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禹王庙
释义
1 河南省禹州市禹王庙

禹王庙(有的地方或称禹王宫)是纪念大禹的祠宇,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大禹在远古历史中,至少在水事活动中,具有保护神的地位,禹王庙和关帝庙一样,在民众心理中占据重要位置。全国各地许多地方都建有禹王庙,大体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夏禹肇迹处的纪念性禹庙,如石泉禹庙,以禹生于石纽而建;重庆涂山禹庙,以禹娶涂女而建。其二是崇德报功,具有德教功能性的禹庙,如四川的成都禹庙,忠县禹庙,奉节禹庙等。其三是指清代由外来移民所新造的“会馆式”庙宇,如南充禹王宫。

1、河南省禹州市禹王庙

河南禹州市禹王庙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南三峰山古钧台后。 "禹王庙"又叫"拉王庙",相传远古时期,这里一片汪洋,海眼出水,泛滥成灾,大禹搬来此山,区住海眼,制服水患,为纪念大禹治水有力,上神从别处拉来一座大殿,说时夜清晨,家家牛都累得倒地不起,大汗淋淋,主人以为牛病了,用手摸嘴,取出一个大元宝,乃上帝用牛拉庙所赐,后才发现,山上平地升起一座庙宇,故又叫"拉王庙"。老人都记得,在禹王庙东侧过去每到夏天雨季,半山坡上山泉喷发,传说是海眼从山缝里嘣出的清泉。西炉村东头有一口水井,供全村人食用,天再旱从来未干涸过。传说打通了海眼细脉。后经世人不断扩建建成气势宏大的禹王庙。文化革命前曾为西炉村中学校地。文化革命"禹王庙"已被毁于一旦。现经崔光涛等人重建,仿照原样建成"禹王庙"。新建前后、正、中三座大殿,供有禹王、药王、菩萨、祖母等神,每月初一、十五,香烟缭绕,香客不断。同时也是全国唯一一个称禹为"禹王大帝"的纪念庙宇,这为印证禹州是大禹活动中心的地位.

人们为了纪念夏禹在唐代天宝年间(742——756年)建立了禹王庙。禹王庙原先的规模较为宏大,有大殿、二殿、廊房、门庭等建筑。殿内供奉着夏禹及夏启两尊神像。

禹王宫

王宫在安徽怀远县东南涂山之顶。史载:“禹会诸侯于涂山”,一般即指此。后人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在此立庙祀。庙始建于唐之前,具体年代不详,元大德年间”学正吴文魁《重修禹王庙记》云:“涂山严严气象,禹以神功灵德,庙食此山,其来久矣,唐大臣狄梁公(仁杰),天下正人也,毁诸淫祀二千七百余所,而禹庙巍然独存。”

2 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禹王庙

位于河曲县城西门外,清乾隆十六年建造,临黄河建有古戏台,每年农历的七月十五举行祭禹活动和规模较大的河灯盛会,届时僧人诵经,鼓乐吹奏,夜间用装点一新的木船将360盏河灯放于河中,景致十分壮观,吸引着秦、晋、蒙的无数边民。

河曲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边缘,与陕西省府谷县、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隔黄河相望,是一个“鸡鸣三省”的特殊地区。据《禹贡》记载,禹曾亲临河曲治理河道,至今禹迹犹存。 历史上的河曲地瘠民贫,灾祸不断,为了谋生,男人走西口,女人挖野菜,于是孕育出了悲苦高亢的民歌,产生了催人泪下的走西口故事。很多走西口的人再也没有回到家乡,为了悼念远去的亲人,祈福未来,人们举行了一系列的仪式,“河曲河灯会”就是这些仪式中比较独特的,并逐步延续下来的古老习俗。

“河曲河灯会”历史悠久,其记载最早可见于明万历《河曲县志》:明弘治十三年,知县李邦彦率众祭奠大禹,放河灯。以后历朝历代均延续不断,清道光年间重修的大禹庙壁上,还留有“祭奠大禹”、“放河灯”的历史情形。

“河曲河灯会”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举办(共举办3天,分别为农历七月十四、十五、十六)。届时,两岸三省的民众纷纷前来,首先举行隆重的仪式,祭奠大禹,其后,僧人诵经,民众把做好的河灯列队供于神龛前,乞求神禹消灾免难,保佑风调雨顺。晚上,黄河河运组织河路社、渡口社、炭船社等组织举行大规模的放河灯活动,追悼亡灵,祈福平安。整个活动持续三天,每天放河灯360盏(因农历每年360天),期盼一年360天天天可以平安,快乐。除了每天晚上放河灯外,还有戏乐助兴。“河曲河灯会”已经成为这个“鸡鸣三省”地区的一个盛大节日。

“河曲河灯会”是禹文化、鬼神文化和走西口文化相结合的文化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成为晋、陕、蒙三省民众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禹王庙

位于城南镇苏王村西南约800米处禹王山山顶,建于明代,清代康熙年间重修。清·宣统县志载有“重修禹王庙记”。

现庙宇建筑基本完好,院墙多处残破。山门南向,长宽各为4米,呈方形,歇山顶,砖石建筑。禹王殿高6米,宽9米,前出廊,硬山顶,砖石结构,门与前檐下装饰板为木质,前廊两石柱,红石直窗棂,红石发券屋顶。大殿前后各存一棵柏树,石碑等早已不存。僧房5间惟剩残墙,大殿两侧原各有卷棚,现也不存。

4 湖北省武汉市禹王庙

武汉禹王庙原名禹稷行宫。在龟山禹功矾上。为纪念大禹治水成功而建,故名。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元大德、明成化时两次重修。明天启年间(1621-1627)再修,易为今名。清顺治九年(1652年)又修。原供奉大禹像,后增后稷、伯益、八元、八恺等先贤像。旧时丹廊碧殿,金窗玉槛,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今存建筑为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建。1986年按原风格修缮。其正殿,左右廊庑,门厅等,朱棂秀户,檐角舒展,端庄雅丽,古粹飞奕,与晴川阁前后紧邻,互相媲美,各呈特色。宫内还陈列有大禹治水文献,以及关于纪念大禹的遗迹记载等。

5 山西省夏县禹王庙

概况

夏县有个禹王村,禹王村有个禹王庙,禹王庙位于小城的东南角,建在一个方形的夯土台,台高九米,南北长七十米,东西长六十五米。

汉文帝时就建有禹王庙。宫殿楼阁,雕梁画栋,碑谒林立,高大宏伟,宇轩昂,别具一格,蔚为壮观。正殿前悬挂着一块大匾,写“文命阁”三个大字,殿内供奉有大禹神像,两边供奉着皋陶、后稷、伯益、契四大功臣雕像,台后有涂山氏娘娘殿。前面献庭写着“胼胝山川”四个大字,左有启祠,右有少康祠,庙前大门有“万福来朝”四个大字。台下有东华门,西华门,有左右走廊四十八间,前有唱戏大舞台,广场十亩大,周围还有莲池五亩。远望禹王庙势轩昂,孤台高耸,晨雾缭绕,弥蒙。台居高临下,似在空中一样,楼阁相连,设计完美。进入大殿,大禹塑像栩栩如生,光彩照,则有心旷神怡,如临仙境之感觉;步入台下则有高低错落势辉煌风完美,脉灵通之联想。庙庙下浑然一在体,远景空蒙,近景。后来,一场大火一直烧了七七四十九天,禹王庙化为灰烬,雄伟的禹王庙从此变了禹庙土圪塔。大禹自古以来,就被世尊敬为勤劳勇敢的楷模,无私奉献的楷模,不怕千难万险的楷模。

历史典故

大禹治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可以说皆知,家喻户晓。小学生课本是这样讲的:一天,禹接受舜王重点治洪工程的旨令时,正好路过自己的家门,都听到孩子哇哇的哭声。可是时间紧迫,没有工夫到家里去看。别都他回家看看,他说:“时间宝贵啊。即使短短一寸光,也必须惜,争取利用。”又一次,涂山女在青台,明明见大禹带着一群向这边来了,心里非常高兴,赶忙回家,做饭炒菜,准备接待久未回家的丈夫。饭菜做熟了,又放凉了,还不见回来。便又探望,却连丈夫的影子也不见。又青台瞭望,听旁说,才知道禹只是路过,看样子好象有非常重要的事,急急慌慌地又走了。又有一次,正值汛期,大禹查看黄河路过家乡,随行的他回去看看家,他也同意,乘马去。正在这时,有一报差拦住马,报告黄河下游河堤决,泛滥灾。大禹闻讯一惊,调转马又急忙到那里察看治理去了。

这就是几千年来传颂的大禹治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清同治十三年(1874),新任河东道台杨宝臣宿茅津渡。晚,他梦见一白发老翁说:“我姓夏,因为房屋破烂,不蔽风霜,冬天寒冷,实难忍受。”梦醒后杨道台寻思,老翁姓夏,怕是夏县禹庙的神灵吧?为了把这个梦弄个究竟,他决定先不去河东道任,天明后就直奔离夏县城不远的禹王城的禹庙去察看。一见庙里的禹王像和他梦中见到的白发老翁一模一样,恍然大悟道:“就是他给我托的梦。”

于是就把禹庙下和四周细细看了一遍,记在心里,任后将实呈报同治皇帝,恳请修复。后经批准,拨款募资动工修葺,使禹庙得到修复。

6 安徽省蚌埠市禹王庙

禹王宫别称禹王庙、涂山祠。在安徽怀远县东南涂山之顶。史载:“禹会诸侯于涂山”,一般即指此。后人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在此立庙祀。庙始建于唐之前,具体年代不详,元大德年间”学正吴文魁《重修禹王庙记》云:“涂山严严气象,禹以神功灵德,庙食此山,其来久矣,唐大臣狄梁公(仁杰),天下正人也,毁诸淫祀二千七百余所,而禹庙巍然独存。”庙原有三进,现尚存二进,院内有千年银杏两株,大可数围,拔地而起。西北有了望台,登临其上,涡、淮波涌,荆、涂翠峰,尽收眼底,西南有启母石(又名望夫石),正襟危坐如妇人远望,传为禹妻涂山氏望夫所化。西有“圣泉”“灵泉”,清澈澄碧,四季不竭。历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柳宗元、吴文魁、苏轼、苏辙、宋濂、邓石如等,均来此游览凭吊并留下大量诗文铭刻;苏轼《濠州七绝·涂山》诗碑刻,今珍藏庙壁;邓石如“旷览平城”摩岩题字,仍清晰可见。

7 河南省汝州市禹王庙

禹王庙位于河南省汝州市夏店乡孔寨村境内。禹王庙为理想的朝拜之地,每逢节日有重大的佛事活动。人文景观颇具特色。

8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禹王庙

宁阳禹王庙位于伏山镇堽城坝村北,大汶河的南岸,座北朝南,占地16132平方米,沿中轴依次为大道、广场、庙门、神道、正殿、假山等建筑,东西两侧为掖门、东西两廊,石碑及古柏树十一株。 创建年代不祥,据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秩祀》记载:“原名汶河神庙,在堽城坝,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员外郎张盛建坝,因立庙。”

正殿虹渚殿为穿堂式建筑,殿祀禹王,门额篆“风调雨顺”四字。

庙内立有龟趺螭首石碑两通,一通为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造堽城石堰记”碑,由明代科举考试中唯一连中三元官至兵、户、吏三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尚辂撰文,由明代四大家之首的文征明及名家祝允明的书法老师李应祯篆额书丹,另一通碑为明成化十三年 (1477年)“同立堽城堰记”碑,由户郭尚书万安撰文,布政使司樊辅书丹。

大殿西侧,原有石碑数通,今仅存城堰碑两通,东西相向而立。通高约5.6米,宽近1.5米,厚0.5米。记载着明成化十年(1474年)城坝重建的原由、选址、用料及施工工艺等,指出该坝为古代著名的水利建筑工程。碑文记载:元宪宗七年(1257年),始筑城坝遏大汶河水南流,由河注入济宁,以利漕运。因坝为土筑,汛期常被冲毁,且淤积泥沙,河床升高,河道塞流。1267年,建石砌大闸,用铁砂磨吻合,以利控制水势,构筑坚固。明朝定都南京后,漕运停止,河道逐渐淤塞,堰坝毁坏。明成祖初年,迁都北京,恢复航运。于是改选河床为坚硬石质的今址,重新建坝。坝体用碎石和石灰灌注,次年竣工。这项工程在历史上为繁荣南北水路交通、灌溉鲁西南广袤的农田,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碑文阴刻,因长年风吹雨淋,很多字已模糊不清了。庙内今存古柏11株,其中有一株被称为大禹化身的直径达1.52米的古桧柏,号称“齐鲁第一柏”,还有一夭娇作龙形被誉为“虬枝歧柏”是宁阳八景之一,文人诗客多赋诗赞美。

该庙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优秀历史建筑

9 达州禹王庙

达州禹王庙,位于现在的后溪沟至南门老车坝之间的“半边街”。禹王,即大禹,他奉“舜”这个氏族部落首领之命,治理普天洪水,含辛茹苦,终于疏通了九河,华夏大地复归“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宁静生活。治水十三年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了炎黄子孙献身精神的楷模。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后人故而称其为“夏禹”。东汉顺帝元年(公元142年),颁旨天下:“禹列王尊,祭享帝位。”中国道教信徒从此在县、州、府、郡所在地修建殿宇供奉。渠县的人们记忆中的 “禹王庙”,建造于清朝顺治初年。每年三月初七据说禹王生日这天,船工们都去祭奠,求保佑渠河平稳,行船顺利。宫门两侧联遇是:大江东去万里畅畅,小渠西来一水涓涓。

民国年间,禹王庙一度曾是落魄的“三教九流”辈栖之地;残恒断壁,烟火渐灭,抗战前夕,军阀杨森整治街道尽悉毁之。

10 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秦渡镇禹王庙

《禹贡》一书中记载的“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以及《诗经·韩奕》中的诗文“奕奕梁山,维禹甸之。”等,说的都是大禹带领着百姓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凿开龙门,降伏了洪魔,使得黄河得以安澜,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沿黄河的昝村、梁带村、史带村、王带村等村落都建有禹王庙,以祈求大禹保佑他们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是后来由于战火或及破四旧等原因,其他地方的大禹庙大多已遭毁坏,秦渡镇的禹王庙村则保留下了禹王庙的“龙泉”

民间“高冠丢了桶,禹王庙(地处沣河下游)捞起”的传说,其实捞起的地点就指出的是村内的“禹王龙泉”,虽说无从证实,但流传甚广,估摸不是空穴来风,且合乎逻辑思维,似可相信。而掉进高冠潭的人其所以难得生还,甚至连尸体都不容易浮上来,除了漩涡的向心力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水往深处流动的

强大惯性难以抗拒。

现在您可以到陕西省西安市户县秦渡镇禹王庙村一睹保存完好的“龙泉”,当地在90年代曾经抽取此泉水化验,呈现“软性”特别适合人体使用,以上摘之“中华世纪网”刘余良

11 江苏省苏州金庭镇禹王庙

简介

禹王庙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太湖西山岛(今金庭镇)西北甪里村北郑泾港甪头洲,为纪念治理太湖水患的大禹所建,又称禹庙、水平王庙。传说大禹在太湖西山岛的禹期山召集各路诸侯商议治水方案,“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太湖水患既平,大禹受到当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为纪念大禹,在西山岛的东西南北各建一座祠庙,经过历史的变迁,现仅存此庙。

1986年禹王庙被列为吴县文物保护单位,现由于行政区划调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背景

禹王庙地势绝佳,古代这一带遍植梨树,所产梨有数十种,花开时节,雪白无双,“甪里梨云”被列为西山八景之一,如今游人只能从“甪里梨云”的古碑中去领会当时的胜景了。倘若你站在禹王庙背后,太湖三万六千顷尽收眼底,近看浪花拍岸,涛声不绝,几叶芦苇随风摆动;远看渔帆点点,七十二峰若隐若现,湖面上轻烟缕雾,水面上不时掠过几只水鸟。胡厥文在这里曾写下“万顷碧涛一望收”的题词,现已勒石于此。

建筑特色

禹王庙历史悠久,在梁大同年间就有重建的记载,现庙建于清嘉庆十四年,重修于 1983 年。大殿临水而筑,台基高一米,十五米见方,楠木梁柱,高十米。正面屋脊上“风调雨顺”四个大字,大殿内塑有大禹像一尊。台基高一米,十五米见方,青石御路一方,为明代原物,镌刻着双龙戏珠,图案工整严谨,刀法隽美。禹王庙东南角有明代古码头,长六十五米,由重约一点五吨的一百零二块花岗石叠筑而成,十分珍贵,是古代西山商业繁荣的见证。

古意盎然的禹王庙,不仅在巧妙精致中表现它的艺术美,而且还在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中反映出它的形象美。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0: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