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亚平
释义

张亚平,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分子进化生物学和保护遗传学家。同名的还有集美大学教授、新疆巴音郭勒州人大副主任。

中文名:张亚平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云南昭通

出生日期:1965年

职业:分子进化生物学、保护遗传学家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

1.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简介

张亚平,男,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分子进化生物学和保护遗传学家。1965年生于云南昭通。中共党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兼任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云南省科协主席、云南大学教授,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云南省遗传学会理事长,云南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理事长。《自然科学进展》、《Cell Research》、《科学通报》、《遗传学报》、《动物学报》、《生物多样性》、《动物学研究》等刊物编委。已在《Nature》、《Science》、《Nature Genetics》、《Proc. Natl. Acad. Sci. USA》、《Am J Hum Genet》、《Mol Biol Evol》等SCI刊物发表论文二百多篇,先后获国际大奖“生物多样性领导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奖项。2005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个人履历

1982-1986 复旦大学生物系,学士学位

1986-1991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博士学位,导师施立明院士。

1991-1992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92-1995 美国圣地亚哥濒危动物繁殖中心(CRES)分子遗传实验室,博士后研究

1995-2000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6-2005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所长

1999-现在 云南省畜禽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3-现在 云南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教授

2005-现在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所长。

2008-现在昆明学院名誉院长

2012.1,根据国务院《关于张亚平任职的通知》(国人字〔2012〕10号),张亚平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在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 分子进化与进化基因组学(2001-2006)

973子项目 农业动物重要经济性状的主基因定位(2002-2005)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主要畜禽经济性状基因的克隆与基因多样性研究(2003-2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动物适应进化的遗传机制(2005-2008)

所获奖励

近年,张亚平院士等青年科学家,采用群体基因组学等综合手段,通过对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并结合高分辨率RFLP,以及核基因座位分析等,建立了东亚所有主要mtDNA单倍型类群(haplogroup)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而对东亚人群特别是中国人群的源流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同时,基于构建的mtDNA系统发育关系和数据库,对古老DNA研究、法医学研究和一些mtDNA突变和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尝试,提出了新的看法,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2月27日,在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所长张亚平院士、姚永刚、孔庆鹏等青年科学家创新团队完成的“线粒体基因组多样性与东亚人群历史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据悉,来自体质人类学、语言学和经典遗传学的证据认为,东亚人群存在一个以长江为界的古老而明显的南北分界线。然而,张亚平等基于多种遗传标记对东亚人群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南方群体和北方群体间虽然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是截然的。来自于临近地理区域的人群在主成分分析图上表现出相近的关系,因而他们推测地理距离隔离对东亚人群的遗传结构具有重要影响。群体间的地理距离隔离和南北方群体间群体扩张历史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南北群体遗传差异的重要原因。

张亚平称自己与老一代科学家相比“是非常幸运的”,幸运地接受了系统的教育,幸运地进入科研殿堂并出国深造,幸运地得到中国科学院院长特拨经费回国发展,幸运地当选院士、当选云南省科协主席……

“恰逢其时,感谢改革开放,我接受了正规的基础教育和系统严格的高等教育。中小学时代就开始受《科学的春天》、《哥德巴赫猜想》的感召,加上整个社会对科学的尊重和重视,让我走上了科研之路。”

张亚平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在生物多样性领域取得了国内外瞩目的一次次重大的学术发现和突破——

通过对数千个样品的筛选和代表样品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建立了系统而完善的东亚和南亚人群系统发育关系;系统研究了我国主要家养动物的起源与遗传多样性,发现东亚,尤其是我国南方及周边地区是家养动物驯化的重要区域;建立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动物DNA库,系统地研究了我国许多濒危和非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澄清了这类群系统演化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在基因进化与生物适应机制研究中新发现了数百个基因,揭示了一些基因和基因家族的起源进化及其与生物适应的关系……张亚平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与来自全国各地的访问学者广泛交流。他的学生中有两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有3人获中科院院长奖特别奖。

张亚平的研究和对人才的培养,促进了中国分子进化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发展,进入生物多样性国际研究的前沿。

2002年6月,张亚平这位中国青年科学家跟往常一样,依旧忙碌在“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而远在万里之外的美国贝基基金会和保罗基金会,却把第三届国际“生物多样性领导奖”授予了他,使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学者。

“生物多样性领导奖”是国际上专门针对这一新兴领域设立的重要奖项。大奖的突然惠顾,张亚平备感“意外”:“国际、国内做得出色的人很多,我能得到这个荣誉是非常幸运的。在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里,比我年长的、同龄的科学家有很多,能够得到这个荣誉,一方面是实验室的全体人员和我的共同努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另一方面,就是运气。我觉得我的运气比较好,因为我想做的许多工作都做出来了。”柔和的阳光下,张亚平的眼神显得越发平和。

2004年7月23日,张亚平这位当时不到39岁的年轻科学家,与吴旻、李家洋两位我国遗传生物学界的“大腕”人物,共同站到了一个领奖台上。时任中国科协主席的周光召,把“生物科学创新奖”颁给了他。 为蝙蝠正名

众所周知蝙蝠是夜行性动物,由于眼睛退化,主要依靠回声定位确定方位以捕捉昆虫,因此蝙蝠是“瞎子”在民间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发现,果蝠主要依赖视觉和嗅觉来寻找食物,眼睛很“发达”。该研究团队成功克隆了视网膜上视杆细胞,这一细胞主导暗视觉感受器的RH1基因。无论是眼睛退化的食虫蝙蝠还是眼睛发达的旧大陆果蝠的视杆细胞全部都有表达RH1基因,说明了即使是那些眼睛高度退化的食虫蝙蝠,它们仍然具有暗视觉。

个人生平

人要懂得知遇之恩

1986年7月,张亚平自上海复旦大学毕业。他没有像很多同学那样留在大城市,而是选择了昆明市郊的“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选择了从事动物遗传学研究,投在了细胞进化学专家施立明先生的门下。“当时我十分喜欢动物遗传学。大学毕业之前,我查了些文献,看到一些施立明先生的文章,觉得他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他的研究方向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云南又是一个动物王国,为我将要做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一种机遇。”

当时,施立明先生领导的实验室已是国内动物染色体进化做得最好的实验室。

“在我刚到实验室的时候,施老师敏锐地感觉到世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他想在实验室开辟新的实验领域,因为我是学生物化学,有着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训练,他希望我来在这个实验室开辟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

一个大学刚刚毕业,20出头的年轻人,肩负着恩师的信任与器重,就这样从零做起,开始探索新的实验领域。

没有提取DNA微量样品所必需的微量移液枪,张亚平就用微量注射器和烧杯。“当时提取DNA样品时,用的是微量注射器。若干个烧杯摆在那里,用于清洗微量注射器中的残留物。”张亚平苦笑着。

用近乎原始的方法与设备,张亚平完成了当时还没有人系统做过的“猕猴属的线粒体DNA的多态性研究”。

对于这个“处女作”,如今的张亚平津津乐道:“我们先把猕猴的线粒体提取出来,再把里边的DNA纯化出来。然后用限制性酶进行分析,比较它的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计算不同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当时在国内系统地做这方面工作的还是不多的,我们有了新的起点。”

1994年,张亚平的导师施立明院士病故,当时远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协会做博士后研究的他,怀着对恩师的感念之情,万里奔丧。

施立明院士的过世,使得由他一手建立起来的“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一度失去了领头人,这里太需要一位具有科研激情、才智的新舵手。汲取了西方生物科学研究的思想,加之在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独到见解,使张亚平众望所归。然而,当年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条件确实无法满足张亚平的基本工作需求。

“我当时曾想,如果我回来不能从事我深爱的研究,我回来又有什么意义呢?”踌躇再三,在回美国之前,张亚平决定到北京拜访一下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争取实验室购买设备的所必需的经费。

百忙之中的中科院院长周光召给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张亚平10分钟。

“去见周院长之前,我事先准备了一下有关的材料。当时比较紧张。以前没有拜见过任何大领导,感觉中需要仰视的人,现在要面对面,很紧张。”张亚平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没料到,一见面,周院长问了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我一下子放松了。”

原定10分钟的谈话大约持续了一个小时,在科学院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周院长当即决定拨给张亚平15万美元建设实验室。

张亚平经历了这次出乎意料的谈话、“意外”得到15万美元科研启动经费。他还深有感情地谈到其他给予他关心与支持的领导与专家。此后,“人要懂得知遇之恩”这句话就常挂在他的嘴边。

热爱工作也热爱生活

幼时的张亚平非常喜欢读小说,而且他阅读的速度较快,往往是别人看五天的书,他一两天就通读下来,虽然并没能完全消化,但他有自己的视角。如今,这种阅读方式,被他融会到了科研工作之中。

现在张亚平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却从未厌倦过。他记得导师施立明说过的一句话:“如果对研究没有浓厚兴趣,最好趁早改行。”现在他也用同样的话告诫他的学生。“我读小学时养了10多只鸽子,即使把它们带到很远的陌生地方,它们还是能飞回家,我就在想,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兴趣能激发人的灵感和穷追不舍的动力。科学研究虽然十分辛苦,但只要兴趣所在,你愿意为它付出很多,甚至是毕生的心血。”

张亚平喜好登山,他常把科研的过程比作登山的路途,把科研的成就比作山顶的凉亭。张亚平喜欢高山上凉亭中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也乐于享受登山途中的大汗淋漓。往往是,当他还认为自己在攀登路途中,却已经征服了一座又一座山峰。

“我现在身兼数职,但主要工作还是在研究所、在我的科研方面,承担重大的科技任务。非常繁忙,一天十几个小时,一周七天,都在工作。如果周末不工作反而是不正常了。”说到这里,张亚平又笑了。

“因为工作太忙,许多爱好不能不放弃。”张亚平话语一转:“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特别是我现在工作头绪比较多,是所长、法人代表,又是省科协主席,还有较重的科研任务。工作强度是非常高的,所以保持一个好的身体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在紧张的工作中调剂好自己的生活,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状况,来处理繁重的工作,自我调节能力非常重要。”

为了见缝插针地锻炼身体,张亚平有时上楼不乘电梯,而是爬楼梯,平时走路一般都很快,有时也抽空打打球。他一直保持着有规律的生活,保持着比较好的睡眠。“我有较好的角色转换调剂能力,该进入哪个角色,就考虑哪个角色的事。”

科协工作是光荣的责任

2008年4月18日,张亚平当选为云南省科协第七届委员会主席。

“科协主席这样一个岗位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但我喜欢挑战。”张亚平认为,自己当科协主席也有一些优势。他说,我对国家宏观的科技发展需求比较了解,对云南的重大科技需求更为清楚,而且与全国的科学家都熟悉,与其他国家的同行有联系,在科协可以起到比较特殊的作用。

“我做科协主席是兼职,主要还是依靠我们省科协党组和科协的主席班子,发挥团队的作用,和他们共同来开展工作。我们班子搭配很合理,有的是科学家,有的是基层科技领导,有的是有行政领导经验的同志。我与科协党组书记唐云以前就在一起工作过,现在配合起来很默契。所以我特别感谢他给予我的支持、帮助和谅解。”谈到科协领导班子,张亚平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

“科协是科技工作者之家,一项重要的工作职能是传播科技知识。”作为科协主席,如何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张亚平告诉记者:“就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的任务是抓重点,就是重大的决策和重大的活动。我主要是提出一些宏观的发展思路,比如说如何发挥各类专业学会的作用,把科技工作者更好地凝聚起来,如何加强科技咨询活动,发挥科技参谋作用,为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提供科技建议和咨询。同时针对云南省的重大科技发展和相关需求开展系列研讨。”

张亚平说:“科协更多的是面对大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我们通过各级科协、各地学会,把科学家组织起来,做科学的普及和科技政策的咨询。比如面对农村对知识的需求,送科技下乡等等。”

云南省科协努力深化科普惠农兴村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取得新成效。按照新一轮“兴边富民”工程要求,以“七个一”(即建立一个科普活动站、制作一块科普宣传栏、确定一名科普宣传员、办好一个农技协、建立一个农函大培训点、帮助发展一个示范项目、挂钩一个学会帮扶)为建设内容,在80个村实施了省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现在政府职能的转换有很大的科技需求。”张亚平对新形势下科协的作用有独特的认识。“政府职能转变,有一些职能要由民间组织、社会团体来承担。科协是介于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的团体,可以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张亚平还高兴地谈到了云南省科协的突出优势:“我们云南省与东南亚联系紧密,云南科协可以在推进民间科技交流、科技合作,更好地搭建与邻国科学家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1]

人物成就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张亚平一直致力于研究动物和人的进化历史和遗传多样性。多年来,在灵长类、食肉类等一系列动物类群的研究领域,他澄清了这些类群系统与演化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揭示了东亚人群进化的一些规律,阐释了中国一些民族的演化历程。

同时,张亚平带领他年轻的团队相继取得重大的学术发现和突破:

他们在国内较早系统地开展动物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深入研究灵长类、食肉类、兔形类和啮齿类的进化,在国际上建立了第一个较为全面的熊超科分子系统树,阐述了大熊猫等的进化地位。

他们探讨了东亚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源流和人群的迁移与分化,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对汉族人群的线粒体基因序列分析,发现汉族人群中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化,其基本特点是,南方群体间的差异较大,北方群体间的差异较小;而且南方群体中保留有较北方更多的古老类。

他们和瑞典研究小组一起证实,全世界的狗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都起源于东亚,之后才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并使它们今天的认知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物种。著名的《科学》杂志曾将其论文作为封面文章发表。

他们系统地研究了我国许多濒危和非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发现遗传多样性的缺乏与物种濒危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积极将理论成果用于帮助和指导遗传多样性保护的实践,如鉴定大熊猫的父系谱系,参与大熊猫的异种克隆研究,负责其中重构胚的分子鉴定,该成果为1999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之一。

在国内较早系统地开展动物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深入研究灵长类、食肉类、兔形类和啮齿类的进化,在国际上建立了第一个较为全面的熊超科分子系统树,阐述了大熊猫等的进化地位。

探讨了东亚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源流和人群的迁移与分化,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对汉族人群的线粒体基因序列分析,发现汉族人群中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化,其基本特点是,南方群体间的差异较大,北方群体间的差异较小;而且南方群体中保留有较北方更多的古老类型。

和瑞典研究小组一起证实,全世界的狗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都起源于东亚,之后才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并使它们今天的认知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物种。著名的《科学》杂志曾将其论文作为封面文章发表。

系统地研究了我国许多濒危和非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发现遗传多样性的缺乏与物种濒危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积极将理论成果用于帮助和指导遗传多样性保护的实践,如鉴定大熊猫的父系谱系,参与大熊猫的异种克隆研究,负责其中重构胚的分子鉴定,该成果为1999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之一。

1995年回国以来,他已经在《自然》、《科学》等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发表了一批论文,这些论文已被引用约800次。现在他担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同时还是中国遗传学会动物遗传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兽类学会副理事长以及《遗传学报》、《科学通报》、《动物学报》等重要学术刊物的编委。

他的学术成就具有国际影响,2002年,张亚平荣获第三届国际“生物多样性领导奖”。该奖项是国际上专门针对这一新兴学科领域设立的最高奖项,表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中取得突出贡献的学者。张亚平是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亚洲学者,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院士为此专门给他发来贺信。

虽然取得如此之大的学术成就,但在同事和学生眼中,张亚平还是个很容易亲近的朋友。他的一位博士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为人很平和,治学态度严谨,同时具有学者风度。”就在10多年以前,张亚平和今天这位博士生一样在昆明动物所求学,这位博士生表示,“张老师最值得我学习的是,他在学术上的创新精神”。

人物评价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张亚平一直致力于研究动物和人的进化历史和遗传多样性。1986年他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1991年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2年5月至1994年12月,他在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协会做博士后研究。

在国外研究工作期间,张亚平也时常关心国内的科研情况,不断向昆明动物所介绍国外有关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信息。和其他海外回国学者经历不同,张亚平是在一个极其特殊的时刻毅然归来的。昆明动物所的人士介绍说,他的导师施立明院士不幸逝世,成为施院士所领导的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细胞与分子进化开放研究实验室”最大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张亚平毅然回国并出任该实验室主任,继续推进先师的研究工作。

2.集美大学教授

个人基本情况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8年2月 籍贯:河南漯河市

学历: 研究生 学位: 博士 职称: 副教授

研究兴趣方向

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 有毒有机废水处理技术, 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 土壤污染治理,地下水污染治理 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湖泊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主持科研项目

2011.01-2013.12 金属矿浮选废水中典型有机药剂催化氧化去除基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1004053)

2009.3-2011.12 等离子体增效铁铈柱撑膨润土光助Fenton降解典型抗生素机制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09J01033)

2008.9-2010.11有毒工业废水的光助Fenton解毒技术福建省省属高校项目 (2008F5036)

2008.9-2013.9 集美大学优秀骨干教师第三层次 (2008C004)

主要发表论文

[1] 张亚平,韦朝海. 光助Fenton氧化降解染料阳离子红GTL[J].中南大学学报, 2008, 39(4):688-693.(EI收录)

[2] 张亚平, 蔡慧农, 韦朝海. 超声强化零价铁去除阳离子红GTL的研究[J]. 环境工程学报,2008, 2(10):1297-1301.

[3] 张亚平, 蔡慧农, 韦朝海. 微波诱导活性炭氧化降解阳离子红GTL废水的特性[J]. 生态环境, 2008, 17(5):1792-1795.

[4] 张亚平,韦朝海,吴超飞. 光Fenton反应的Ce-Fe/Al2O3催化剂超声制备及性能表征[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07,17(11):1898-1903.(EI收录)

[5] 张亚平,韦朝海. 光助Ce-Fe/Al2O3催化H2O2降解阳离子红GTL模拟废水[J].环境工程学报, 2007,1(9):16-19.

[6] 张亚平,韦朝海,吴超飞. 光Fenton反应的Ce-Fe/Al2O3催化剂制备及性能表征[J].中国环境科学, 2006, 26(3):30-33.(EI收录)

[7] WEI Chao-hai,ZHANG Ya- ping ,WU Chao-fei. Decolor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of yeast wastewater by using Ce-Fe/Al2O3 as heterogeneous photo-Fenton catalyst[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6, 13(5):260-263.(SCI/EI收录)

[8] 钱湛,韦朝海,张亚平. UV/Fe3+/H2O2体系降解活性艳橙X-GN废水的研究[J]. 环境化学,2006, 25(2):194-198.

[9] 张亚平,韦朝海,吴超飞. 酵母废水的Fenton试剂氧化预处理[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5, 33(12):19-24. (EI收录)

[10] 张亚平, 韦朝海,姜涛. 光Fenton 反应的Ce-Fe/Al2O3催化剂等离子体制备及性能表征[J]. 中南大学学报, 2010, 41(4):1292-1296. 。

3.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人大副主任

简介

张亚平,男,汉族,1952年11月出生,山东肥城人,1970年4月参加工作,197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大专学历。现任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履历

曾在巴州军分区213农场、和硕县光明公社二大队二队接受再教育,36331部队服役,博湖县贸易公司、博湖县委组织部、巴州党委统战部工作;历任巴州党委统战部办公室主任,博湖县委副书记,巴州党委统战部副部长、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干部处副处长(挂职)、常务副部长、政治学校党委书记、工商联党组书记,若羌县委书记(享受副厅级待遇)。

4、调解型好法官

张亚平,男,1956年3月,张亚平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一个乡村教师家庭,11岁时考上初中,但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由于父亲被打成臭老九,张亚平也因此成了“黑五类”的子女而失学了。

1979年,张亚平的父亲被平反昭雪重返教师岗位,一年后退休。按当时政策,张亚平接班,经过教师进修后到丰禾镇中学任教。1984年被借调到县法院刑庭工作,由于勤奋刻苦很快胜任了工作,1985年初被正式调入法院。他工作出色,很快入了党,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并获得两次三等功。而且,初一时就辍学的他,通过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参加全国成人自学考试,先后获得了西南政法大学的大学专科和本科文凭。

1994年,张亚平被任命为邻水县城关镇任鼎屏人民法庭庭长,带领全庭干警努力工作,荣获了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的“先进人民法庭”称号。后来回到县法院执行庭工作,他做工作总是兢兢业业,同事们现在都还清楚地记得,一件在重庆拖了很多年,被执行当事人(企业法人)已消亡的案件,硬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找到被执行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予以执行和解了。他所带领的工作小组年终总结时也总是名列前茅,因此荣获2001年度邻水县人民法院颁发的特殊贡献奖。

2002年,46岁的张亚平出人意料地申请调到远离城区案源最多的丰禾法庭从事民事审判工作。丰禾法庭离他家每天往返要三四个小时的车程,而且没有食堂,吃饭都成困难。“想多为群众做些事”,张亚平面对诸多置疑只能经常性地一笑了之。他向所有怀疑他的人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截至2010年5月,张亚平审理的1000多件民事案件中,对席审理的案件调解率达到95%以上,而2007年审理的100多件案件调解结案高达98%,2008年审理的案件调解率竟达到100%。更为难得的是,他在25年的审判生涯中,审理的大量刑事、民事案件,无一超审判期限、无一上诉改判、无一发回重审,无一引起当事人上访缠诉,做到了件件公正、卷卷铁案, 2010年6月,因司法公正和调解能力出众,张亚平被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作为司法调解专家,报广安市大调解中心备案,并向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报请了二等功。

熟悉张亚平的同事帮他总结出司法调解能力出众的经验,一是他勤于学习、知识面广,大家都经常看到他态度真诚地向比他资历浅很多的年轻人请教他不懂的许多问题。二是他阅历丰富,了解当地的社情民风,善于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三是他善于思考、善于用群众语言解读那些群众不易懂高深刻板的法律条文,使群众听得懂,听起来亲切,也乐意听。四是他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很有耐心和恒心,一次做不通做二次,二次没做通他还来第三次,直到做通为止,只要是他决定要做的事,他就会下决心把他做到底,这就是他的性格。五是他一贯坚持清正廉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当事人,法院同事都记得,有一次,一位想托他照顾的当事人,将装有2000元现金的烟盒故意“掉”在了张亚平办公桌上,被他发现后经交法院纪检部门“还”了回去。

了解审判工作的人都知道,法官对大多数民事案件的司法调解结案比司法判决结案都将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何况95%以上的调解结案率,张亚平工作上的努力和付出可想而知。由于长期在离家很远的基层法庭,工作之艰辛,生活无规律,加之年岁已高,忘我的工作造成身体严重透支,身体状况逐年下降,终于在2008年11月病倒了,被确诊为“肺癌中期”。

许多人一听到“癌症”二字就会谈之色变,有的癌症患者当知道自己患上了此病,精神就会迅速崩溃,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短期便因惊吓过度离开了人世。然而张亚平却要坚持审结完手中已接的案子再去做手术,后来被法院领导、同事和家人强行送到天津大学总医院进行肺癌手术,尔后进行了6次痛苦不堪的癌细胞化疗。张亚平心有余悸地回忆说:“手术后每隔40天都要进行一次化疗,每次化疗我就像死过一回,痛苦难以言表,难怪多少癌症病人宁死也不愿去做化疗,但值得庆幸的是,我最终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张亚平是一个十分乐观和热爱生活的人,2009年9月,还在做第6次化疗的他,获悉后就立即报名参加广安市司法系统建市十几年来首次举行的庆国庆60周年文艺汇演,他力克癌症化疗时记忆力锐减的困难刻苦训练,汇演时一曲无比精彩的二胡独奏《赛马》,犹如天籁之音,不仅获得了现场观众雷鸣般的掌声,而且为邻水县法院获得了一等奖,当主持人介绍到眼前这位扎根基层已经54岁的老法官,还是一位正在化疗的癌症病人时,在场的市领导和观众无不为之动容,流下了钦佩和感动的热泪。

2009年10月底,第一阶段化疗停止后的张亚平,接着又回到了他热爱的丰禾法庭办案,回到审判岗位后的张亚平第一天就调解结案了一起疑难案件,截止到现在的8个月里,又已审结100多起民事案件,工作成绩并不比其他身体健康的同事少。记得其中一件曾经经过“一审”、“二审”、“再一审”的相邻关系纠纷案件,两家积怨三年之久,最后还是在张亚平深入调查、主持调解下,达成了调解协议,案结事了,当事双方对此非常满意。

张亚平在接受采访时动情地说:“我是一个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磨难的农村娃,是党和人民给了工作的机会,培养和教育了我,使我由一个农民成长为一位人民法官。活着的就应该做事,这样,我的人生才有意义!”

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2月18日病逝。

5、民建陕西省委员会副主委

张亚平,男,1961年8月出生,汉族,陕西合阳人,大学学历,学士学位,高级工程师。2004年3月加入民建。现任民建陕西省委员会副主委,陕西省政协常委。

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在陕西机械学院水利系水工建筑专业学习,获大学学历,学士学位。

1985年7月至今在陕西省水利厅工作,历任计划财务处计划科科长、农水处副处长、计划基建处副处长、处长、规划计划与资金管理处处长、项目规划办公室主任、总工办公室主任、农村水利处处长,其间,1996年7月至1997年8月在水利部规划计划司计划处交流锻炼;

2000年7月至2002年12月在宝鸡峡灌区交流锻炼,任陕西省宝鸡峡灌溉管理局常务副局长; 其间,2001年8月至今在西安理工大学水文系水资源专业读博士研究生。

2007年7月至今任民建陕西省委员会副主委。

参考资料

1.张亚平简介 

2.想多为群众做些事:记患癌坚持工作的调解型好法官张亚平 

3.“选择这份工作,我不后悔! 

4. 省委会领导 (2007年7月2日,民建陕西省第七届委员会 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  .中国民主建国会陕西省委员会 [引用日期 2012-05-24].

扩展阅读:

1

http://bec.jmu.edu.cn/show.asp?id=1474

2

http://www.pe.cas.cn/xzrm/yldrm/201201/t20120114_3427958.html

3

http://www.xjbz.gov.cn/ldzc/index.asp?name=张亚平&nx=news&cd=2

开放分类:
人物学者教授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19次
最近更新:2012-05-24
创建者:silentino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斜阳清风明月 

hkqzsj 

gsslzz 

note0050 

顾晚惜朝1987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22: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