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永兴 |
释义 | 张永兴,江苏南通人,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完成科研项目30余项,在卸荷非线性岩石力学理论、复杂岩石地基与边坡稳定分析、山地灾害防治、岩土工程智能系统 、城市地下工程与相邻建筑物相互作用、隧道工程监测及稳定研究等研究方向均有较为突出的成绩。完成专著、教材及其他著作9部,发表论文100余篇,指导博士研究生3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四项发明专利。还致力于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现场实际工程,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个人简介(张永兴 出生年月:1973年10月 出生地:福建省建阳市 职称:中学二级教师 联系地址:福建省建阳外国语学校 专业:数学专业) 张永兴,又名张新生,化名张惠民、王立川(笔名立川)、张裕国、波波夫。 1896年阴历三月初四生于辽宁省宽甸县,祖籍山东省蓬莱县北沟村,家境贫寒,父母逃荒到东北,移居辽宁省宽甸县城。其父张禄中在宽甸县一家铜匠店内做帮工,人称张铜匠。其母李瑞卿粗通文字,勤俭持家。张永兴兄弟五人,姊妹二人。张永兴少年胸怀大志,很有奋斗自强的精神。 1915年, 小学毕业,只身来到天津,以优异成绩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学习。在学习中接受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信奉基督教。 1918年 ,在南开中学读了三年半(高、初中共四年毕业),因缴不起学费,中途缀学,回到辽宁省宽甸县城,考取了宽甸小学教师,在一所教会小学任教。以后又到桓仁教会小学做教师。 1919年,携带妻子、女儿到安东(现在的丹东)。在安东基督教青年会任智育干事并在安东商业学校教书,家住元宝山下,邹家胡同九号。 1922年,张永兴加入国民党,接受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寄希望于国民革命。打倒军阀,求得民族独立,国家繁荣富强。 1924年,以青年会为阵地,结合青年积极进行爱国运动。并担任天津〈大公报〉安东分馆经理。 1924年冬天,曾组织教育界人士成立一个小型学习会,学习“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等材料;介绍苏联和共产党的情况;介绍了李大钊编的刊物《党员概要》;介绍了《共产党宣言》给一些人看。 1926年~1931年,在此期间,他参加了以下爱国运动: 1926年5月初,安东发生了“虹桥事件”::当时安东租界地的日本军警和浪人,经常暗地里挪动界碑,不断侵占中国市区,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侵占安东市和七道沟日租界咽喉之地——虹桥,日本侵略者违犯租界条约,越界强修虹桥,激起安东市民的愤怒。5月15日,召开2万多人的抗议大会和示威游行,史称“虹桥事件”。张永兴积极参加了这一群众性抗日斗争。 1927年~1929年间,曾出版了《新安东日报》。反对满蒙文化协会: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儿玉秀雄在大连所设满蒙文化协会,专门搜罗汉奸、地痞、流氓入会。在安东也设有分会,这个分会还经常用请客、送礼、组织游览和赴日参观种种手段,来拉拢安东文化教育界的一些著名人士,为该组织装扮门面,以掩盖其特务活动的实质。针对这个组织已成为当时安东爱国反日运动的反动力量。张永兴提出必须以组织抵抗组织的意见。 他分析了安东社会当时的各种情况,提出了成立抵抗组织的建议。1929年10月初,阎宝航、卢广绩等爱国人士发起在沈阳成立“辽宁省国民外交协会”,发表了抗日宣言。张永兴看到宣言后,即与阎宝航等人联系,表示按照宣言宗旨,在安东成立分会,得到阎宝航等人支持。张永兴遂积极联络安东各界人士,1929年底,安东分会正式成立。张永兴因社会事务太多,不能直接参加该会的领导。分会推举刘鸣山为分会主席,徐秀成、袁蕴珊、李献廷为常委。该会任何重大问题都同他商量,实际他是该会幕后策士。 在学生中组织过时事演讲会,利用这种形式在学校组织过反日宣传,物色先进分子,在各学校组成学生自治会。1930年初,成立了学生联合会(阎明远就是学生代表之一)。 创办工人夜校,以夜校为基地,一面向工人传播文化知识,一面向他们进行民族和阶级的启蒙教育,从而唤起了工人们朦胧的民族和民主意识,使大批工人涌进平民学校。招收工人免费读书,每晚学两小时,学习他亲自编写的新工人教材。从而提高了工人的文化水平,使他们明确了工人阶级是最光荣、最伟大的阶级;明确工人为什么穷,资本家由谁来养活,工人要提高自己,只有斗争才能胜利。他还自编了《千字文》,在商业学校和青年会组织了工人识字夜校。千字课在青年 会办有三个班。文化民众学校(在商业学校里)是夜校性质,教工人新教材四本:地理、历史、算术、国文。民众学校校歌是:不做工的不配吃饭,劳工最光荣。民国十年(1921)春,夜校开学。 1931年,组织安东缫丝工人大罢工::日本侵略者向我东北地区转嫁经济危机,使本来就生活困难的劳苦大众陷入了更加贫困的境地。在这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尖锐之际,张永兴果断地领导了安东缫丝工人大罢工。1931年4月3日(旧历二月十六日),参加罢工的有三四万人,缫丝工人有2万,.罢工三天取得了胜利。这次罢工是他组织了工人骨干,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才取得了几万人罢工的胜利。 罢工的前两天印发了第一号传单,2月15日资本家曾到青年会找他谈判。罢工前,开会时张永兴在台上发表了讲演。在缫丝工人罢工后,他又组织挑粪工人、搬运工人等罢工,但未组织起来。 1931年,安东大水和万宝山事件时,张永兴都组织了反日斗争的群众游行示威大会 ,向日方提出 严重抗议。1931年夏秋之间, 安东大水,鸭绿江和沙河镇一带都成了泽国,冲走了不少男女老少和物质,工人奋勇抢救,。日本守备队站在高岗上,用枪向水中的工人射击取乐。这种灭绝人性的行为,再一次激起了安东市民的愤怒。举行了七万多人的游行示威,向日方提出了严重抗议。显示了组织起来的力量。 1931年7月,日本侵略者制造了朝鲜排华惨案,史称“万宝山事件”,张永兴立即会同国民外交协会安东分会人员,一面发通电声讨日本在朝鲜的排华罪行,一面举行死难侨胞追悼会、召开募捐会,积极作好迎接、安置、救助归国华侨工作。 1931年夏,日本军国主义指使汉奸卖国贼造谣威胁东边道尹公署说:共产党在丹东落户了,迫使东边道尹公署公开镇压反日运动,下达密令拟定以张永兴为首的逮捕名单。张永兴因此潜回山东老家进行革命活动。回来后,被迫辞去了青年会干事职务(是青年会董事长顾馨之借口青年会是超政治组织,说张永兴的行径不合会章而辞退)。 1931年8月月初,他筹备出版了《安东晚报》。由于《晚报》宣传了爱国反日思想,讽刺东边道尹公署的官吏,而被市政筹备处和警察厅查封了。此后,他就搞秘密活动,常不在安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当时,他在奉天(沈阳),目睹日寇侵华残暴罪行。1931年9月21日,他化装随难民去北平。九一八事变后他曾捐募了些药品,通过丹东政记轮船公司的爱国船员把药品送到东边道义勇军手中。 1931年9月27日,他参加了在北平西单奉天会馆召开的“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成立大会。大会决定:“发动东北民团、散兵、土匪,组成抗日游击力量,打击日本侵略军。……”会后,他向该会领导提出要出关组织抗日武装力量的要求,得到允许。他是该会派员出关的第一个人。 1931年9月底,,张永兴到沈阳找到”金某”,寻找抗日力量。经“金某”介绍,他前往新民。 1931年10月3日,来到新民县姚家窝堡救国军驻地。投奔高鹏振部下。协助高鹏振在新民一带组织抗日义勇军,详见《新中华》杂志笔名王立川写的《血战归来》。 1931年10月10日,抗日救国军成立,称“东北国民救国军”,推举高鹏振为司令。1931年10月末,救国军遭到东北军骑兵第三旅的袭击,救国军伤亡惨重。事后,张张永兴向高鹏振提出建议:1 多介绍有军事经验者前来指导,加紧训练;2 派人去锦州政府,要求其通令所属辽西各机关相机援助合作,勿加摧残。高鹏振采纳了他的建议。 1931年11月6日,他经沈阳到北平,在北平会见了救国会领导人王化一、阎宝航、卢广绩,救国会常委决定让他到救国会军事部工作,负责辽西各路义勇军的联络和指导。 整编救国军:高鹏振责成张永兴整编、训练义勇军全权“负责施行”。部队经过整编和一段时间有计划的军事训练后,使这支部队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高鹏振在张永兴的协助下,统帅千匹铁骑,驰骋在辽西、热(河)边各地,不断给日本侵略军以重大杀伤。高鹏振对张永兴的组织和军事才能十分敬佩。 1931年11月25日,救国军在新民县五台子痛击日军一个小队。 1931年12月3日,他们又指挥千名骑兵夜袭黑山县确屯。 1931年12月30日,向大通线十家子车站发起攻击,一度切断了大通线。 1932年1月3日,锦州失守后,高鹏振、张永兴率部与耿继周第四路义勇军相配合于4日晚,攻击新民县城,他们一度攻入城内,接着又挥师西进。 1932年1月15日,攻打黑山县五台子。 1932年2月初,他们又在新民县指挥了梁山烧锅伏击战。东北国民救国军所到之处,捷报频传,日军受到沉重打击而惶惶不可终日,日本侵略者惊呼:辽西已成“匪”世界。 1932年春节前夕,救国军移驻新民县王三虎屯休整。此时救国会调张永兴回会工作。他离开了高鹏振部队,到了北平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军事部工作。张永兴虽然走了,但由他协助组建和指挥过的这支抗日队伍,一直在辽西、热(河)边一带与日本侵略军进行频繁地战斗,直到1937年5月,才最后失败。 张永兴在救国会军事部工作期间,参与拟定辽宁义勇军对日作战计划,听取各路义勇军代表来会的汇报,代表军事部向各路义勇军代表传达近期作战计划。同时,他还挤出时间到东北大学、东北中学给师生作报告,讲述义勇军英勇杀敌的事迹和日本侵略者掠夺东北财富和屠杀人民的罪行。 1932年春天,张永兴全家搬到北平,是张永兴三弟张家兴送其妻子(李淑琴)、其妹(张静)、大女儿(张晓玲)、二女儿(张慧贞)、三女儿(张艾林)、四女儿(张秋月)、五女儿(张清云)、六女儿(张秀英)到北平,住在洒醋局胡同四号。家搬到北平不久,张永兴又走了。 1932年5月,张永兴转道安东,长途跋涉来到唐聚五部视察,端午节回北来。 1932年6月30日,军事部决定让他到义勇军第二军团工作。 1932年10月他又被调回北平。 1932年冬,他去南京汇报工作,在南京国民党改组派高级官员筹建的“经济研究会”上,与当年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的同窗好友刘进中同志相遇。 1932年12月,由王兴让同志介绍张永兴在北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继续留在救国会工作。不久,又把他的关系转到了河北省军委,参加了省军委的工作。 1933年初,东北各路义勇军先后退到热河和长城沿线一带。救国会派他前往视察义勇军。 1933年5月3日,何应钦下令改组河北省义勇军。 1933年5月末,他在王化一等支持下,从救国会仓库内弄出几部电台和一些药品,亲自送到辑安、临江一带抗日军手里。然后潜来哈尔滨,后到齐齐哈尔、佳木斯、延边搜集日军情报,拍摄了照片。 1933年6月,张永兴去北满途经安东,与王兴让同志在六道沟原六合造纸厂东南的大凹岛上见了面,他向王兴让了解许志岚等工人骨干接头情况,并向王兴让同志介绍了关内的斗争形势。 1933年7月下旬,他回到北平,将拍摄的照片交给党组织,并把北满的日军情况向党组织作了详细汇报。 1933年8月,受上级组织派遣他同闻汉章一起到苏联的哈巴罗夫斯克(伯力)远东地区情报部(共产国际第四情报科)学习情报工作技术。 1934年4月,他和闻汉章学习期满被派往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市,住在谷川洋行,秘密组成地下国际情报站,从事地下情报工作。其主要任务是搜集齐齐哈尔、海拉尔、讷河、洮南、公主岭、白城子一带日军的军事情报。 为了掩护其情报工作,把妻子、四女儿、五女儿、儿子带到齐齐哈尔,几个月后又送回北平。 1934年四五月间,张永兴通过关奎群在瑷珲县三道沟设了一个商店,作为掩护过江的交通点,以后又派蔡秀林去协助工作。兴934情报工作。组成以张新生为书记,闻汉章、许志岚为委员的地下党。1934年末,家由北大街搬到东二道街仁惠胡同一号。 1935年春节前后,其妻子带全家去齐齐哈尔,住在东二道街仁惠胡同一号。 1935年5月,他派人或亲自密携情报去伯力。 1935年冬,他送走了大女儿(张晓玲)和胞弟(张克兴),同去的还有闻汉章和王海漫夫妇去苏联。几个月后张克兴在苏联学习了情报技术后回到齐齐哈尔,在情报站从事收发报工作。 1936年8月,他携二女儿(张慧贞)和许志岚去苏联伯力,为第三国际提供了大量的、准确的有关日军在北满的军事情报。因犯病,大咯血,在苏联休养了几个月。 1936年9月20日,于北黑线孙吴高立良被捕。经严刑审讯高供出“另有两名满洲人受哈府(伯力),武市(海参威)的苏方派遣,潜来逊河附近搜集日、满军情报”。于是,在三道沟将关奎群逮捕。经审讯关供出了蔡秀林正在三道沟附近一带活动。 1935年9月25日,在外三道沟蔡秀林、罗世环被捕。经审讯,蔡秀林供出张永兴、闻汉章、许志岚是齐市地下情报站负责人和他们的住址。又说他在齐市活动时,曾住在严福海的“鸿发园”的饭馆内。 1936年11月4日,张永兴潜回齐齐哈尔市。当走到仁惠胡同时,发觉了敌特的活动,遂不动声色地转移到中央路地下隐蔽点。 1936年11月17日晚,为了转移电台和情报,张永兴利用敌人交接班的空隙,他冒险回到家中,当敌人发觉后,他从角门出走。其胞弟张克兴也为取走电台和情报来到仁惠胡同附近,不幸被敌特捕获。紧接着特务们进行全市大搜捕。 1936年11月18日,张永兴等五名情报站人员在中央路隐蔽点被捕。 1936年11月25日,又有14名情报站人员被捕。到25日,情报站人员共有19人被捕。最后,只有闻汉章、逄贵、鲁子仲三人免遭杀害。由于叛徒的出卖,我齐市地下情报组织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 张永兴被捕后,齐市日本宪兵队在给关东宪兵司令官东条英机的报告中建议:收买张永兴等人为“秘密工作人员”,如不成,则严刑审讯后枪杀。东条英机同议了这一建议,并指示齐市宪兵队负责施行。张永兴在狱中,敌人劝降、诱降都失败了。于是,敌人转用严刑逼供,重刑之下,他毫无惧色,英勇不屈,表现了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1937年1月5日,张永兴与胞弟张克兴等八名情报站人员被日寇枪杀于齐齐哈尔市郊外。他们是:张永兴、张克兴、陈福绪、乔两忱、关奎群、王海漫、谭继恕和蓝岳宣。 解放后,1948年嫩江省政府民政厅将张永兴和其胞弟张克兴的遗骨安葬在齐齐哈尔市“西满革命烈士陵园”内。 1988年7月7日,国家安全部授意黑龙江省国家安全厅和齐齐哈尔市国家安全局又为张永兴,张克兴两烈士在齐齐哈尔革命烈士陵园重新立碑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 2002年8月21日,齐齐哈尔市国家安全局为“情报双星——张永兴、张克兴”铜像举行了揭幕仪式。 ---------------------------------------------------------------------------------------------- 个人简介张永兴 出生年月:1961年10月 出生地: 江苏南通 职称: 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联系地址:重庆沙坪坝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领域:土木工程、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 研究方向:土木工程、岩土工程 个人简介张永兴出生年月:1973年10月出生地:福建省建阳市职称:中学二级教师联系地址:福建省建阳外国语学校专业:数学专业研究方向:电子商务、哲学、人文科学、教育学个人履历:1、1973年10月出生在福建省建阳,祖籍:浙江省龙泉人。2、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就读于麻沙中学初中部,1988年9月至1991年7月就读于麻沙中学高中部,并毕业;3、1991年9月就读南平师专数学专业,1993年7月毕业4、1993年8月参加工作,分配在麻沙二中担任数学教学工作担任初一(3)班主任5、1997年8月调离麻沙二中,到本市莒口中学工作6、2004年8月调到建阳外国语学校工作至今事业方向:1、电子商务,目标:建立对企业与个人都能受益的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与个人都可以发布与浏览的信息平台;2、哲学:礼貌-----人品------品味 最终要完成的人生哲学3、人文科学:建立一个《旅游网》包括自然与人文的信息,不断的完善4、教育学:希望我的哲学思想能影响后几代的人。 个人履历学习经历1974.09~1979.07 江苏省南通县竹行中学 1979.09~1983.07 山东矿业学院本科 1985.09~1988.07 重庆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1989.09~1991.01 重庆大学国内访问学者 1991.02~1994.07 重庆建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1983.7~1990.12 湘潭矿业学院(现为湖南科技大学)任助教、讲师 1994.10 重庆建筑大学副教授 1997.10 重庆建筑大学教授 1998.01 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 1998.03 博士生导师 2000.01至今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社会兼职1998.11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1999.01 建设部高等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 2001.01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原《地下空间 》)杂志主编 2001.05 重庆大学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主任 2001.05 重庆大学土木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主任 2002.05 重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 2003.01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委 2002 中国地下工程与地下空间学会常务理事 2004.01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届岩体物理数学模拟专委会委员 2004.12 中共重庆大学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 成就及荣誉教材、著作与学术论文完成专著、教材及其他著作9部: 《岩石边坡工程》(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 《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陡高边坡岩体稳定与控制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 《岩石边坡各向异性岩体卸荷非线性岩石力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长江三峡工程岩石边坡各向异性岩体卸荷非线性力学研究—永久船闸陡高边坡岩体力学研究(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12) 《岩土锚固系统质量智能诊断理论与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6) 《岩石力学》 “十五”规划教材、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4.07。 《岩石洞室地基稳定性分析方法与实践》,科学出版社出版(ISBN7-03-015086-4/TU401) ,2005.6 《滑坡灾变智能预测理论及应用》,科学出版社出版,2005.6 《中国城市地质》,中国大地出版社(ISBN7-80097-762-5)2005-06-01 另外,张永兴教授在国内外已公开发表“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陡高边坡岩体卸荷非线性力学分析”、“锚杆极限承载力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dynamic effect of unloading rock mass”等论文100余篇。 科研成果近年来完成科研项目30余项,在卸荷非线性岩石力学理论、复杂岩石地基与边坡稳定分析、山地灾害防治、岩土工程智能系统 、城市地下工程与相邻建筑物相互作用、隧道工程监测及稳定研究等研究方向均有较为突出的成绩。 其中作为主研人员参加了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高边坡关键技术研究”(85-16-03-05)专题所有子题的研究,并担任“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高边坡岩体非线性力学分析方法研究”及“三峡工程永久船闸高边坡锚固方案优化研究”两子题的负责人。张永兴教授与课题组成员一起首次提出了与岩体开挖实际情况一致的“卸荷非线性岩石力学理论”并成功地应用于边坡工程,引起了岩石力学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为此国家科委调拔“八五”节余经费资助课题组对此继续进行研究。该课题已通过由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家铮任主任的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电力技鉴定[95]第1-355号),其成果总体被评为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由张永兴教授负责的各向异性卸荷非线性变刚度计算理论部分成果被评为居国际领先水平。 独立承担的重庆市中青年科技基金项目“边坡锚固岩体的等效连续体及其应用研究”获一九九七年度重庆市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优秀项目二等奖。 近年完成的“岩土锚固系统质量无损检测与智能诊断技术”课题项目,通过现代检测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综合应用,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对锚固系统完整性及极限承载力的问题开展了多途径地探讨,全面系统地研究了锚固系统的安全质量保障体系及实时监测技术,开发了锚固系统质量智能诊断技术,并研制了相应的软件。在锚固系统监测理论、技术进步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采用该项成果其直接经济效益明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近来完成的"十五攻关”项目“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1BA604A02)于2004年1月17日通过了重庆市科委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们高度评价课题取得的研究成果,认为该课题研究的技术水平整体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成果于2004年8月荣获2004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张永兴教授十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并致力于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现场实际工程,在直辖市新重庆的建设中,先后担任重庆金盾广场高层建筑加层工程边坡地基、重庆英利邹容广场高层建筑开洞岩石地基、重庆谊德大厦开洞岩质边坡地基、重庆新华书店金融综合大楼洞室地基等复杂地基的安全稳定性分析及工程措施的研究与现场处理,取得了 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作为项目负责人 目前正承担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岩土工程减灾(项目批准号50625824)”、雅砻江水电开发联合基金“深部岩体分区与地应力测量方法研究(项目批准号5067909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锚杆—围岩结构系统无损探伤理论与智能诊断方法(50378096)”、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岩土工程锚固系统质量的智能检测与诊断(03138)”等主要科研项目 。 教学及人才培养指导博士研究生38人(已毕业12人),指导硕士研究生24人(已毕业15人),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7人(已出站3人) ,并培养了15名工程硕士毕业生。指导的博士后研究人员阴可(已出站)获国家博士后基金资助,硕士研究生何翠香(已毕业)被评为建设部优秀毕业生,1997级博士生周小平的作品获1998年重庆市首届大学生学术科技博览会二等奖,2000级博士生杨锡武于2003年获第二届重庆市青年科技创新优秀奖。 获奖及荣誉科技成果奖: 2007.03“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沉降规律及应用研究”获2006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09 "岩石洞室地基稳定性分析方法与实践"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首届“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04.12 “锚固系统无损检测新技术研究”获2004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4 .12 “库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2004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3 .12 "岩土锚固系统质量无损检测与智能诊断技术"获2003年度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9.12 “长江三峡工程永久船闸边坡卸荷岩体力学研究系列专著”获一九九九年度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总书1本,系列4本,共5本) 1998.10 “边坡锚固岩体的等效连续体及其应用研究”获一九九七年度重庆市应用基础研究基金优秀项目二等奖 1996.11 “岩石边坡工程—长江三峡西陵峡链子崖危岩体稳定性研究”被评为一九九五年度四川省优秀图书 其他奖项与荣誉称号: 2006.09 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5.12 入选重庆市“322”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2005.08 2004年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4.12 第三届重庆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 2004.11 2004年度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2004.09 重庆市高校首批中青年骨干教师 1999.12 首届重庆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1999.09 建设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98.12 重庆市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1996.10 第三届四川省高校“十佳”青年教师称号 专利2005.12 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锚杆极限承载力的无损检测方法",专利号:200510057426.1(通过初审) 2005.12 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锚杆锚固质量的无损探伤检测方法",专利号:200510057426.6(通过初审) 2006.4 实用新型专利“拉压组合自锚型岩石锚杆”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0620110385.8(通过初审) 2006.6 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自动细胞机的滑坡滑移预测方法”, 专利号:200610054347.X(通过初审) 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永兴 1934年12月出生,教授,毕业于山东省医学院医学系。现任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干部保健科主任。曾任放射科副主任,呼吸内科主任,内科主任及内科教研室主任,山西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山西医学院医学二系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卫生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老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山西医科大学学报编委。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具有较深造诣,具有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教学经验,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曾赴日本进修呼吸系专科学习。参与“七五”、“八五”攻关课题“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煤工尘肺”的科研工作。撰写论文20余篇发表于各级杂志,主要论文有:“肺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临床研究”发表于《中华结核》及《呼吸杂志》;并收入《生物学文摘》(美国)。个人曾荣获“山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山西医学院“优秀教研室主任”、“山西省高教系统先进工作者”、“山西省卫生系统赵雪芳白衣战士明星”、“山西省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