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云龙茶馆 |
释义 | 《云龙茶馆》是徐州广播电视台全力打造的具有徐州地域风情的百集电视栏目剧,它以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鲜活故事为创作素材,以电视系列剧的形式和轻喜剧的风格,展现丰富多彩的时代生活,展示徐州老百姓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 中文名:云龙茶馆 出品公司:徐州广播电视台 制片地区:大陆 主演:云龙 集数:100 类型:喜剧 上映时间:2009年 栏目简介看身边人的真人真事,说老街坊的真情话题,演百家姓的真实传奇。百集电视栏目剧《云龙茶馆》是徐州广播电视台即将开办的一档电视栏目。剧中内容是以发生在徐州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和事件为基本线索和素材,以电视剧的形式来演绎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讲述真实的人生体验。每集将以风趣诙谐的语言、轻松幽默的表演以及最贴近本地百姓需求的系列连续剧形式,为您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共同体味不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播出时间首播:周六、周日 22:10 复播周日、周一 07:20 节目定位《云龙茶馆》自2009年初开播之后,定位明确,坚持栏目剧的正确创作方向,紧紧抓住栏目剧地域性、参与性、互动性等节目特点,调动广大市民参与节目演出的积极性,迅速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的节目影响力;注重媒体责任、品牌建设,防范低俗化,在源头上严把剧本关,优先注重阳光、健康的题材,走轻喜剧风格,是与时代发展同步、与社会和谐同音的,不打擦边球,涉及暴力、黄赌毒、婚外情、包二奶或者社会阴暗面等的剧本,绝对不采用;低成本不代表低质量,群众演员演出但作品不业余,主创人员拍摄精良、制作精心,坚持做最好的作品;加大反映现实生活的原创力度。 节目基调《云龙茶馆》栏目剧的基调是平凡人物的百位人生和传奇故事。剧中内容是以发生在徐州老百姓身边的故事和事件为基本线索和素材,以电视剧的形式来演绎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咸,讲述真实的人生体验。每集将以系列连续剧形式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用最贴近百姓的视觉语言,打动观众。 节目特色栏目剧的开篇,以《云龙茶馆》命名,既通俗易懂,又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和地域内涵。云龙,是受众联想到云龙山、云龙湖、云龙公园等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刘邦、苏轼、毛泽东等古今政治,文化名人;云龙,是文化和自然景观的复合体,具有鲜明的徐海地区人文特色。茶馆,在中国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老舍先生曾说过:“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馆作为社会的缩影,以其休闲,娱乐的主要功能,承载着百态的芸芸众生,折射出社会发展演变的轨迹。 观看《云龙茶馆》,可以悟出电视栏目剧的诸多特色。 1、内容上的平民化栏目剧表现的题材是社情民意,百姓生活,具有草根性。凡人小事,杯水风波,家长里短,街头巷议尽纳其中,又有时代性。百姓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从善老医保到股票基金,从个人纠葛到年节团聚,从红尘男女到人情世态,从家庭琐事到伦理道德...无不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百姓生活场景和人物的逼真记录,拉近了电视与受众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一种强烈的期待心理和观看欲望,避免了观众在冗长电视连续剧中内心焦虑的等待和审美疲劳;在不经意中,受众对栏目剧产生一种亲切之感。如《云龙茶馆》中的《过年》,描写了春节之际,围绕着年夜饭在何处吃的问题,家庭的成员间出现了针锋相对的意见:认为在家中吃年夜饭者说,可以及时看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认为在酒店吃年夜饭者说,可以减轻家人做饭的劳累。两种观点交锋,互不相让,各具其理;故事单纯,矛盾集中,结构紧凑,语句通俗,实景拍摄,画面清晰,在和谐,欢乐的浓浓年味中,表现了人物的不同性格,在其乐融融的喜庆氛围中揭示了人文关怀背景下的人性光辉。 2、形式上的生活化栏目剧既不同于追求声光刺激的影视剧,也不同于悬念丛生的连续剧,更不同于注重人物对白的情景剧;虽与题材广泛,情节凝练,人物集中,短小精干的电视短剧相近,其最大的区别在于:栏目剧是以百姓喜闻乐见的生活化的艺术形式,群众亲自参与表演,以纪实手法逼真地表现生活中正在或即将发生的传奇故事,来满足受众看故事,听故事的心理。为此,一些学者认为,栏目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视节目形态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的对国外的全面克隆发展到引进与自主创新并重的新的历史阶段。”也就是说,电视是舶来品,电视剧(连续剧和系列剧)也是舶来品,而电视栏目剧则是中国电视人自主创新的电视节目形态。电视传媒需要受众的沟通,交流和互动,栏目剧更需要百姓的参与和互动;这种参与与互动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不应只是剧中的串联人物或讲述人,同时也可以扮饰剧中的其他角色,如在《过年》中徐州广播电视台一级播音员李传明先生不仅以串联人物出现,还扮演了一位讲徐州方言的角色,实实在在地过了一把演员瘾;另一个层面,更为重要的是观众的介入,受众是电视的主体。受众直接参与剧本的创作和表演,并在栏目中担当重要男女主要人物。普通百姓以业余演员的身份上电视,成为电视剧中的明星,这种体验感和新鲜感,扩大了群众参与电视创作的空间,进一步增强了电视与老百姓的交流与互动,提高了栏目剧的收视率。所以,栏目剧最大的亮点有二;一是群众观看乡情----演绎百姓自己的人生故事和邻里的生活百态:二是群众听乡音----幽默,风趣的方言,土语,俚语和带有浓郁乡土色彩的地方戏曲,民间小吃,杂耍曲艺等。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徐州梆子,江苏柳琴戏,徐州琴书等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体现徐海儿女无穷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持着与群众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的鲜活的音符,已经成为《云龙茶馆》的首要声音之素。 3、审美的大众化当前中国审美文化的突出特征,体现为体制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三元并存的结构形态;大众文化是伴随着现代工业化的进程,依托现代的科学技术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其基本品质表现为娱乐性和商业性;追求平凡,平淡,平常的美。电视是大众文化的产物,电视的迅猛发展又推动了大众文化的繁荣;因此,市俗化,平民化构成了电视剧创作的主流。电视栏目剧是一种“大众文化之本”,应足于对世俗生活和情感的反映,借助于群众的喜闻乐见的模式化和程式化的形式,来满足最大最多平民百姓的审美需求,即靠世俗化的生动故事吸引人,靠平凡人物的性格打动人,靠具有普遍意义的丰厚内涵启迪人;通过这些俗人俗事,世情世理,表现发生在日常环境里的实实在在的生活和真真切切的感情;而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惊天动地的壮举,气冲云霄的英雄,冗长枯燥的说教。栏目剧所展现的是:当百姓在复杂多变,不可捉摸的现实面前感到无可适从时,越来越感到自身的重要性,感到对娱乐,宣泄的本能需要,为了满足这种展现自我的娱乐,休闲的本能要求,平民就成了剧中的主角。如《过年》以纪实的手法,平视的角度描述了家庭的喜怒哀乐和世俗人情,实为徐州都市平民生活的自然凝结和传统文化的长年积淀,闪烁着民族文化与现代意识,传统美德与时尚情感相互碰撞的火花。 成功因素1、形式上的新颖栏目剧,是新兴的一种电视艺术形式,虽然在其它电视台已有先例,但在徐州尚属首创。徐州广播电视台在汲取别人长处的同时,丰富着自己的创新意识。它有别于一般的电视连续剧,虽然有人物,但不是表现人物的整个人生命运,而只是截取徐家生活的片段;虽然有情节,但并不是在广阔的历史和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展开,也并不那么曲折坎坷,情节前后的联结也不是特别的严密;虽然也有冲突,矛盾,但并不特别典型,它有自己的看点和亮点,让现实生活取代舞台上的喜剧冲突。它也有别于新闻通讯,它比新闻通讯更强调艺术性,更注重文学内涵,它不强调时效性,却有艺术的真实性,它也不是专题片,它内容广泛,人物众多,语言富有个性化,形象具有立体性。在四大文学样式中它类似于散文,是电视艺术中的轻骑兵,恰恰因为这“四不像”,才让人们耳目为之一新,也才有自己的生命力。 2、内容上的亲近《云龙茶馆》既有表现历史的风云变换,也有反映国家大事的内涵,她不是承袭名著,而是以普通百姓为主角,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为内容,围绕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步步展开现实生活中的百姓生活真实与生存状态,演绎他们的喜怒哀乐。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由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组成,所以群众看了倍感亲切。《云龙茶馆》用电视艺术的形态和情景再现,巧妙而真实地再现了徐州百姓的生活,讲述了原汁原味的彭城大地上的风土人情。通过它,我们看到了生活的五彩缤纷、体味到了生活的酸甜苦辣,这种朴素、实在、真切的平民化风格,使受众带着体验式的心理去收看、去品味、而更难能可贵的是栏目剧的编导们,并不满足于仅仅展示徐州百姓生活,而是在突出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剧情化处理,让观众于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该剧对生活的思考,不但满足了观众的收视需求,使之对自身生活有所帮助和启发,使该剧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延伸和拓展,很自然地符合“主题大于内容”的文艺创作要求。 3、其他因素其实《云龙茶馆》的成功之处远不止这些,还有许多其它因素。如该栏目剧从策划、编剧、导演到演员以及灯光、摄影、录音、化妆等所有工作人员,无一例外都是我们徐州自家人,这既是徐州文学艺术水平的一次测试,又是还艺术于群众的一个有力举措。我们平时总是说为百姓办实事,但这实事除了住房、教育、医疗、衣食等这些物质利益之外,还有一个极易被人们所忽略的方面,那就是让群众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让群众的心灵滋润起来、让群众的情绪快乐起来、让群众的品德高尚起来。这既不是虚假的,更不是软弱的方面,而是实实在在的事情。而要做好这些实事,除了作家、艺术家多出好作品外,还要把艺术归还给群众。艺术本来就产生于群众之间,现在让群众参与艺术活动,去掌握艺术、享受艺术,在艺术中得到满足、快乐及幸福,这本身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同享成功的喜悦、经历创作的艰辛。《云龙茶馆》的出演人员全是普通百姓,他们熟悉生活、热爱文艺、勤奋敬业、表演认真、朴实、自然,更容易引起观众的认同,从而增强了节目的真实感和贴近性。《云龙茶馆》在语言上也有所创新,特别是主持人兼用普通话和徐州方言,取得了很好的喜剧效果,配以男主持的沉稳庄重,女主持人的轻灵活泼。剧中人的徐州方言营造了自然,亲切,融洽的沟通氛围,拉近了节目和观众的距离,形成了浓郁的徐州地方特色。 获奖日前,全国第四届栏目剧评优年会在福州召开,徐州广播电视台《云龙茶馆》栏目选送的作品荣获全国栏目剧评优三等奖,《云龙茶馆》栏目制片人夏志刚同时被本届年会评为十佳制片人,并作为地市台代表在会议上作交流发言,介绍《云龙茶馆》成立一年来的运作情况。这是江苏光线传媒在今年成功的向其他城市台销售出《云龙茶馆》栏目剧之后的又一佳绩。 近几年来栏目剧这种中国原创的节目形式在全国的发展势头强劲,开办栏目剧的各级电视台由2008年的80多家增加到了目前的117家,栏目剧也受到了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本届年会的参评获奖作品大都体现了与时代脉搏同步的主流价值观,以及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原则。在选题上百花齐放,制作水准比往届有了很大的提高。《云龙茶馆》以每期仅有2000元的制作成本,与其他台动辄上万甚至五、六万的成本相比,能够在全国几百件作品中获得三等奖,尤为难能可贵。《云龙茶馆》自2009年初开播之后,定位明确,坚持栏目剧的正确创作方向,紧紧抓住栏目剧地域性、参与性、互动性等节目特点,调动广大市民参与节目演出的积极性,迅速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的节目影响力;注重媒体责任、品牌建设,防范低俗化,在源头上严把剧本关,优先注重阳光、健康的题材,走轻喜剧风格,是与时代发展同步、与社会和谐同音的,不打擦边球,涉及暴力、黄赌毒、婚外情、包二奶或者社会阴暗面等的剧本,绝对不采用;低成本不代表低质量,群众演员演出但作品不业余,主创人员拍摄精良、制作精心,坚持做最好的作品;加大反映现实生活的原创力度,如组织创作“讲文明、树新风、除陋习”系列剧,等等。这些栏目运作经验得到了栏目剧委员会的好评。 进入2010年,《云龙茶馆》栏目将参照南方台、湖南经视、浙江电视台等实现创收的经验,加大植入式广告、行业剧等新产品样式的开发,运用新的生产和运营机制,在节目品质提升的同时,将栏目剧的产业化向纵深拓展。据悉,为了感谢徐州市民对《云龙茶馆》栏目的支持,4月初,《云龙茶馆》举办2009年度栏目剧评选及颁奖典礼,为评选出的市民演员颁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