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司马镇大布乡
释义

司马镇位于两省(山东省、江苏省)三县(金乡县、单县、丰县交界处),金乡县境南部,距县城17公里,面积52.74平方米公里,辖84个自然村,43个行政村,人口3.2万人,耕地4.6万亩,省道枣曹线、金南灌溉枢纽东渔河横贯境内,水陆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广东连氏自称上党连氏

广东连氏其实大部分是宋、元代从福建分去的,少数是折转江西、湖北来的。就其源流可分三个大派系。莆田重岩公后裔—潮阳溪南金诰公派系潮阳连氏支系是广东历史较久,人口最多的一支连氏。奉金诰公(号衿教)为大始祖。据汕尾连氏族谱《迁潮史略》载:先祖重岩公生于福建莆田县狮子巷,官拜军机大臣.

宋微宗年间(公元1101—1115年)重岩公之裔孙,始迁潮阳练江之北(今揭西),后移居练江之南,故命名曰溪南。

据大布连氏宗祠族史载:“一世祖金诰公,字有伦,纪所出自地,系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七板桥,生于大宋宁宗王嘉泰甲子年至理宗王开庆已未年间,由岁贡任昆山县丞,任满致仕一如嫔姓林,产下一男讳阐,由进士出身,远任潮阳县令,恳公上任掌文,公即挈家随甥赴任。至潮阳,游览名山大川,遍阅都邑,里居见潮,山明水秀,地饶人富,不思旋归乡,立籍潮邑,创基址于溪南。”以上说明,潮阳溪南连氏是福建莆田连重岩公的裔孙,其大始祖金诰公就是重岩公的后裔之一,迁粤时,初居揭阳,后才迁潮阳溪南。

溪南金诰公生五子,除长子留原籍,其他四子分别创下东埔、大布、司马浦和蔡沟连氏。永历年间(明末清初)因郑(一说赵)锦一条干戈扰乱,金诰公的后裔四处逃难,甚有把自己姓改为同(谐)音的颜、邢的,至清代中期又逐复为连姓。故潮阳一带有“连、颜、邢”一家人之说。潮阳连氏今以大布一支最望,司马浦大布乡上、下两片单一连姓,里外总人口三万多人,是广东最大,全国最多的连氏族人聚居地之一。

一九九九年八月暑期,编者亲访大布,读其族谱序,发现他们的先祖不是直接来自莆田,而是先迁到漳浦凤塘,再经龙溪青蕉村迁潮阳的。该序是明景泰甲成科进士连天荣所撰。天荣是当时金诰公——廉溪公派裔孙,他游庠漳郡间,曾谒拜过凤塘纯斋公祠和青蕉朴庵公祠,并访同脉族亲。长期来,大布连氏只知“福泽莆田”而不知是“青蕉一脉”。为此,编者特为潮阳大布连氏编绘源流表,以供潮阳宗亲鉴证。汕尾连氏支系:居汕尾城区东冲镇尤溪乡大园村(原属海丰县管辖)和红海湾田乾镇浦圩。这支连氏源自大布连氏,开基祖是天恩公,其子孙直仲,仰南二人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迁来尤溪定居蕃衍,今传16世,字辈是天、冲、仰、瑞、延、君、特、宫、道、兴、文、仕、 贤。

海丰连氏支系:居公平乡,也源自大布连氏,详情待进一步了解。普宁连氏支系:居大北山水库旁之潮尾村和梅塘镇新寮连屋。源自溪南连氏。揭阳连氏支系:金诰公(衿教)在此开基,揭阳无疑有其后裔。具体待考。听说潮阳大布连氏宗亲拜祖活动还有来此城东外围邢的“三姓祠”举行。综上述,金诰公派包括今潮阳(大布、溪南、夏东埔、司马浦、蔡沟)连氏和汕尾、海丰、普宁、揭阳等地连氏,这一支系的特点是,分布集中在南粤,人口多,历史较久,旅外亲人较多,说的是潮汕话,类似闽南话。

连氏发祥地

连氏的初居地和发祥地,依据连氏族谱记载,始迁祖连谋于唐代由婺州(今浙江金华市)入闽,卜居“三山之连江”,“以氏名命江名,以江名命地名”。因而连江县就成为连氏始迁的首选地方。然而,经查阅连江县志,询访当地连氏族人,连江县尚未发现有古代连氏先民活动的遗迹及史料记载。现今居住在连江县的连氏,是从清朝以后由外地迁入的,有的是当代从水上渔民移居沿岸定居的,并无唐代世居至今的。连江县曾名温麻县,约公元262年就已定名为连江县,且境内并无称为“连江”的河流,故以江名命地名之说并不确实。

经多方考察寻访,反复探讨,连氏的初居地和发祥地,当为今福州市仓山区连坂、连浦村,村内闽江小支流——濂江,应是连氏族谱记载的“连江”。

依据

其一:至今保存好有“连坂桥”古迹,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连坂桥位于仓山区城门镇连坂村的甘泉山兜,南北走向,长15米,宽1.41米,两岸有用条石叠砌的单面阶梯桥台,桥台间架两条石梁为桥面。石梁阴刻一行楷字:“当境连满与妻林十六娘为所生父母造桥一所愿家国平安同沾利禄上元辛亥岁八月三日造”。上元是唐肃宗李亨年号,(公元760~761年)然而上元年号只有庚子、辛丑两年,辛亥应是大历六年。虽然记载有误,距今也有1240多年。这座古桥是连氏在唐代中期定居在福州南台岛连坂村一带繁衍生息的佐证。

其二:据宋代编纂的《三山志》记载,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闽县人连揔,进士及第。宋代有连作砖、连逢辰等ll位闽县人,另有4位为侯官县人,4位怀安县人,皆荣登进士榜。据《福州连坂甘泉寺志》载:“唐乾符戊戌年(878年),黄巢兵陷福州,甘泉寺兵燹。里人连揔募资修复甘泉寺。”连坂村《黄氏族谱》载,其始祖母是宋末本境人连(履孙)太守之女。据说:宋代,这个村居住的大多是连姓人,建有豪华住宅,现代有人在建房时发现宅基地下有大块石条,估计是古代连家宅遗址;连太守夫人出资兴建的“蜈蚣”石板条路,到1958年“大跃进”时期才被毁坏。

其三:现今连坂村,原属闽县开化里。古闽县开化里位于南台岛东北部,依山傍水,河网交错,隔闽江与鼓山相望。当地地名都有“连”字或连的谐音字。现有“连坂村”、“福连村”、“濂江村”、“林埔村”(原名连埔,明代中叶后,因连氏衰微,林氏渐大,改名为濂埔、林浦),村内小河,名为“濂江”等。“濂”与“连”谐音。这些地名与连氏族谱“以氏名命地名”的记载相吻合。

从以上文物和史料中可以推断:连氏在唐代中期,初居地为闽县开化里。宋代,开化里形成连氏的聚居地,因而这里的村落、山川、文物多用“连”字或其谐音“濂”字命名,带有明显的姓氏印记。连坂、连浦一带河网交错,连氏族人,过着渔、耕、读的生活。唐咸通年间,连揔中进士。宋代,朱熹曾在“濂江书院”讲学,读书育人的风气更浓,先后又考中15名进士和7名文章特奏名,其中有祖孙、叔侄、兄弟皆为进士的士子世家,连氏成为当地显赫的名门望族。随着这些仕子到各地任职为官,连氏先贤从连坂、连浦迁到省内外定居,从而使连氏后代繁衍分布至南方数省,及台湾、港澳和东南亚等地。比如,《台湾通史》作者连横是当今台湾政要连战的祖父,其先祖于清康熙年间迁自漳州府龙溪县万松关马崎社二十七都(今龙海市步文乡洲村马崎社)。再往前溯源,其祖迁自大田县,大田县的始迁祖连胤正是闽县连揔的五世孙,于五代末年(约960年)徙迁大田县魁城村定居。这支连氏后裔先后衍分龙岩、漳州、沙县、顺昌、建宁等地。宋朝初年,连揔的裔孙连光裕,官湖北应山县县令,致仕后就在应山定居。其后裔分布在浙江、福建闽东、广东等地。宋淳熙年间(1174~1189)连江任右丞相兼护国大将军,致仕后归隐仙游县,其居住地名也叫上“连坂”,其后裔分布在惠安、德化等地。

文物史料证实,连坂、连浦是连姓发祥地,为什么现在只有福连村有30多户连姓人家,而且还是船民上岸定居的。为了揭开这个谜底,经笔者寻访查证,连氏数百年前从连坂、连浦全族消失,可能与以下两个事实有关:

一是与改朝换代惨遭杀戮有关。南宋恭宗丙子年(1276年)三月,偏安一偶的赵宋皇族,被元军文天祥赶出临安,朝贵大臣们簇拥着少帝赵昱,经永嘉(今温州市)从海路逃至闽江口,在连浦码头登岸。五月初一,端宗赵昱在福州称帝。五月末,文天祥也赶到连浦,皇帝授为右丞相兼知枢密院事,都督各路兵马。文天祥在连浦招兵买马,日夜操练水陆各军。一时间,连浦成了全国的抗元中心。七月,文天祥挥师南剑州(今南平市),与元军决战,后转战闽赣等地。十月,元军分水陆两路围困福州,皇帝从连浦浮海南逃。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经崖山海战,南宋全军覆没,皇帝蹈海自尽,南宋亡。

其间,连浦、连坂的连氏青壮年,大多参加文天祥的抗元水陆军队,这些人为南宋王朝捐躯沙场、葬身海底。元军占领福州后,“连坂、连浦等境是元兵重诛之地”(《福州连坂甘泉寺志》),连氏便成元兵斩除祸根的对象。为了躲避元兵杀戮,连氏族人有的从山路远循他乡,有的乘船逃往孤岛。连坂村传说连姓人乘船逃到闽江口的琅岐岛,至今还保留一个叫“连般”的地名,寓“从连坂搬来之间”。由于失去连坂、连浦这安居乐业的故土,又不愿受异族的统治,足踏“元土”,从此泛舟江河,往来港埠,成了连家船民。因此,福州沿江和闽东沿海一带,原有众多的连姓船民可能都是他们的后代子孙。

二是与“风水被破要另择吉地”的传说有关。传说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中进士,曾任太守的连履孙的夫人,要求风水先生找到好风水,定给重酬,并供养天年。这位地理先生吃住在连家,天天为太守夫人寻找“凤穴”。有一次,奴仆把掉进粪池淹死的鸡拾起煮给先生吃,因而得罪了地理先生。这位先生就建议太守夫人建一条石板条路,行善事,积阴德。太守夫人依言,出资在连坂境建了条“高架路”:在路中间纵向铺一排石板条,两边横向铺两排石板条,离地面高半尺许,蜿蜒数里长,这条石板路形似蜈蚣,被称为“蜈蚣路”。蜈蚣路迎接的不是连太守衣锦还乡,而是一副身首异处的灵柩。原因是元兵南下,攻破城池,连太守不屈被执斩首。当时连氏人心惶惶,紧接着元兵又杀到境内,不少人被残杀,人们只得四处逃命。在国破家亡的血腥日子,连氏族人归罪于“蜈蚣路”破了“凤穴”,只好远走他乡,另谋生路。

至此,我们不难看出,赵宋王朝的皇恩曾给连坂、连浦的连氏一时的辉煌,连坂、连浦的连氏也随着赵宋王朝的灭亡而遭受空前浩劫,被元兵追赶杀戮,不得不舍弃世代相传五百多年的家园,举族逃难四方。现在连坂、连浦已找不到世居的连氏后人。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连氏仍顽强地繁衍生息,在五大洲都能见到连坂、连浦连氏的后裔。值得欣慰的是,当年被连太守招为女婿的黄武,由于继承连家部分田园财产,很快发展成旺族。黄家人不忘与连家的姻亲关系,至今濂浦还流传着当年连氏兴衰的许多故事。

全国最大的连氏聚居地——福建泉港的坝头,有22个乡村是连氏所居,它们是刘上、石埕、下墩、后厝、西吴、刘山、乌边、刈林、田墩、蔡头桥、安兜、社塘、前埔、埭中、朝林、下坑内、北洋、中洋、顶坂、后宅、外坑及邻近的岭口村,人口计有2万多人。

稽考史籍,坝头连氏源自山西上党。据仙游县《凤阿连氏阿头族谱》和坝头连氏族谱原本《阿头谱》载,连姓入闽始祖恺公,字广志,世居光州固始县,以明经擢第,为江苏常州尉、叶州通议大夫。唐中和年间(881~~885),因避兵燹弃官奉双亲入闽,卜居福州之闽县。延至第九世连治,字国宾,号素俺,南宋孝宗时封右丞相兼大将军,因侫臣变乱朝纲,三谏不纳,遂隐退迁兴化仙游县云顶山北卜居,名其地为连坂。其孙连钊,字兆钦,自连坂迁入泉州府惠安县,居七都曾占尾,为今坝头连姓之鼻祖。时在南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迄今已有800多年了。<br> 连姓渡台以漳、泉二府为多,其中不少是从坝头迁去的。而据杨绪贤《白话台湾区姓氏堂号考》,1978年台湾全省连姓共28318人,名列台湾名姓中第74位。

宁化五荣公后裔—长乐(五华)支系

广东龙川(老隆)、龙门、五华(长乐)等地连氏族谱载:他们的大始祖是连光裕(乳名五荣),开基祖是其三子进步、道步、达步兄弟,时在元代仁宗元年(1312年)迁自福建宁化石壁下葛藤坳。对此,编者对照福建、江西各地连氏谱牒 ,发现进步三兄弟不可能是光裕公的儿子,只可能是其裔孙。光裕公是梁末宋初时代人,祖籍闽县(闽侯),湖北应山令,家眷随任。而进步公三兄弟是元初人,籍宁化,两者的处世时代和籍地都相差很远。史料表明光裕公裔孙很多地方都有,宁化有并不奇怪。进步三兄弟该是其几代后的裔孙。光裕公的儿子谱载的只一个叫冯,这在本书福建连氏部分已有交待。经查广东龙川连氏族谱,进步三兄弟从宁化入粤,初居长乐(今五华)。六、七百年来,三兄弟的子孙繁衍分支广东各地去了。今只知五华县华城镇原兴林公社万子大队畲上生产小队有50多连姓人是他们的后裔。此三兄弟的后裔大都扩散到广东西部、中部以及江西、湖南、四川各省。此仅把在广东省内的简述如下:进步公后裔:居龙门县龙江镇岭咀八岭旗本、惠东县大岭镇塘仔口村和东莞市青溪镇黄麻布村等地。惠东的是从五华分支的,而东莞则是龙川的分支。道步公后裔:先从五华分到龙川县黄布镇欧江连屋村,时在明嘉靖元年(1522年),当时居住地叫古循州金鱼钓,开基祖是道步公第十八代孙得清公。得清公后代又分支到龙门县永汉镇低冚村(时在清雍正年间)、乐昌县廊田镇山高引子坪田村和珠海湾仔南山村等地以及江西(最多)、四川、湖南等省。

资料表明,道步公后裔的分布是三兄弟中最广的。达步公后裔:居揭阳林田庙龙宫墩,惠阳南坑禾苗田、东莞市樟木头、官井头等地。综上述,进步公三兄弟的后裔,开宗于五华、发祥于龙川。这派连氏的特点是:入粤时间较晚,聚居地较分散,且多在山区偏避地,多数讲客家话。大浦连氏广东大浦县有连氏近万人,是广东第二大连氏聚居地(仅次于潮阳大布)。大浦连氏分布在平原镇坑仔口、富竹村、五家畲,双溪乡清泉溪,枫朗镇王兰村,百侯镇世古坪和茶阳镇南阳村等地。据福建龙岩连氏族谱载:其五世伯祖连大十三朗于八百多年前迁高陂一个名叫乌槎乡的地方开支。这支连氏今包括王兰、坑仔口、五家畲、清泉溪、世古坪连氏,是大浦人口最多,历史最古的一支源自龙岩的连氏,今传22世。茶阳南阳一轩公派连氏也是迁自龙岩,时在清初,是龙岩另一支连氏(昆正户)连胤九子连仁业支系,今传25世。

另据福建仙游连氏族谱载,其十二世斌公次子教公有后裔迁大浦,今居何地不祥。属于大埔连氏分支的在广东还有揭阳、广宁、海丰(梅林屯)、潮安(小葫芦)、云浮、罗定等地的连氏。在广西有宾阳、贵港连氏。其他小支系:仁化连氏:仁化县有几个村是连氏聚居地,先祖由福建上杭瓦子街迁江西龙南,后才分迁仁化。总人口千余人,但分散在各小村子。仁化连氏又分乳源一支,居乳源县侯公渡镇大东乡寨下村。

顺德连氏:勒流镇富裕沙富村和三水河口镇木棉村二地连氏历来亲近,后者源于前者,前者先祖源于湖北安得府。据此,他们很可能是应山令光裕公的后裔。如果是这样,其实也属于五荣三子一派。

据福建沿海疍民(以船为家的渔民)连氏族人告知,广东南澳岛当有他们的宗亲兄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9 8:5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