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郁铭芳 |
释义 | 郁铭芳,化学纤维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合成纤维工业的开拓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参与领导锦纶6长丝的研制并初步实现工业化。率先采用螺杆挤压纺丝,推动了合成纤维熔融纺丝的技术升级。70 年代主持完成高强Ⅰ型碳纤维的中试。为我国合成纤维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个人履历郁铭芳Yu Mingfang (1927.10.3 -)。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省鄞县。1948年毕业于上海私立东吴大学。曾任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所长兼总工程师。现任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顾问、高级工程师。50年代,参加筹建中国首家自行建设的合成纤维实验工厂,纺出了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根合成学纤维,成为中国化纤领域的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之一。1960年起先后主持多种化学纤维的研制,并获得多项国家省部级科学进步奖。在反复论证、多方准备的前提下,率先提出关于喷丝成布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的建议。1990年投身于92、93年度上海市重大工程项目"年产7万吨聚酯切片"的建设工作,该项目对于根本改变上海纺织化纤原料依靠外来供应的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生平郁铭芳,祖籍浙江鄞县,1927年10月3日出生在上海一个小商业者的家庭。父亲毕业于上海华童公学,受过正规教育,经常指导郁铭芳的学业,使郁铭芳自幼就萌发了进军科学技术的志向。 1948年夏,郁铭芳自上海私立东吴大学化工系毕业,应聘于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担任化验室练习助理技术员。1949年1月,调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化验室,负责浆料原料分析工作,先后担任助理技术员、技术员、生产技术科副科长、工程师等职。上海解放前夕,郁铭芳参加了地下党组织领导的护厂运动。1952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郁铭芳向组织提出技术归队的要求,希望能学以致用,调到化学纤维领域去工作。1956年5月,调至国营上海第二印染厂。1957年11月,上海纺织工业局贯彻纺织工业部关于“天然纤维与化学纤维并举”的发展方针,决定发展化学纤维,郁铭芳奉调到新成立的化纤筹建处工作,从此与化学纤维结下不解之缘。1957年11月至1964年10月,郁铭芳在化纤筹建处及新成立的上海合成纤维实验工厂,先后担任中心实验室主任、生产技术科副科长、科长、副总工程师,全面负责技术工作,在实验室首次纺出腈纶和锦纶6纤维,参与领导了锦纶6长丝的研制和工业化建设,在国内率先采用合成纤维螺杆挤压纺丝先进技术,促进了合成纤维纺丝技术的更新换代,对合成纤维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成为中国合成纤维工业的开拓者之一。 1964年10月,上海合成纤维实验工厂改组为上海市合成纤维研究所,郁铭芳担任副所长兼副总工程师;1980年12月起,任所长兼总工程师。1987年改任总工程师。1990年1月借调到上海纺织涤纶总厂筹建年产7万吨聚酯工程(现上海联吉合成纤维有限公司),担任总工程师,对这项工程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1990年7月,郁铭芳晋升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成就及荣誉上海合成纤维实验工厂在1958年3月创建时,中国还没有生产合成纤维的工厂。实验工厂的技术人员、工人都来自印染厂、机械厂、纺织厂。郁铭芳与其他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啃书本,勤实践,采取因陋就简的办法,自行设计制造聚合釜、纺丝机,并且利用棉纺厂的旧设备改造成拉伸加捻机,不断摸索合成纤维制造的门路。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在1958年底试制成功锦纶6长丝,并在1959年国庆十周年成就展览会上展出了自产锦纶丝织成的渔网。 中国军用降落伞原来以优质棉纤维为原料。随着军用飞机性能的提高,需要高强轻质的降落伞配套,原料也相应需要更新换代。20世纪50年代初,国际上已经改用锦纶丝制作降落伞。制造降落伞的513厂的领导获悉上海合成纤维实验工厂能够纺制锦纶丝的消息后,立即赶赴该厂,要求尽快生产适用于降落伞的锦纶丝,实验工厂积极承担了这项任务。降落伞用的锦纶长丝,需要三种不同的规格,其中以高强低延伸丝的生产技术难度最大。要纺制高强度的产品,就要提高高聚物的分子量或初生丝的拉伸倍数;但拉伸倍数高,容易产生毛丝,造成织造加工的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郁铭芳提出了优化纺丝过程中喷头拉伸和拉伸区的拉伸比例,使产品达到了高强低伸长丝的指标,终于攻克了军用降落伞丝的纺制难题。 为进一步满足降落伞丝的需求,纺织工业部决定在上海合成纤维实验工厂建设一个年产100吨锦纶长丝、500吨锦纶短纤维的生产车间,由该厂负责工艺和设备设计。郁铭芳参与领导了这个锦纶工业化建设工程。这个由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锦纶纤维生产装置于1961年正式投产。 1964年,在上海合成纤维实验工厂涤纶短纤维工艺技术小试成功的基础上,国家科委下达了年产300吨涤纶短纤维中试项目。郁铭芳根据国外信息,决定引进国际先进的螺杆挤压纺丝及后处理设备,来替代国内化纤厂当时普遍采用的炉栅纺丝技术。 郁铭芳关于引进螺杆挤压纺丝设备的设想,很快得到上级批准。设备到厂后,在郁铭芳的主持下,经采用加装定量加料器等多种方法,使高聚物顺利进料;又通过实验摸索螺杆各区加热温度等工艺条件,实现了连续正常的纺丝生产。螺杆纺丝的成功,标志着国内合成纤维熔融纺丝技术的升级换代。这一成果,被有关纺机厂采用,后来成为国内熔融法纺丝的主流技术,对中国合成纤维工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0世纪70年代,中国迫切需要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的碳纤维做火箭喷口、导弹端头以及卫星的耐烧蚀、耐热材料。为此,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防科委、国防工办联合下达了碳纤维原丝和碳纤维的研究项目。郁铭芳承担了该项研制工作。 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的碳纤维以聚丙烯腈长丝为原料,经空气预氧化和在惰性气体中碳化反应而制成。由于预氧化反应速度极慢,碳化又需在高温绝氧条件下进行,因此制造难度很大,生产效率很低。当时国际上一条生产线的生产能力仅为每年100吨碳纤维,且仅有美、日、英、德等国能够生产。 郁铭芳亲自带队到外地调研。在项目小试取得成功后,他任高强I型碳纤维中试项目组组长。在反复比较聚丙烯腈长丝不同溶剂纺丝的工艺路线后,确定采用二甲基亚砜溶剂为主的工艺路线。同时,为了降低碳纤维原丝中非挥发性杂质的含量,保证碳纤维的强度,郁铭芳建议在聚合纺丝过程中采用以挥发性酸酸洗后处理的工艺。实验证明,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碳纤维的质量。经郁铭芳和由他率领的项目组工程技术人员数年攻关,终于通过由纺织工业部组织的高强Ⅰ型碳纤维中试鉴定,为中国发展高性能纤维、支援航空航天工业建设做出了贡献。这个项目组因此多次荣获国家有关部委的通报嘉奖。 个人简历姓 名: 郁铭芳 性 别: 男 论文专著: 1992 聚丙烯长丝(纺粘法)非织造布的研究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出版的东陈稷论文集 中国,1986.6 对"七五"期间中国发展涤纶的几点看法 石油化工技术经济 中国 主管部门: 上海市政府 技术职称: 高级工程师 出.生.地: 浙江 鄞县 出生日期: 1927 年10月 3日 专业领域: 化学纤维 外 语: 英语 机构类别: 研究单位企业 行政地区: 上海 职 务: 上海市合成纤维研究所 高级工程师(教授级),上海联吉合纤公司 技术顾问 任 职: 1990- 《纺织学报》编辑委员会 编委 中国,1992- 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 顾问委员 中国,1980-1992 上海市纺织工程学会 理事 中国 成 就: 1990-1994 主持 聚醇连续缩聚工厂(七万吨/年),1984-1989 参与 丙纶喷丝直接成布,1972-1985 主持 绦纶高速纺丝,1973-1986 主持 碳纤维 受奖情况: 1992 丙纶喷丝直接成布 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 上海市 工作简历: 1958.3-1964.10 上海合成纤维实验工厂 副总工程师,1964.10-1980.11 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 副所长; 副总工程师,1980.11-1987.1 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 所长; 总工程师,1990.4-1994.6 上海纺织涤纶公司 总工程师,1994.6- 上海联吉合纤公司 技术顾问 主要论著1 郁铭芳.对“七五”期间中国发展涤纶的几点看法.石油化工技术经济,1986(2):2-9 2 郁铭芳.聚丙烯纺粘法非织造布生产工艺的研究.陈维稷优秀论文汇编,1992:14-19 3 郁铭芳.21世纪的化纤和化纤工业.针织工业,1998(6):38-42 4 郁铭芳.高性能纤维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纺织导报,1998(5):2-4 5 郁铭芳.化学纤维的发展前景.合成纤维,2000(1):3-5 所任职务《纺织学报》编委 中国纺织出版社编委 《合成纤维》编委主任 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顾问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技术顾问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上海合成纤维实验工厂副总工程师 上海纺织工程学会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上海市合成纤维研究所所长兼总工程师 上海纺织涤纶总厂(现上海联吉合纤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所获荣誉1、获第四届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2002年 2、获上海市教委“优秀党员”称号,2003年 3、“涤纶长丝高速工艺与设备”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高强I型碳纤维及原丝中试”项目获纺织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5、“芳纶II型纤维研制及应用”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6、“丙纶喷丝直接成布”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7、“聚酰亚胺纤维”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8、“中强碳纤维的研制”项目获纺织部二等奖 承担项目1、《纺织新境界——纺织新原料与纺织品应用领域新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 2、“聚丙烯纺粘法非织造布生产工艺的研究”,陈维稷优秀论文汇编,1992年 3、“廿一世纪的化纤和化纤工业”,针织工业,1998年 4、“Close ties lead to growth in China’s manmade fiber and Nonwoven industries,International Fiber Journal,1998年 5、“China’s manmade fiber industry struggles with Asian flu,but recovery’s in sight”,International Fiber Journal,1999年 6、“化学纤维的发展前景”,合成纤维,2000年 7、碳纤维原丝-聚丙烯腈长丝的工艺研究”,中国工程院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院士行论文报告集,2001年 化纤之缘郁铭芳涉足化纤行业纯属偶然。中学时,就喜欢做化学实验,感到化学反应神奇、有趣。高中毕业后,就报考了东吴大学化工系,四年下来,得知石油化工是世界上方兴未艾的新兴产业,大有作为。但1948年毕业时,那时的白色恐怖笼罩了上海,当时的毕业就意味着失业。踌躇满志的他,不敢奢望“理想”二字,时值上海纺织建设总公司招考技术人员,他即去应考后被录用。期间,曾有一老师介绍他去台湾石油化工厂任职的机会,但都被郁老婉言拒绝了。因为他已看透了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腐败与黑暗,盼着新中国的解放,不肯去。就这样一直在化纤行业里工作了七八年。 1955年,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时刻。他有幸聆听了周恩来总理在全国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所作的报告。周总理发出的“向科学进军,大力发展科研工作”的号召使郁老受到很大的鼓舞。产生了“技术归队”重返化工的想法。他考虑到已在纺织行业工作了多年,如能到纺织和化工相结合的领域工作,那才是发挥自己作用的最佳选择。那时,正值解放初期,饱受创伤的中国人民急待解决的吃饭和穿衣问题,而要解决穿衣问题,仅靠天然纤维是远远不够的,大力发展化学纤维成为当务之急。1956年,他慎重地向组织递交了一份“技术归队”的申请报告,表达了想到亟待开发新兴化纤工业工作的愿望。当时上海还没有发展化纤行业的具体计划,直至1957年底,上海开始筹建发展化纤工业,他才被调到化纤筹建办公室工作,成为上海第一批参加化纤工业建设的11名技术人才之一。 中国的化纤事业几乎是从零起步,旧中国可以说没有化纤工业,连大学也没有化学纤维专业,困难没有使他们退缩,反而激发起他们奋发图强的信念。1958年,上海纺织系统决定上海合成纤维试验工厂,当时从纺织、机械行业抽调的数百个技术人员及工人,没有一人具有化纤生产的基本知识与实践理论,筹备工作就在一所干部学校的简陋的教室里边学边干地开始了,没有实验设备,就自己动手设计制造。在试制锦纶的原料——聚酰胺时,需要一台10立升的耐磨耐腐蚀的反应釜,一是觅不到不锈钢材,就用白银打成薄片做成内胆,纤维后加工需要拉伸加捻机,就用纺织厂淘汰下来的细纱机加装拉伸区而成。所需的零件,因当时厂内没有机床,机械设计人员就只能“回娘家”加工,即将自己设计的图纸带回老厂请他们协助加工。原来的教室都是平房,安装纺丝机高度不够,就屋顶开洞,上面加建一间小屋。就这样,在一无技术二无设备的困难条件下,自力更生,团结协作,艰苦奋斗终于在1958年底制造出了中国第一根合成纤维。尽管每一根纤维是在设备简陋,技术不成熟的条件下用针筒打出来的,但就是这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根纤维,翻开了中国化纤工业崭新的一页。 1959年,制成了新中国第一件合成纤维产品——国产锦纶长丝制造的一张10斤重的渔网,并由他亲自送到北京参加国庆十周年成就展献礼。 1962年,中国第一家自行设计,自己制造设备的合成纤维生产车间正式建成并顺利投产,生产出中国第一批军用降落伞丝,彻底解决了中国均用降落伞原料的供应问题,为支援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964年,该实验工厂改组为合成纤维研究所,时值37岁的郁老担任副所长兼总工程师,从此合成纤维研究所就成为中国合成纤维的“摇篮”。 1978年,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郁老有幸作为上海市代表团的成员,参加了全国科学代表大会,聆听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报告,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主持的高强度高模量耐烧蚀的碳纤维、芳纶,纺丝速度达到每分钟4000米的高速纺丝,核导弹配套的高强涤纶等重大攻关项目重大科技成果。在全体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9年攻关在国内率先通过纺织工业部组织的高强I型纤维中试鉴定,并多次获得国家有关部委的通报嘉奖。 八十年代初,他获知国外有关非织造布的科技信息时,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从高聚物经过纺丝直接成布的先进技术。采用这一技术,不但可以大大缩短生产过程,而且生产效率可以成倍提高。喷丝直接成布技术的成功运作,为中国推广应用新技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90年,组织上又赋予它新的重任——调到上海纺织涤纶总厂参加筹建年产七万吨聚酯工程项目,担任总工程师。他欣慰自己又有了新的用武之地,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战斗中去。1994年6月该工程顺利投产,当年取的经济效益。该项目对于根本改变上海纺织化纤原料依靠外来供应的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1年底,年过七旬的郁老本可功成名就,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但它又应东华大学领导过此诚恳的邀请,再度出山,任东华大学特聘教授,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002年6月,郁铭方院士光荣地获得了中国工程院第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他还站在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从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手上接过光华工程科技奖状,捧回他应有的荣誉,赢得了属于他的鲜花和掌声。 评价在中国化学纤维领域,郁铭芳这个名字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中国化学纤维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合成纤维工业的开拓者之一。 1957年11月对于郁铭芳来说,是一个人生重大的转折点。上海纺织工业局决定发展化学纤维,于是郁铭芳奉调到新成立的化纤筹建处工作,从此与化学纤维结下了不解之缘。郁铭芳参与领导了锦纶6长丝的研制和工业化建设,在国内率先采用合成纤维螺杆挤压纺丝先进技术,推动了合成纤维熔融纺丝的技术升级,促进合成纤维纺丝技术的更新换代。这一成果,被有关纺机厂采用,后来成为国内熔融法纺丝的主流技术,对合成纤维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随着军用飞机性能的提高,需要高强轻质的降落伞配套,原料也相应需要更新换代。要纺制高强度的产品,就要提高高聚物的分子量或初生丝的拉伸倍数;但拉伸倍数高,容易产生毛丝,造成织造加工的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郁铭芳提出优化纺丝过程中喷头拉伸和拉伸区的拉伸比例,使产品达到了高强低伸长丝的指标,终于攻克了军用降落伞丝的纺制难题。 在中国迫切需要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的碳纤维做火箭喷口、导弹端头以及卫星的耐烧蚀、耐热材料的时候,郁铭芳担任高强I型碳纤维中试项目组组长。在反复比较聚丙烯腈长丝不同溶剂纺丝的工艺路线后,确定采用二甲基亚砜溶剂为主的工艺路线。经郁铭芳和由他率领的项目组工程技术人员数年攻关,终于通过由纺织工业部组织的高强Ⅰ型碳纤维中试鉴定,为中国发展高性能纤维、支援航空航天工业建设做出了贡献。 近年来,郁铭芳院士除了担任东华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顾问、上海市纺织研究院顾问、上海联吉合纤有限公司技术顾问外,还应邀赴有关省、市和单位,参加科技规划的研讨,继续为中国合成纤维的研究、开发和发展贡献力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