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基本建设投资重心线 |
释义 | 基本建设投资重心线是反映一个地区(国家)一定阶段(时期)建设资金投放的空间位置的一条直线或曲线。也可理解为国土开发的重心线。不同时期重心线位置的变化,可定量地说明建设布局的空间转移过程、方向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经济(特别是工商业)、交通设施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带,基本建设投资重心线至海岸的平均距离的变化,客观地反映出建设重点的空间变化,计算公式如右图。 式中P代表各时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重心线至海岸的平均距离(公里);Sn代表各省、市、自治区政府所在地距最近海港(铁路、水路)的运输距离(公里);代表各时期各省、市、自治区的基本建设投资金额(亿元)。1952~1975年,中国基本建设投资重心线由东向西平均推进近400 公里,由于当时内地的资源开发条件、运输条件、配套协作和技术管理条件很差,使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平均较东部沿海地区低10~15%,已建成的企业长期不能发挥综合能力,甚至支付大量不合理的额外费用。这次战略大转移,不仅跨度过大,从全国范围看采取的是跳跃式,即老基地的改建刚开始,便在中部地区开辟一系列新基地;这批新基地尚未建设好,又往西部再建设一批新基地。就地区范围看,采取了平推方式,遍地开花。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是造成“三五”、“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及以后出现的一系列比例失调的重要原因之一。自“五五”计划起,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和发挥地区优势的政策,开始调整国土开发和建设布局的宏观战略,加强了沿海地区和内地条件较好区域的建设。投资重心线由西向东折返,由“四五”距海岸925公里处变为“五五”800公里处和“六五”685公里处。这次基建投资重心线的调整性转移,取得巨大的社会经济效果。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