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游洋 |
释义 | 游洋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城东北部,距城44公里,1958年初,公社设址于南溪自然村,1991年,镇政府占地667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63平方米。 地名-游洋游洋镇简介游洋街原名旧县街、古邑街。始建于唐,清代形成南北向一字双面街,50年代,街长150米,宽1.6米,占地2820平方米,建筑面积4230平方米,1958年山洪暴发,冲毁北段房屋20间,1960年修复北段街道,并续建南街88米长、8米宽,1974年后建成榜游公路北侧至旧街间单面街80米、576平方米。1980年后,沿榜游公路西北侧建成单面街150米;至1991年,街道建筑用地849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2万平方米。 上宫街形成于宋代。50年代后,街长400米。1980年后,建成双面街,宽8米,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 游洋镇概况游洋镇位于仙游县东北部,仙永公路与仙莆公路相交于此。辖17个行政村。在这片177.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3.4万勤劳朴实的人民。 行政村:[代码]350322111:~201 游洋村 ~202 梧椿村 ~203 金石村 ~204 天马村 ~205 双峰村 ~206 石里村 ~207 龙溪村 ~208 河星村 ~209 兴山村 ~210 霞峰村 ~211 石山村 ~212 鲁头村 ~213 龙山村 ~214 沽山村 ~215 里洋村 ~216 五星村 ~217 桥光村 沿革:[沿革]1961年建游洋公社,1984年改乡,1991年建镇。1997年,面积177.1平方千米,人口3.4万,辖游洋、梧椿、天马、龙山、沽山、里洋、桥光、五星、双峰、石里、河星、龙溪、兴山、石山、鲁头、霞峰、金石17个村委会。 风景:游洋镇,风景优美, 文物古迹甚多。有如“湾月出水”’的宋古桥梁“惠政桥”,以及近代革命文物中共仙游县第一个支部诞生地—兴山书院(建于1880年);也有风景如画的天然石城“龙穿城”、环境幽静的“读书楼”’,山势奇险的“将军城”’;还有近期兴建的“仙溪诗社”、“天马山风景区”等。这些旅游景观,充满种种神奇的传说,令无数游客留连忘返。 物藏:全镇森林覆盖率达78% ,拥有山地面积22万亩。其中,用材林面积14万亩,立木储量36立方米;果茶面积二万亩,以李子、柑桔为主,还有黄梅、油茶、橄揽、柿子、板栗等;毛竹林面积6万亩,占莆田市毛竹面积的38% ,占仙游县的50% ,为福建省九大毛竹丰产林培育基地之一,食用菌生产已成为游洋镇的一大支柱产业;竹、木、笋、果、食用菌加工前景广阔。水力资源蕴藏量为二万千瓦,已开发水电站8座,总装机容量2565千瓦,并与县并网;建立调节水库3座,总库容量175万立方米;拥有一座日供水量1000吨的自来水站和180多处小型自来水站。游洋地下矿产资源丰富,探明可供开发利用的矿石有叶腊石、花岗石、高岭土、朱砂土和优质矿泉水等十多种,其中叶腊石储量大、品位高、质量好、易开采,为福建省三大基地之一。 游洋镇历史游洋镇,唐设镇。宋元明设县,为兴化县,迄今已有四百七十三年历史。别称古邑县。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的东北部。 游洋,是今永泰、原莆田(今涵江区)、仙游三县的交界地,四面崇山峻岭,地势险要,是古代扼住永泰、莆田交通的咽喉要道。 唐以前称游洋洞,多为山越、山獠凭山筑寨的聚居地。唐代,已有方、李、陈诸姓中原南播仕族从永泰等地东渐迁入游洋,带来了中原文化,始称游洋镇。据传曾有金鲤、史宾、詹万钟、白金等科宦名人。唐、宋时的游洋镇辖今天的游洋镇、石苍乡的大部分,象溪乡的一部分,钟山镇的鲤湖部分。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游洋人林居裔聚众万余人,在原莆田县广业里的百丈岭起义反宋,起义军声势浩大,占领了游洋、广业大部分山区,并在何岭关、古寨岭、河浪岭、莒溪岭、石壁岭、百丈岭等险要地段设关隘布防,以御宋军,今何岭关等古关隘尚存,何岭关是县文物保护单位。起义军利用地形优势,在游洋诱歼官兵,又经何岭关,突袭仙游县城。不久,经南安、洪赖,越过晋江西门朋山岭,奔袭围攻泉州府城,一时八闽震动。林居裔自号“平西王”,挥军所向,无不披靡。宋军调集两浙、福建兵力驰援,又增派王继升率兵前往游洋,在官兵强大的军事优势兵力围剿下,起义军苦战两年,终于被镇压。至今游洋和广业大洋,有祀林居裔的林将军庙。 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廷在游洋原林居裔居宅上毁宅建太平军军治衙署,又设兴安县县署于军治旁。兴安县旧辖游洋镇(今游洋、石苍、象溪一带)原莆田县百丈镇、永福县(今永泰县)的陈山头及福唐县(今福清县)的漈头,百丈岭、下庐岭一带山区。不久,太平军改名兴化军,兴安县改名兴化县。兴化军治,兴化县治仍在原址,兴化军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今游洋镇小学中仍保存初设太平军时的“太平军”石额。 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兴化军军治迁往原莆田县县城,即今市区的古谯楼处,兴化县治仍在游洋。到元皇庆二年(1313)兴化县治迁往广业里的湘溪止,三百三十四年来,游洋一直是山区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北宋司农寺丞段鹏曾主持在游洋建县署,中为正堂,东为主薄,西为典史,还建有宣诏亭、史隐、仙隐二堂、黄绸阁、土地祠、甲丈库等,也夯筑有土城墙,兴化军治迁出后,军治衙门为兴化县所用。兴化县署迁出游洋后,县城渐废,古建尽毁。今在游洋地名“衙门里”处保存有原兴化军军治所在地的主体建筑的覆盆式柱础两个,粗大厚重,直径竟达0.56米。“衙门里”军、县治遗址上还保存有“凤井”古井一口。 县治在游洋时,政绩突出的知县事有:宋朝的段鹏、许世昌、张彦博、梅泽、邱铎、曹 、黄逸、梁陆、陆楠、林振、孙绍先;元朝的有蔡贞、吴元。秉公办事,廉政为民,是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对为官者的要求,宋太祖要求府州、县勒《戒石铭》于堂前,其铭是:“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原游洋兴化县署县堂前的《戒石铭》随县署迁往湘溪而迁移到湘溪,今涵江区新县(古湘溪)镇政府保存着原存游洋县署的《戒石铭》。古代许多廉官尚能以《戒石铭》的铭言为座右铭。 当时兴化县所辖境内,几百年间教育与科举兴盛,亦有目共睹。有宋一代,游洋邑境内共出了三个文状元。 今游洋古邑仍古迹斑斑。游洋梧椿村有商周时期的顶溪山遗址,面积约2500平方米,采集到刻画纹夹砂黑陶和灰色印纹硬陶片,可辨器形有钵、瓶、豆,可知三千多年前便有闽族土著在这里生活、劳动过。游洋里洋村东北8公里处,有汉“龙穿城遗址”,县文物保护单位,是巨石山峰构成的天然石城。山顶有汉代闽越王所筑的越王台,残存遗址。游洋古邑址上还保存一条古街,原名古邑、旧县街,唐时已有。宋代军治、县治驻此,该街为最早的集镇街市。清乾隆时,街为南北走向的双面街,街长仍为150米,宽1.6米,卵石路面,夹街有单层或双层土木结构店铺40多间,后因水灾毁北段店20间,又修复,并把古街拓宽为3.5米,现古街有延长,街道走向传统格局不变,街旁尽是明、清石柱础等石构闲置不用。街的南面为旧军治、县治的南门,出南门便是惠政桥。桥北街南交汇处的路,拐西再北向寨前、潼关至永泰县梧桐尾,桥南有路,一是经双峰、马铺、何岭古驿道、仙水、灵山等地至仙游县东门,一是经天马、黄龙、尚书桥往庄边。 游洋街东南14公里处有“上宫街”,宋熙宁四年(1071),始在通往莆田的路旁形成小集,经元、明、清发展渐成街道。游洋古邑在宋代的兵防施有“沽岭寨”,常年驻寨兵70名,清代废,今仅存寨址。宋代因游洋县治驻此,故亦有“皇华馆”驿站,以作官方邮传,今址不存。 游洋古邑历史上办学成风,如辖地象溪乡南朝陈时的中郎将郑庄办的“浔阳书堂”,常州别驾郑淑在游洋巩桥办的“巩桥书堂”,宋初游洋县治“共赋轩”旁的“读书斋”“平伦斋”,以后县治东的“书林斋”,县尉厅东的“真斋斋”,郑樵后裔郑重光在游洋办的“石舟斋”等,读书蔚然成风,为社会上输送了不少的人才。 游洋惠政桥惠政桥位于今游洋街北面,横跨在游洋溪上。据桥碑记载,最早的惠政桥是在南宋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由兴化知县陆楠倡建,桥上还建一座亭。落成时,正逢朝廷派一巡抚到兴化县巡视,巡抚在桥亭中休息,知县陆楠就请巡抚为桥命名,巡抚挥笔即书“惠政桥”三字,以示用惠政治理之意。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监生陈大勋、陈攀龙、林朝堂等人集资重修,惠政桥始成今天规模。 古代惠政桥是用花岗岩条石砌成的单孔石拱桥。桥长五丈、高五丈、宽一丈二尺。桥面铺有石级,两侧置石栏杆。桥顶高出两端路面二丈余,所以有“桥头看不见桥尾”之称。整座拱桥造型奇特,象一轮弯月高悬在清澈的游洋溪上,故誉“弯月出水”。惠政桥不但美观,而且十分牢固。因桥是单孔高拱,所以流水量大,水流冲击力弱,历经七百多年而不废。即使象一九五八年游洋桥两岸的数百亩良田,几十栋房屋均被洪水吞噬的特大洪灾,惠政桥仍然完好无损。但世事难料,1999年10月9日那场千年不遇的特大山洪却把惠政桥吞噬了,2000年4月在仙游县日人民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古代惠政桥原址上又建成了一座新惠政桥。现在惠政桥已列为县重点保护的文物之一。 歌手-游洋简介姓名:游洋 性别:女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籍贯:湖南 民族:汉族 生日:3月26日 职业:青年军旅歌手 代表作品:《解放海南岛之歌》、《我在路上》、《欢乐中国》 毕业院校:解放军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荣誉称号: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 基本介绍游洋,出生在军人家庭,姨夫和两个表哥都是军人。“当哥哥穿着军装回来的时候我都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对部队的憧憬激励我从小就做出了将来要从军的决定。”游洋说。在考大学的时候,游洋毅然只填写了解放军艺术学院这一个志愿,通过努力最终成为了著名表演艺术家李双江、著名教授章荷生老师的弟子。 曾经在基层工作的游洋与官兵们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在一线慰问的时候体会了战士们的艰辛,住通铺、吃大锅饭,有些地方没有暖气冬天十分寒冷。“战士们感情特别淳朴、真挚,他们对音乐的渴望深深打动着我。”游洋说。二炮官兵中有一首流传得很广的MV歌曲《大山的呼唤》,是游洋专门为二炮部队常年驻守在大山深处的士兵们制作的。“我想我以后一定要一直努力为战士们服务,官兵们就是我的精神支柱,是支持我前进的力量之源。” 从业经历1993年——1997年多次参加湖南省市各种大型演出。 1999年至今参加过陕西省各种大型演出,迎接军委,二炮首长的大、中型晚会。受到首长一致好评,经常随部队下基层为一线官兵演出。 参赛及获奖情况2001年 陕西省才艺大赛声乐组二等奖 2002年 第十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陕西赛区优秀奖 2003年 陕西省第五届青年歌手大赛一等奖 2003年 中国西北五省民歌大赛二等奖 2004年 第十一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荧屏奖 2005年 二炮第五届文艺汇演个人表演二等奖 2006年 拍摄MTV《大山的呼唤》 2008年8月 赴四川灾区慰问演出 2010年2月 第七届CCTV-7《军营大拜年》最佳表现奖 2010年3月 十四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陕西赛区第二名 2010年7月 拍摄MV《我在路上》国庆专辑播出 2010年10月 CCTV-1黄金档电视剧《解放海南岛》演唱片尾曲《解放海南岛之歌》 2010年11月 拍摄MV《解放海南岛之歌》CCTV7《我爱唱军歌》栏目播出 2010年12月 二炮第六届文艺汇演个人表演一等奖 游洋与《解放海南岛之歌》2010年为纪念解放海南岛60周年,30集电视剧《解放海南岛》在央视一套播出。随着剧中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其片尾曲《解放海南岛之歌》也飘进千家万户。 片尾曲的演唱采用了“海选”的方式,歌手们纷纷递交自己的音像资料。游洋被认为“有着金子般的声音”而最终成为演唱者。为了唱好这首歌,刚从解放军艺术学院硕士毕业的湘妹子游洋特意来到了当年腥风血雨的海南岛上,她踏上五指山、澄迈、海口这些海南岛解放战役的关键地点,体会战士们当年的情感。游洋准确把握了曲作者程大兆老师的要求:表达出一种自然的、质朴的、发自肺腑的声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