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司马昭之心
释义

曹丕建立魏国时,得到大将司马懿的支持。曹丕死后,魏明帝曹睿即位,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专权时,篡位野心日益显露,魏帝曹髦曾气愤地对大臣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等他来夺走皇位。”不久,曹髦策划除掉司马昭,结果事情败露,反被司马昭杀死。司马昭立曹奂为帝。从此,在曹魏政权中,再也没有人敢公开反对司马氏的统治了。

基本信息

【注音】:sī mǎ zhāo zhī xīn

【解释】: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出处及用法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高贵乡公卒”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事例】:岂所谓~,路人皆见者耶? ★清·梁启超《新民论·论民族竞争之大势》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人所共知的野心

故事

【故事】:三国时,魏文帝曹丕死后,由司马懿和曹爽辅佐曹睿执政。曹睿死,司马懿杀了曹爽,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立曹髦为皇帝。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不把曹髦看在眼里,威胁要封晋公。曹髦气愤不过,说:“司马昭的心,路人所知也。”

【近义词】路人皆知

典故 详细释义

在魏、蜀、吴三国中,魏国地广人多,经济发展快,实力最强,但大权逐渐落入司马氏家族手里。

263年,魏国灭蜀。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帝,自称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大举进攻吴国,吴国投降。西晋统一南北,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

这也成了典故“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出处,寓意为野心非常明显,为人所共知。

解读司马昭之心

是祸心还是仁心?

平叛中的仁爱之心

甘露二年七月,司马昭在充分准备后,率领青、徐、荆、豫及关中军队26万(号称50万),迅速推进到寿春并四面合围。当谋臣将领均主张急攻孤城、速战速决时,司马昭却说:“寿春城防坚固,兵力众多,急攻会带来巨大伤亡。若东吴从后边掩杀,我必将腹背受敌,这很危险。今三叛(诸葛诞、文钦、唐咨)聚集城内,已有了全歼的可能,想方设法留住他们,可坐取胜利。”在司马昭的安排下,魏军没有立即攻城,而是高垒深沟,依仗充足的人力物力,摆开了持久战架势,尽量将伤亡降低到最小程度。

围城是等待叛军的困急生变,军事重点则是打援,这是军事上的反客为主,主动权轻而易举地掌握于司马昭手中。诸葛诞被围之后日坐愁城,唯一的希望,是等待东吴援军。

然而东吴援军还没有等到,寿春城却因缺粮发生了内乱。先是文钦欲杀主张突围的将领蒋班、焦彝,导致二人率部出降;适逢其时,东吴将领全端之侄全仪带着母亲到寿春避祸,司马昭采纳钟会之计,伪作书信,使其兄弟五人畏惧于东吴的惩罚而率众出降,寿春城为之震动;文钦与诸葛诞本就不和,及至穷蹙时又相互倾轧,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因意见不同,诸葛诞不顾大敌当前的严重形势,很不理智地杀了文钦,文钦之子文鸯、文虎为报父仇,立即率兵进攻诸葛诞,失败后出城投降了曹魏。

司马昭认为时机成熟,于是开始攻城。当四面架云梯鼓噪着登城时,城内竟没有回击者!原来,诸葛诞见军心已散,大势已去,只好率亲兵突围,结果为胡奋所斩;唐咨、王祚及万余吴军也放下武器自缚投降,寿春平叛战至此结束。因畏威怀德,全怿、全端等东吴将领,在战后也率部投降魏国。

在如何处理东吴战俘时,司马昭内部发生了意见分歧,有人提出:“东吴降兵不会服从于魏国,更不会甘心为我们打仗,干脆全部坑杀了。”司马昭说:“不用那样,即便投降后再乘机逃回,正好让吴人看到我们的宽大为怀。”于是,将降兵统统带至三河就地安置。对追随诸葛诞叛变的各地将士、官员、文人等,只诛其首恶,其余一概赦免,不予追究。扬州平叛的善后处理,显示了司马昭在战争中的仁爱之心。

灭蜀中的仁智之心

平定诸葛诞叛乱之役,我们可窥见司马昭算无遗计的智者之心,而在灭蜀之战中,其智者之心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完成了战略转变。

司马懿父子主政后,恢复了曹操、曹丕的守势战略,专注于东南战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