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袁建新 |
释义 | 1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所长袁建新有多人,主要介绍岩土力学专家袁建新。袁建新,岩土力学专家。在岩土力学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中提出了弹粘塑性模型及修正模量模型,在岩土工程中采用有限元数值方法等,作出了贡献。 中文名:袁建新 出生地:江西省波阳县 出生日期:1930年1月26日 职业:岩土力学专家 毕业院校:国立台湾大学土木系 ◎ 生平概况袁建新,1930年1月26日出生于江西省波阳县一个小商贩家庭。青少年时代,家境贫寒,生活清苦。1936年,袁建新进入波阳县芝阳中学附小并念完了小学和中学。少年袁建新聪明好学,成绩优良。1948年高中毕业,同年考入国立台湾大学土木系,1952年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随后进入台湾电力公司土木处任助理工程师,不久便代理研究组长。1956年入美国路易维尔大学土木系,1957年获硕士学位并受聘于美国波音飞机公司任副工程师,从事飞机结构的设计工作,此间参加了著名的波音707飞机的设计工作。1958年底,袁建新通过印度驻华盛顿大使馆与中国国务院取得了联系,并向美国移民局提出返回中国大陆的申请。他冲破了重重阻挠,终于经香港于1959年元月抵达祖国。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中南力学研究所(1962年改为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任武汉大学副教授,主讲结构力学。1960年兼任湖北科技大学副教授,1978年起历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土力学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研究员、副所长,1984年任所长,1986年任博士主导师。1979年以来历任湖北省暨武汉市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事、 《力学学报》编委、《固体力学学报》编委、 《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岩土力学及计算机杂志》编委会委员。1991年被选入国际地力学计算方法与进展协会(IAG-MAG)理事会并任理事。1979年任湖北省政协委员。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袁建新1959年回国以后,长期从事岩土力学的研究工作,他是较早地将国外先进的计算方法有限元法引进岩土力学研究的先驱之一,在土的本构理论及固结特性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几十篇论文。 ◎ 人物简历1930年1月26日 生于江西省波阳县。 1948—1952年 国立台湾大学土木系学习,195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1952—1956年 先后任台湾电力公司土木处助理工程师、代理研究组长。 1956—1957年 美国路易维尔大学土木系学习,1957年获硕士学位。 1957年 任美国波音飞机公司副工程师,从事飞机结构的设计工作。 1959年 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任武汉大学副教授。 1960年 兼任湖北科技大学副教授。 1978年— 历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土力学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所长,986年任博士生导师。 1979年— 历任湖北省暨武汉市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事。 1991年— 任国际地力学计算方法与进展协会(IAGMAG)理事。 ◎ 岩土力学研究岩土力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岩土介质的物理力学特性极为复杂,具有多相性、非均质、非均匀及非线性等特殊性。60年代开始,袁建新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针对长期以来岩土力学工程实际与理论分析不相吻合以及如何使岩土力学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岩土力学要发展成为一门新型的独立学科必须遵循的途径应该为:“以固体力学的原理为框架,考虑岩土介质异于其他连续介质的特殊性质,通过室内与现场试验,从宏观与细观、物理模型与数值模型几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理论与试验研究,从而形成一门新型的独立学科。”这一观点受到岩土力学界专家学者的赞同。事实证明,国内外的岩土力学研究也都未脱离这一基本路径。 在岩土力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方面,袁建新对土的本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取得可喜的进展。他认为:当前国内外将土介质或考虑为弹性体或粘弹性体均未能充分反映土的真实性质。因此,他力主发展土的弹粘塑性统一理论。他提出了弹粘塑性统一理论模型及修正割线模型并有效地应用于土坝及土工问题的分析。他在这方面的论著受到了国际上的关注,并被列入国际文摘。 在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方面,由于工程实际的要求及计算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于经典的弹性模型的假定,纷纷探求符合土的宏观实际应力、应变、时间关系。自1982年起,袁建新对武汉、上海的粘土及郑州黄土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这三类土的弹粘塑性应力、应变关系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给出了线性及双曲线函数数学表达式。据此可以根据较短时间的蠕变试验定出土的极限应力值,求出的极限剪应力与由蠕变试验所得的蠕变破坏剪应力甚为接近。此项研究对土的基本性质的研究做了有效的探讨。其《土的弹粘塑性关系》一文获1982年湖北省优秀科学论文一等奖。袁建新是中国岩土力学与工程问题中开展有限元研究的少数先行者之一。60年代中后期,他就开展了这些课题的研究。在此之前,中国的岩土力学数值分析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他亲自编导了多种二维、三维静力程序,并应用于岩土力学工程实际中,为解决岩土力学工程问题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为此推动了中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方法的向前发展。1979年,袁建新所设计的土的平面固结程序,在意大利都灵市计算中心顺利通过,并在一些方面优于国际力学界普遍采用和公认的权威的“德赛程序”。其计算时间只有“德赛程序”的1/5,计算机内存也减少到1/4以下。为此,都灵工学院慷慨解囊,支付了计算机使用的一切费用。这是袁建新开展岩土力学数值分析研究取得的成果之一,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项研究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完成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袁建新即身处逆境,但他没有消沉,而是将研究目标瞄准了60年代国际上初露端倪的一种数值应力分析方法——有限元法。他利用写检查的机会,反复地推理演算。1972年,他的处境稍有好转,就与其他同志一起到上海复旦大学进行协作并试图在上海计算中心进行上机运算。但是,他却没有“资格”上机算题。当他看到同事从机房出来并拿着正确结果时,袁建新欣慰了。1976年以后,袁建新更是全身心地投入了这项研究,使中国岩土力学数值计算研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 岩土工程难题岩土力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其研究内容必须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其发展方向应注意选择那些能带动整个岩土力学学科发展、取得岩土力学学科重大突破和对国民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有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课题。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袁建新从1975年起带领一些科研人员,开展了上海地面沉降的研究。一方面,他通过对土的流变性质的研究,提出了一个考虑土体骨架蠕变效应的固结问题的基本方程及半解析方法,为解决基础蠕变沉降问题在理论方面向前迈了一大步。另一方面,他发表了抽水与回灌对地面沉降影响的力学机制的有关论文,为上海控制地面沉降提供了科学依据。本项研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9年以来,袁建新开展了岩土工程问题的研究。1983年6月,袁建新领导开展了内蒙伊敏河露天矿泥岩特性的试验研究工作,通过现场试验和室内试验及有限元计算,确定了矿方所需的路基静承载力,科学地提出了影响泥岩的因素,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为该矿露天开采设计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自80年代后期起,袁建新针对岩土工程桩基础的动力检测问题开展了研究,他认为:“采用应力波法对桩的完整性检测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但对于用应力波法确定桩的承载能力问题必须持慎重态度,特别在小应变情况下更应慎重从事。”这一观点得到桩基工程界的重视。为了对桩基问题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袁建新对桩土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特别是在动力作用下的桩土相互作用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揭示出了桩的传动机制,总结出了影响桩基承载力的诸因素及其规律,为桩基设计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这对指导当前桩基工程有着普遍的实际意义。 ◎ 学科发展前列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岩土工程在中国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能源建设中的大坝、城市建设中的高层建筑以及正在起步的高速公路等,都离不开岩土工程,同时也伴随而产生了岩土工程环境及灾害的防治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一问题将对今后岩土工程领域有着重要意义。科学研究必须走在经济建设的前列并为其服务。袁建新始终认定这一方向,开始了岩石损伤力学的研究工作,先后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这一岩土力学界前沿性的科学研究,在国内外尚不多见。他指出:由于岩体内存在复杂的节理裂隙,因此岩体或山体可作为内在损伤体来看待,发展岩体损伤理论将能为各种岩体工程奠定理论基础。在他的指导下,一些研究生已在这些方面作出了可喜的成果。目前,他正在与美国麻省大学土木系教授合作开展有关颗粒材料的力学性质与微观结构变化的研究,并得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 ◎ 为国争光1979年4月,袁建新作为中国科学院代表团成员,赴联邦德国亚琛市参加第三届国际地力学会数值方法会议,并在大会上宣读《平面主次固结问题的有限元计算》论文。这是中国在大会宣读的3篇论文之一。1979年底,他率领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赴意大利都灵工学院进行短期工作访问。1980年,得到澳大利亚澳中友协的资助和新南威尔士大学的邀请并率领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赴澳大利亚访问交流。1981年,作为海洋工程力学代表团成员访问了英国和挪威的一些学术机构。1984年,赴美国圣路易市参加岩土工程实例国际会议,并担任大会分组主持人。 1989年6月7日,袁建新作为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所长,前往美国执行中美两国科学院高级学者互访的交流计划,到达美国后不久,由于劳累过度,其前列腺炎急性发作而住进了医院并施行了手术,袁建新手术后身体还没有恢复,就又投入了繁忙的学术交流活动。他利用幻灯、录相详尽地介绍了中国在岩土力学科研领域中取得的成就,受到了同行专家的高度赞扬。许多美国研究生在听完袁建新作的报告后,纷纷找到他,表示希望到中国攻读博士或短期工作。1989年8月2日,美国内政部垦务局总计划管理处主任波利奇先生写信给袁建新:“我们非常感谢您于1989年7月20日在现代技术演讲中给我们全体垦务职员所作的报告——《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科研能力和研究领域发展规划》。”在访问计划完成后,袁建新谢绝了亲友和朋友的挽留,提前回到祖国。 1990年10月,袁建新得到香港大学基金会的资助及香港大学土木系的邀请,赴香港访问讲学一周,1990年底又得到日本学术振兴会的资助,赴日本讲学访问一个月,他先后访问了东京大学、名古屋大学、京都大学及筑波科学城。 通过交流,提高了中国岩土力学在国际上的地位,为发展岩土力学作出了贡献。袁建建作为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所长,十分关心研究所的建设和发展。他认为,作为一所之长,除了要贯彻好中央的方针政策外,要努力把岩土力学所办成一个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所,既要考虑当前,更须着眼未来的发展,一个缺乏后劲、忽视基础研究的研究所最终是要被淘汰的。1988年,实行所长负责制后,他提出了加强基础研究工作的意见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作为博士生导师,袁建新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十分注重对研究生高标准严要求,在行政、研究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常亲自查阅资料给研究生作指导,表现出他在治学方面的严谨学风。 1991年5月,袁建新主持召开了岩土力学学科发展战略讨论会,为岩土力学的未来发展,为把岩土力学所办成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机构贡献自己的力量。 ◎ 主要论著1 袁建新.土力学研究的进展.国外科学进展,1978. 2 袁建新.固结问题的基本方程及其应用.岩土力学,1979(1). 3 袁建新.土的粘弹塑性关系.岩土工程学报,1982,4(4). 4 袁建新等.用修正割线模量法分析土坝的非线性问题.第三届国际地力学数值方法会议文集,1982. 5 袁建新.土层在其界面受周期孔隙压力作用下变形规律.固体力学学报,1983(1);全美第九届应用力学大会文摘,美国康奈尔大学,1982. 6 袁建新等.GJP—1含节理的三维弹性静力程序.岩土力学,1983,4(1). 7 袁建新.地应力场的确定及其对地下工程的影响(英文).国际地下工程会议,1988. 8 袁建新.中国静力触探的应用现状(英文).第一届国际静力触探会议文集,1988. 9 袁建新.动力试桩的非线性有限元法分析.第三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与解析方法会议文集,1988. 10 袁建新.十年来中国计算岩土力学发展浅述.岩土工程学报,1989,11(6) 2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管理系主任◎ 成长经历袁建新,男,1954年生,汉族,四川人,教授,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1974年~1976年在四川省建筑工程学校建筑经济专业学习,1987年~1989年在西南财经大学学习,获经济学学士。1976年~2001年在四川省建筑工程学校从事工程造价专业教学工作;2001年~2008年在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从事工程造价专业教学工作,任经济管理系系主任;2008年至今任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管理系主任、书记、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重点专业建设负责人,并担任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土建类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类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四川省造价工程师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建设工程评标专家。 ◎ 科研课题袁建新教授刻苦钻研,勤奋进取,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工程造价专业学科和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有较高建树,成绩斐然。2001~2009年期间,袁建新教授先后承担科研课题8项,主要有:教育部课题“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及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江苏省2004年教学成果一等奖,建筑工程管理子项目负责人)、教育部课题“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土建类教育指导委员会课题“工程造价精品专业建设与研究工程”及“螺旋进度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研究”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与实践” (获四川省2004年教学成果一等奖,第四获奖人)、四川省省级重点课题“ 施工企业定额生成及快速报价系统” 等。 ◎ 主要论文袁建新教授近年来在国家公开刊物发表论文18篇,其主要论文有:工程造价计价方式探讨(《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第6期)、工程造价理论与工程量清单计价(《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第2期)、建设工程合理低价中标可行性探讨(《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第2期)、论企业组织的经理行政权配制效率(《经济师》,2005年第6期)、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探讨(《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项目化螺旋递层教学法”的创新机制与实践(《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对如何防止“围标串标”现象的探讨(《工程造价管理》,2006年第6期)、工程量清单实用计价方法探讨(《四川建筑》,2002年第10期)、用面积系数法确定建筑装饰工程标价((《四川建筑》,2001年第9期)、怎样快速估算建筑装饰工程造价(《建筑与预算》,1996年第5期)、怎样计算优质建筑产品的工程造价(《建筑与预算》,1999年第3期)、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及教学方法探讨(《新时期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论文集》,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期)、应用期望成本法确定投标报价和控制工程成本(《工程造价管理》2009年2期)等。 ◎ 教学成果袁建新教授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方面成绩突出,由他负责的《建筑工程预算》课程被评为2007年国家精品课程。近年来主编高职教材11本,主审高职教材8本,其主编的《《建筑工程预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工程造价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工程量清单计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等三本教材,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2007年度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精品教材、四川省精品教材。袁建新教授近年来发表著作共计9本,主要有:《高级建筑装饰工程预算与估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施工图预算与工程造价控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施工图预算与工程造价控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袖珍建筑工程造价计算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企业定额编制原理与实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科学出版社,2005年)、《造价工程师入门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简明工程造价计算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7年)、《预算员专业知识及岗位实务》(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年)袁建新教授在三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中,创新了适合工程造价专业教与学的“螺旋进度教学法”;设计了“自主学习、适度导学”思想指导下工学结合的“四步教学法”;采用了“教、学、做”合一的学习情境教学。用“螺旋进度教学法”编写出版了《建筑工程预算》和《建筑工程预算习题集》,设计了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技能训练的工程造价“四循环”实训项目。 ◎ 荣誉称号袁建新教授在教学、科研方面成绩突出,2007年人事部、建设部授予“全国建设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08年四川省教育厅授予“四川省教学名师”称号; 2007年德阳市委、市政府授予“德阳市模范教师”称号;1992年入选四川省建筑总公司首届“十杰青年”;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多次授予优秀教师、教学质量优秀、优秀科研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3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医院主任医师1986年本科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医学系,2001年获得河北医科大学硕士学位。现任唐山市开滦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多年来一直从事神经内科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先后荣获多项省部、市科技奖励,临床治疗及科研工作处于国内同行先进水平。2000年被唐山市委、市政府评为唐山市技术创新先进工作者、2003年被河北省科技厅聘为河北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评审专家、2004年被评为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2001年,在有关单位和部门的支持下,在我市率先组织开展了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工作,成功完成了河北省首例颅内大脑中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主要研究方向为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的形态和流态学改变与发病的相关机理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研究等方面。 4 上海神开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袁建新:男,1946 年9 月生,民盟成员,核物理专业毕业,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袁先生先后执教于中学、大学,曾任上海市机电局上海石油化工设备有限公司工程师职务。1993 年起参与创办上海神开科技工程有限公司,任董事、总工程师、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闵行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上海市闵行区第三届政协委员。现任本公司董事、总工程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