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八月的忧愁 |
释义 | 现代诗歌基本信息名称:八月的忧愁 作者:林徽因 体裁:现代诗 年代:1936年 作品原文黄水塘里游着白鸭, 高粱梗油青的刚高过头, 这跳动的心怎样安插, 田里一窄条路,八月里这忧愁? . 天是昨夜雨洗过的,山岗 照着太阳又留一片影; 羊跟着放羊的转进村庄, 一大棵树荫下罩着井,又像是心! . 从没有人说过八月什么话, 夏天过去了,也不到秋天。 但我望着田垄,土墙上的瓜, 仍不明白生活同梦怎样的连牵。 诗歌赏析《八月的忧愁》被认为是优美的田园诗,发表于一九三六年,构思当是更早。——但不能简单认定此诗仅仅表达恬淡的心境和闲情逸致,在平静的叙述中,表达了抒情主体对命运、生活的思考和难以言说的幽怨。“不明白生活同梦怎样的连牵”一句即透露了诗人的愁思之深:浪漫的理想与现实为什么竟有如此落差。在安静、幽美的田园风光背景下,潜藏着诗人深深地思考和难以解脱的愁绪。这种思考的过程即是女性生命意识觉醒的过程,但觉醒的过程充满苦恼与焦虑。面对生活的困顿与繁琐,女性显得微弱而无力、落寞而无奈。但在诗中,这种困惑、烦闷的表达是含蓄、节制的,平静而委婉的道来,具有古典诗词中的“幽怨”情致。试分析。 “水塘”、“鸭”,“高粱”等是传统山水田园诗中的经典意象,意象组合构建了平静、寂寥的乡村生活场景。而“跳动的心”如柔和旋律中的一个跳跃而起的音符,悄悄打破了平静与和谐的氛围。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背景下,抒情主体原来有着并不平静的心境。甚至这“跳动的心”竟无法安插“田里一窄条路,八月里这忧愁”,其苦闷可想而知…但诗意并未就此放纵,紧接着诗歌的意绪又渐渐平静、舒缓下来:“雨洗过的天”、“山岗”、“转进村庄的羊”意象的组合恢复了恬静的乡村气息。这似乎是一次抑制,试图以生活场景的平静掩盖住内心的苦闷与躁动。但抑制并不成功,随后,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再次跳跃而出,“井”的意象出现,“…井,又像是心”。“心”当然代表一种情绪。——“愁绪”如此挥之不去,触景即生情,暗示了忧愁的难以释怀。但诗人并不张扬、纵容这种愁绪,而是不断克制。 第三节,“从没有人说过八月什么话”,潜台词好像是“虽然八月……”似乎暗示了诗人个体对八月的某种不满和无奈。但诗人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幽怨,而用一句“夏天过去了,也不到秋天”,表达一种时间煎熬下的貌似淡然而持久、幽深的无奈和难以解脱的焦虑。虽受煎熬、迫不及待,但诗人也并不诅咒“八月”,只是“望着田垄,土墙上的瓜”,似乎在无望的期盼着什么,充满幽怨的。 同名书籍基本信息名称:八月的忧愁—— 林徽因作品精选 作者:林徽因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出版年:2006-02-01 页数:332 定价:25.8 装帧:平装 ISBN:9787807241720 内容简介《林徽因作品精选:八月的忧愁》收入林徽因的散文、小说、诗歌、剧本(连带舞台美术设计)、译文作品和尽可能多的中英文信札。另外,书前还收入了几十幅照片,几乎就是她的画传,将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展示在我们面前。 作者简介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福建闽候人,建筑师、作家、新月派诗人之一。1904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月至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与在伦敦经济学院上学的徐志摩相遇。1921年回国复入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林徽因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出版的诗集有《林徽因诗集》(1985)等。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也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30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在中国现代女作家中,林徽因是极有天赋、极具个性、极为独特的一位,她在建筑学上的卓越成就也一直为研究者所关注的话题,深受后人尊敬。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