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与人笺五 |
释义 | 作品概况作品名称:与人笺五 创作年代:清代 作者:龚自珍 作品体裁:散文 作品原文手教言是也(1)。人才如其面(2),岂不然?岂不然?此正人才所以绝胜(3)。彼其时,何时欤(4)?主上优闲(5),海宇平康(6),山川清淑(7),家世久长(8),人心皆定,士大夫以暇日养子弟这性情,既养之于家,国人又养之于国(9),天胎地息(10),以深以安(11)。于是各因其性情之近,而人才成(12)。 高者成峰陵(13),礁者成川流(14),娴者成阡陌(15),幽者成蹊径(16),驶者成泷湍(17),险者成峒谷(18),平者成原陆(19),纯者成人民(20),驳者成鳞角(21),怪者成精魅(22),和者成参苓(23),华者成梅芝(24),戾者成棘刺(25),朴者成稻桑(26),毒者成砒附(27),重者成钟彝(28),英者成珠玉(29),润者成去霞(30),闲者成丘垤(31),拙者成嵔嶵(32),皆天地国家之所养也,日月之所煦也(33),山川之所咻也(34)。 将日光之光,久于照而少休欤(35)?,将山川之气,久于施而少浮欤(36)?遂乃缚草为形,实之腐肉(37),教之拜起,以充满于朝市(38)。风且起,一旦荒忽飞扬(39),化而为沙泥。列子有言:君子化猿鹤,小人化虫化沙(40)。等化乎(41)?然而猿鹤似贤矣(42)。噫戏(43)!噫戏! 作品注释(1)手教言:指对方来信所说的话。 (2)人才如其面:人才就像人的面孔,各有不向。 (3)绝胜:指众多。 (4)“彼其时”二句:那人才众多的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呢? (5)主上优闲:皇帝优游安闲。 (6)海宇平康:天下太平康乐。 (7)清淑:秀丽。 (8)家世:家道世业。 (9)国人:泛指这社会上的人。 (10)天胎地息:指天地自然环境对人的培育生养。胎,孕育。息,生长。 (11)以深以安:使人的性情又深厚又稳重。 (12)“于是”二句:于是各自按着他信性情的接近,而形成各种人才。 (13)高者:出众的。成峰陵:好像崇山峻岭。 (14)礁(duì对):石臼,春米的工具。比喻勤奋不息。 (15)娴:文雅。阡陌:田审纵横的小路。 (16)幽:幽静。蹊径:深山小路。 (17)驶:疾速。泷(lóng龙)湍:急流。 (18)险:阴险。峒(dòng洞)谷:山洞峡谷。 (19)平:平坦,心地宽广。原陆:平原大地。 (20)纯:纯洁。 (21)驳:驳杂。鳞角:游鱼走兽。 (22)怪:机灵。精魅(mèi妹):妖精鬼怪。 (23)和:和善。参苓:人参、茯苓。 (24)华:同“花”,美好。梅芝:梅花、芝兰。 (25)戾:暴戾。棘刺:荆条棘刺。 (26)朴:朴实。 (27)毒:恶毒。砒:砒霜,烈性毒药。附:附子,一种根茎叶均有毒的植物,可入药。 (28)重:庄重。钟:古代的乐器。彝(yí疑):古代的盛酒器。 (29)英:精粹,精华。 (30)润:和润,柔和。 (31)闲:闲散。丘垤(dié迭)小土堆。 (32)掘:笨掘。嵔(wèi zuì):盘曲崎岖的山峰。 (33)煦(xù续):温暖,引申为“照耀”。 (34)咻:同“呴(xù续)”,呴嘘、呴濡,滋润培育的意思。 (35)“将日月”二句:意思是日月之光,或者由于长入照射而要稍停一会儿吧。将,抑,或者。 (36)“将山川”二句:意思是山川之气或者由于长久吹拂而要暂时飘浮离开吧。 (37)缚草为形:扎草为人形。实之腐肉:里面塞满烂肉。 (38)拜起:指礼仪。朝市:朝廷、市井。 (39)荒葱:遥远。此言一旦风云变化,就会把那些假充人形的东西卷到遥远的天边。 (40)子例子:即列御寇,著有《列子》。但今本《列子》没有这两句话。葛洪《抱朴子》说:“周穆王南征,三军之众,一朝尽仕,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龚自珍可能引用这一典故。“君子”指那些真正有贤德的人才。“小人”指“缚草为形、实之腐肉”的丑类。 (41)等化乎:同样的变化吧。 (42)“然而”句:然而化为猿鹤的似乎好一些。 (43)噫戏:感叹词。 作品赏析这是一篇论述人才问题的信,作者以近乎寓言的比喻形式,用浪漫主义艺术手法,论述了人才的产生,人才的不同特点,以及人才的对立面——小人的产生。 首先,作者认为人才的产生要有一定的客观条件,既要有自然条件:“天胎地息”,“日月之所煦,山川之所咻”;更要有必要的社会条件:士大夫“既养之于家,国人又养之于国”。人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造就的。 接着,作者以瑰丽奇异的想象、丰富多彩的比喻,描绘了各种人才的特别,一口气道出了二十种不同人才的不同品格。虽然句式相同,但由于巧比妙喻,生动形象,不但不呆板,而且显得婀娜多姿,雄奇奔放。 最后论述小人的形成,指出他们的产生于阴暗的角落,无日月之照,少山川之咻;他们只有人之形,没有人之实,是“缚草为形,腐肉实之”的冒牌货。他们虽在是冒牌货,却发邪压正,喧宾夺主,斥真正有有的人才而“充满于朝市”。作者运用隐喻的笔法,批判了清王朝对真正人才的压抑。 面对这种人妖颠倒,黄种毁弃,瓦釜雷鸣的黑暗现实,作者期望来一场变革的风暴,让那些冒充人形的无耻小人“化而为沙泥”,而真正的栋梁之才“化猿化鹤”。作者把自己对未来的希望,也寄托在这些“化猿化鹤”的“山中之民”身上。他在《己亥杂诗》中说:“少年《尊隐》有高文,猿鹤真堪张一军。”在他早年得意之作《尊隐》里,认为品德高尚、最有才能的是那些隐居的“山中之民”。他们受排斥,遭打击,“如京师,京师弗受也;非但费受,又裂而磔之”,而那些“丑类窳呰,诈伪不材,是辇是任”。他祈望出现变革的风雷,荡涤令人窒息的局面,呼唤造就新的人才:“九洲生气恃风雷,万马齐瘖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1841),字尔玉,又字璱人;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庵,又号羽琌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于1818年(嘉庆二十三年)中举人;1829年(道光九年)中进士。一生只任过内阁中书等微职。1839年(道光十九年)辞官南归,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在丹阳云阳书院去世。《清史稿》卷486、《清史列传》卷73均有传。 他生在鸦片战争前夕,对清王朝由“治世”转为“衰世”的迹象有清醒的认识,著有不少政论文,指出清王朝制度的弊病,并提出改革的建议,笔锋犀利,议论精辟,震动人心,开创了士大夫“慷慨议天下事”的政治风气。著有《龚自珍全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