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元柯九思清閟阁墨竹图 |
释义 | 名画档案名 称:《清阁墨竹图》 作 者:柯九思 创作时间:元 尺 寸:纵132.8 厘米,横58.5 厘米 材 料:纸本,墨笔 收 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名画赏析“自许才名今独步”,作为文学侍从之臣,柯九思仕途失意,并不得志。柯九思工诗文、好诗翰、识金石,但他最擅长的还是书和画,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 柯九思的书法师从欧阳询,并融入了魏晋之韵,结构严整,字体恬和雅逸,雄厚中见挺拔之气。受其书法的影响,其作品中的湖石,大多运用披皴、解索皴的笔法均具有类似草、篆的书写意韵,圆浑中透出脱俗的清刚之气。在他的笔下,所画山水,苍秀浑厚,丘壑不凡;所画花鸟石草,淡墨传香,饶有奇趣。柯九思擅画墨竹,人称他笔下的墨竹“晴雨风雪,横出悬垂,荣枯稚老,各极其妙”,由此可见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写实性。柯九思发展了墨竹画鼻祖文同的画法,主张以书入画、书画结合,自称“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这是卓越而独特的创造。正如清人王文治所说:“丹丘书体仿率更父子,力求劲拔,乃一望而知为元人书,时代为也。”在他的笔下,所画墨竹“各具姿态,曲尽生意”,新竹拔地而起,枝茂叶盛,欣欣向荣;老竹稍稍倚斜,枝叶扶疏,劲节健骨。而且柯九思写竹常伴以石木烟梢树荫,与丛竹相映,颇具情趣。明时的刘伯温、清时的乾隆皇帝都对柯九思的墨竹有题咏之作。 在柯九思的时代,文人画家们“画山画水不足便画竹”,画竹被视为“文人雅事”。如赵孟的《竹石图》、管道升的《墨竹图》、王蒙的《竹石流泉》、倪瓒的《春雨新篁图》、吴镇的《墨竹坡石图》以及张逊的《双钩竹图》卷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力作。而柯九思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推助了这一波澜,并自成一家,成为文人绘画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人物。此幅《清阁墨竹图》画竹两竿,依岩石挺拔而立,石旁缀以雅竹小草。画中有作者自题:“至元后戊寅十二月十三日,留清阁,因作此卷,丹丘生题。”钤有“柯氏敬仲”印一方,作品左上处还有乾隆皇帝御题,周围有藏家印多方。 这幅画中的竹子的画法仿文同,以浓墨为面,淡墨为背,行笔沉着稳健,一如后人形容他的墨竹“大叶长梢动冕旒”。枝干挺劲,笔墨浑厚沉着,石用董、巨一派披麻皴法,具有体积感和质量感。用笔沉着,用墨厚润,浓淡相间。两竹之间密中见疏,疏中夹密,挺拔圆浑之感宛如篆书,竹节两端再复垂墨,不勾节却连属自然。整个画面虽然只寥寥数笔,但却生动有致,清雅秀美,神足韵高,自有一股劲挺拔俗的清高之气。 本幅自识:“至元後戊寅十二月十三日,留清閟阁,因作此卷。丹丘生题。”钤“柯氏敬仲”。 竹,由于被传统文人赋予了“虚心异众草,节劲逾凡木”的人格象征,因此,自宋代文同等人倡导始,到元代已成为极受欢迎的绘画题材。从技法上看,有勾勒填色的“画竹”与墨笔写意的“写竹”之分。此图即属于“写竹”一路画法。 柯九思曾主张:“画竹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笔法。”(《珊瑚网·画跋·卷八》)观此图画法,拳石皴法浑厚,实源于董巨一派,而墨竹则全法文同。作者以淡墨写干,用笔挺拔圆浑,宛如篆书,竹节两端再复垂墨,不勾节却连属自然。竹叶行笔沉着稳健,一如后人形容他的墨竹 “大叶长梢动冕旒”,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正是源自文同。(米芾曾言:“……(画竹)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自文同始。”)再加上劲健的小枝穿插其间,使丛竹于庄重、淳厚之中显示出活脱的生韵。 清内府《石渠宝笈·初编·养心殿》著录。 画家小传柯九思(1290~1343 年),字敬仲,号丹丘生、五云阁吏,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 曾官居奎章阁鉴书博士。精鉴赏古物书画,墨竹师文同,擅画墨花、山水。他的存世书迹有《老人星赋》、《读诛蚊赋诗》、《重题兰亭独孤本》等。传世画迹有《清阁墨竹图》、《晚香高节图》、《双节图》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