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八女投江
释义
1 抗日时期8名女兵殉国事件

抗日战争时期,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投江殉国,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她们是第2路军第5军妇女团的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2009年9月14日,她们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英雄事迹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5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芝、杨贵珍、郭桂琴、黄桂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10月10日拂晓时,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日军,急忙向外冲。冷云比较冷静,命令七名女战士卧倒,敌人没有发现她们,向大部队逼近。此时情况十分危急,在此生死关头冷云果断地组织女战士殿后,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敌人一下子慌了神,以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们还击,大部队乘机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冲出去的同志最后听到她们齐声喊――“快往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日军在得知她们只有八名女兵时,变的更加猖狂边打边叫:“乖乖投降吧!皇军不会亏待妇女!”当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军的包围后,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在背水作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八名女战士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冷云坚定地对大家说:“同志们,我们是共产党员、抗联战士,宁死也不做俘虏!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她们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高唱着《国际歌》“……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集体沉江,壮烈殉国。牺牲时,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八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

“八女投江”体现了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事业敢于与日军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东北抗联第2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后,当即题写了“乌斯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解放后,中国共产党以“八女投江”为题材拍摄了一部电影《中华儿女》,女英雄们的高尚气节强烈地感染了千千万万个中国人民。1986年9月7日,为纪念八名女烈士,建立了一座巨型“八女投江纪念碑”。全国政协副主席康克清为其亲笔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英雄简介

冷云

原名郑志民,1915年生,黑龙江省桦川县人。1931年入桦川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佳木斯从事秘密抗日活动。1936年,与具有爱国思想的吉乃臣(后改名周维仁)加入东北抗联第5军,后经组织批准两人结为革命伴侣,志同道合,共同进行抗日斗争。冷云先在军部秘书处做文化教育工作,后调到5军妇女团担任小队长和指导员。1938年夏,冷云强忍丈夫英勇牺牲的巨大悲痛,告别刚刚出生两个月的婴儿,随5军1师部队西征,任妇女团政治指导员。

胡秀芝

胡秀芝(1918——1938),汉族,黑龙江林口县人,中共党员,抗日巾帼英雄,牺牲前任,我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妇女团班长。在掩护大部队突围中,与日寇战斗到弹尽粮绝,和冷云等七位巾帼英雄一道投江殉国,年仅20岁。

杨贵珍

杨贵珍(1920——1938),汉族,黑龙江林口县人,中共党员,抗日巾帼英雄,历任我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管理员,被服员、班长、副小队长等职。在掩护大部队突围中,与日寇激战到弹尽粮绝,和冷云等七位巾帼英雄一道投江殉国,年仅18岁。

郭桂琴

郭桂琴(约1921——1938),汉族,黑龙江林口县人,抗日巾帼英雄,牺牲前任我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妇女团战士,在掩护大部队突围中,与日寇血战到弹尽粮绝,和冷云等七位巾帼英雄一道投江殉国,年仅17岁。

黄桂清

黄桂清(1918——1938),黑龙江林口刁翎镇南园子人,妇女团战士。

抗日巾帼英雄,牺牲前任我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妇女团战士,在掩护大部队突围中,与日寇血战到弹尽粮绝,和冷云等七位巾帼英雄一道投江殉国。

王惠民

王惠民(1925——1938),黑龙江人, 抗日巾帼英雄,牺牲前任我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妇女团战士,在掩护大部队突围中,与日寇血战到弹尽粮绝,和冷云等七位巾帼英雄一道投江殉国。

安顺福

(1915一1938)中共党员,朝鲜族。生于穆棱镇新安屯(今老牛槽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安顺福从小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3岁就跟随父兄参加抗日救国运动。“九· 一八”事变后,屯子里成立了党支部和抗日救国先锋队组织,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斗争。她16岁就和屯子里的青少年们站岗、放哨、抓坏人、贴标语。

1933年1月,由于叛徒的告密,敌人对新安屯进行了疯狂的大搜捕,有7人惨遭杀害,其中就有安顺福的父亲和弟弟。民族恨、家乡仇,使安顺福更加坚强。她心里燃烧着复仇的怒火,毅然离开故乡,参加了抗日联军第四军,分配在被服厂工作。不久,任她为被服厂厂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10月,抗日救国游击军改编为抗日同盟军第四军.为了行军打仗方便,安顺福、许贤淑等4名女战士将她们的9个小孩送给老百姓抚养。

1938年4月,抗联各军向宝清集中,5月从宝清出发开始西征,这时安顺福和其它女同志一同加入五军妇女团,随军西征。在征途中,安顺福和妇女团的同志,与男同志一样跋山涉水,翻岗越岭,穿行在鸟兽集居人迹罕见的深山老林里。一路风餐露宿,野菜野果充饥,生活极端困苦。同年10月下旬一天的拂晓,在牡丹江的支流乌斯浑河下游,柞木岗山和大小关门嘴子山之间的峡谷子中(现林口县刁翎镇三家子村东北四公里处)与日伪军熊谷部队激战,在弹尽无援的情况下,宁死不屈.她同冷云等八位女战士挽臂投江捐躯。是年11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闻讯后,在日记中写道:“乌斯浑河畔牡丹江岸,将来应有烈女标芳”。1982年10月乌斯浑河畔东岸的小关门嘴子山坡上,建起八女投江纪念啤,碑文正面刻着黑龙江省省长陈雷的手书:“八女英魂,光照千秋”。

李凤善

八女投江”烈士。朝鲜族,牺牲时年仅20岁左右,黑龙江省林口县龙爪乡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妇女团战士。

1938年10月上旬,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一部,在牡丹江地区乌斯浑河渡口(今属林口县)与日伪军千余人遭遇。为掩护大部队突围,毅然放弃渡河,她与妇女团指导员冷云(原名郑志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朝鲜族)等7名战友一起,在指导员冷云率领下,分成3个战斗小组,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得以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却被敌军围困河边。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她们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高唱“奴隶们起来”的国际歌,集体沉江,壮烈殉国。

不朽丰碑

“八女投江”纪念碑

建国后,人民政府在烈士投江的黑龙江省林口县乌斯浑河岸边,建立了“八女投江”纪念碑。正面是抗联老战士陈雷题词:“八女英魂,光照千秋。”碑文铭刻着东北抗日联军的八名女战士的英名和她们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高80米、横截面为三角型的纪念碑和象征着彩虹,跨度为75米、矢高25米的供脊,雕有展现女英雄们战斗风姿的大型群雕。 八女投江的壮举,表现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

为弘扬八女先烈的精神,1986年9月7日在牡丹江市举行“八女投江纪念碑”奠基典礼。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的康克清为工程奠基题词:“八女英灵,永垂不朽!”

“八女投江”英烈群雕

地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江滨公园八女投江的英雄壮举,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史诗。为缅怀先烈,教育后人,牡丹江市委、市政府于1984年决定在牡丹江市江滨公园建立八女投江英烈群雕。大型群雕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德华、司徒兆光设计,四川美术学院采用花岗岩石材料雕凿制作,于1988年8月1日正式落成,当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同志亲笔题写了“八女投江”四个大字。

“八女投江”国画巨作

1957年,年仅34岁的我国著名画家、“关东画派”奠基人王盛烈创作了那幅被传颂了半个多世纪的名画《八女投江》,该做现收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八女投江》是根据抗日联军八位女战士为了不被敌人活捉,集体投江的真实感人故事而绘制的革命历史画。一个如此年轻的艺术家为什么会有如此令人称道的创作呢?对于王盛烈来说,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对他影响太大了,他有着作为亡国奴的经历,他也亲眼目睹了“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历史,所以他内心的爱国主义激情成为了创作最大的动力。即便是后来提出建立九·一八纪念馆议案时,作为发起人之一的他依然不顾身体的不适,重新创作了一幅《八女投江》,尺寸比当年收藏在中国军事博物馆的那幅还大,老人当时惟一的想法就是不能够让世人忘了那段历史。目前这幅作品就挂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内,成为这段历史一个记忆的缩影。

扩展阅读:

1

http://shuangbai.people.com.cn/GB/158065/9677897.html

2

“八女投江”与关书范变节 http://lyrbszb.chinajilin.com.cn/html/2009-08/10/content_1842660.htm

3

http://wenku.baidu.com/view/69874a4769eae009581bec89.html

4

《中国越剧大典》,浙江文艺出版社 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2006年版。

5

《上海越剧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7年版。

开放分类:
中国历史中华民族民族英雄抗日战争革命先烈

2.1987年杨光远执导电影

2 1987年杨光远执导电影

影片信息

片 名:《八女投江》

出 品:八一电影制片厂1987年摄制

顾 问:陈 雷

导 演:杨光远

副导演:沈华芬 陆伯炎

编 剧:李宝林

摄 影:杨光远 桑 华

特技摄影:李炳坤

主 演:

张凯丽(饰冷 云) 岳 红(饰杨桂珍)

寇巧玲(饰安顺福) 蔡 莺(饰王惠民)

王兰英(饰胡秀芝) 迟延丽(饰郭桂琴)

迟素静(饰黄桂清) 张 跃(饰李风善)

李久芳(饰支队长) 江代霖(饰王皮袄)

杜雨露(饰朴团长) 王 栋(饰春 喜)

徐志田(饰孙汉奇)

故事梗概:

1938年冬,东北某镇。深夜,小学教师冷云在小巷中张贴反满抗日的标语,被身为伪警长的丈夫孙汉奇发现。孙汉奇恼羞成怒,举鞭挥向妻子。冷云不愿做亡国奴苟且偷生,毅然与丈夫决裂,投奔抗联。小姑娘王惠民奉命接冷云上山,途中遇敌人搜山,惠民的爸爸、抗联战士王皮袄为掩护她们突围而牺牲。冷云与王惠民裹挟在村民中被赶进五合村,目睹日寇烧杀劫掠、污辱妇女的残暴行径。危难中,抗联部队及时赶到,击溃了敌人。村中失去亲人的年轻妇女黄桂清也随冷云加入了抗联。几个不同性格、不同出身的女子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相聚:安顺福在把一台缝纫机运上山的途中遭遇日寇,献出了自己孩子幼小的生命;童养媳出身的郭桂琴负责全队的伙食;年轻美丽的杨桂珍的丈夫死于日寇轰炸;生活的重压把班长胡秀芝磨砺得刚强严厉,但依然有温柔的爱留在心底。冷云上山后,在战斗间隙教大家识字,传播革命理论,受到同志们的尊敬和爱戴;当她不愿留下腹中汉奸丈夫的孩子时,被姐妹们劝阻。她们要共同抚养这属于母亲的骨肉。有一次打了胜仗,部队缴获了许多衣物粮食和军火,还救起了无家可归的朝鲜族姑娘李风善。为了让部队有个坚实的后援,冷云与胡秀芝奉命带领一部分人在密林中建立秘密营地,在恶劣的条件下照顾伤员,为部队赶制棉衣。营队遭到敌机轰炸,女兵们奋力保住了棉衣并送给大部队。在极度劳累中,冷云产下了一个死婴,把他葬在洁白的冰雪中。日军加紧了对抗联的围剿。在乌斯河畔准备渡河的冷云等八位抗联女兵为了掩护大部队突围,主动牵制了敌人的火力。面对凶恶的敌人,背临滔滔江水,八女毫无惧色,直至射出最后一颗子弹。敌人节节逼近,为了维护民族气节和中华女儿的尊严,八女从容地走进滔滔江水。

3 1995年郭大宇编越剧

剧目资料

越剧现代剧,郭大宇根据史实,突破生活原形局限,于1995年编剧。 1995年由南京市越剧团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演出。导演韩林根,作曲王水庚,舞美设计余辉、张海豹。竺小招饰冷云,魏小梅饰小于,陶琪饰黄桂芳,赵时莺饰王娟,樊建萍饰胡秀芝,朱蔺饰安顺姬,李萍饰金霞,水小燕饰李秀珍。

剧情介绍

此剧写白雪山一场残酷的阻击战,东北抗日联军某部一连伤亡惨重,仅存女指导员冷云和女战士小于。冷云、小于撤离白雪山途中,先后遇到抗联友部掉队的女战士黄桂芳、王娟、胡秀芝、及到抗联寻找亲人的朝鲜族姑娘安顺姬、金霞。当冷云带着几位陌路相逢的女子准备追赶主力部队时,女情报员杨秀珍忽然带来了新指示:上级要求冷云集结力量,继续留在白雪山牵制日军大队,以配合更大的歼敌部署。蓦然接受任务,冷云深感压力,面对几个了解不深的女子,冷云不得已暂时隐瞒了实情。然而,冷云的突然变化,又不禁引发了其他几个人的猜疑。当冷云矛盾地打响机枪故意暴露以引起日军注意时,8名女子其实已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当夜,冷云内心矛盾,辗转不安。而事实上,其他几人早已通过行动明白了所面临的考验。于是,于无言之中心与心交汇,意志与意志碰击,最后构成了一种殊死对敌、无怨无悔的心理默契。为了完成任务,冷云等人经受了严酷的考验:日军的追击、狼群的骚扰、严寒与饥饿的折磨,甚至冷云于战斗中婴儿的流产……然而,正是在九死一生的艰难困苦中,八名女子逐渐团结一心,建立了深厚感情,并且百炼成钢!七天过后,冷云与她的战友姐妹终于完成了卓绝的任务,且艰难的存活了下来。殊料,一次偶然的暴露,八人陷入了日军的包围之中。突围之中弹尽路绝,为了捍卫民族的气节和人格的尊严,八位女子纷纷投江,慷慨赴死……

4 盐城鲁艺学校八女投江

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当月,由陈毅任军长的新四军军部在盐城举行重建大会。大江南北的杰出文化战士和进步青年纷纷向盐城聚拢,一所新型艺术学院很快在盐城应运而生,这就是华中鲁艺。

华中鲁艺直属新四军军部领导,院长由刚任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兼任,教导主任相继为丘东平、黄源。学院设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四个系,外加一个普通班和少年班,共有师生约400多人。

半年之后,日伪集中兵力向盐阜地区扫荡,华中鲁艺据军部指示于1941年6月22日撤出盐城。两日后转移到盐城县五区(今建湖县庆丰乡), 1941年7月23日,根据军部指示,鲁艺华中分院将全体师生分为两队,一队由院部、文学系和美术系大部分师生组成,随军部行动;二队由戏剧系、音乐系大部分师生和普通班师生组成,约200余人,另行转移。

当日傍晚,鲁艺华中分院二队从军部驻地左庄以东的陶家舍出发,准备去盐城以西楼王庄一带。这时,湖垛镇正被一个中队的日军和近一个团的伪军占领,为了避开敌人,鲁艺华中分院二队选择了我党群众工作基础较好的盐城县五区为行军路线,途经吉家庄、北秦庄,然后到达楼王庄。

7月24日凌晨,二队在北秦庄宿营时,遭遇了前来“扫荡”的日伪军,被一个小队的日军和一个中队的伪军包围。师生与敌人进行了激烈战斗,叶老说道这里是整顿了一下喉咙,神情严肃了很多,开始用锐利的声音说了这段历史:“当时二队的文艺师生只有8支长短枪和20多个手榴弹,开始了与多倍与自己的敌人奋勇斗阵。毕竟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丘东平和许晴就商量向北突围。在危机时刻,鲁艺政治战士洪明,曾多次劝说许晴同第一批师生后撤,许晴坚决不同意。说自己是指挥员,不能先撤。”最后中弹牺牲。原教导主任丘东平临危不惧,在枪林弹雨中与敌人周旋,指挥大家先撤,自己在最后撤离前,回身看看是否还有师生落在后面,不幸被子弹击中,倒在了黄泥沟里。

在这次遭遇战中,还有8名不会游泳的女生,其中有3位是上海来参加鲁艺的知识青年。在遭到敌人追逼后,为了不被生俘,遭受临辱毅然投河自尽。气急败坏的敌人将她们的遗体打捞上来,灭绝人性地用刺刀挑破她们的腹部,惨状令人目不忍睹!当时已经隐藏在草丛中的吴斌同学见状,义愤填膺,怒瞪圆目,一跃而出,扭住一个日本鬼子就打,但是不幸被另外一个鬼子用刺刀在背后捅了一刀,光荣牺牲。

据叶老介绍,在这场遭遇战中,丘东平、许晴、李锐、袁万华、张炳炎、丛云生、王海纹、叶玲、施予、徐辉、吴斌、朱丹、魏征、李馨和新安旅行团负责人张平、张杰等30多位师生不幸牺牲,邵惟、石流、左林、张修等60多人被敌抓走,还有五六十人被冲散。当地群众亦有4人受伤,8人惨遭杀害。

鲁艺二队殉难烈士们在危难时刻表现出了伟大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是中国知识分子永远的骄傲,也是全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

5 1936年改编的相关电影

影片信息

片名:中华儿女(又名中华女儿)出品:中央电影摄影场1939年摄制

导演:沈西苓

编剧:沈西苓

摄影:洪伟烈

录音:吕宪昌

主演:赵 丹 康 健 顾而已

施 超 陈依萍 魏鹤龄

钱千里 李 纬 唐远之

故事梗概

影片根据《八女投江》故事改编。1936年,在日本人的屠刀下,东北人民惨遭蹂躏。活动在牡丹江一带的东北联军,英勇抗日,吸引了大批年轻农民。 亲人遭日寇杀害的女子胡秀芝,报名参加抗日联军。她在革命斗争的锻炼中,人了党,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冷云是抗联某部指导员,她经历了丈夫在地下工作岗位上被捕牺牲的重大打击,仍刚强坚毅地接受战斗任务,打击敌人。在归队途中,因发现敌军要偷袭联军营地,冷云一面命人绕道给抗联送信,一面率部分散打枪,牵制敌人,把敌人兵力引出营地范围而至牡丹江畔。最后,参加战斗的同志们仅剩冷云、胡秀芝等八名女战士,寡不敌众,生路已绝,她们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砸坏自己的八支枪,视死如归地投入江中。

点评

该片描写了东北抗日联军“八女投江”的真实故事,赞颂了先烈们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它以比较鲜明的纪实手法和散文化风格,展现生活和斗争,塑造了胡秀芝、冷云等女英雄的形象,尤其着重描写了胡秀芝由普通农村妇女到革命战士的成长过程。创作者追求一种纯朴的感情抒发,整个影片内蕴深沉,富有激情,还具有鲜明的诗的象征意境。影片的结尾处理,既渲染了紧张壮烈的战争气氛,又较为细腻地展示了八名女战士的精神风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片是新中国最早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之一, 1950年曾获捷克斯洛伐克第5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自由斗争奖,在文化部1949年至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又获二等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4: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