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赞普 |
释义 | 吐蕃王号。赞,雄强之意,普,男子。在政治制度上,松赞干布仿唐朝的官制,赞普是最高统治者。赞普之下设大相、副相各一人,总管全国政事。其下又设都护一人,主持管理属部、军事征讨等事务。设内大相、内副相、内下相各一人,主管王朝内部政事。主管王朝司法事务的官员是刑部尚书、整事大相、副整事、小整事各一人。 吐蕃十一位赞普((二)贡日贡赞(633—650) (三)芒松芒赞(650—676) (四)都松芒布吉·隆朗楚(676—704) (五)赤德祖敦(698—755) (六)赤松德赞(742—798) (七)牟尼赞普(774—798) (八)牟汝赞普(775—804) (九)赤德松赞(776—815) (十)热巴坚王(804—836) (十一)朗达玛·乌冬赞(797—841)) 简介吐蕃王号。赞,雄强之意,普,男子。在政治制度上,松赞干布仿唐朝的官制,赞普是最高统治者。赞普之下设大相、副相各一人,总管全国政事。其下又设都护一人,主持管理属部、军事征讨等事务。设内大相、内副相、内下相各一人,主管王朝内部政事。主管王朝司法事务的官员是刑部尚书、整事大相、副整事、小整事各一人。 这些官员都是父死子继,无子则由近亲承袭。担任官职的人,通常在其名字前面冠以“论”或“尚”的字样。“论”是与王室有直接亲属关系的大臣;“尚”是和王室通婚的大贵族出身的官员,原义是舅舅。由赞普及赞普以下三部分组成的统治机构,藏语称“尚论掣逋突瞿”,意思是由王室和贵族掌握着的吐蕃全部政权。赞普与群臣每年举行一次小盟,三年举行一次大盟,通过盟誓,使臣下保证世代无条件地效忠王室。吐蕃分裂后,吐蕃各部的酋长也称赞普。 吐蕃十一位赞普(一)松赞干布(617—650) 1、按《王臣记》对松赞干布的生年,系以释迦纪元来进行推算的。释迦纪元是从释迦牟尼圆寂的年代算起的。关于释迦圆寂的年代在印度则有各种不同说法,西藏史家的异说亦多,以此作为定点推算,很难准确。《王臣记》另一个定点法则是以五世达赖本人成书之年癸末,即明崇祯十六年(1643),以此年作为定点往上推九百三十二年庚戌,即唐中宗景龙四年(710),作为松赞干布的卒年,说松赞活了八十二岁,再上推八十二年,即为唐贞观三年的己丑(629)。他说这个己丑就是赞普的生年。按《唐书》说,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是在贞观十五年,若如他所说的松赞生于贞观三年的己丑,那么,这时赞普才十三,如何能与文成公主和亲?又松赞卒年说为景龙四年的庚戌(710)也不对,因为这年是金城公主入藏之年,松赞早已去世了。故《王臣记》所说的松赞的生卒年均不准确。 2、《布敦佛教史》、《红史》、《世系明鉴》、《汉藏册府》、《智者喜筵》等书均说松赞干布生于丁丑。说丁丑虽不错,但六十年一个甲子循环,具体是那一个丁丑年,又须要结合藏史中所说赞普的年岁来进行推算。按《世系明鉴》、《汉藏册府》、《智者喜筵》等书均说赞普十三岁己丑年即位,十六岁壬辰年娶尼泊尔公主,二十岁丙申年填卧塘湖,二十三岁己亥年为大招寺奠基。至于大招寺之所以修建,西藏历史书均说由于尼汉两国公主各从本土携来释迦等佛像,须立供奉之处故欲建寺。先是尼妃为建寺填湖,未成。及文成公主入藏,她带来百工技艺和丰厚的嫁妆物资才彻底解决了填湖问题,建成了大招寺。文成何时入藏,唐书记载为贞观十五年辛丑(641)。按上述赞普二十三岁己亥年(639)为大招寺奠基,到辛丑年则赞普正是二十五岁。从此上推二十五年则为隋大业十三年的丁丑年(617),可以定为赞普出生之年。依上说赞普年岁再结合《唐书》所记年代看,丙申年赞普二十岁,为唐贞观十年(63崐6),戊戌二十二岁,为贞观十二年(638),己亥二十三岁,为贞观十三年(639),辛丑二十五岁,为唐贞观十五年,可见他和文成公主结婚时,正是赞普风华正茂之年。松赞自接位后则与唐朝建立关系,故唐代的史册均有记载,如《册府元龟》说:“太宗贞观八年(633),吐蕃赞普弄赞嗣位,帝遣行人冯德遐往抚慰之。弄见德遐,大悦。闻突厥及吐谷浑皆尚公主,乃遣使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帝未之许”(《册府元龟》卷978外臣部)。贞观八年甲午(634)依上推算则赞普时年应为十九岁,而且为德遐所亲见,说此时他是入冠“继位”是符合实际的。此外《通鉴》上也载有:“贞观十四年庚子(640)吐蕃赞普遣其禄东赞献金五千两及珍玩数百,以请婚,上许以文成公主妻之”。贞观十五年“命礼部尚书江夏王道宗持节送文成公主于吐蕃。赞普大喜,见道宗,尽子婿礼”(《通鉴》卷195、196)。这又是李道宗亲眼见到的,与冯德遐所见时间相差不过七八年,故皆系实录。因此赞普的生年可以确定为丁丑年(617)了。 3、其次赞普的卒年,依《唐书》及《敦煌本历史》谓卒于庚戌,唐高宗永徽元年(652)(《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敦煌历史》15页),寿三十四岁。按《布敦佛教史》、《红史》、《世系明鉴》、《汉藏册府》、《智者喜筵》均说赞普卒于戊戌年(696),这是因为他们都承认松赞活了八十二岁,故从丁丑(617)下推八十二年,是唐武则天圣历元年戊戌(698)。但据《敦煌本历史》说此年是赤都松在位,“噶尔·禄东赞家族遭到罪谴”(该书23页)。噶尔·禄东赞在松赞干布死后,才为其孙芒松芒赞作辅政的。作相十五年,死于唐乾封二年丁卯(667),这在敦煌本历史与唐书均有记载(《敦煌本历史》15、17页)、《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上)。即在《青史》和《汉藏册府》等书亦皆记有松赞死后禄东赞为相十五年之语。同时《唐书》栽禄东赞死后又由其子钦陵弟兄当政约三十余年,至器弩弄赞时,噶尔家族才被诛除的(《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器弩弄赞死,子麦阿立,由其祖母莫卢氏在唐中宗神龙三年丁末(707)又再一次向唐室请婚,景龙三年己酉(709)金城公主入藏和亲(《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传上)。《敦煌本历史》记载金城公主入藏是在庚戌年(710)可能记载的是实际抵达藏地之年。从以上所举几件历史来看若把松赞干不布卒年推到698年的戊戌,此时距金城公主入藏不过十年,那么松赞死后尚有两代赞普在位和噶尔家族统治的四十年,又放在何时呢?这显然是不合历史实际的。因此可以证明松赞是死于650年庚戌,接着是噶尔家族专政四十年,其后则是金城公主入藏,这在汉藏两方的历史记载都是完全相符的。因此可以初步肯定松赞生于617年,死于650年,说他只活了三十四岁,也是符合历史事实,八十二岁之说不能成立。 4、至于《青史》虽然承认松赞干布死于庚戌(650),但又承认他活了八十二岁,因此只好把他的生年推八十二年到一个大甲子的己丑,则为陈宣帝太建元年(659)。那么到贞观十五年辛丑(647)他与文成公主结婚时已是古稀之年了,这显然也是于上述《唐书》中所说情况完全不合,且与西藏历史亦有矛盾。《敦煌本历史》在赞普传记中记载:孙波(苏毗)土邦是朗日松赞时兼并的。朗日和娘、韦、农等结为同谋,推翻苏毗女王的统治,娘、韦等氏将孙波(苏毗)赤邦松的政权悉数献给朗日,献了藏地,从此朗日才取得拉萨河和雅鲁藏布江广大地区的统治,奠定了吐蕃王朝的基础。他改苏毗的埃波名为彭波。此时他的属下就为他上尊号名朗日松赞。为赏有功,把土地分赐勋臣,如以墨竹领地赐予韦氏。又在墨竹甲玛之亚伦,修建明久林宫,就在此宫内才生松赞干布的。若苏毗统治尚在,松赞生于墨竹是不可能的,这也可以说明松赞是生于苏毗政权已经灭亡之后。苏毗灭于何时,据《隋书例传》记载,苏毗在“开皇六年(586)遣使朝贡,其后遂绝”。可见开皇中苏毗政权尚未被朗日所兼并。《通典》载开皇中,其主论赞索弄赞)朗日松赞的本名)都 匹播城(今琼结),已五十年。说明吐蕃未灭苏毗前尚未强大,仍居祖地亚隆。也证明松赞干布此时尚未出生,隋书中也未提过吐蕃之名。可见只有在松赞干布出世后,十三岁接王位,他内息判乱,外服四境,由于得到苏毗广大地区的物力人力支持,他方能西征羊同,东击吐谷浑,党项诸羌,扫除与唐都的隔离,使唐廷受到最大的威胁,故唐书中才出现了吐蕃的名字。所以松赞生年的丁丑不可能是隋开皇以前的丁丑和己丑(569)而是隋开皇以后的丁丑(617)。同时所有藏史均共同承认松赞干布在二十五岁时他和尼泊尔公主,文成公主共同修建大招寺。若按《青史》所说他生于陈宣帝太建元年己丑(569)松赞干布的二十五岁则应是隋开皇四年(5崐89)了,此时不但是朗日松赞在位,松赞干布还未掌权,而且拉萨还在苏毗之手,也不可能在拉萨建大招寺。再说,隋开皇四年文成公主还未出世,她又如何能参与大招寺的修建呢?更不能把觉阿释迦像从内地带到西藏。历史情况是先有觉阿佛像,后才为佛像修建觉阿庙的(大小招寺)。决不是觉阿像在唐朝还未运来时是在几十年前的隋朝就把觉阿庙先修好理。所以建大招寺的年代也可作为推算的定点。 这样看来,主张松赞干布生于隋大业十三年丁丑之说是颇为合理的。等到十三岁继位,英名大着之时,正是唐贞观之世。《旧唐书》“贞观八年(634),其赞普弃宗弄赞(松赞干布本名)始遣使朝贡。弄赞弱冠嗣位,性骁武,多英略,其邻国羊同及猪羌宾服之”(《旧唐书》卷196上,吐蕃传上)、(《册府元龟》卷?66外臣部)。上面说明松赞干布大显威名之时,是在唐贞观年代,当时他才弱冠。若他生于陈宣帝元年的己丑(569),则此时他已是七十岁的老人了。未必他年轻时无所作为,默默无闻,到老来时奋发图强吗?显然不是的,唐代使书都明明记载着他是“弱冠嗣位,多英略,临国宾服,称雄西域”。故他弱冠之年,就是唐代并非陈隋。否则为什么陈隋两代历史都无记载。《通鉴》在贞观八年条内又说:“吐蕃赞普弃宗弄赞遣使入贡,仍请婚,吐蕃在吐谷浑西南,近世浸强,蚕食他崐国,土宇广大,胜兵数十万”。这正说明吐蕃先灭苏毗到松赞时才逐渐强大的。《敦煌本历史》载朗日松赞时兼并苏毗。“及松赞干布时,父属母属公然背离,外戚象雄,奴部苏毗,于及达布、工布、娘布等又重复反叛,父朗日被毒死。王子松赞年少有为,将进毒要犯斩草除根,叛离之民复纳治下,娘、莽布支尚囊又顺服苏毗”(《敦煌本历史》赞普传记第四54页第六65—66页)。这也可证明苏毗虽早被兼并后又叛离,在父死后松赞时乃重复收抚之,而且就是在他幼年亲政时之事。该书又说:“赞普父王伦赞升遐,王子赤松赞在位之时,娘莽布支尚囊受命又重收抚苏毗诸部,归于治下”(《敦煌本历史》赞普传记第二48页)。《敦煌本历史》又说松赞接位后不久,则遇到当年为推翻苏毗曾与其父朗日结盟六人之一的韦氏。此时韦氏伊曹年事已高,并谈到当年和其父共同推翻苏毗之事(《敦煌本历史》赞普传第五)。可见灭苏毗之事,时间是过得相当的长了。故《青史》所说的生年己丑(569)是不合理的。 综上所述,关于松赞干布的生卒年代的考证,近世西藏学者根敦群佩曾根据西藏史书,敦煌出土的《吐蕃历史》,新疆出土的吐蕃时代的木简与汉族史料等作过详细的研究,于1946年写成《白史》一书,书中所说“松赞干布生于丁丑年(617),卒于庚戌年(6崐50),寿三十四岁”(《白史》青海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文系1980年印本87—88页),这是完全有根据的。也是可以信得过的。 有人惑疑松赞干布一生建树了许多辉煌事业,为什么寿命会如此短促?《白史》又载苯教书《降玛》说:“松赞王因憎恨苯教,故他只能活三十六岁”(《白史》88页)。暗示他的死是由苯教施法谋害的,总之,他是被人暗算去世的,并非老其天年,故寿命短促。西藏的史书对历代赞普的生卒年代,各有不同说法,推其原因大多是与推算甲子有关。吐蕃古代用十二生肖(十二地支)计算,如鼠年(子)、牛年(丑)等,待过十二年后又须重复从鼠牛算起,十二年一个循环,循环多了,就会弄不清楚是那一循环中的甲子。到赤热巴坚时又运用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的计年法。十天干即金、木、水、火、土五行,各分为阴阳两分,如阴金、阳金、阴木、阳木等其为十,以之来配合十二地支,则成为阳金鼠、阴金。如此每六十年循环一次,如此计算则比较准确些。但循环多了,仍会造成混乱。只有公元十一世纪时,“时轮历法”传入西藏,才开始以“绕迥”计年,则每轮流六十年一个大甲子为一绕迥。依次排列为第一绕迥,第二绕迥,这样才减少了在计年代上的错误。吐蕃十期历史以十生肖计年,所计的年份还比较准确。问题在后来配合天干上。如松赞干布生年是牛年,这是自古的传说,谁也不能反对的。只有配合了天干,如火牛,土牛就有争论了。如《布敦史》等主生于阴火牛年(丁丑)生说,《青史》等主生于阴土牛年(己丑)生说。《布敦史》等主丁丑生说。丁丑应为公元617年,(《青史》是从丁丑逆推到己丑的,应为公元569年,其间相差了四个甲子,四十八年。《王臣记》是从丁丑顺推到己丑的,为公元629年,其间相差一个小甲子,十二年。在年岁上共同承认其活了八十二岁,由于生年定点不同,各自推算的卒年也就各异了。《白史》等主张松赞干布活了三十四岁,与八十二岁说之间又相差了四个小甲子四十八年。其他赞普的生卒年代也是由于定点和甲子推算不同,故各于其生卒年产生了各种不同说法。所以对藏史的年代考证,不仅依甲子推算,还须结合历史事件的具体情况,并以同时期的其他史料如汉族历史来作对勘,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年代。 综上所述松赞干布应生于丁丑年(617),卒于庚戌年(650)寿三十四岁较为合理。 (二)贡日贡赞(633—650)《敦煌本历史》写作贡松贡赞其母为孟萨赤摩宁冬顿(该书99页)。关于他的生年《王臣记》无明文。《世系明鉴》写作辛己年。其父松赞干布在世的辛己应为唐武德三年(621),那时松赞才六岁,不可能有子。若推到下一个辛己(681),松赞早已死了,也有矛盾。据《红史》、《汉藏册府》、《智者喜筵》和本书均说他十三岁继位,十八岁时死。而死在松赞干布之前。因此以松赞逝世之年为庚戌(650)逆推十八年,则他应生于癸己年即唐贞观八年(633),时松赞已年仅十八岁,此时生子则比较合于情理。《王臣记》又说娶孟妃事是在迎娶尼汉二公主之后,在时间上又有矛盾。估计孟妃氏虽是早娶,但非正式立为王妃,可能史家是依名份地位列的先后次序的。据《遗训首卷录》载松赞共有六妃,尼婆罗公主与唐公主列名在第五位和第六位上。综上所述贡日贡赞应生于癸己(633)卒于庚戌(650)则较为合理。 (三)芒松芒赞(650—676)《敦煌本历史》作芒松伦芒赞简称赤芒伦(该书18,19页)。彼为松赞干布子孙,祖死幼年继位,故又称为本赤或赤本布(《敦煌本历史》15页)。赤,是王者名前加的敬词,“本布”意为孙子,侄子或外甥,这是古写法。当时其父死,祖松赞干布尚在,对其祖称王祖,故对他则称为王孙。今文作温布,《通典》作“乞黎跋布”即“赤本布”的对音。本书对其生卒年颇无明文。《红史》、《喜筵》均说他生于丙戌年(626),此时松赞才十一岁如何有孙。《青史》说生于戊戌年(638),此时其父才六岁亦不可能有子。由于上说生年皆不准确,故所推卒年亦各有异。惟诸家皆共同承认他寿二十七岁,他的卒年若按《敦煌本历史》记载为鼠年(676)(《敦煌本历史》18页)。从鼠年上推二十七年则其生年为戌年,正是其祖死之年永徽元年的庚戌(650)。当时其父贡松贡赞年十八岁卒,他可能是遗腹子。这与《新唐书》所载:“永徽初,死(松赞干布),遣使吊祠。无子,立其孙,幼不事,故禄东赞相其国”(《新唐书》卷216列传第141上),幼不事,即指其虽然继承王位尚系不懂事的幼儿,因为祖死时,他还不满一岁,唐书所说情况与藏史完全相吻合。那么《青史》、《智者喜筵》等书又说他十三岁继位,考察藏史记载赞普继位大多数都在十三岁,可能是当时一种制度,要十三岁时才是掌政之年。因此《青史》、《智者喜筵》等沿用了这种制度的习惯,认为他即能继位,必然是十三岁了。可是继位不等于掌政。继位只是在前王死后宣布他是合法的继承人,以防引起事端,政权仍是由其他人代为掌握,如云“禄东赞相其国”。根据上述,则他的生年是庚戌年(650)卒年为丙子(676)则较为可信。至于新唐书记载“仪风四年(679),赞普卒,其子器孥悉弄嗣位”(《旧唐书》196,列传146上)。与以上说法又相差二年,此可能是匿表迟至的原因。 总之,芒松芒赞生于庚戌年(650),卒于丙子年(676)是可以肯定的。 (四)都松芒布吉·隆朗楚(676—704)《敦煌本历史》作赤都松,唐书作器孥悉弄;即赤都松的对音。隆朗楚为其别号。《王臣记》和《世系明鉴》均说其父殒后数日生。《红史》作为生于癸酉(673),《世系明鉴》作壬子(652),《青史》作己卯(679),由于各有推算定点不同,故所说生年亦各有异。但是他们都主张他是生于其父殒之后。按芒松芒赞卒于丙子(676)可以唐书为证。《新唐书》“)。因内部争位,匿丧数年,敦煌本历史为丙子是其实际卒年。(该书18—19页)。故赤都松生于丙子(676)。有说他只活了二十九岁,有说在位二十九年,总之其卒年为甲辰(704),死在南诏(《敦煌本历史》24页)。《旧唐书》703年条:“时吐蕃南境属国泥婆罗门等皆叛,赞普自往讨之,卒于军中”(《旧唐书》卷196列传146上)。由于报丧迟至一年(705),唐书和敦煌本历史所说基本相同。总上所述赤都松是生于丙子年(676),卒于甲辰年(704),年仅二十九岁。 (五)赤德祖敦(698—755)《敦煌本历史》作赤德祖赞,唐书亦作弃隶缩赞,这是即位后的尊号,幼名杰祖茹,绰号名麦阿聪,意为胡子爷爷。并非年事已老,因面部多须,故有此外号。关于麦阿聪的生年,《红史》、《世系明鉴》、《汉藏册府》、《智者喜筵》和本书均说其生于庚辰年(680),十三岁既位,寿六十三,卒于壬午年。又说,麦阿聪为其子江察拉温娶金城公主,公主将入藏时,江察则死,公主遂和麦阿聪结婚。按金城公主入藏和亲为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册府元龟》:(景龙)“四年(710),以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帝幸始平县送之”《册府元龟》(卷490邦什部益蜀复二)。《敦煌本历史》在狗年条亦载:“庚戌(710),派婚使迎赞莫金城公主至逻此鹿宛”(该书26页)。若以景龙四年庚戌为起点进行推算,《红史》等所说麦阿德生于庚辰年(680)则应为唐高宗调露二年,此时麦阿聪年过三十,其子亦到成亲之年,这虽是可能的,但有问题。因为若按《敦煌本历史》记载杰祖茹(即麦阿聪)是生于其父殒之年的甲辰(704),《唐书》记载其父殒年为长安三年癸卯(703)(《册府元龟》卷979、外臣部)两说仅有一年之差,可见当甲辰年(7崐04)父殒之时他还年幼,并不是年过三十,更不能有成年之子?由于他年尚幼,始由祖母赤玛勒扶持继位,而此后多年仍由祖母代摄政事。这在《敦煌本历史》中就有明证。纪年史中凡记载赞普,赞普住于何地,则表示是那时政权中心人物所在之处。史中从700起则记载有祖母驻处,直到壬子年(712)唐睿宗太极元年祖母去世为止,她共当政十二年。敦煌本记载壬子年祖母去世后,杰祖茹始正式即位,受封号为赤德祖赞(《敦煌本历史》27页)。故庚辰之说不可取,因为那时他还没有出生,他是生于父殒之年,以年尚幼故由没卢氏代摄政务。唐书中就有几处记载祖母可敦之事,如遣使与唐修好,为其子孙请婚,迎娶公主等等,均是由祖母主持的(《旧唐书》卷196、列传146上)、(《新唐书》卷216、列传141上)。这充分说明当时他确处于幼年时代,尚无自主之力,连他的婚配还须由祖母主持,此时不但不会有子,更说不上为子娶妇了。若是说他真的生于庚辰年(680),到其父死之时甲辰(704),他应该是二十多岁的壮年了,可以执政,为何要由祖母代摄政务,更不须由其祖母代为聘娶。至于《敦煌本历史》说他生于父殒之年甲辰(704)也有问题。因为唐书和敦煌本历史都说金城公主是庚戌年(710)入藏和亲的,从甲辰年(704)到庚戌年(710)那时他才六七岁,如何能与公主婚配,殊于情理不合。并且在唐书中又载:“明年(长安三年703)(吐蕃)又遣使献马千匹,金二千两以求婚,则天许之”(《旧唐书》卷196列传146上)、(《通鉴》卷207页13上)。若依《敦煌本历史》甲祖茹生于甲辰(704)难道甲祖茹在还未出生前就予为之请婚了吗。更于理不合。查唐书长安四年记载:“时吐蕃南境属国泥婆罗门等皆叛,赞普(赤都松)自往讨之,卒于军中。诸子争立,久之,国人立器弩悉弄之子弃隶缩赞(赤德祖赞)为赞普,年七岁。中宗神龙元年(乙巳705),吐蕃使夹告哀,中宗为之举哀,废朝一日”(《旧唐书》卷196、列传146页)、(《新唐书》卷216列传143上)、(《通鉴》卷207页20上)。唐史中说他父死时年七岁父死时为甲辰,逆推七年则为戊戌(698),此说还较合于情理。当时吐蕃的政治形势是诸子争位,他是在没卢氏的扶持下立为王位继承者的,故由没卢氏?政,至庚戌年即金城入藏之时他已十三四岁了。故甲辰年应为其嗣位之年,而敦煌本历史说成是生年,是否因此致误,同时敦煌本历史记载这位赞普的事迹中就缺了七年(748—754)的记载。至于《巴协》、《红史》、《汉藏册府》、《世崐系明鉴》等书中均提到他为子娶妇事,由于子死,他才与公主为婚的。《红史》等是根据他生于庚辰(680)来说的。《敦煌本历史》没有记载为子娶妇之事,也不可能,因为《敦煌本》承认他是甲辰年生,(704),他在金城入藏时才六岁,那能有子。赤德祖赞确有过儿子。《敦煌本历史》兔年条“己卯(739)王子拉本驻于准,猝然去世,赞普父王冬返回蕃地”。(该书3崐4页)。“拉本”意为王孙。在丁未年(707)条也载有:“祖母及本(拉本)二人同住于勒甘采圆”(该书95页)。这个“本”指的是甲祖茹(赤德祖赞)。祖母是王祖,对他当然是称拉本(王孙敬称)。不过敦煌本己卯年(739)中提到的拉本死,这个拉本则是赤德祖赞之子,因为下面还有一句“赞普王父冬返回蕃地”。故死的必是其子,不是赞普本人,不然金城公主也是同年逝世的,《唐书》有金城公主死“吐蕃遣使来告哀”,唐朝还“为其发哀”则未闻有赞普逝世之说。敦煌本历史亦在该年条中记有“赞莫金城公主逝世”。(《敦煌本历史》34页)。可见赤祖德赞是有过儿子,但是否即江察拉温不可得知。至于赤德祖赞在何年逝2,唐书中记载为天宝十四年乙未(755),唐书“赞普乞黎苏笼腊赞(赤德祖赞)死,大臣立其子娑悉笼腊赞(赤松德赞)复为赞普”(《旧唐书》卷196、列传146上)。《青史》说亦承认麦阿聪卒年为乙未(755)。《敦煌本历史》虽未明记其卒年,但在乙未年条中记载有“以兵力捕杀谋害王父之元凶”,一语,父王当然指的是麦阿聪,他系被人毒害致死。以上证明麦阿聪卒年为乙未年(755),亦即天宝十四年。可以肯定了。至于《红史》等书中说他死于壬午这是因为从说他死寿六十三岁来进行推断的。上面还有一个问题。即敦煌本历史在卯年(739)中提出的王子拉本,这个拉本当然是赤祖德赞之子,但不是江察拉本(藏音读作拉文),因为据《红史》等书说江察拉本是在金城入藏前死的。如何能在金城已住藏三十年后与公主同时逝世。《敦煌本历史》己年(741)条记载:“祭祀赞普王子拉本及赞莫公主二人之遗体”(该书35页)。拉本和赞莫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又将二人同时祭奠?颇是个疑案。综上所说麦阿聪生于戊戌(698),卒于乙未(755),其世寿为五十八岁,这一点是可以确信无疑了。 (六)赤松德赞(742—798)关于赤松德赞生年《王臣记》说是壬午年。《红史》、《世系明鉴》、《汉藏册府》、《智者喜筵》都说是生于庚午年(730)。除《世系明鉴》说他八岁继位,其余均说是十三岁即位。虽是共同承认生年为庚午,但由于他们以前辈赞普生卒年作为定点进行推算,故说法就颇不一致。《王臣记》说生于壬午较为正确。据《敦煌本历史》马年条中亦说:“是年(壬午)赞普松德赞(赤松德赞)生于扎玛,母后赞莫卒”(该书35页)。《敦煌本历史》对其执政年岁,虽无明文,然在猴年(丙申)条中说:“赞普驻于松噶,上赞普尊号为赤松德赞,赞普亲政”(该书35、38页)。考吐蕃王制,父死子嗣,子若在襁褓,则只宣布他是王位的继承者,不是执政者,政事另有辅政之人。执政的合法年龄,大概是十三岁,此时才上尊号。《敦煌本历史》明确记载他上尊号之年为猴年(丙申)(756),虽未明说其年岁多少,然从父死于乙未年(755)逆推到其生年的壬午(742),则恰恰是十三年,故十三岁即位之说,亦可肯定了。但这个壬午具体究在何时,据《唐书》载:“天宝十四年(乙未)为赞普乞黎苏笼腊赞死,大臣立其子娑悉笼为主,复为赞普”(《旧唐书》卷196、列传146上)。乙未,为天宝十四年(755),故壬午年即为天宝元年。关于赤松德赞的卒年各史说法不一致,但共同承认他活了五十六岁。认为赤松生于庚午(730)的,下推五十六年则卒年应为丙寅(786),认为生于壬午(742)的下推五十六年则卒年应为丁丑(797)。卒于丁丑之说是比较可信的。据《唐书》载:“贞元十二年(丁丑)(798)赞普死,其子足之煎立”(《旧唐书》卷196、列传上)。足之煎即年尼赞普。综上所说赤松德赞生年基本可以肯定为壬午年,(742)十三岁继位。寿五十六岁,卒于丁丑年(798)。这里有一个问题,传说金城公主是赤松德赞的生母。《敦煌本历史》载金城公主卒于已卯(739)年,因报丧晚至《唐书》作辛巳年(741)。赤松若生于壬午年(742),则金城公主已先死,如何能生子,这也是一个问题。 (七)牟尼赞普(774—798)《王臣记》说赤松德赞有三子,长子即牟尼赞普,次子牟汝赞普,三子牟底赞普。《世系明鉴》说长子牟尼赞普,次子牟底赞普,三子塞那勒,江永·赤德松赞。《红史》说有四子长子牟赞普,次子牟赤赞普,早死,三子牟底赞普,被杀,四子赤德松赞。《智者喜筵》也说有四子,惟把长子说成是牟赤赞普,早死,次子是牟尼赞普,三子是牟底赞普,四子是赤德松赞。《布敦教法史》则只说有牟尼赞普及赤德松赞二子。可能是有四子,一子早死,故史家只记有三子事迹。牟底赞普虽曾被拥立,但在位不久,则被害,事迹亦不多,故布敦史中只记有三子。关于牟尼赞普生年《布敦史》、《红史》、《世系明鉴》、《智者喜筵》均说是其父赤松德赞三十四岁壬寅年(762)生的。此是依其父生年为庚午(730)作为定点而推算的。若据《唐书》和《敦煌本历史》所说赤松德赞生于壬午年(742),以此作为定点下推三十四年即牟尼赞普应生于唐大历九年甲寅(774)。《智者喜筵》说他二十三岁即位,从甲寅下推二十三年即为唐贞元十三年丁丑(797)。在位一年多则被杀,则其卒年应为贞元十四年戊寅(798)。此说比较合乎历史实际。《新唐书》:“(贞元)十二年...尚结赞死。明年赞普死(赤松德赞),其子足之煎立”(《新唐书》卷276吐蕃下)。明年即贞元十三年丁丑,赞普死即赤松德赞死足之煎即其子牟尼赞普,藏名举孜赞普(《红史》22页)足之煎即藏文举孜赞的对音。至于他的被害,据《世系明鉴》载:“王子因纳卜容萨为妃,为母蔡邦氏所嫉诟,蔡遂遣人杀之,殊又为小王所救,母更生反见,乃 杀王也”(《红史》38页)。(《世系明鉴》225页)。《汉藏册府》199页)。牟尼赞普生于甲寅(774),死于戊寅(798)年。 (八)牟汝赞普(775—804)按《巴协》、《红史》、《世系明鉴》、《汉藏册府》、《智者喜筵》等书均说赤松德赞第二子为牟底赞普,而《王臣记》作为牟汝赞普。夏拉康碑文亦说赤松德赞次子为牟汝赞普,可见牟底赞普与牟汝赞普本系一人。牟底赞普生在牟尼赞普生后的第二年,按牟尼赞普是生于甲寅年(774),次年则应为乙卯年(775)。兄死后继位,兄死年为戌寅(798)。《旧唐书》:“赞普以贞元十三年丁丑(797)四月卒,长子立,一岁卒,次子嗣立”(《旧唐书》卷196下吐蕃下)。贞元十三年死的赞普指的是赤松德赞长子,可能指的牟尼赞普。牟尼在位一年多,又被其母 杀。次子嗣立即指的牟底赞普。牟底后来又为那囊人所杀。《新唐书》:“(贞元)三十年(甲申)(804),赞普死,遣工部侍郎张荐吊祠,其弟嗣立,再使使者入朝”(《新唐书》卷216下吐蕃下)。贞元二十年死的赞普可能是牟底赞普了,其弟嗣立,当然指的是赤松德赞第三子赤德松赞了,总上,牟底赞普是生于乙卯年(775),立后不久便被杀了。卒年甲申年(804),时年仅二十九岁。这与唐书所说极相吻合。 (九)赤德松赞(776—815)《王臣记》把牟底赞普错为塞那勒·江永。按赤松德赞第三子塞那勒·江永,应该是赤德松赞。赤德松赞是尊号,塞那勒·江永是绰号。据《汉藏册府》载:“江永年四岁时。兄死,当继位,为试此子是否有王者气概,乃以宝冠加于其头,令升大座,观其气度尚佳,惟因珠冠过重,致颈脖稍偏,故名塞那勒·江永,意为测试颇佳的歪脖子”。此名亦见于噶琼碑文。(《智者喜筵》上册407页、《汉藏册府》210页)。《世系明鉴》称其别名为米尼赞普。(《世系明鉴》213页)。《敦煌本历史》则作为赤德松赞(该书100页)。赤德松赞生年按《智者喜筵》说他生于其兄牟底赞普生的次年,按其兄牟底赞普生于乙卯年,次年即为丙辰,故其生年为丙辰年(776)。其卒年藏史均共同承认为丁酉年(817)。汉文史料如《旧唐书》、《册府元龟》亦说:“元和十一年丙申(818)吐蕃赞普卒,新赞普可黎可足立”。两书中所说只差一年。若依汉藏两方的历史记载若把赤德松赞的卒年定为丁酉,那么,赤德松赞死后其子热巴坚(可黎可足)继位之年亦应该是丁酉年即唐元和十二年(817)了。可是唐蕃和盟碑文上署唐长庆元年为彝泰七年,彝泰是热巴坚的年号。其继位建元即彝泰元年应是唐元和十年的乙未(815)。比丁酉又早三年,是否他在其父未死时继的位?但史书中均说“赤德松赞卒,子可黎可足立”。可见其父死的实际之年代应为乙未,他是乙未年生的,汉史认为丁酉可能是中间匿丧或迟报的原故。卒年应为乙未(815)年。 (十)热巴坚王(804—836)热巴坚王或称安达·热巴坚。安达意为邦主或邦君。热巴坚,意为长发辫人,此为别号,其尊号为赤德祖赞。唐书作可黎可足即“赤祖”二字的对音。唐蕃会盟文中使用的年号为彝泰,故唐书中也称他为彝泰赞普。关于他的生卒年,《红史》、《世系明鉴》、《汉藏册府》、《智者喜筵》都共同承认为是丙戌年(806),卒于辛酉年(841),寿三十六岁。诸史又均承认热巴坚为赤德松赞之子。《世系明鉴》说他十二岁时父死继位。其父死于唐宪宗元和十年乙未(815),是年即其父死之年,在上推十二年,故其生年应为唐德宗贞元二年甲申(804),《王臣记》说生于丙戌年(806)可能非是。穆宗长庆元年刘元鼎使吐蕃,“元鼎既见赞普,年可十七八,号可黎可足”。(《册府元龟》卷981,外臣部)此与唐代史书中所说情况极相吻合。其卒年藏史共同认为是辛酉年(841)。按《青史》说“热巴坚辛丑年(821)与唐会盟于长安,壬寅年(822),盟于拉萨,立会盟碑于大招寺前。从壬寅起过十五年丙辰(836),热巴坚卒。又从同年起至辛酉(841)朗达玛在位,大灭佛教(《青史》上册99页)。故热巴坚卒年应为丙辰年而非辛酉。《新唐书》大和五年条中说“赞普立凡三十年,病不事,委任大臣,故不能抗中国,边候宴然,死,以弟达磨嗣”。下面又叙到“会昌二年,赞普死,论赞热等来告丧,天子命将作监李 吊祠,无子,以妃 兄尚延力子?离胡为赞普”这里说的死了两位赞普,很显然上面开成中说的赞普死,指的是赤热巴坚,会昌二年赞普死,指的是朗达玛(《新唐书》卷216下吐蕃下)。《通鉴》“开成三年戊五(838),是岁,吐蕃彝泰赞普卒,弟达磨立”(《通鉴》卷246页下)。通鉴所说比上说丙辰(836)仅迟两年,可能是匿丧迟报的原故。或未报过丧,因为热巴坚被杀,为子争夺王位,吐蕃当时正处于内乱之中,等朗达磨立,时局稳定后,才听到传说。总之。赤热巴生于甲申年(804),卒于丙辰年(836),终年三十二岁,这是比较可信的。他在位时,大兴佛教,藏史遂称他和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共为大宏佛法的法王祖孙三代。 (十一)朗达玛·乌冬赞(797—841)达玛是其本名,吐蕃一般王者名前加敬词“赤”字,达玛名前名“朗”意为牛,此属贬词。乌冬赞是他的尊号(《敦煌本历史》100页)。《王臣记》未说其生卒年代,多数藏史都说他牛年生,达玛为热巴坚之兄,热巴坚生于甲申(804)这个牛年,应是甲申上的丁丑年(火牛)(797)较为合理,其卒年《世系明鉴》等书为甲寅年(834),他反而死在热巴坚之前,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青史》说“丙辰年(836)热巴坚卒,朗达玛嗣位。从同年至辛酉(841),五年之中,大灭佛教。辛酉朗达玛卒,此年则为佛教灭亡之年”(《青史》99页)。《青史》所说达玛继位之年和其卒年,与汉文史料颇相合。《通鉴》开成三年戊午(838)“是岁吐蕃彝泰赞普卒,弟达磨立”。会昌二年壬戌(842)“吐蕃遣其臣论普热来告达磨赞普之丧”(《通鉴》卷246)。《通鉴》所说与《青史》之说相差仅一二年,可能由于相距遥远消息迟至的原因。故达玛的生年为丁丑(797),卒年应为辛酉年(841)。 吐蕃王朝世系表第一代:松赞干布(唐书作弃宗弄赞或弃苏农)(617—650)(629年即位641尚文成公主,646年唐平辽东上表称臣祝贺,649年唐授附马都尉·西海郡王) 第二代:贡日贡赞(633—650)。 第三代:芒松芒赞(别名赤本布,唐书通典作乞黎跋布(650—676)(唐书:松赞干布死,继位,禄东赞相之)。 第四代:都松芒布吉(别名赤都松,唐书作器弩悉弄)(676—704)(唐书:父死嗣位,钦陵擅政)。 第五代:赤德祖敦(别名麦阿聪或作杰祖茹。通考作乞黎苏笼腊赞。唐书作弃隶缩赞)(698—755)(唐书:父死继位,祖没禄氏辅政,710年尚金城公主)。 第六代:赤松德赞(唐书作娑悉笼腊赞)(742—798)(756继位,762年始抑苯兴佛,建桑耶寺)。 第七代:牟尼赞普(别名举孜赞普,唐书作足之煎)(774—798)(797接位一年后被杀)。 第八代:牟汝赞普(牟底赞普)(775—804)。 第九代:赤德松赞(别名塞那勒江永或作丁赤杰布)(776—815)。 第十代:赤祖德赞(别名赤热巴坚,唐书作可黎可足)(804—836)(唐书作821遣使乞盟,会盟长安,822年接见唐会盟使刘元鼎于墨竹)。 第十一代:朗达玛(别名乌冬赞)(797—84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