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俞德浚 |
释义 | 俞德浚,园艺学家、植物分类学家、植物园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长期从事植物学考察、采集及分类研究。编著出版了《中国果树分类学》,为果树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引种栽培奠定了基础。主编出版了《中国植物志》36、37、38卷,记载了已发现的中国全部蔷薇科植物,是国内外著名的蔷薇科植物分类专家。他创建了北京植物园,参加了国内10多个植物园的建园规划设计,为我国植物园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文名:俞德浚 别名:俞季川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08年 逝世日期:1986年 性别:男 简介俞德浚,小学时家境贫寒,在北京师范学校上中学时,受两位留日老师的影响,对生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因学习成绩优异,受到植物学家胡先骕的器重。1931年,大学毕业后,担任了胡先骕的助教,负责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植物分类的实验教学工作,并在胡先骕任所长的静生生物研究所植物部从事植物分类学研究。当时中国近代植物学研究许多学科尚缺乏必要的研究技术资料,这一时期,俞德浚在《中国植物学杂志》上翻译发表了《国际植物学会的发展史料》和《国际植物学命名法规》,为国人了解国际植物学术活动和我国的植物分类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932年,在俞德浚任四川省北碚中国西部科学院主任期间,与常隆庆等人首次考察了四川西部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峨边、雷波、马边等山区。当时交通不便、军阀混战、匪徒滋扰,再加上民族隔阂,要进入这些地区的深山大川,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勇气。1935年,他在《中国西部科学院特刊》创刊号上刊登了《四川省雷马峨屏调查记》一文,详细介绍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土壤、气候、植被和风土民情。继川西考察之后,他又到云南西北部的德钦、丽江、怒江、独龙江等地考察。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变化莫测,冰雹暴雨,威胁着考察队员的安全。他们历尽艰险,连续几年工作,采集到植物标本2万余号,为国内外研究该地区植物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在高黎、贡山、独龙江一带进行考察时,他雇请贡山县独龙族农民孔志清担任向导和翻译。晚上,孔志清帮助烘标本纸,同时学习汉语和汉字;俞德浚教他学植物标本采集制作技术,1938年又推荐保送他到大理政治学校读书,在经济上支援他,像亲人一样给他温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孔志清成长为少数民族干部,并被选为独龙族人民代表;1964年,在北京召开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师徒重逢格外亲切。这段友谊一直延续了30余年,表现了一个科学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诚挚感情。 1939年至1947年,俞德浚先后在云南大学生物系、云南大学农学院和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任职。当时科学研究单位经费紧张,为维持生计,需要开拓生产性课题。他在调查研究云南野生植物资源的同时,引种栽培了来自国内外的许多烟草栽培品种,这项工作为发展云南烤烟生产提供了种质。 在实践中,俞德浚对引种经济植物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47年,在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和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进修和作客籍研究员时,他看到这两个植物园收集了世界各国植物5万种以上,其中很多种类来自中国西南部。中国的杜鹃、百合、樱草,以及众多的花卉、灌木都在英国土地上茁壮生长。在英期间,他积极吸收两个植物园在植物引种研究工作和栽培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根据资料和活植物整理编写了《中国西南各省秋海棠属植物名录》和《中国新秋海棠科植物》。 1950年,俞德浚从英国回到北京,在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现植物研究所)从事植物学研究和北京植物园的建园准备工作,并在今北京动物园内开辟小面积试验地和温室,收集种苗,开展水杉、杜仲等植物的育苗试验。直至1986年的30余年中,俞德浚为发展我国植物园事业,跑遍祖国各地,多次到庐山植物园、南京中山植物园、华南植物园、武汉植物园、杭州植物园、桂林植物园、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和海南植物园等处,参加各园的建园规划和园址选择等工作,共同探讨办好我国植物园的有关问题。为我国植物园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俞德浚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0年至1981年任中国园艺学会第二、三届副理事长。1978年至1983年任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开发利用果树、花卉资源俞德浚十分重视我国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他说:在西方庭园中有不少花卉品种是利用中国植物为亲本、杂交培育的新品种。西方园艺学者称赞我国是“世界园林之母”,然而,许多观赏花卉流传在国外,在中国本土都没有引种栽培,这种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俞德浚根据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资料,列举了中国植物对世界园艺的贡献。他说:中国桃从公元前330年就从中国传入欧洲;从植物地理分布情况考察,桃的野生种和近缘种,如山桃、甘肃桃、新疆桃、光核桃、扁桃等均在我国西部和西北部山区发现。中国的砂梨、豆梨在美洲试种后发现它们对火疫病有高度抵抗力;秋子梨在前苏联种植,培育出抗寒的冬梨品种。中国的山荆子,传入欧美后普遍栽培,并与西洋苹果杂交,培育出许多抗寒、抗火疫病的小苹果品种。我国原产的湖北海棠、锡金海棠、山西的武乡海棠、山东的崂山奈子和三叶海棠等有可能作为矮化砧木应用,比之从英国引进的矮化砧木,具有适应性强、管理容易的特点。中国板栗果实味甜香,并有抗栗疫病的特性。1904年,北美板栗普遍发生栗疫病,几乎把所有栗树全部消灭。后利用中国板栗与之杂交,培育出的杂种栗植株生长快,干材发达,并具有高度抗病力,才算解决了这一危机。 他在长期野外植物采集、鉴定研究中发现我国果树种质资源要比已知的丰富得多。早在1954年,他就和果树专家沈隽等分别考察了山西中北部、陕西关中地区、甘肃兰州等地的梨、杏品种资源;在北京郊区各县并在河北定县、昌黎、卢龙,以及山东胶东地区分别考察了苹果、海棠、梨、杏等品种资源;到江南考察了柑桔等热带果树。考察中他十分重视对各类经济植物原始材料的收集和保存。他把收集到的资源材料,结合植物园建园规划,建立了苹果、梨等果树砧木比较试验区,占地100余亩,为仁果类果树砧木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1958年,俞德浚在鉴定北京植物园张鹏从新疆调查采集的植物标本时,发现了新疆梨、杏叶梨、毛叶杏、新疆桃等新种,以后又了解到新疆栽培桃中有桃仁味甜的仁肉兼用桃,有成熟期在10月的晚熟杏,还有果实长圆柱形的辣椒杏和大量的黄肉桃优株,因而认为新疆是研究栽培植物起源和果树种质资源的宝地。他决心亲自去新疆实地考察,但由于繁忙的植物园建园工作和“文化大革命”等原因,直到1984年8月,才以76岁高龄去了新疆。他用了一个月时间,考察了北疆的吐鲁番、库尔勒、伊宁、新源、巩留等栽培果树产区和野生苹果、核桃产地。他说“20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不虚此行。”这是俞德浚最后一次参加野外考察工作。 1966年,俞德浚完成了《中国果树分类学》专著,由于“文化大革命”,直到1979年才由农业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研究、开发利用我国果树资源的重要著作。荣获1982年全国优秀科技著作一等奖。日本果树专家曾多次访问作者并函购此书。 俞德浚在野生花卉资源考察和开发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地处滇西的高黎贡山区有大量的茶花资源,红、白、粉色的茶花,似彤云、如彩霞,一树万花,处处红云缤纷的壮丽景色,深深吸引了他。他一边考察记载,一边收集资料,于50年代初,写出了《云南茶花及其园艺品种》、《云南的茶花》、《云南山茶花图志》、《云南山茶花的品种》等专著。这些著作后来都得到了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的高度评价和赞誉。美国茶花学会和澳大利亚的有关学术刊物先后予以转载,引起了世界园艺界的重视。他被吸收为国际山茶花协会会员、美国植物学会通讯会员。 在北京植物园任职期间,他在引种栽培和推广宿根花卉植物如玉簪、铁线莲、萱草、百合、荷兰菊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1962年前主持编写了《华北习见观赏植物》第一、二集。为促进中日园艺界的学术交流,1982年他指导徐民生等人编撰了《中国四季の花》,这是一本用日文出版的介绍我国丰富花卉种质资源的专著,在日本出版后,受到园艺界的欢迎。 潜心研究蔷薇科植物分类蔷薇科是一个包括124属3300余种的大科。中国是蔷薇科植物的分布中心,全国约有51属近1000种,人们喜爱的许多水果和干果如苹果、梨、桃、杏、李、批把、木瓜、榅桲、山楂、扁桃;观赏植物如蔷薇、碧桃、樱花、梅、绣线菊、唐棣、栒子;芳香植物如玫瑰、珍珠梅;药用植物如郁李、木香、龙芽草、委陵菜等都属于蔷薇科。俞德浚和他的学生陆玲娣、谷翠芝、李朝銮等用了20多年时间,对我国蔷薇科植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订证了蔷薇科植物的中文、拉丁文名称,整理和鉴定了全国近30万份植物标本,收集了大量的植物种子、苗木进行栽培,观察记载。从植物形态、演化和分类位置上,对蔷薇属、龙芽草属、地榆属、委陵菜属、苹果属、梨属、栒子木属等的分类系统作了详细探讨,先后发表了几十个新种。 《中国植物志》是拥有80卷、120册的巨著。1959年起,在中国科学院的直接领导下,开展编纂工作。成立了《中国植物志》编委会。1978年起,俞德浚先是担任代主编,1981年起任主编。他组织全国有关的专家学者,积极从事编写工作。他对稿件的审查,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解决了许多学术上和组织工作上的难题。在他任主编期间,出版《中国植物志》达35册之多,成绩卓著。其中有许多卷册荣获了中国科学院科学成果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 为编写《中国植物志》中蔷薇科专著,俞德浚赴野外考察的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在野外考察中,他注意向农民调查有关植物的用途和栽培技术。他认为,每一个地区的植被和经济植物资源情况,需要多次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地点的采集考察,才能摸清家底,掌握相对可靠的资料。例如,太行山区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山区之一,其原生植被多数地区不复存在,然而在1980年,俞德浚和他的学生李朝銮等在整理蔷薇科植物标本时,发现了一种开白色花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分布在太行山南部的修武、林县境内海拔600~1500米山地,一般生长在阴坡疏林下或峭壁岩缝中,经过研究鉴定,确定为蔷薇科植物中的一个新属——太行花属。它是蔷薇科草本仙女木族原始二倍体植物,属古老的残遗种,在阐明蔷薇科某些类群的起源和演化方面有重要价值,后来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尽管太行花的原始标本和野外记录都很详细,但俞德浚还是要亲自前往采集地点,进行详细的调查观察,掌握第一手材料,进而完成其分类位置和定名,写入《中国植物志》蔷薇科中。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还进行了太行花引种栽培试验,培育的苗木分送到全国8个植物园试种,作为地被和早春花卉得到推广利用。 《中国植物志》36、37、38卷记述了已发现的中国全部蔷薇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学术价值。为开发利用这些植物奠定了基础。如许多园艺工作者通过《中国植物志》查找到了刺梨、金樱子、尖刺蔷薇、弯刺蔷薇、峨嵋蔷薇、伞房蔷薇、川滇蔷薇、华西蔷薇、扁刺蔷薇、大叶蔷薇等,应用于园林绿化、杂交育种和加工生产多维保健饮料、果汁、汽酒、果酒等,获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北京植物园的奠基人为开发利用植物资源,北京地区迫切需要建立一处既有美丽观景,又有科学内容的现代植物园。1954年,俞德浚和孙可群、吴应祥、黎盛臣等10位研究人员,上书党中央、毛主席,建议建立北京植物园,报告很快得到批复。随即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市农林局和首都园林界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建园规划委员会,俞德浚任主任委员。他率领大家先后到紫竹院、圆明园、十三陵、小汤山、金山、大觉寺、温泉、香山等地,考察了当地的植被、土壤、水文、气象、地形、地貌,进行比较,并结合首都建设香山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最后将园址选定在香山脚下。使香山这个著名风景区增加了科学内容。俞德浚任北京植物园主任,建园期间,他亲自参加规划、打点、挖坑,植树和日常管理工作。他常常住在北京植物园单身宿舍里,白天工作,早晚和同志们共同翻译出版了《苏联植物园》等图书资料。此间,俞德浚还编著出版了《植物园工作手册》,这是一本我国现代植物园建设的重要参考资料。 北京植物园于1955年开始筹建,分为两个部分,香颐公路以北为1960年以前重点建设的园址,在2000多亩面积内,布置了十多个植物展区,如果树植物展区内就包括有葡萄、仁果、核果、野生果树和米丘林植物区等。 为加快植物园的建设,北京植物园与国内外许多植物园建立了业务联系和种苗交换活动。邀请苏联科学院植物园专家来华考察,俞德浚陪访并派员到苏联学习。他参加各业务组制订选题计划,制订建立展区规划。创办《植物引种驯化集刊》,报道全国各植物园建园经验和科研成果。出版了《中国植物园》大型画册。审查出版了《温室工作手册》等一批图书。为中国植物园事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俞德浚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要求青年科技人员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田间实验,最值得记取的是他经常强调的一句话,“植物园的研究人员必须过好栽培技术关”,要求他们亲自参加栽培管理,只有认识植物,才能改造植物。在建国最初的10多年里,他坚持每年春秋两次,会同有关专题组的科研人员,带上定植图和植物名录,深入到植物园各试验地、温室,对全园3700多种、上万号植物进行全面检查,株株过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他要求植物园的引种材料必须做到六有:一有引种年代、来源和编号及产地记录;二有正确的中文名和拉丁文学名;三有种植图和名牌;四有完整的物候记录;五有详细的生物学特性记载和分析资料;六有照片、种子标本、腊叶标本和栽培技术资料。 俞德浚坚持办园的原则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植物园,它的任务是侧重于科学研究工作,要适应工农业生产需要,提供各种植物的种质资源,要成为经济植物的引种基地。科研工作要注意发掘我国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引进国内外重要的经济植物,通过选种、育种、培育新品种,丰富栽培植物种类;通过引种驯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变异和适应性等;植物园作为稀有、珍贵和濒危植物的转地保护基地,要重视当地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和保存;植物园的建设既要有科学内容,又要有园林艺术外貌。要重视普及植物科学知识,提供中小学生认识自然,热爱祖国的一草一木,通过大学生到植物园教学实习,认识活的植物种质,为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及时建立科研或生产课题作准备。要创造植物研究的必要条件,如温室、标本室、化验室及图书馆等。 经过多年的工作,北京植物园的建园和研究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例如,食用油料油莎豆、朝鲜大粒油莎豆、红花、月见草的引种和推广;药用植物穿心莲和水飞蓟的生产栽培;果树方面选出中华猕猴桃、软枣猕猴桃的优良单株、苹果矮化砧和一批果树砧木种质;用材树种引种成功北美花旗松、黄松、欧洲黑松、华山松、乔松以及健杨、15A杨、沙兰杨等;园林花卉植物选出紫叶小檗、白鹃梅、刺楸、四照花、红花忍冬、多种丁香和荷兰菊、勋章菊、大花樱草、萱草、铁线莲、百合等;香料和其他经济植物如薰衣草、薄荷、留兰香、瓜尔豆、甜叶菊等,同时还筛选出一批对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污染具有抗性或敏感植物。栽培引种成功了一批北方原产的国家一、二、三级保护植物。 植物园中现已建立了园林植物展览区,其中包括2600多平方米的展览温室,展出热带、亚热带植物,还有牡丹园、月季园、宿根花卉区和树木园等。经济植物展区包括中草药区、果树浆果区、油料、维生素植物区和芳香、淀粉植物区等。 全世界现有植物园总数1400余所(在70年代只有652所),我国植物园近年已发展到120余所。7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人类对自然资源滥用和环境恶化,已使生物灭绝速度比历史上自然灭绝率高1000倍。而一种植物灭绝,常常会导致另外10~30种生物的生命危机。世界上已知的近30万种高等植物,至少有1/3处在严重危机状态,今后几十年内,大约有6万种植物有灭绝的危险。面对自然资源的危机,俞德浚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担任中国濒危物种科学组副组长,他更加关心自然保护区和植物园的建设,他认为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自然保护区原地保护珍、稀、濒危植物与植物园转地保护植物有同等的重要性。就野生植物保护问题,他撰写介绍了美国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其他植物园发展动态的多篇文章。 俞德浚把毕生精力奉献给祖国的植物科学事业,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虚怀若谷。他工作中一贯顾全大局,克己让人,任劳任怨。他平易近人,团结同志,特别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被学生和周围同志视为良师益友。1986年7月14日他离开了人世。他留下的遗言是:“不进行遗体告别,不举行追悼活动,遗体交医院作病理解剖。”充分表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 1986年7月23日下午,数百名植物学工作者,怀着敬仰和悲痛的心情,将他的骨灰安放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水生展览区北侧。镶嵌在假山石里的大理石板上,铭刻着《1908~1986北京植物园奠基人俞德浚教授》字样。 个人简历1908年2月1日 出生于北京。 1931年 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获理学士学位。 1931—1937年 任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助研。 1932—1934年 任四川省北碚中国西部科学院主任。 1939—1942年 任云南大学生物系讲师、副教授。 1945—1947年 任云南大学农学院教授。 1940—1947年 任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947—1949年 在英国爱丁堡皇家植物园进修。 1949—1950年 任英国邱园客籍研究员。 1950—1977年 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北京植物园主任。 1960—1981年 任中国园艺学会第二、三届副理事长。 1978—1983年 任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1978—1986年 任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植物园主任。 1980—1986年 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中国濒危物种科学组副组长。 1986年7月14日 于北京逝世。 主要论著1 俞德浚.四川植物采集记.中国植物学杂志,1934—1935,(1):325—344,(1):442—464. 2 俞德浚.国际植物学会小史.中国植物学杂志,1935,2(3):709—722. 3 俞德浚,常隆庆,施怀仁.四川省雷马峨屏调查记.中国西部科学院特刊,第一号,1935:1—124. 4 俞德浚.国际植物学命名法规.中国植物学杂志,1936—1937,3(1):873—893.3(2):957—976.3(3):1109—1136,4(1):79—103. 5 俞德浚.植物园工作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56. 6 俞德浚.茶花及其园艺品种.Camellias of Magnol:a Rep Conf,1950:13—14;Amer.Camelliayearb,1955:10—14. 7 俞德浚,吴应祥,张应麟等.观赏植物种子检索表.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122. 8 俞德浚,沈隽.华北的梨.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278. 9 俞德浚,张应麟等.华北习见观赏植物.(第一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219.(第二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 10 俞德浚,鲁鸿瑾.科学技术名词解释,植物部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209. 11 俞德浚.关于核果类植物分类的初步意见.中国果树,1959(5):35. 12 俞德浚.中国的植物园.Бюлл.ГлвБотСала,1960(36):10—18. 13 俞德浚.关于核果类植物分类的初步意见.中国果树,1959(5):35. 14 俞德浚.我国果树资源的地理分布.园艺学报,1962,1(1):2—14. 15 俞德浚.中国植物对世界园艺的贡献.园艺学报,1962,1(2):99—108. 16 俞德浚.中国梨属植物分类.中国果树志,第三卷,北京:农业出版社,1963:62—83. 17 俞德浚,关克俭.中国蔷薇科植物分类之研究(一).植物分类学报,1963,8(3):202—235. 18 俞德浚,陆玲娣,谷粹芝.中国蔷薇科植物分类之研究(二).植物分类学报,1975,13(1):97—99. 19 俞德浚.植物的引种驯化.北京:北京出版社,1964. 20 俞德浚,陆玲娣,谷粹芝等.中国植物志.第36卷.蔷薇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4:443. 21 俞德浚,李朝銮.关于种和种以下等级划分的讨论——兼对中国龙牙草属植物分类的初步意见.植物分类学报,1977,15(1):73—85. 22 俞德浚,李朝銮.国产地榆属植物分类及地榆中药正品考订.植物分类学报,1979,17(1):7—14. 23 俞德浚.中国果树分类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79:421. 24 俞德浚,张鹏.我国梨品种的一个新系统.园艺学报.1979,6(1):27—32. 25 俞德浚.云南山茶花品种的起源与分类.The AmericanCamellia year book.1980(1):1—29. 26 俞德浚,李朝銮.中国委菜属植物研究.植物分类学报,1980,18(1):1—13. 27 俞德浚,李朝銮.太行花属——蔷薇科一新属.植物分类学报,1980,18(4):467—471. 28 俞德浚(顾问),徐民生等.中国四季の花(日文).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日本:美乃美株式会社,1982. 29 俞德浚,陆玲娣,谷粹芝等.中国植物志.第37卷,蔷薇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516. 30 俞德浚,李朝銮,陈绍煋.中国植物志.第38卷,蔷薇科、牛栓藤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67.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