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芝山镇
释义

张芝山镇位于江苏省通州市最南部,濒江临海,南距长江不足十公里,西与国家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南通市相接壤,东与川港镇相邻,北与姜灶镇毗连,面积30.26平方公里,镇政府驻地张芝山镇兴北村。

面积人口

据当地政府官方网站资料显示,该镇总面积50.8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人口5.4万人。

历史沿革

历史相传,三百多年前,这里是江边涨滩,逐渐有人在此开垦定居,有个名叫张芝山的人在此开片小店,由于地处交通要道,逐渐形成集镇,由此命名张芝山镇。解放初为川港区的通海乡。1957年由通海、川南两乡和民安乡的一部分合并一个大乡,仍称通海乡。1958年,由天星乡和通海乡的一部分合建友谊人民公社。1959年,友谊公社并入川港公社后,划出部分大队,另建通海公社,后更名为通海乡。1984年随着全市撤乡建镇,命名为张芝山镇,是原通海区工委的所在地,一直是通南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镇。1992年,全镇面积30.26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267村民小组数)。2001年2—3月,在行政村、居委会合并调整后,辖10个行政村(256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

地理交通

张芝山镇位于通州市南首,是上海通向苏北的“第一门户”,区内拥有可通航500吨以上的通启运河,还有5分钟内就可以进入的便捷铁路交通。苏通大桥通车后,直接把张芝山镇纳入上海1小时经济圈。

基础建设

在引进项目的同时,全力做好“筑巢引凤”工作。投资2200万元,完成6.51公里长的东西两条中心大道;投资150万元,镇区道路全面维修;投资300万元,镇区所有低压线入地;投资150万元,12公里的道路新装323盏路灯。

地域优势

通州市张芝山镇位于通州市最南部,西邻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即将完工的“苏通长江大桥”的北桥头堡,通启高速、苏325、336省道、通启运河以及即将建设的宁启铁路横穿该镇,金江大道、张江公路以及“苏通长江大桥”北接线段均纵贯镇域。有着良好区位优势的张芝山镇在苏通大桥通车后将融入上海一小时生活圈,届时,与苏南乃至整个江浙沪地区的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将大大增强,交通上的便利以及政策上的优惠不失为投资者的明智之选。

经济发展

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5602万元,财政收入291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1元。张芝山镇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完善农村经营管理机制,农业结构调整成交明显。形成具有张芝山镇特色的七大农业专业基地。一是私营业主徐平的光明奶牛养殖场,饲养奶牛146头,年产值130多万元,已通过省无公害基地的验收。二是陈盘祥投资150万元建办的万羽种鸽场,饲养美国落地王鸽8000对,年销售乳鸽10万多羽,实现产值85万元。三是陈宗杰万羽蛋鸡养殖场,饲养蛋鸡近2万羽。四是沈石华投资兴办百头养猪场,年出售壮猪520头。五是施文忠投资50多万元,租地30多亩,建办“苏通苗圃”,种植市场紧俏的花卉苗木。六是茅宗渲投资100多万元,在塘坊村片地7亩,兴办养鹿场,已有商品鹿62头。七是王念祖投资120多万元,租地26亩,建立贝亩种植基地,成为张芝山镇贝母面积最多的的种植户。张芝山镇贝母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建立4个村级合作经济组织,塘坊村乳鸽生产合作社、薛沙村绣品生产合作社、民安村蔬菜生产合作社、兴北村药材生产合作社。

园区建设

张芝山镇大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投入400多万元加强“三园一区”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南园区建设,加快北园区“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在南、北园区开发接近尾声之机,着手中园区的开发。同时启动塘坊村家纺工业园,首开发600亩。采取“以外引外、委托招商、小分队招商”等多种招商途径,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抓、外资内资一起引,推进该镇招商引资工作向纵深发展,张芝山镇被通州市政府评为“项目建设先进镇”、“示范工业园区”。张芝山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交明显,被评为“南通市安全镇”,捧回通州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定杯”。 通州市首家乡镇“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在张芝山镇成立。张芝山镇拨出专项经费购置微机及相关软件资料,建立规范的人民调解庭,制定回避、督察、奖惩等13项制度,从镇综治办、司法所、保安队等单位选派骨干从事日常工作,“法院管不着、村居管不了、乡镇管不好”的社会矛盾,均由“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处理,整合综治、司法、文卫23个部门和单位的民调人员协同参与调 解工作,按照公正、公开、廉洁、市郊的原则,实行免费咨询、免费调解、免费服务。“社会矛盾调 处中心”初显成效,成为为民排忧解难的“老娘舅”。推进自来水引江供水工程,投入资金300多万元,从石江公路川港段引江总管上接管(全长4.2公里)引水,成为通南片第一个饮用长江水的乡镇,加大投入,加强镇区环境整治和秩序整顿,镇容镇貌发生显著变化。

队伍建设

张芝山镇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责任感强、业务水平高的人民调解员队伍。随着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矛盾纠纷骤然增多,并出现内容多样化、成因复杂化、范围广泛化,对抗程度不断加剧和化解难度不断加大等新特点。加之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劳资关系等引发的新型社会矛盾纠纷。这对人民调解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首先张芝山镇狠抓自身队伍建设,注重镇调人民调解委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开展经常性的爱岗敬业教育,提倡乐于奉献的精神,要求每名同志工作作风务求踏实,解决问题务求公正,接待群众务求热情。其次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调解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了大力提高调解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实现依法调解,张芝山镇每年都要对人民调解员组织4次以上以业务素质为重点的培训,并进行书面考试,合格的持证上岗,不合格的进行再培训。张芝山镇共有专业人民调解员143名,其中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38名,占26.5%;高中文化程度的71名,占49.6%;党员112名,占78.3%;三老人员22名,占15.4%。专职调解员43名,占30%。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张芝山镇调解员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为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网络建设

加强网络建设,及时发现、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建立调解网络,及早发现纠纷苗头,及时掌握纠纷动态,做到早预防、早化解。张芝山镇在原有11个村(居)调委会的基础上,又在三个工业园区建立了综治指导站,设立园区综合调委会,负责工业园区的民调纠纷的调处工作。在人流量相对较多的农贸市场,也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对超过200人的规模企业均要求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在村民小组、车间班组分别设立调解小组,每个村民小组还物色2-3名信息员,这样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三级调解组织网络,对三级调解组织,张芝山镇做到每个调委会每半月开展一次纠纷排查,对重大节假日进行突击排查,通过严密的组织网络,经常性的排查工作,真正使全镇的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及早化解在萌芽状态。

信访工作

创新工作载体,拓展业务范围,实现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有效对接。如何发挥好人民调解工作在新形势下的积极作用。张芝山镇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探索。2003年5月,该镇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张芝山镇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人民调解发展的新思路。率先在全省成立“以人民调解为主体,由综治牵头、司法为主,实行资源整合、各成员单位整体联动”的调解工作新模式,并成立了张芝山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与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合署办公,统一实行一个窗口对外、统一受理、归口管理、依法办理、限期处理。设置了登记受理制度、排查制度、回避制度、督查回访制度、廉洁自律等23项工作制度,通过切实可行的制度来规范新时期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形成了调解资源整合,调解体系完善,调解机制联动,调解功能提升的新人民调解工作格局。该镇同时将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建成化解矛盾的实践基地、法制教育的宣传基地、沟通干群关系的示范基地、年轻干部的培训基地、社会稳定的保障基地。并规定新任村干部必须在其中工作半年以上。同时还于2005年实现了五大对接(公调对接、检调对接、诉调对接、信调对接、劳调对接)解决了公安管不好、法院管不着、政府管不了的尴尬问题。 张芝山镇

从2003年5月以来,张芝山镇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46起,调解率达100%,成功率达99.1%,实现了“四无”的工作目标(即无民转刑案件、无群体性上访案件、无越级上访案件、无群体性械斗案件),为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2004年江苏省人民调解工作现场会该镇作为主要参观点,受到了与会人员的肯定。中央电视台曾先后4次对张芝山镇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予以了报道,中国各地到张芝山镇参观学习的人员络绎不绝,先后接待来自北京、上海、新疆、黑龙江、辽宁等省市的同仁。2005年6月份,美国梨铧协会的伊万斯博士和爱丽丝教授慕名来张芝山镇调研,对张芝山镇的调解工作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并欣然提笔:2005年9月20日,中组部、中宣部、中央政法委等部门又联合到张芝山镇调研,对张芝山镇的调解工作予以了高度评价。张芝山镇优化调解资源,实行调解力量整体联动的调解新模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得以广泛推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22: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