,沟通了全镇水流河道;一马平川的田野为树滩的生态农业创造了条件;花香鸟语,鱼翔碧水,典型的江南水乡处处呈现出现代农村的田园生活画卷。 人才辈出掌起,一方神奇的土地,人才辈出。自南宋思想家黄震以降,代不乏人,现当代更盛,著名者中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全国政协委员陈永正,国家建设部戴传芳,北京科技学院副院长谢锡善,省人大副主任祝耀祖,省公安厅公安学校副校长陈孟庸(何克希之妻)等。 革命老区掌起是革命老区。解放前,掌起镇是中共党组织的重要活动区。1927年11月,在裘市崇义学校建立中共慈溪县委,下辖观海卫,裘市,庄桥三个区委,1943年7月,慈北办事处为纪念抗战六周年,在裘市小学举行各乡自卫队大检阅,三北游击队司令连柏生参加了检阅,同年十月,慈北区6000名自卫队在掌起桥集会,庆祝“双十节”,1944年5月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在东埠头召开“五四”纪念会,,同年9月5日,浙东区党委在洪魏召开浙东首届军政委员会议。 重教重学掌起,重教重学之风历代相承,成绩显著。历史名校有清时的显志私塾、古新河桥旁的报本小学等,晚清文昌阁则是秀才们谈诗论赋切磋学艺的地方。1990年东安崛起由王广量先生资助的慈溪市第一所捐资学校——乾明学校。1995年兴建掌起职高,后又撤并了11所学校,学校布局更合理。2001年竣工的掌起镇教育园区投资2000万元,占地116亩,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中学小学幼儿园依傍镇南环线相近而峙。学校五育并举,重视特色教育,1992年在全国第三届珠心算大赛中获得团体特等奖,先后获得省以上15 奖次,参加国际比赛获奖3次,1998年学校校歌《心中的歌》入编《中国校歌大系》,2001年获得宁波市摔跤7枚金牌,2002年获得省赛艇2枚金牌,这为掌起筑起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战略目标2004年,掌起镇已达到了“突出重点,提高起点,加快发展,形成中心”的第一步目标。又确立了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信用文明的“现代化工业强镇”的战略目标,实施八区一带的建设任务,宽阔整洁的街道纵横交错,与环城路线相通,构筑城镇通往边缘山区的道路网络,辐射镇内各个村落,镇内绿化面积近10万平方米,开通程控电话11570余门,年用电量11280 万度,日供水1万吨,现代化工业强镇建设已初具规模。 经济发展掌起镇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走出了结构多元、市场带动的经济之路;确立了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信用文明的“现代化工业强镇”目标。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着力营造区域发展的新优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4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68亿元,工农业总产值68.1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8.03%和26.56%;财政总收入1.43亿元,其中镇可用财力9672万元,增长18.39%。 掌起镇自1965年兴办乡镇工业,工业一直来是掌起的支柱产业,产品自成一格。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工业经济的崛起为掌起镇带来了新的腾飞。2004年,全镇有1618家企业,其中有省高新技术企业2家,获批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2个,国家级火炬计划2项和国家级新产品1只,有全国最大的打火机生产基地和仪表计数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家用电器、低压电器、电子仪器仪表、塑料制品、五金加工为掌起的支柱企业,建材、服装、无纺布、纺织和机械也有一定规模,形成了开放式、外向型、多功能、综合性全面发展的格局。26家企业通过质量认证,掌起镇各项优惠政策吸引了21家外资企业。2004年,掌起把工业园区建设摆上经济建设的首要位置,建立了工业开发区管理机构,工业区园区规划总面积10000亩,开发土地2700亩,园内自来水、电力、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配套到位,2004年已入园85家企业,2002年实现生产总值15亿元。掌起正逐步成为近悦远来,万商云集的物流之地。2010年,掌起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29.13亿元。同比增长17.7% 社会事业文化大镇格局基本形成,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按照“经济创强镇、文明争一流”的要求,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以《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学习宣传为龙头,全民参与,镇村联动,群众性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显著成效,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实施环境整治。重视投入抓机制,《四个全面》基本完成,《四大会战》扎实推进,出台了《环境整治实施意见》,扎实推进镇、村环境整治,实行了一、二类河道专人保洁和城区道路16小时动态保洁,实现了环境整治先进镇的目标;积极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村居基本实行了垃圾桶(袋)装化,全面消灭了露天粪缸;开展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确定3月份为“绿化活动月”,积极推行全面绿化,营造了绿化工作的新局面,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广大群众告别了千年陋习,初步确立起与现代化城镇相适应的文明意识和文明习惯。 制定文化发展规划、改革办学体制。加强文化阵地和文化设施建设,各类群众文化蓬勃兴起,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精彩、成功、圆满、安全地举行了首届全民运动会,6个村的小公园和村落文化宫基本建成,群众性文体活动有声有色。通过优化教育布局,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积极稳妥地实施学校布局调整,继续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三中心”基础设施,基本完成了掌起初中教师和学生宿舍工程,新建了阳光民工子女学校,现代教育园区初具规模。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认真研究制定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加大政府投入和管理力度。全面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宣传和计划生育全程优质服务,健全计生工作网络,加强计生工作的管理和处罚力度,注重计生村民自治工作,切实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切实关爱弱势群体,出台了农村初保工作意见,农村合作医疗普及工作有序推进;组织基层民兵广泛开展“学雷锋精神,创文明新风”活动,立足备战抓军训,并完成了全年征兵任务;体育、卫生、人口、环保、新闻、老龄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文化名人黄震(1213~1281),字东发,学者称於越先生。南宋慈溪古窑(今掌起洋山黄家村)人。宝祐四年(1256)进士,任吴县尉,后又摄吴县、华亭及长洲县事,均有政声。 咸淳三年(1267),擢升史馆检阅,参与宁宗、理宗两朝《国史》、《实录》的修纂。轮对时,黄震直言当时大弊为民穷、兵弱、财匮及士大夫无耻,又建议停卖僧人、道士度牒。因宫中正在建内道场,致触怒度宗赵禥,官贬三级。咸淳四年九月,出添差通判广德军。 南宋自孝宗起便推行朱熹之社仓法,民困于纳息,有穷至自尽者,黄震揭露此弊,并变买田600亩,以其租代社仓息,规定非凶年不贷,贷不取息。广德军有祠山张王庙,来此祷祈者年有数十万,以牛作祭,争斗时生。祀者有自戴桎梏、自行拷掠以求福之陋俗。黄震见之,责令其人自状其罪,答无罪,斥之:“尔罪多,不敢对人言,特告神以免罪耳。”即杖之示众。从此,淫祀恶俗顿消。咸淳六年三月,因指责郡守贾蕃世不法恶行,被贾告以挠政罪名而免职。四月即改添差通判绍兴府。 咸淳七年,抚州饥荒,黄震单车疾驰,未入州治,即就驿舍处理公务,四处张贴告示:“闭粜者籍,强籴者斩”,米价自抑。又亲煮米粥赈济饥民,奏请奖励有功于赈济者,事平始入州视事。继升提举江西常平仓司。抚州旧有结关拒捕事系郡狱28年,存者十无三四,因事关尚书省,无人敢作主结案。黄震谓结关非作乱,况业经数赦,即全部释放。抚州有“慈幼局”,为贫而弃子者设,久而名存实亡。黄震以为,弃后收养不如保于未弃。于是改进旧法,凡将娩而家贫者,里胥可申请官养,弃者许人收养,官给粟食,由此活婴无数。 咸淳九年三月,改兼江西提点刑狱,德祐元年(1275)三月,差提举浙东常平茶盐。皇叔祖福王与芮判绍兴府时,除直宝章阁兼府长史等职,皆力辞不就,十二月召赴行在奏事,寻除侍左郎官,未至朝而宋亡,隐居于定海灵绪乡之泽山(今慈溪田央乡),榜其门曰:“泽山行馆”、其室为“归来之庐”,后侨寓鄞县南湖等地,自署“杖锡山居士”。元至元十八年(1281)正月,病逝于故里(《宋元学案》称饿死于宝幢山),享年69岁。葬鸣鹤乡钱家岙,门人私谥为文洁先生。元至正中,门徒建泽山书院纪念黄震。 黄震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正气浩然。所至除弊禁邪,赈济贫民,激励贤善,修明文教;大兴水利,废陂坏堰,尽为修复。《宋史》本传称其“决滞狱,清民讼,赫然如神明”;“居官恒未明视事,事至立决。自奉俭薄,人有急难,则周之不少吝。” 黄震为南宋思想家,东发学派创始人。主张理是“四时行,百物生”的“自然之准则”;释“道”为日用常行之理,斥道学家高谈“人心”、“道心”之玄虚。其子黄梦干、黄叔雅、黄叔英及学侣陈著,均重经史考辨,将东发学派思想传播至闽浙一带。著有《黄氏日钞》100卷(现存95卷,收入《四库全书》),乃满含睿语哲理之读书笔记,对古书辨伪致力至深,为东发学派代表作。另有《古今纪要》19卷及《古今纪要逸编》、《戊辰修史传》、《读书一得》、《礼记集解》、《春秋集解》等。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