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翰英
释义

张翰英,宇航电子技术工程专家,卫星无线电遥测、卫星程序控制、卫星容错计算机、火箭和卫星自动检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参加了中国第一颗卫星遥测系统的设计和研制;作为分系统技术负责人,主持火箭、卫星自动检测系统研制;主持返回式卫星程序控制和卫星容错计算机研制卫星发射工作。为中国空间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个人简历

1929年5月5日 生于广东省广州市。

1945~1949年 广州岭南大学物理系毕业。

1949~1950年 广州岭南大学物理研究所研究生肄业。

1950~1956年 长春东北科学研究所,后改为东北综合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机械电机研究所任室业务秘书、助理研究员。

1956~1968年 北京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所业务秘书、助理研究员、研究室代理主任、主任。

1968~1983年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2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副所长。

1983~1993年 航天工业部第五研究院502研究所科技委主任。

1993~1996年 退休后返聘为顾问。

2000年5月25日 逝世于广州。

生平介绍

张翰英,1929年5月5日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的一个教师家庭。其父张兆驷、母康秀山,受“五四运动”新思想的影响,崇尚“科学救国”。其父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夫人的大力支持下,与学友数人创办了广州市颇为著名的广州市知用中学,以“求知致用”、“振我中华”为办学宗旨。张兆驷在教学中,积极倡导打好数理化基础,掌握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救国的思想。并以卓越的教学才能,享誉广州中学教坛。他自幼深受其父影响,对数学、物理情有独钟。

读书时期

30年代日本入侵我国,广州沦陷,其父举家随知用中学避难澳门。1939年至1945年张翰英在澳门就读于知用中学。中学期间他兴趣广泛,除了学好课程外,还与同学数人组织了业余无线电小组,通过活动,使他增长了无线电知识,增强了动手能力,从而更激发了继续求学深造的欲望,以实现科学救国的志向。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刚刚中学毕业的张翰英随父迁回广州。当年夏,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战后广州惟一开始招生的岭南大学物理系。该校学费昂贵,为当时家境不许,愁肠百结时,幸蒙同宗叔伯慷慨资助,才得以如期入校,在该校半工半读。他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倍加勤奋努力。因学习成绩优秀,常年获得奖学金,还被学校聘为兼职助教。1949年,他以该系该届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并荣获“金钥匙”学业优异奖。

工作以后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张翰英和他的同事们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满怀蓬勃的报国热情,以发愤图强、自力更生、为国争光的精神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可喜的研究成果。1962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后他又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卫星规划会议,并参与了我国人造卫星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主持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遥测系统和遥测地面站的设计。1979年后,他先后当选为中国宇航学会第一届理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技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容错计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子学会空间电子学专业委员等职。1985 年至1992年,他一直担任国防科技国家级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航天行业及电子行业两个组的评审委员。他多次立功受奖。他参加研制的东方红一号卫星。

所获奖项

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他主持研制的返回式卫星星上计算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作为技术负责人主持研制的航天CAMAC地面自动检测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部级一等奖;他主持研制的返回式卫星程控系统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还由于在返回式卫星程控系统和星上计算机的研制中的贡献两次立二等功。

主要论著

1 张翰英.超声波探伤仪试制的研究.电力电工报告会刊,1954

2 张翰英.超声波金属探伤的介绍.金属研究会刊,1955

3 张翰英.远距离测量系统的准确性问题.见:远动技术上册第4章.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4 张翰英.卫星上的遥测和遥控综述报告.见:星际航行科技资料汇编第一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

5 张翰英.远动技术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6 张翰英.远距离测量系统中应用息论的可能性.第一届远动会议,1961

7 张翰英.远动技术与信息论.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会议,1963

8 张翰英.遥测信息的压缩及其信息压缩比.第三届自动化学会远动技术会议,1964

9 张翰英.高准确度半导体化付载波鉴频器.第四届自动化学会远动技术会议,1965

10 张翰英.锁相式遥测付载波鉴频器.自动化学报,1965,3(4)

主要贡献

从1958年到1970年,他全力投入中国第一颗卫星遥测技术研究。当时这项研究在中国还是一项空白,在前无史料可查,旁无国外资料和实物可考的情况下,他率领全室同志同心协力,脚踏实地,日以继夜地工作,终于做出了几个模型。开始应用于探空火箭,后又应用于空军飞行人员的生理遥测,均取得成功。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卫星遥测技术从无到有,从少数几路逐渐发展到十几路,奠定了我国遥测技术的基础。

60年代中期,他和同事们又研究了多种卫星遥测的方案:在不同波道,以不同方式、不同体制进行技术理论和质量分析,作了全面的研究,提出了多种可能的实施方案。他主持了我国第一颗卫星遥测系统方案设计,还与有关方面共同勘测了地面接收基地,提出了接收第一颗人造卫星遥测信息的方案。他为我国第一颗卫星的遥测技术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科研秩序和科研队伍都受到了严重的干扰与冲击。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遥测技术也压缩成仅存短波部分,他的工作被限于从事地面遥测系统的设计和为技术实现研制相应的设备。除此之外,便是为各个卫星接收基地培训技术操作人员、写技术报告、操作细则及在所内开办训练班等。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他工作事无巨细,都是任劳任怨,认真、及时、圆满地完成。

所获荣誉

张翰英对当代科技发展有很敏锐的观察力,他深知中国航天技术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要缩短与他们的距离,就要密切关注先进国家航天科技发展新动向,并做到步步紧跟。他相信只要步步紧跟,就能迎头赶上。他重视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文献调查和信息搜集,注意发现新技术,特别是那些对宇航电子工程有应用前途的新技术。发现之后,在宣传的同时尽快纳入预研。例如在50年代,人们还在应用电子管时,他就重视了半导体的应用,并开展了预研。在60年代,就重视数字化技术和计算机的应用,并系统地学习了这方面的理论,在全所的科研人员中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授课。70年代为搞好卫星的星上计算机和电子设备工作,对低功耗、长寿命的电子器件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重视使用普通元器件做成可靠系统。1976年唐山地震期间,正常的工作秩序打乱了,他却在防震棚里写出综述报告《利用故障相容技术提高空间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在502所办的《国外宇航技术》杂志上发表。从此,502所开展了对以后影响深远的冗余及容错技术的研究,我国计算机应用领域中形成了容错计算机这一新的领域,并在计算机学会中也建立了容错计算机分会。

数字锁相技术,是70年代世界先进技术。70年代开始研制的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对同步的精度要求很高,通常的模拟锁相技术是难以实现的。他果断决策:地面同步控制设备中采用数字锁相技术。于是他创造了插入或丢弃脉冲的办法,实现了数字压控震荡器,由于采用了数字锁相这一先进技术,卫星地面控制精度大大提高。他不畏困难,勇于发展和推广应用新技术。他启用一些在学研究生,利用现有条件或申请少量经费开展新技术研究。例如,人工智能技术是提高自动测试功能的新技术,能自动进行判别错误,对故障进行定位,隔离故障并修复机器或自动弃掉错误数据等等。他就让研究生以卫星型号为背景进行预研,并亲自参与和指导有关的研制者开展和推动新技术的研究,促成了该项新技术的研制成功,并最终使该项高新技术应用于卫星型号中。该研究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3:4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