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幼兰 |
释义 | 1.著名女书法家人物简介张幼兰,女,1923年她出生于四川省眉山市,194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教育系,后长期客居江苏盱眙从事教育工作。现为世界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省分会会员、淮阴市书法家协会名誉顾问、四川眉山华夏书画艺术研究院顾问、眉山东坡文化艺术研究会顾问。小揩收入《盱眙县志》,楷书诗轴被淮阴市博物馆收藏。90年代参加北京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获金鼎奖。是颇受人们敬重的老一辈著名女书法家。她自幼喜爱书法艺术,诸体皆擅,尤精楷书,其作品端庄秀美,坚劲活泼,多次在各类大型书画展览中入选获奖,并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作品曾被北京大学、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内外众多机构和友人收藏,出版有《革命烈士诗抄》、《华夏爱国诗词选》等多部书法作品集。83岁回归故里后,她仍坚持临池挥毫,潜心钻研诗词和书法艺术,并以北宋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的诗词文赋为主要内容,创作了大量精美的小楷书法作品,深受社会各界赞誉。出版《张幼兰书三苏文选》小楷作品集。传略辑入《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社会评说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一幅清秀雅致的小楷书法作品,使我眼前一亮。一问,竟是故里82岁的张幼兰女士所作,再看有关介绍,才知道张老系我家乡太和人,旅居江苏,近年才返故里。当得知张老一生从事教育,研习诗文,工于书法,已是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世界书画家协会理事,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便预约采访了这位故里人尚不熟知的老书法家。 采访中得知,张幼兰1923年出生于眉山太和,入学后就读于眉山女中(现眉一中)、省眉中(现苏祠中学),后人川大教育系。谈及中学时代生活,精神矍铄的张老自豪地说:“那时只有十几岁的我们,正是渴学求知的年龄,时值国难,我们走上街头,参加游行,演讲抗日,募捐支前。我们崇拜的是爱国者、民族英雄。” 1945年大学毕业后,张老和许多热血青年一样笃信教育救国,教育兴国。她先后在成都、绵阳执教中学语文、音乐至解放。1957年至1987年在江苏盱眙县又从事教育整整30年,64岁的她才获准放下教鞭。 谈到缘何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耄耋之年,笔力大进时,张老平静地介绍说,自幼喜好,教书时又写得一手好板书,便顺而求进。重庆书法家徐文彬在为张幼兰书法集子作序时写道,“初中时即雅有书名,常为乡邻书写匝额楹联,高中时执着小楷,研习晋唐楷书范本《灵飞经》,大学时直驱晋魏而上涉猎各家,遂大进。”但其真正潜心研习,以致成名成家,还是自1982年始。其时张幼兰已届退休,临帖写诗,笔耕不辍。1982年,张幼兰首次回到阔别多年的眉山,便应三苏祠负责人之邀,以整张宣纸为三苏祠抄写苏轼的《行述》,连续8天,躬身而行,无偿赐墨,深得好评。返回江苏,途经成都,认识时任《四川日报》总编、省书协主席李半黎,李对张幼兰的小楷赞赏有加,意欲请其回川在省书法家协会工作,张幼兰以钟情教育,婉言谢绝。 在谈到所取得的成就时,张幼兰感慨地说,全仗大师点化。她回忆说,1988年,在去北京大学看望谢斯骏教授时,有幸拜见与谢为邻的启功大师。启功阅罢张幼兰的书法作品,击节叫好:很有功夫!很有功夫!并拿出自己早年用行书书写的《书法理论》共赏。 1993年,全国“金鹅奖”书法大赛拉开帷幕,张老抱着检阅自己技艺的心情参加,结果获得大赛铜奖。自此,张幼兰在江苏乃至全国及世界书法界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随后,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她又应邀,用小楷书写了白居易的《琵琶行》,后为该校收藏,在中央美术馆展出后人集,精美装帧,赠与来宾。去年,《人民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走向世界》一书,又收录了她的《唐诗》行书作品一幅。 此时,张老爽快地拿出了她1996年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白公馆·渣滓洞革命烈士诗抄》和1997年出版的《华夏爱国诗词选》。书法大家评论说,其书作直率、含蓄,妍美灵秀,不作安排,不事雕琢,笔法自然而富有生趣,姿态潇洒,个性跳越,阅之如饮峨眉秀色,酣汲青城之幽色。 张幼兰有两子,分居江苏盱眙和四川眉山,可谓儿孙绕膝。更为难得的是,其子陈幼平,得传于母亲书法之功,专攻行书,在东坡故里也小有名气。此次旅居眉山,张老很是高兴,她说,眉山气候宜人,乡音绕耳,最宜颐养。更令她高兴的是重逢校友伍中一,结识了西南的书画名家李道熙、李耀奎、夏应良、李有钧等,交往甚多,切磋技艺,情趣盎然。 辞别张老,她那谦逊、和蔼、清癯的形象清晰地映人脑海。身居闹市一隅的她,犹如空谷幽兰,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 2.广东画院专业画家(图)(1933.11—) 女, 广东广州人。 擅长中国画、连环画。1935年8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眉山一中 前身眉山女中第七班(1935.8—1938.7)。 1947年入中南美术学院 学习中国画。先后在广东美工室、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省幻 灯制片厂工作。广东画院专业画家。曾任中原书画研究院的高级书画师及世界书画家协会理事,曾在全国多次书法比赛中获金奖、铜奖。其作品曾被淮阴市博物馆、中原书画研究院、世界书协、加拿大总部、银川美术馆及北京大学等单位所收藏。作品有《血泪童工》、《春节将至》、《走向生涯 》等。 幸福的潘鹤:无声的爱情震撼人心 潘鹤与他表妹李惠仪的故事固然动人,但已被媒体重复了无数次,再说已经没有什么意思了。于是,我和潘老聊起了他生命的另一半——妻子张幼兰,下面是潘鹤先生的自述: 1949年底,我被广州的华南人民文艺学院录取,不久因表现突出,被借调到华南文学艺术联合会参加《华南文艺》和《华南画报》的组稿和编辑工作,同时被调去的还有与我结下一生情缘的张幼兰。 张幼兰的父亲是北伐军中的著名医官,北伐结束后下海经商,首创了广州的拍片厂及几间电影院。她14岁就在香港的《星岛日报》上连载中篇小说,15岁师从高剑父先生学习绘画,其绘画才能深得同行赞誉。可惜,她童年时因病导致耳聋,平时生活学习多有不便。 我当时是代组长,开会时要做工作记录,张幼兰就坐在我身边看,久而久之,我就成了她的秘书。在与她的交往过程中,我发现她是一个非常单纯善良的人,她不知道世上居然还有那么丑陋和黑暗的东西,她永远只是安详地微笑着对待每一个人,她处于一个无声的世界,她只能观察别人的口形或通过笔来表达情感。渐渐地,我感觉张幼兰离开了自己就难以工作,我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拐杖。 朦胧的情愫在慢慢产生,我们开始了在绘画上的合作,她的灵气和功底比我略胜一筹,我开始用欣赏的眼光打量这个秀丽的女孩。 中国杰出的木刻家黄新波先生此时充当了月老的角色,他劝我应该从原有的情感风暴中脱身出来,寻找新的幸福,并不断向我讲述张幼兰的长处:贤慧、聪颖、才华横溢、超凡脱俗……黄新波先生对张幼兰的描叙让我对她的好感更加深了一层。 文联经常组织下乡体验生活,我和张幼兰总是分在一组,这自然又是领导的格外“关照”,我这个“护花使者”的表现让她和领导颇为满意,爱情之花就这样悄悄开始绽放。此前,我经历了太多的情感折磨,身心疲惫,甚至一度万念俱灰,想去出家当和尚。可是自从结识了张幼兰,她的恬淡平静、与世无争对我影响很大,我开始冷静地思考自己的人生、事业、家庭,也开始抛弃以往的一些天真幼稚的想法。 1954年,我和张幼兰结婚了,欧阳山、陈残云、黄新波等文艺界人士都参加了婚礼,我们一共只花28元钱。我和张幼兰之间的爱情是幸福平静的。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