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八闪翻
释义

八闪翻是中国拳术之一,八闪翻历史悠久。自宋代中国传统武术分门立户为四大名门:赤、伯、蠢、温;十大拳种:洪、留、枝、名、磨、弹、查、炮、花、龙。经历代拳师继承和发展,去粗取精,发展成为现代中华武术多拳种多流派百花争艳的新局面。

简介

明代戚继光在其所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中谈到八闪翻时说它是“善之善者也”,可谓赞誉备至,在他编著的三十二势中吸取了属于八闪翻的招法,并有数势流传至今,如“当头炮”、“拗鸾肘”、“顺鸾肘”、“旗鼓势”等。俗称八闪翻为“八闪十二翻”,实际上是出自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中的八闪十二短。

形成发展

八闪翻过去主要流传于河北高阳,清末传到东北,近几十年主要在河北、 辽宁、 甘肃、陕西等省较为盛行。近代八闪翻出自河北省段氏。现在,八闪翻在西北、东北传播较广,两地同属一脉,但在劲力和风貌上略有不同。西北所传,经过通备劲的演化,较多注意以腰发力,浑厚一气;东北所传,多注意脆快一气。

八闪翻最基本的套路是站桩翻,其次有萃八翻、轻手翻、掳手翻、健中翻等套路。此外,在河北、京津一带传习的还有六手翻、燕青翻、鹰爪翻等。八闪翻的套路一般短小精悍,发力迅猛,双拳密集如雨,架势俯伏闪动,动作一气呵成,所以拳谚称“翻子一挂鞭”。八闪翻的劲道,强调脆、快、硬、弹。近年来,八闪翻与戳脚、劈挂相配为伍,因此也追求吞吐发力、辘轳反扯和搅靠劈重的劲道。八闪翻特有的器械有八步连环进手刀、绵战刀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八闪翻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

八闪翻属温家流派,称枝子门,是十大拳种之一,属少林宗法。自宋朝已形成,盛行于清代,在中国北方盛行,故被誉为“北腿”的代表拳种。八闪翻是手脚并重突出手法身法,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经历代拳师上百年来继承和发展,逐渐将戳脚和八闪翻融会在一起,使技术内容更加丰富,在攻防方法上更加全面。该拳种在中国北方的主要传人为赵洛灿,字灿益。赵系清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起义失败后,流落江湖隐居河北中部一带传授武艺。河北蠡县赵锻庄刘洛尚先生经饶阳县好友段洛绪引荐,将赵洛灿等三人介绍到蠡县赵锻庄刘洛尚家中传授武艺,刘洛尚三个儿子刘攀贵、刘观澜、刘贵馨三兄弟习武,同时习武者还有蠡县齐家庄魏昌义、南留史镇魏洛芳等人。

据蠡县旧县志记载,清光绪初年,因刘观澜先生武功高超授与五品武职千总之职。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刘观澜先生逝世,武术界人士为缅怀刘老先生为其立碑于门左,碑文记称:观澜老先生里中之穷苦者也,未习僻业慕少林宗派而精之,便捷轻利,为古之所称便捷轻利者无疑异,盛京一带多耳其名,以故京师(盛京指沈阳)有力者之家,尝延为武师,以教其吏役,而远近拜门墙习技艺者更可可屈指计(授徒众多之意),亦捧师中矫者矣。

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北方尤其在河北中部一带习练八闪翻者盛行,曾有“山东查”、“直隶戳”之称,更有“南拳北腿”之说,故戳脚被誉为北腿的代表拳种。刘观澜曾在东北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地传授。魏昌义、王占鳌、徐兆熊、魏赞奎、王洛仓、吴振堂等为镖师,来往于东北三省。河南、陕西、山西等省都有传授。从二十年代初开始著名武术家“花鞭”吴斌楼到北京传授戳脚、八闪翻、地躺拳技艺。

源流师承及传人

第一代:赵洛灿、字灿益。

第二代:刘攀贵、刘观澜、刘贵馨、段洛绪、魏昌义、魏洛芳、王洛梓等。

第三代:刘振江、王占鳌、张景天、赵振基、魏赞奎、王洛苍、王勇、于印同、李效先、徐凤造、徐兆熊、郭洛溪、李洛甫、严文平、刘松林、李文林等。

第四代:魏希贤、王云鹏、肖春荣、魏跃先、吴振堂、吴斌楼、张勤增、张云骥、刘仁义、于金泉、彭法年、孙汝南、曹振海、魏连会、张永和、刘景山、刘树田、芷平、刘景才、闫长会、李金铎、张会中、张树田、张会来等。

第五代:魏树九、王德鑫、魏宗汉、刘化峰、张双龙、李志祥、邓复兴、吴泽田、李文考、戴相峰、王瑞祥、杨玉凯、李坚、李娃、钱德华、李文兴、刘学勃、常双年,刘学会、崔林生、曹照田、刘振民、孙长立、史立民、门惠丰、马青柯、孙桂芬、李进才、王鹤岑、洪志田、祁志平、吴志刚等。

第六代:李木通、李炳才、安明振、李炳福、安明山、李海胜、赵建国、柳采风、索永建、李世明、王长亮、柴洪顺、王立英、胡凤兰、刘杰、庞中峰、刘兵、唐兴全、蔡友、孙少亮、李鹏、张远钦、杜吉顺、李双喜、王磊、宋振奎、于四季、李海川等。

著名武术家吴斌楼先生是北京地区八闪翻的主要传人。吴学海、字斌楼,1898年生,1977年病逝,原籍河北省蠡县齐家庄人,自幼习武,从师武术名家魏赞魁(人称“魏铁腿”)习武。二十年代初期到北京后广交武林人士,以武会友,如:与张长份、赫寿岩、许小鲁、李尧臣、王荣标、吴图南、吴子珍、宋兰坡、张文平、常振芳、陈发科、王达三、王宝英等武林朋友经常交流技艺。四十年代组建“北京艺林武术社”任社长。北京解放后,受聘于北京清河毛纺厂,六一八厂、光华染织厂、北京艺术学校、北京青年艺术剧院等单位传授武技,曾创编有《岳氏散手十八势》、《艺术名言》、《燕青八闪翻》等着作。吴斌楼不但拳术技艺精湛,而且武德高尚,在北京武术界是一位受人尊敬、德高望重的老武术家。精戳脚、八闪翻、地躺拳,并擅长软器械如:流星捶、九节鞭、虎尾鞭(杆子鞭),所以,被北京武林人士送一雅号“花鞭吴斌楼”。吴斌楼先生在北京传授弟子众多,如现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的刘学勤、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教授门惠丰、还有孙长立、史立民、郑志亮、马青柯、李进才、王鹤岑、洪志田、祁志平、吴志刚等。吴斌楼先生在一生的武术生涯中对中国的武术事业做出了贡献。

风格特点

八闪翻的出势一律是“旗鼓势”,这是分辨是否属于八闪翻的标记。过去,拳家放对或是下场表演时都要先拿一个架势。各个拳派一般都有特定的“出门架子”,拳家通过这个架势,先表明自己拳路派属,然后再由此引出套路和招法。“旗鼓势”便是八闪翻独具的出门架子。

八闪翻风格特点是,手脚并重突出腿活,动作舒展,架势较大,攻防方法明显,硬攻直进,快速勇猛,放长击远。要求腿功练得像胳膊那样灵活多变,运用自如。在技击攻防时要求手领脚出,手到脚到,手防上脚踢下,手脚并重,上下配合。八闪翻风格特点是架势较小,动作严谨,灵活多变,干净利落,先柔后刚,刚柔相济。攻防方法含蓄,手法多变,虚中藏实,实中有虚,虚实莫测。力从内发,发寸劲。拳遗讲:“出手似箭,回手似线”、“眼似流星手似箭,腰似蛇形脚似钻”。要求上身紧凑,下身灵活。劲法为绵、软、硬、脆、滑五劲。要求蓄力如拉弓,发力如射箭、手、眼、身法、步、肩、肘、腕、胯、膝都要相配合协调一致。上肢以腰带肩,队肩带肘、以时带手下肢以腰带胯,以跨带膝,以股带脚。重身法架势,武术易言讲:’犯势把势全凭架势“,充分说明手眼身法步功架的重要。

主要内容

十八势:

蛤螺出势上九霄,地雷翻滚人难逃。飞剪落地五变手,李白醉酒卧中妙。

滚珠枪背同势样,风摆荷叶五龙绞。大小三拍护头面,就地拔碑人难逃。

他人睡床云中落,大蟒翻身身要巧。珍珠倒卷身绵软,王香卧鱼伸缩腰。

钩挂连环腿变法,哈唤亮臂四肢抱。金赠出水三吞蜜,小鬼推磨破人倒。

仙人亮掌用足点,倒上梧桐落树梢。

要求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腰腿要灵活有力,腹肌臂力要充实有力。坚持长练不懈,在技击对抗时才能立于木牧之地。弹跳功徒在地行拳里尤为重要,如腾空击打动作,要求轻、灵、整、捷。演练和对抗多采用跌、扑、滚、翻技法,多用双手,双臂及头顶支撑身体完成各种动作。

翻子门(包括拳、长短器械)共有上百个传统套路。八闪翻九趟,燕青翻子十八趟,大翻子八趟,寸翻子六趟,八闪翻八趟,地功翻子六趟,金刚捶八趟小翻子六趟,地行拳八趟,醉八仙拳(文武各一趟)。传统器械有五虎断门枪、五虎点刚十二枪,绝命十三枪,正把罗丝枪,左把罗丝枪,四门枪、奇枪、卡枪(五龙卡)、锦枪(双头蛇)、大昆仑刀、小昆仑刀、金背缥刀、金背连环刀、双刀(带缥)、双手带、连环剑、七星剑、青云剑、武子十三剑、乾坤剑、炎焰剑、双剑、虎头双钩、牛头档、小双挡、锁手棍、齐眉棍、九节鞭、刀里加鞭、虎尾鞭、走线锤、双流星锤、龙头杆律、鸳鸯销、鸳鸯盆、拦面臾(大烟袋)、峨嵋、判官笔、地躺刀、地躺鞭。还有对练套路,空手夺刀、双刀进枪、双匕首进枪、三节棍进枪、双梢子进枪、地八卡(地躺对打)等。1984年进行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时,整理出五十多个套路,刊登在北京市传统武术拳械录上。

八闪翻功理功法

该拳注重腰腿的基本功法:脚者,身体之基也,脚站稳则身稳,温家拳谚讲:眼有监察之精,手有投转之能,脚有行程之力。脚前进身随之,脚后退身亦随之,脚里进身斜之,脚外进身伏之,脚踢手颁,手为先锋,脚为主帅、拳打六路,脚踢入方。脚踢对方莫容清,全手领门户清,拳打三分不易,脚踢七分不难,脚之疾更比手之疾也。

拳谚讲:"打拳不踢腿,到老冒失鬼"、"习武不活腰,终究艺不高",练好腰腿功夫,五行则顺,六合则对。腰腿功夫不扎实,则五行不顺,六台不对,出势不疾,进退不灵,运用筋骨不易。

内外五行论:外五行者,为五手五脚。五手即:崩、拨、攒、贷、拿。五脚即:图、点、插、摆、踢。习武者不明手脚五字是不知外五行也。手脚各有变化,运用奇妙也。

内五行即:心、肝、脾、肺、肾。气力之所到而势则随之,架势之所到而气力则注之。教气力充则架势为有用,练架势而气力愈增。初学技艺时,若不明练气,气不贯入丹田,身体亦趋,四肢无力,练习日久必受病也。习武者必学运气,如垂肩、项竖、齿扣、唇闭、内提等,按法司之日久技艺必精,聚气于丹田,运气于四肢,为一气充气足。练武者要内外合一,五行要顺,五行配为脏,五脏配五手五脚。故五手五脚者,养五脏,然肾水足精神旺,心气足,脑力坚,神经敏。肺脏足气必充,肝脏足力必猛,脾脏充身必健,故五手五脚之运动内养五脏,补脑力,保丹田,外强筋骨,捷手足,便耳比奥妙无穷也。

习武者注重六台:内六合、外六台。外六会者,背与肩合、肩与肘会、肘与手合,腰与膀合、胯与股合、膝与脚合。内六合者,脑与心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筋合、筋与血合,是内外相关需协调一致。肘手一伸,背催肩,肩催肘,肘催手挑动,腰催跨,胯催膝,膝催脚,背肩肘。手在于上,腰胯膝脚在于下,肘膝要对,不对身有前俯后仰。肩膀要正,如若不正左右歪斜。背腰要活,如若不活,身无柔软沾绵之妙。

拳术讲:三节九桃报节动,梢节发,三节齐动力增加。九肢:胯、膝、足、背、肘、手、丹、心、喉。

武术讲: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

一、手法讲八字:起、落、钻、翻、崩、挑、横、竖。

二、手一出打八字:阴、阳、戳、竖、更、中、撮、坠。

阴手打鼻梁,阳手打胸膛,戳手千斤坠,坚手似柱梁,更手摘憎帽,中手滚肋膛,撮手能抬土,坠手能开花。

三、胳膊一出打八字:压、挂、挑、打、崩、抱、劈、砸。

压是削手疾进,控是护肋前攻,挑是粉桃撑撞,打是疾进硬冲,

崩是推崩转靠,抱是力大无穷,劈是迎面三掌,砸是泰山压顶。

四、眼法:眼要毒。限为心之苗,目察敌情观五官,必达于心,然后才能应敌之变化,取胜成功。然交手之时 瞬息万变,眼不毒不能察其动静,识其变化。眼之迟速,实为习武之必要也。

五、身法讲八字:扑、仰、闪、靠、倒、卧、斜、绵。

扑身打、仰身抱、闪身躲、靠身肘。

倒身空、卧身脚、斜身走、绵身巧。

六、步法讲八字:顺、正、疾、绕、提、跳、咬、齐。

顺步打、正步观、疾步进、绕步闪。

提步空、跳步躜、咬步扣、齐步转。

七、气法:气法是指在演练或技击时的运气方法。要求气沉丹田,呼吸自然,不能闭气。有形者为四肢,无形者为气力,放气力是四肢之根本。练气讲三心,三心是顶心、手心、脚心。顶心要紧,手心要收,脚心要扣。三者要齐扣,使气会聚一处。顶心不紧则张,气散意乱,气不能贯入丹田。脚心不扣则张下肢,欲用足根无力,步法则乱。三心齐扣,气可归于丹田。丹田气足发于脾脏,发于四肢。武术之道,交手应敌之时注重十二要诀:口要震、脑要明、服要毒、心要狠、气要均、力要巧、意要坚、势要快、手要妙、脚要清、身要活、进退要灵。十二要诀实为练武者之根本。

武术说来各有门,未曾学艺想赢人,岂知手脚皆如此,不用功夫必受腐。投师容易,学艺难。得艺容易,练艺难。练艺容易,打人难。打重容易,打轻难。恰当难,要知来意更加难。

练习方法

(一)架梁寸腿:

1、练习方法:

先是左脚或右脚在前搭十字手,再踢左或右寸腿。要领:为了讲述清楚上边所说是分解动作的图片,若是演习此法,即以一步一架踢的方法练习就可以了;也可直接一架就踢的简易练习。

2、使用方法:

敌出直拳,即可采用一架便踢之法;此术易学好用。 (二)叶里藏花鸳鸯腿:

1、练习方法:

右弓步式顺出左肩和手,右手虎卡于左肘内侧,手高与肩平。左手向外分右手翻到左肘下边上托,左腿随手势向前上方横脚掀起。左脚向下落戳丁步,双手前后分开,摆头看左手前方。向后撩踢右九翻鸳鸯脚,左手停于左太阳穴斜上方,右手拍打右脚内侧,向后摆头看右手右脚。

2、使用方法:

先出右手拦截敌手腕,左手在肘下随时备出。左手突然向前由上向下朝外分拨敌小臂,右手停于左肘下作保护;提左膝掀脚点击敌右肋。当敌人向后撤步时抓住时机速以鸳鸯脚撩踢其裆或胸腹部。

要领:叶里藏花接九翻鸳鸯脚是该拳种典型的连环腿法。腿之连环要紧密相连不能间歇,否则非但不能奏效反被其害。 (三)砸钉:

1、练习方法:

砸是手法的劈砸,钉是指寸腿。因此砸钉即拳打脚踢。

以左侧迎面飞扇掌为例,右手仍须护胸;重心向前移,向前挥拳砸至面前,同时提右膝勾踢右脚,左手按右碗。

2、使用方法:

主动出击以左反背掌扇打敌人面部,当敌人出手迎架时,即以左手向下挂,并在挥右拳砸敌面时,同时起右脚勾踢敌人的胫骨。

要领:虚实、明暗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四)玉环步鸳鸯脚:

1、练习方法:

左手左脚向右后倒插,右手向下护肋,向右速撩右腿,右手、左手停于左太阳穴斜上方,右手拍打右脚内侧,同时摆头看右手。

2、使用方法:

出右手拦截敌手腕的同时,左手就插入敌手内侧;向右脚后偷上左步,突然向后翻身撩踢敌大腿内侧或裆部。

要领:换式起腿要隐蔽,要快。

著名人物

吴斌楼,生于1898年,河北蠡县齐庄。自幼拜曾获清朝皇室“御翻子”封号的铁腿魏赞魁学武十余年,尤以“八闪翻”声噪乡里。

1915年春,17岁的吴斌楼到北京谋生。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先农坛有一道士以同乡身份向镖局保荐了吴斌楼,三天后,吴斌楼充任大镖头,带着两名镖师,押送着两车装满贵重玉器的镖车启程。吴斌楼走镖成功,还以其鞭里加力招法,在途中“以武会友”中一举荣获“长鞭吴斌楼”的美誉。

吴斌楼不到30岁就以精湛的技击、独特的戳脚翻子风格蜚声武林。1935年,在中山公园五色土演武会上,吴斌楼同当时的恒寿山、赵鑫渊、刘德胜、刘月亭、王荣标、尚云详等老武术家一起,被授予了“十老武术家”的荣誉称号。同年秋,他在南京遇见了湖北姚志广,姚志广是戳脚翻子的嫡系传人,河北魏家戳脚翻子就是姚志广的祖先姚振芳传授的。吴斌楼与姚志广素昧平生,相见之后,当时已有名气的吴斌楼不耻下问,并会同姚志广将河北失传的十八趟燕青翻子按老谱整理出来。

吴斌楼很早就创办了艺术国术研究社,授徒习武,传播中华武术,他一再教导弟子要讲究武德,他指出武德中最重要的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抛弃门户之见。他教导弟子要“以武会友”。在不改变本门的特长、本门风格的前提下,对别人、别门的长处要“张开大嘴吸收过来”。他还认为:“东西再好,没有功夫不行。”他反对迷信名拳,认为关键靠练。他反对迷信名师。他说:“名师出高徒”固然重存在,但更多的是“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傅。”在教授弟子的过程中,他将自己所学,所悟的拳理,直接无保留地奉献出来。

吴斌楼说,“八闪翻的特点,动作紧凑、迅捷、多变、发力充实、干净利落、刚柔相济。因其翻手动作多,故名翻子。这是上肢。而戳脚多是用腿,缀子腿,后蹬腿,后踢腿,点腿,寸腿,空中摆莲腿等。常言道:手是两扇门,全凭脚赢人,二者合起来就叫戳脚翻子,同时,又完善了八闪翻的底盘功夫枣以地躺拳连环十八为主的跌扑套路。如仙人床(身体腾空,体平如床落地)、摔碑(体直如碑,向后摔倒)、栽碑(体直如碑,向前栽),极大地丰富了戳脚翻子门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吴斌楼在丰富拳术套路的同时,又发展了戳脚翻子门的器械套路,其所独有的是:地趟滚龙刀、双头蛇、拦面叟、鸡爪钩、牛头大镗和双镗,分水鹅眉刺,鸳鸯盆、判官笔、龙头杆棒、虎尾鞭等。

20年代,吴斌楼住在白塔寺宫门口时,鲁迅就住在附近的阜城门内西三条胡同。鲁迅欣赏的武功,常和他来往,鲁迅曾饶有兴趣的向他请教《水浒传》中林冲、武松、鲁智深的功夫,并提出一些比武场景描写是否符合现实武术打斗的规范,吴斌楼详细地给予解答。后来鲁迅还送他两柄亲笔题字的折扇以示纪念。30年代,在首届国术大赛上,冯玉祥称赞吴斌楼的武功和为人,并亲笔手书条幅相赠。解放后,吴斌楼任中国武协委员,北京武协副主席,等多次担任中国武术比赛裁判。吴斌楼抛弃了武术旧教授法中的不科学成分,吸收了体院训练法的长处,并学习了体委编创的甲组拳、甲组剑等套路。1977年,吴斌楼与世长辞。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8:1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