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鸣歧 |
释义 | 原锦州市委书记个人简介张鸣岐,祖籍山东省昌邑市,1945年10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66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7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沈阳黎明机械厂车间团支部书记、厂团委书记、厂党委常委,沈阳市总工会副主席,共青团辽宁省委副书记,辽宁省政府副秘书长兼参事室主任,沈阳市副市长,中共沈阳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鞠躬尽瘁1993年11月26日,省委决定,张鸣岐任中共锦州市委常委、书记冒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迎着凛冽的寒风,新任市委书记张鸣岐奔赴锦州市上任。他只身来到锦州,没有带家属。本来他可以住在宾馆,这样吃住都可以舒服些、方便些,但他却借宿在锦州军分区宿舍里,在食堂吃饭,军分区宿舍就成了他的“家”。 此时,锦州市的经济形势同全省一样,一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许多困难。一些企业处在停产半停产状态,部分职工已经放假,只发生活费。张鸣岐的胸中像燃烧着一团火,他牢记着省委领导的嘱托:“要尽快把锦州的经济搞上去,要尽快改变锦州的面貌,要尽快改善群众的生活。”面对省委的重托,面对几百万锦州市人民的期待,张鸣岐感到任重而道远。 以身殉职1994年7月13日,辽宁省锦州市、朝阳市等地普降暴雨,大凌河洪水陡涨,14日凌晨1点多钟,中共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一行11人在勘察大凌河险堤灾情时不幸被洪水冲散,张鸣岐同志不幸牺牲。 1994年7月18日上午,锦州市数千名干部、群众冒着风雨到殡仪馆为在抗洪抢险中以身殉职的市委书记张鸣岐同志送行和表示深切的悼念。 张鸣岐同志的遗体覆盖着党旗,安静地躺在花丛中,两旁放满了各界人士敬献的花圈、挽联。受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的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7月17日给中共锦州市委打电话,对张鸣岐同志不幸以身殉职表示深切悼念,并对张鸣岐同志的亲属表示慰问。 在锦州仅仅工作7个多月的张鸣岐给锦州人民留下了深深的怀念。为张鸣岐送行的时候,锦州市数千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冒雨送英魂。他们打着“沉痛悼念人民的好书记——张鸣岐”的横幅,站在雨中向他们的好书记告别。 1994年7月14日锦州市委书记张鸣歧夜勘险堤时牺牲 1994年7月13日,辽宁省锦州市、朝阳市等地普降暴雨,大凌河洪水陡涨,14日凌晨1点多钟,中共锦州市委书记张鸣岐一行11人在勘察大凌河险堤灾情时不幸被洪水冲散,张鸣岐同志不幸牺牲。 7月13日锦州市内两条主要河流河水猛涨。大凌河水流量超过大堤防洪能力近一倍。正在沈阳开会的张鸣岐当晚赶回锦州,指挥全市抗洪抢险。20点30分,张鸣岐和其他市领导先后来到位于市区的小凌河桥南大堤和桥西北侧堤岸察看水情,指挥抢险工作。 晚上10点半左右,张鸣岐一行数人赶到受灾严重的凌海市。急于了解灾情的张鸣岐前往勘察几处险堤,先来到大凌河公路桥上。这时,河水流量已超过每秒1.2万立方米。张呜岐又和凌海市委书记薛恒等11人来到最易决口的城北尤山子村一带察看,正遇村东侧大坝决口,洪水淹没了道路,在齐胸深的水中跋涉时,一道大浪打来,张鸣岐等11人被洪水冲散、淹没。凌海市委书记薛恒等8人被闻讯赶来的解放军官兵拉了上来。张鸣歧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深切悼念1994年7月18日上午,锦州市数千名干部、群众冒着风雨到殡仪馆为在抗洪抢险中以身殉职的市委书记张鸣岐同志送行和表示深切的悼念。 张鸣岐同志的遗体覆盖着党旗,安静地躺在花丛中,两旁放满了各界人士敬献的花圈、挽联。受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的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7月17日给中共锦州市委打电话,对张鸣岐同志不幸以身殉职表示深切悼念,并对张鸣岐同志的亲属表示慰问。 在锦州仅仅工作7个多月的张鸣岐给锦州人民留下了深深的怀念。 锦州人民不会忘记,张鸣岐同志倡导全市开展解放思想、富民强市的大讨论。他创造性地把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同锦州的实际结合起来,为推动全市的改革、发展和稳定鞠躬尽瘁。 锦州人民不会忘记,半年多来,他用大部分时间深入基层,极力倡导务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哪里最艰苦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为振兴锦州而努力工作的誓言。 人民的书记人民爱。上午8点多钟,通往殡仪馆的路边就有数千名群众伫立在雨中,要为他们的好书记送行。来自众多企业的工人在路边举着近百条白色横幅,深情的语句寄托着他们的思念。为张鸣岐同志送行的活动持续一个多小时。 两广总督个人简介张鸣歧(1875年-1945年),字坚白,号韩斋。祖籍无棣县车镇乡段家村。张姓家族产业不多,皆事农耕,并非名门望族。其父张凌云曾就馆读书,卓有才气。后辍学经商,赶大车奔波于天津塘沽,混迹在外。一日路过一村,见一户人家出丧,灵棚高扎,匾额显赫,但字迹平庸。一时兴起,挥鞭打碎,索纸重书,一挥而就,搁笔拂袖而去。群情沸腾,齐赞曰“好大掌鞭的!”凌云屡试不第,供职于北京一衙门,捐资授官,出职湖南湘潭朱亭丞。 张鸣歧乃凌云之妾所生。长至十三、四岁,始随父亲来无棣故里一次,给人的印象是瘦弱、机灵。看书过目不忘,爱玩耍,好恶作剧。一次,他到一店家戏耍,将账簿翻毕,竟一火焚之。店主又气又恼,焦急万分,他却泰然自若,说“何必气恼,还你一本就是!”重录一本,分毫不错。一时乡里传为奇谈。 张鸣歧于1898年考上举人,次年会试落选,留南学(国子监一部分)就读,常常自誉为“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以汉之张良来比况。勤奋深读,博览群书,自蓄羽翼,待时而飞。 一1899年,张鸣歧到岑春煊家就馆。 张鸣歧与岑春煊结交之初,还是岑春煊在北京做纨绔阔少的时候。汤用彬撰《新谈往》说:“春煊少坼弛,自负门第才望,不可一世,黄金结客,车马盈门,宴如也。以狎优之暇识何威风,间接识张鸣歧。鸣歧后来事业,俱发轫于韩潭之间,而世人不知也。” “韩潭”,即是北京的韩家潭,清末的有名戏班均聚集于此。岑春煊在韩家潭玩戏子的时候结识了张鸣歧。 煊,字云阶,云南总督岑毓英之子,与瑞澄、劳子乔有“京师三少”之称。戊戌变法时,因倡言“发愤自强”,而受到光绪帝的赏识。岑应诏入朝,陈言变法,言之凿凿,文理清晰。其实,这些都是张鸣歧幕后思谋运筹。岑官授广东布政使,张因此受到岑的器重,力请去做岑府幕宾。张鸣歧能言善辩,机智多谋,与东家相处异常投机。岑多次对人言:“坚白与我,同而不异,可做乃久朋。”不久,岑改授甘肃布政使,张鸣歧随同前往,仍充幕僚。 1899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光绪帝避难西行。岑率兵“勤王”,受到西太后的宠信,官运亨通。 其实这一切,正是张鸣歧为岑春煊策划的一项空前谋议。张鸣歧认为,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凄凄惶惶、潦倒不堪之际,许多当年在西太后跟前摇尾乞怜的大员,有的惟恐避之不及,有的鞭长莫及,这正是上天赐予岑春煊难得的良机。于是,力劝岑春煊立即“勤王”,以显对老佛爷的一片忠心;等太后驾临,又对其百般奉侍,自然赢得太后刮目。 其事见于王照所撰的《方家园杂咏纪事诗》第九,诗云:“召乱人知是牝鸡,来苏我后正同篌。将军手把黄金印,不许回銮愿向西。” 此诗后所附的注释,是:“驻跸太原多日,上仍求独归议和,太后及诸臣坚持不放。其实是时早归,赔款之数可少,而外人所索保险之种种条件,皆可因倚赖圣明而无须提出,公论昭然,怀愍徽钦之祸,万万不容拟议,其理至显。而诸人因识见腐陋,不知此者十之九,明知而佯为不知者十之一。此十之一,则为太后、荣、王、岑诸人也。” 《凌霄一士随笔》曰:“庚子之役,岑春煊以甘肃布政使率师勤王,护驾西行,遂邀西后特赏,迁任封疆。相传其时春煊初拟助帝收回政权,或以孝治及利害之说动之,乃不敢发,而益自结于后。论者多病其不能见义勇为,然封疆重臣、统兵大将多戴后,帝则势处孤危,举事不慎,将有奇祸,春煊纵欲建非常之业,其力亦苦不足耳。” 就事论事,张鸣歧所建的计策虽奇,究不免有太多的冒险成分。只是,张鸣歧以少年幕僚而能为岑春煊划此奇策,足见其见解十分高超;而岑春煊幕中能有张鸣歧这样杰出的人才,亦可见岑春煊之善于用人。 张鸣歧也在这次“勤王”中,得觐天颜,初获慈禧太后青睐。慈禧避难于岑之住所,私巡书房,以慰苦寂,巧遇张鸣歧。西太后见张虽嫌清瘦,但目含聪睿,神态自若,遂出联赐对:“唯女子与小人最难养也。”张鸣歧拜呈对曰:“有鳏夫遇寡妇宜其家也。”众人皆噤若寒蝉。但西太后不但不怒,反而含笑称善,谓其才思过人。胡思敬《国闻备乘》言:“岑春煊入秦,擢陕西巡抚,宠任甚至。上方供用,日限三百金,内外整饬有法。凡所规划,多采幕客张鸣歧之谋。后调抚山西,移督四川、广东皆挈以俱行。至桂林,为捐双月道员,上疏论荐甚力。旋放太平思顺道,遂擢广西藩司,升巡抚,年甫三十,封圻中所仅见也。” 岑春煊升任陕西巡抚,又迁山西巡抚,再升四川总督,张鸣歧均在幕中策划,并被岑保举为候补道。 1903年4月,岑春煊调署两广总督,张鸣歧任总文案,兼管两广学务处。不久,又兼管练兵处,积极襄助岑春煊推行“新政”,被人们视为通达时务之人。1904年5月,因广西民众起义,岑春煊入桂督师清剿,张鸣歧总理两广营务处。广西巡抚李经羲属首席军机大臣奕劻、袁世凯一派,而岑春煊与军机大臣瞿鸿机沆瀣一气,跟奕劻、袁世凯不睦。李经羲为与督府沟通,请求岑春煊让张鸣歧兼任自己的幕僚。张鸣歧于是经常出入广西抚衙,成为桂林的大红人。同年,李经羲保举张鸣歧任广西太平思顺道;次年,岑春煊又举荐张鸣歧署理广西布政使。岑春煊在给朝廷的密奏中称张之才干“胜臣十倍”。 1906年10月,清廷任命张鸣歧为广西布政使,署理广西巡抚。是年,广西柳州、庆远等府属淫雨成灾;太平等府属亢旱。全省受灾达二十四州县。张鸣岐及时到各地进行巡察,掌握了具体情况,上奏:“本年入夏以来,柳、庆等属淫雨为灾,米价腾贵。六月后,太平、镇安、南宁、思恩、百色等属又苦亢旱,禾苗枯槁,晚稻失收。”清廷认为广西此次“灾情较重,情况属实”,按律例减免税赋,张鸣歧还组织民众进行了抗灾自救,在重灾区设立救济所。 次年6月,朝廷实授张鸣歧广西巡抚。 是时,广西民变此起彼伏,形势复杂。张鸣歧一面指示提督龙济光、总兵陆荣廷组织军队进行镇压,一面又雄心勃勃地在全省推行新政。先后开办了农林试验场、农业学堂、优级师范、政法讲习所,设立了电报所、审判厅、检察厅,续办了富贺煤矿,筹建了桂全铁路,还设立广西咨议局,一时搞得热热闹闹,朝野注目。 为增强广西军力,张鸣歧编练了广西新军,并聘请了大批留日陆军士官生、国内军校毕业生。同盟会员李书诚、王孝缜、尹昌衡、陈之骥、耿毅、何遂等皆在军中任职。张鸣歧为了让这些军官尽力卖命,从各方面照顾他们,并不时宴请和鼓励。他说:“革命并不是一件奇怪和可怕的事情,本人立志刷新广西的政治和军事,这就是革命,吾即为革命的领袖。”年轻的军官们听到张的言词,甚为激动,于是不管在何时何地都大谈革命,加强宣传革命道理,情绪日趋激烈。张鸣歧见势头不对,忙控制住军权,拘捕了一些激进分子,声言“要砍几个人头给大家看看。” 凭借岑春煊之力,张鸣歧平步青云,势力日厚,由一介无名书生,变成封疆大吏。1910年,广东地区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粤督袁树勋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仍控制不了局面,地位摇摇欲坠。张鸣歧眼前出现晋升良机。此时,岑春煊、瞿鸿机均已失势,张鸣歧便转舵投向奕劻。1910年9月,清廷派张鸣歧署理两广总督。岑春煊知道后,十分生气,与张结下怨隙。 二张鸣歧抵穗后,首先跟英国人打了一次交道。 广九铁路的修筑,是清末时借英国的钱而建的。但清末财政拮据,加上利息不少,难以准时还贷。英国以此为口实,在当时广州铁路终点站的河边,圈地一块作为装起重机卸煤炭以及堆放沉重货物的地方。政府计划要在江边建长堤,从东山游泳场伸延到黄沙荔枝湾,但因为中间这段英国人在占用,难以连贯。张鸣歧到任后交涉要求收回,但英国人拒不接纳。此后多次交涉也没有结果。英国人之所以不还,还因为利益所在,那段堤坝与大沙头小岛相对,将宽广的江水汇成小涌,舟楫来往,便利无比。没有朝廷的支持,仅凭张鸣歧区区一个粤督之力,是难以从英国人手中收回的。 赌博在晚清和民国初年屡禁不止,甚至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前所未见的聚赌风,这与赌业获利丰厚、政府暗中保护、民众趋之若鹜等因素有关。赌博在广州这个商贾流民聚集之地一向很流行。历届两广总督,对于禁赌,都不用力,以致赌害愈演愈烈。因赌博引发不少社会治安问题,如斗殴、偷窃、凶杀、迷信等,也随之猖獗。张鸣歧到广州后,立即下令自农历3月1日起在全省禁绝赌博,并公布了严厉的惩治条例,广州的赌风大有收敛,大批赌徒跑到澳门去了。 爱国青年冯如回国兴业,与张鸣歧也有一定关系。 旅美爱国青年冯如和助手在1909年9月制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并由他亲自驾驶飞上了蓝天,从而为中国动力载人飞行谱写了光辉的第一页。美国《旧金山市观察家报》刊出一篇题为“在航空领域,中国人把白人抛在后面”的报道,引起了空前的轰动。冯如的成功,为历来被视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争了一口气,也使西方人为中国人的成就而震惊。1911年1月,他又制成了一架新式飞机,经多次试飞,证明设计合理,性能良好。英文报纸大加赞扬。 冯如的成就,享誉世界。他为中国龙添了翼,为中华民族争了光,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当时美国曾有人以重金聘请他教授航空技术。消息传回中国,正欲在广东有所作为的总督张鸣歧急电旧金山召他回国效力。冯如婉拒了外国的聘请,于同年2月下旬,怀着朴素的爱国心情,携带所设计的“广东飞行器公司”的飞机、机器设备,率助手携机回国。他在回国前夕,张鸣歧作了比较周全的安排。广东制造机器公司召开了股东会议,决定把公司改名为广东飞行器公司,并确定以“壮国体,挽利权”为宗旨。冯如和他的弟子们从旧金山起程,于3月22日抵达香港。张鸣歧派遣“宝壁号”军舰接回广州,还为他们在燕塘划了飞机制造厂厂址和飞机场,冯如带回的飞机和设备全部运抵这里。香港《大公报》刊登“中国飞行家回国近状”一文进行全面报道。 冯如刚刚回国,就发生了广州署理将军孚琦遇刺事件,爆发了“黄花岗起义”。 其实,在张鸣歧就任的同时,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同盟会正在策划第二次广州起义。黄兴、赵声在香港设立统筹部,在广州设立指挥部,暗聚同志,联络新军、防营和“绿林”,拟于4月13日起义。 4月8日,冯如驾机在广州东门外燕塘地方进行表演。表演结束后,同盟会员温生才刺杀了广州署理将军孚琦,全城震动,也打乱了同盟会原来的起义计划。 温生才被捕,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竟施酷刑,用四人踩杠轧伤了他的脚。张鸣歧亲自审讯。温气宇轩昂,镇定自若:“击孚琦者是我,主谋者也是我,何必多问!“张问:“为什么暗杀?”温答:“不是暗杀,是明杀!”张问:“为什么明杀?”温答:“满清无道,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都是此辈官吏所造成。只恨我川资不足,不然到京师,可成大事!”张鸣歧曰:“一将军死,一将军来,于事何济?”温答:“杀一儆百,吾愿一偿。”张说:“此处刑罚厉害,你难道不怕?”温答:“何不拿来一试?”张鸣歧威逼利诱,用尽酷刑,未果,杀温。 孚琦被杀,清廷震惊,急命张鸣歧署广州将军。14日,又实授两广总督。张鸣歧不敢怠慢,与李准密谋,派出大批侦探,四处搜罗革命党人的蛛丝马迹;抽调部队进城,加强巡查,实行全城戒严。五羊城一片风声鹤唳。 4月27日,臂缠白布、脚着黑色胶鞋的革命党人举行起义,兵分数路攻入城内。俞培伦这位最年轻的革命者,肩挎盛炸弹的竹筐,冲在队伍的最前面。黄兴、林文带领100多人的“敢死队”攻破总督署。张鸣歧翻窗攀垣,仓惶逃入水师行台。张鸣歧惊魂未定,即命李准率部进行镇压。战斗进行的异常惨烈。林文脑部中弹牺牲。李炳辉、阮德山等英勇战死。黄兴右手断两指,仍在指挥战斗。怎奈革命党人仓促起事,敌众我寡,加之陈炯明等人不按计划行事,坐失良机,起义迅即失败。徐满凌等人边打边退入高阳里盛源米店,堆米袋掷炸弹,使清军不能近前,抗守了一夜。张鸣歧下令泼油烧街,一时间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十几位革命党人或被活活烧死,或于烟火中被击毙,或在攀墙退逃中被抓。黄兴在群众的掩护下,化装逃出广州城。林觉民等43人被捕。 在总督署衙,张鸣歧亲自为林觉民倒茶奉烟,企图用“怀柔”的方法诱使他们说出同盟会的内幕情况。林觉民开始时一言不发,后来干脆于厅堂上发表起演讲。他大谈当前国际形势,指出腐败的清廷被推翻不可避免,声泪俱下地劝说张鸣歧这些“卫道士”们要认清时局,顺应形势,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庞雄早把生死置于度外,厉声痛斥清王朝的腐败透顶,放言大清必亡,革命必胜。有的官员也为这些革命者的气节所感动,婉词劝说张鸣歧放林觉民“一马”。李准还哈腰为林觉民递送纸墨,亲自把其写的“自白书”捧到张鸣歧面前。张鸣歧叹曰:“惜哉!此人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如雪,真奇男子也!”一幕僚哈腰低语:“确是国家精华,大帅是否要成全他?”张鸣歧正襟危坐:“这种人留给革命党,岂不是为虎添翼?”于是,张鸣歧下令处决林觉民、庞雄等31名“顽冥不化”分子。 起义失败后,张鸣歧派军队在市区和郊县大肆搜捕、清剿革命党人。5月1日,张鸣歧下令,由督衙通知广仁、爱育、方便、广济等善堂出面收拾各处起义者尸体。之后,将72具烈士尸体集中于咨议局门前旷地。南海、番禹两地县令议葬于臭冈,与其他犯人尸骨同处。同盟会员潘达微闻讯后,心急如焚。因其身份还未暴露,即冒着生命危险,向社会名流、巨绅们求援。他几次哭诉于广仁善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诸义士为国捐躯,纯未国民谋幸福,彼此均为国民一分子,如此藁葬,心实难安。”善董们感其义,遂通融官衙,择沙河马路旁红花冈之地安葬烈士。潘达微以“红花”不雅为由,改名为“黄花冈”,以取黄花晚节之义。故这次起义史称“黄花冈起义”。 1910年8月葡萄牙侵略军武力强占路环岛后,又于1911年春在澳门凼仔鸡颈山东北海面浚河,并派舰只疏浚九洲洋海道,大搞所谓的“疏浚工程”,企图利用这一卑劣伎俩攫取内河外海的控制权。澳葡这一侵略行径,激起了当地民众的极大愤慨和反对。广州“堪界维持总会”上书清廷,要求政府从速派军队驻扎澳门附近,并发放枪支武装地方民团,还要求吸收“广东堪界维持会”代表参与同澳葡划界问题的谈判,张鸣歧对民众的要求给予积极支持。7月,张鸣歧派人至澳门交涉,要求葡人立即停止疏浚工程,不准他们肆意侵犯中国的领海主权。澳葡当局阳奉阴违,表面上应诺“商榷”,暗中却加大“疏浚”进度。张鸣歧一面再次照会澳督,要他们立即停止活动;一面派二十五镇参谋官黄士龙巡查澳门附近防务,并派出新军1000多人和军舰4艘驻守前山地区。8月底,葡人被迫停止疏浚工程。 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广东革命党人和民众也闻风而动。张鸣歧急令龙济光回滇、桂招募军队,力图保住广东。10月13日,江苏巡抚程德全请张鸣歧会衔,奏请“改组内阁,宣布立宪”,以挽回清廷倒覆之局面。张鸣歧以“时机尚为至”答之,实为观望形势。10月29日,广州将军风山抵穗赴任,被革命党人炸死,五羊城再次陷入风声鹤唳、一片混乱之中。同日,地方绅士在广州文澜书院召开会议,力劝张鸣歧与革命党人稍事妥协。张鸣歧急忙奏请朝廷罢免亲贵,改组内阁,还请求把在北京暗杀摄政王、军机大臣载沣未遂的革命党人汪精卫和陈景华调粤使用。张之应变之措,不合民众之要求。10月29日,广州商学各界集议受育堂,公决承认共和政体。下午,又在文澜书院讨论满汉融合。这时,书院外面树起“广东独立”的白旗,并鸣放鞭炮。各商店也张旗、宣灯,鸣放爆竹,以示拥护。两万多民众拥至督府门前,请愿独立。张鸣歧避而不见。当晚,张鸣歧闻知袁世凯统领的清军在汉阳获胜,态度又强硬起来。他命龙济光派人到大街上撕扯旗帜、标语、灯笼,巡查捕人,布告“尽法惩办,以昭炯戒”。次日,广州全城罢市。此时,各地军民蜂起,进逼广州。李准已与革命党人暗中联系,龙济光的态度也日渐暧昧。张鸣歧见军队动摇,知道大势已去,局面无法挽回。11月5日,社会各界在咨议局商讨组织新政府时,张鸣歧派代表参加,表示愿意交出政权。经绅士们商议,推举张鸣歧为临时都督,龙济光为副都督。民众代表将都督印送到督署衙门时,却怅然扑空。原来,张鸣歧不愿意附从革命,已然逃匿。11月6日,张鸣歧乘坐英国军舰,逃往香港。不久,又去日本。 四袁世凯执政后,张鸣歧回到北京,挂名为袁府顾问。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为监视西南军阀,委张为广西民政长。张鸣歧于次年到任,后改名为广西巡按使,会办广西军务。广西都督陆荣廷对这个老上司敬而远之,敷衍塞责,使张鸣歧无法干预军务。1915年7月,张鸣歧调广东任巡按使。广东都督龙济光也是大权独揽,张鸣歧只能表面配合,但二人面和心不合。袁世凯阴谋称帝,张鸣歧、龙济光积极附从杨度、孙毓筠等人,玩弄“国体投票”、上“推戴书”等把戏,劝进袁世凯“及早为帝,民之愿矣”。因“表忠”有功,袁世凯称帝后,张鸣歧被封为一等伯。“护国战争”爆发后,龙济光迫于各方压力,于1916年4月宣布广东独立。同月,在广州发生谋害护国军的“海珠事件”,张鸣歧赴广西陆荣廷处解释情况,被留作人质。5月,张鸣歧回到广州,旋因母丧离职。这时,护国军在肇庆成立军务院,代理抚军长是岑春煊。因龙军与岑军发生摩擦,龙济光以为张鸣歧出自岑之门下,堪为理想代表,便请张为说客前往。不料,张鸣歧受到岑春煊的冷落,空手而回。不久,张鸣歧辞去巡按使之一职,脱离政界。 张鸣歧离开广东后,隐居上海法租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他移居天津英租界,绣佛长斋。1928年,梁启超企图组织新政党。张鸣歧不甘寂寞,表示响应,但终因政客间矛盾重重,未能实现。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鸣歧加入大汉奸王揖唐等人组织的中华佛学会。1942年3月,又与王克敏、靳云鹏等人,被聘为日寇操纵的华北政务委员会咨议会议委员会。1945年3月,张鸣歧与王揖唐、殷汝耕等发起的“乙酉法会”,为陷入穷途末路的日本法西斯摇旗呐喊,祈祷“大东亚圣战之必胜”。8月,日本投降。9月15日,张鸣歧病逝于天津,葬于津西北一山丘上,与荒草野树为伴。 抗日英雄抗日战争时期,为国民党第一战区第一六六师四九八团二等兵。1938年4月,国民党守军与日军在豫北济源展开激战,日军两千余之众,凭城顽抗,并以一部分兵力牵制国民党守军渡河,等待时机,继续向南进犯。10日拂晓,四九八团向济源的日军发起进攻,由于工事坚固,日军负隅抵抗,激战6小时,终因寡不敌众,致陷城内。他虽身陷重围,却毫不畏惧,誓与日军血战到底,毙伤10余名日军,弹尽后被俘。日军为使其供出军情,对其严刑拷打,以致于体无完肤,皮开肉绽,但他坚决不从,大义凛然,终于英勇就义。 手工艺人张鸣歧,嘉兴人;明代嘉靖─万历年间,铜器工艺名手。与濮仲谦刻竹,江千里螺钿,时大彬紫砂壶齐名。善制铜手炉,铜质匀净。花纹工细,皆用锤炼而成,并非镶嵌焊铸,盖上花纹极细,以足踹之,不瘪。炉盖严紧,虽久用亦不松弛。尤奇者;炉中炭虽炽盛,而不过热。一时重之,称为〈张炉〉。炉下有张鸣歧制四字,或仅鸣歧二字。凡制器皆朴素大方,精巧适用,铸作精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