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约瑟夫·毕苏斯基
释义

约泽夫·克莱门斯·毕苏斯基(波兰语:Józef Klemens Pi?sudski,1867年12月5日—1935年5月12日)是波兰国家元首(1918年—1922年),“第一元帅”(1920年起)军事家,政治家和作家及被大部分波兰人接受和爱戴的民族英雄(1926年—1935年),以及波兰第二共和国的领袖。

中文名:约瑟夫·克莱门斯·毕苏斯基

外文名:Józef Klemens Pi?sudski

国籍:波兰

出生地:俄罗斯帝国立陶宛祖武夫

出生日期:1867年12月5日

逝世日期:1935年5月12日

职业:政治家,军事家,作家

信仰:罗马天主教,信义宗

主要成就:当选波兰总统波兰“第一元帅”

简介

毕苏斯基(1867~1935)

波兰军事独裁者。1867年12月5日生于维尔诺城,1935年5月12日卒于华沙。

1887 年被指控策划谋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而被捕,流放到东西伯利亚,1892年回国,参加波兰社会党,并成为该党领袖。

1894年,创办该党的机关刊物《工人》。1906年,波兰社会党发生分裂,成为该党右派波兰社会党革命派领袖。1908年脱离社会党。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组织波兰兵团对俄国作战。1917年因拒绝宣誓效忠德奥,被囚于德国马格德堡监狱。

波兰第二共和国(1918~1939)建立后,成为国家元首(1918~1922)。1919年,发动对苏俄战争,被授予元帅称号。1923~1926年,因国家民主党在议会中取得胜利而暂时退出政界。

1926年5月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合法政府,成为军事独裁者(1926~1935),打着“整顿社会政治制度”的旗号,在政府和军队中清洗异己,修改宪法,破坏议会制度。1934年与A.希特勒签订《德波互不侵犯条约》。1935年,制定并实施反民主宪法。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起,他成为了波兰政治中的一支主要力量,和欧洲政局的一位重要人物。他被认为是让波兰在123年(是为瓜分波兰时期)后,于1918年重返自由的功臣。但是,毕苏斯基未能将其家乡——立陶宛的大部分地区与新生的波兰合并。

在他的政治生涯前期,毕苏斯基是波兰社会党的领导人。但最后,他组建了波兰军团,而波兰的独立也是由军队争取的。1914年,他预感到,欧洲将会爆发一场战争,俄罗斯帝国会被中央国(即一战中的同盟国)击败,而中央国又会被西方势力所击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和他的军团站在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一边,以确保击败俄罗斯。在1917年,俄罗斯在战争中局势危急的时候,他又不再支持中央国。

自1918年11月波兰重返独立起到1922年,毕苏斯基一直是波兰的“国家元首”。从1919年至1921年,他在波苏战争中统领波兰军队。在1923年,以国家民主党为主的反对派控制波兰政府时,他淡出政坛。三年后,在1926年5月的政变中,他又回到了权力中心,成为波兰“事实上的”独裁者。自此,到他于1935年逝世这一段时间内,他在军队和外交事务有主要关系。毕苏斯基通过两种互补的策略,让波兰更为安定(但他对此的热情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一是促使俄罗斯帝国与后来的苏联民族分裂的“普罗米修斯计划”;二是构建由波兰和其邻国构成的“海间联邦”。虽然他的不少政策还留有争议,毕苏斯基的想法得到了他的同胞很高评价,并一直用到他死后至少30年。

生平

约泽夫·毕苏斯基生于1867年12月5日,出生地在扎拉瓦斯(波兰语:Zu?ów,立陶宛语:Zalavas)的家族庄园,这个地方那时属于俄罗斯帝国,现在则属于什文乔尼斯自治区(立陶宛语:?ven?ionys)。这个地方在18世纪,波兰立陶宛联邦被普奥俄三大帝国瓜分前,属于联邦两大主体之一的立陶宛。

青年时期曾参与谋划刺杀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行动而被捕,流放到西伯利亚。后加入波兰社会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俄罗斯作战,但被德国囚禁。1918年,波兰成功独立并建立共和国,他成为总统至1922年并对苏联作战。1922年他被解职。1926年,他发动军事政变,自任总理,实行残酷的独裁统治,逮捕议会中反对他的议员,宣传法西斯主义。(1926年6月13日,约瑟夫-毕苏斯基元帅独揽波兰大权。总统与内阁已接受苏斯基的条件,同意任命他为军队的终身司令官,他的地位不受政府变动的影响,不受内阁和议会限制。 毕苏斯基仅在1个月前才开始夺取政权,他最初率军将农民党领袖文岑蒂-维托斯驱逐下台。毕苏斯基在同激进党派的报刊、新闻记者的几次会见中曾指控维托斯政府如何腐败,其中包括受贿以及滥用政府资金。维托斯命令将刊登这些内容的报纸全部没收,因而激怒了激进派。当武装警察袭击毕苏斯基住宅时,忠于毕苏斯基的部队举行暴动并进逼华沙。维托斯于5月14日被迫辞职)他积极和纳粹德国的元首希特勒合作,签定互不侵犯条约。他于1935年逝世,4年后波兰被德国占领。波兰华沙有一座广场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是20世纪波兰最了不起的军事统帅,也是一位敢于挑战大国的小国牛人。他出身贵族,早年参与创建波兰社会党,他对波兰挚爱情深,对俄国怀有刻骨仇恨,竭力反抗沙俄的统治,曾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指挥波兰军团同奥军一起对俄军作战。战后他于1918年宣布波兰独立,担任国家元首和陆军总参谋长。他梦想建立一个包括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在内的由波兰领导的联邦国家,于是趁苏俄内战之际,出兵乌克兰和立陶宛。1920年他攻占了乌克兰首府基辅,但很快就被苏联红军逐走。苏联红军乘胜进军,打算直接灭掉波兰,毕苏斯基指挥波兰军队利用苏军弱点以少胜多,在华沙战役中大破苏军,赫赫有名的苏军骄傲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成了他的手下败将!他也因此声誉鹊起,成为名震欧洲的风云牛人。1926年他发动军事政变,担任国防部长,成为波兰实际上的独裁者,1934年与希特勒签订了《德波互不侵犯条约》。1935年在华沙去世。他是波兰历史上一位能力超凡、手腕灵活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他重创苏军的业绩使一贯备受俄国欺压的波兰恢复了自尊和自信。不知这位小国强人如果活到二战爆发,又会如何面对希特勒的挑衅呢?

1994年,《选举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基于毕苏斯基文件的文章声称,波兰司令部对军官们下令不抓一个活的红军俘虏,要把那些在押的、受伤的等等统统杀掉。对此,波兰当局没有发表一点评论。

波兰司令部惨无人道的命令招致一些波兰军官的抗议。波军联合参谋部的一名少校I.Matushevsky在1922年2月报告毕苏斯基:“……图措拉集中营被囚犯称为死亡营,在那里有整整22000被杀害……” 波兰、俄国、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史料证明存在着四个这样的营地。但是,奥斯维辛--马伊达内克--卡廷的先驱正是这最骇人听闻的两个死亡集中营:在Stashalkovo和Tuchola。

根据最新的波兰、俄国、德国和立陶宛史学家研究,12-13万苏维埃战俘于1919-1921年间被关押在波兰,其中的65000到70000回到了俄国,超过6000人成为了白卫军(在波兰、德国、罗马尼亚和波罗的海国家),2000人成为波兰居民并加入国籍。所以,总共有超过45000人在死亡营里化作累累白骨。

波兰的领导人和媒体总是喋喋不休地提醒俄国对卡廷大屠杀所应负的道德责任。“卡廷”正是华沙对莫斯科施压所用的王牌,尤其是当俄波关系处于低谷的时候。

此外,一些波兰政客孜孜不倦地宣称,卡廷和其他一些类似事件(在1939-1940年间迫使波兰人从波罗的海国家和原来的东波兰向乌拉尔山、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移民)是一种针对波兰人民的种族灭绝行为。这对于俄国的国际形象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多亏了波兰政治分析人士的支持,乌克兰也开始试图依样画葫芦,将目光聚焦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饥荒。但是,华沙并不想铭记那些在1919-1921年间死于波兰集中营的成千上万的俄军战俘。出于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苏联也不想唤起对这场悲剧的记忆,至于波兰甚至连自我辩白都免去了,更别提什么道歉了。

不过,在1951年,斯大林和后来的波兰领导人贝鲁特签署了一份文件,预计不晚于1953年在Tuchola(卢布林附近)——20世纪20年代最大的几个关押苏军战俘的集中营之一就坐落与此——树立一座纪念碑。为完成这项工程,活动于20世纪20年代的特别委员会的文献资料以及绥拉菲摩维支(他是一位亲历了这些事件的作家、历史学家、和记者)的文章被发掘出来。

一份死者名单,附带着绥拉菲摩维支的社论,原定在1941年发表以纪念结束俄波战争的里加条约签订20周年。但是,到了1941年3月(20周年纪念日)他们已不可能完成这些,而是完全地考虑对波兰抗德斗争的支持。在四月,希特勒攻占了巴尔干半岛,二战打断了他们的工作。始建于1952年的Tuchola纪念碑则是在1953年3月7日就停工了,与斯大林的逝世只隔了两天。

在协约国的政治经济援助下,毕苏斯基和波兰(它的独立已为俄国临时政府于1917年所承认)的领导人们对原波兰-立陶宛共同体的故土提出主权要求。也就是说,波兰向莫斯科提出了一条新的国界线,完全循着17世纪的旧貌,从斯摩棱斯克到基辅到维捷布斯克直到大卢基。

波兰于1918年秋独立建政伊始就迫不及待地决定发表声明,索要立陶宛维尔纽斯地区、白俄罗斯和半个乌克兰。最后一个几乎在1920年秋成为现实。但是,一个波兰国家领导人梦寐以求的“从海到波澜壮阔的海”(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波兰并没有实现。

华沙希望苏维埃俄国可以与毕苏茨基进行谈判,以防止可能出现的波兰--白卫军联盟。这个如意算盘在1919年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当时毕苏茨基拒绝了对南方战线上屡战屡败的邓尼金军队的支持。邓尼金在他后来的回忆录中写道,毕苏斯基从他们身上窃取了胜利果实。此外,毕苏斯基还把他的这一决定告知了列宁、托洛茨基和斯大林(见《毕苏斯基:传说与真相》,华沙,1987)。

但是,波兰在协约国和梵蒂冈支持下的向东扩张并没有就此打住。苏俄也并不打算改变其在东欧进行一场革命战争的意图(至少在新经济政策开始以前)。这就是1920年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据列宁的传记(莫斯科,1977-1978),《列宁:战争信件》分册(莫斯科,1956)和波兰的包括了社会主义时期出版物(例如A.Leivand,Polska Partia Sotsialistytszna vobets voiny polsko-radzietskiej,1919-1921. - 华沙,1964)在内的史料,联共(布)中央委员会的领袖们计划在波兰实行快速苏维埃化并建立布尔什维克的统治。在1920年7月,列宁要求“大力加强对波兰的施压”。

那场战争的结果被载入史册。在1920年夏,国际联盟尝试进行调停,并给冲突双方以一条“种族边界”。这条边界被冠以划定它的英国政治家的名字:“寇松线”,它位于现在的白波、乌波边界以西。但是,红军在华沙战役中的完败让波兰人可以提出向东移动边界的要求。1921年3月18日缔结的里加条约让波兰获得了西白俄罗斯和四分之一个乌克兰。

作为这场战争的牺牲品,在苏俄战俘和移民身上发生了什么呢?根据俄国历史学家I.Sukhov的数据,苏俄人民国防委员会报告了14万战场之外的失踪、伤病和死亡。而被关押的苏维埃俄国、苏维埃乌克兰和苏维埃白俄罗斯公民的数目为66000,被拘留的数目则为50000。根据俄国和白俄罗斯1920年-1922年间的移民来源数据(包括俄罗斯第三军和白俄罗斯人民志愿军司令部的报告),当时在波兰有超过73000名苏军战俘。

问题初步暴露于1918年11月,时任波兰外交部长的L.Vasilevskiy针对莫斯科可能对波兰代表团进行的扣留(这决不可能发生!),正式警告莫斯科,华沙将对在波兰的俄国公民采取一定的措施。到了1919年春,几乎所有的苏俄大使馆被遣返人员,以Veselovsky为首,都在华沙被杀害(见“Tribune Communistichna”,1920年2月9日;1921年5月22日,莫斯科)

以外交人民委员Manuylskiy为首的俄罗斯-乌克兰代表团试图寻找在1921-1923年间被关押的战俘和被关押者的命运,代表团的最终正式报告指明“波兰政府把他们当作奴隶一样看待……在一些集中营里,被关押者在死亡威胁下被强迫搬运他们自己的粪便而不是马粪,刑罚……是北非式的严酷。因为波兰代表团的破坏,谈判毫无进展”(见,例如苏俄人民外交委员会全权外交代表1922年8月10日在华沙的调查)

《真理报》和《消息报》的华沙前线特别通讯员亚历山大·绥拉菲摩维支也报道了对红军战俘所施加的灭绝人性的刑罚:“对俄国战俘的酷刑和侮辱令施暴的波军士兵都感到不寒而栗,但是,军官们异口同声‘消灭赤狗!消灭俄国侵略者!’。俄国统帅部试图让华沙人道对待战俘和当地居民,未果。我国尝试向国际联盟和波兰的邻国呼吁以改善境况,未果---因为白色波兰的阻挠。”

上述代表团在1922年下半年改组为一个特别委员会。但是,它的工作被托洛茨基、图哈切夫斯基和加马尔尼克领导的“进攻”华沙所妨碍。这些制订苏俄军令的领袖们对于遣返波兰战俘表现得兴趣索然。甚至普通的红军战士都知道这些,而那些后来成功逃到德国和立陶宛的士兵把这些说了出来。

在红十字会、绥拉菲摩维支、共产国际和波兰共产党的协助下,这个委员会最终得以完成一份名单,仍被波兰关押、已被杀害抑或是在行动中失踪的官兵中有80%都赫然在列。他们曾计划将这份名单出版或者至少递交给波兰方面。但是,最终决定将其封存在苏维埃档案馆。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大公和弗拉基米尔·基里洛维奇,孀居的太后玛利亚·费多罗夫娜,邓尼金将军和安东尼大主教(后来的海外俄罗斯正教会头目)试图说服华沙至少能把死亡的战俘以基督教的方式文明埋葬。但是,他们的呼吁被华沙无视了。

后代

共产党政权倒台后,毕苏斯基元帅的两个女儿都在1990年回到波兰。娅德维加·毕苏斯卡的女儿约安娜·亚拉切夫斯卡在1979年回到波兰。她在那里与政治犯,团结工会活动家亚努什·奥内什凯维奇结婚。两人都积极参与1979年至1989年间波兰人的反共斗争

荣誉

波兰

白鹰勋章(1921年)

英勇战斗勋章,第一级、二级、四级、五级

带剑独立勋章(1930年11月6日)

波兰光复勋章,第一级和第二级

勇敢十字勋章(四次)

金色荣誉十字勋章(四次,包括在1931年获得的那枚)

立陶宛中部军队荣誉勋章

西里西亚绶带荣誉勇气勋章

标记军官“伞”(1912年)

“忠诚服务”徽章(1916年)

童子军十字勋章(1920年”

“金色贸易联盟”主要的火力旅联盟

卡尼奥夫斯基十字勋章(1929年)

“波兰军团指挥官约瑟夫·毕苏斯基”徽章(1916年)

来自在1914年至1921年间被监禁的前思想犯纪念徽章(1928年)

外国

蓝色斗篷勋章(阿富汗)

铁十字勋章,第三级(奥匈帝国)

大十字利奥波德勋章(比利时)

圣剑绶带亚历山大大帝勋章(保加利亚)

南十字勋章(巴西)

1918年勇敢十字勋章(捷克斯洛伐克)

鹰十字勋章,第一级(爱沙尼亚,1930年)

凯特斯利德之星大十字勋章、勇气勋章和自由勋章,第一级(爱沙尼亚)

芬兰白玫瑰勋章,第一级

荣誉军团大十字勋章,第25864号(持续计数)和军事勋章(法国)

英勇作战勋章

旭日章,第一级(日本)

卡拉乔尔杰之星勋章(南斯拉夫)

拉奇普莱西斯勋章,第一级(拉脱维亚)

耶路撒冷圣约翰主权军事骑士团勋章,第四级

大十字剑与塔勋章(葡萄牙)

卡罗尔一世勋章第一级和勇敢者米哈伊勋章第一级、第二级和第三级(罗马尼亚)

大十字勇敢勋章(匈牙利)

圣莫里斯和圣拉撒路勋章,萨伏伊军事勋章第一级(意大利)

荣誉博士学位

雅盖隆大学(1920年4月28日)

亚当·密茨凯维奇大学(1933年11月11日)

华沙大学(1921年5月2日)

维尔纽斯斯特凡·巴托利大学(1921年9月)

影响

1935年5月13日,依照毕苏斯基的遗愿,爱德华·雷兹-希米格维被总统和政府任命为波兰军队总检阅官,并于1936年11月10日晋升为波兰元帅。伊格纳奇·莫希奇茨基留任波兰总统。雷兹成为当时波兰最有权势的人之一——“仅次于总统的国家第二号人物”。很多人将雷兹-希米格维视为毕苏斯基的继任者,但前者的影响力远不及于后者。

波兰政府变得越来越专制保守,雷兹-希米格维的行为遭致更加温和的伊格纳奇·莫希奇茨基反对。1938年雷兹-希米格维与莫希奇茨基和解,余下的统治集团却分为“总统派”和“元帅派”,总统派(又称为“城堡组织”,以当时总统官邸王室城堡命名)主要由平民构成,而元帅派包括职业军人和毕苏斯基的老战友(“毕苏斯基的上校”)。波兰战役后,上述的一些政治派别继续留在了波兰流亡政府。

毕苏斯基留给波兰的遗产跟显克微支笔下的奥努弗雷·扎格沃巴所沉思的一样,是波兰的奥利弗·克伦威尔。这样的元帅既会得到炽烈的拥护,也会遭致刻薄的指责。

1935年毕苏斯基的葬礼上,总统莫希奇茨基对元帅赞颂到:“他是我们心中的国王和我们希望的君主。在他辛勤劳累的半个世纪里,他一个接着一个地博得了我们的心,我们的魂,直到他将整个波兰染成他王室气概的紫色……他给了波兰自由、领土、权力和世人的尊敬。”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波兰人民共和国实际上是苏联卫星国,而毕苏斯基的思想对这样的波兰的影响已所剩无几,尤其要说的是,当时的波兰没法继承毕苏斯基的事业,既没法联合波兰与其邻国成立海间联邦,也没法进行普罗米修斯计划,将俄罗斯分裂,将被强行并入俄罗斯的国家解放。

战后的十年间,波兰的共产政权对毕苏斯基和战间期的波兰第二共和国不是忽视,就是指责。但是,尤其是在去斯大林化和波兰十月(1956年)时,波兰史学界对毕苏斯基的态度逐步发生改变,摆脱了以往的完全否定,变得更加中立平衡。

“约瑟夫·毕苏斯基”相关词条: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合作编辑者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次
编辑次数:13次
最近更新:2012-05-10
创建者:商英老祖
更多贡献光荣榜

辛勤贡献者:

晴晓川 

STTOY 

十分爱月明 

spruance1987 

ArtyBright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3:5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