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油旋儿
释义

油旋是济南的小吃,是一种漩涡状葱油小饼,因形似螺旋,表面呈金黄色而得名。油旋外皮酥脆,内瓤柔嫩,葱香透鼻。

简介

油旋儿,在济南已有百多年的历史。济南较早经营油旋儿的店家是清朝道光年间的凤集楼。到了光绪二十年开业的文升园饭庄,以经营众多地方小吃而闻名泉城。此家饭庄生产的油旋儿用章丘大葱和面,熟后葱香味浓郁,层次分明,外酥内嫩,久为食者称道,后为饮食同业人广为仿制。

4 0 年代开业的聚丰德饭店接过了这一名小吃,并加以改进,增添了马蹄油旋儿、蛋黄油旋儿等。前不久,有位早年从济南到台湾的老先生回济探亲,要做的头一件事就是去尝一尝老济南的油旋儿。

老济南人吃油旋儿是颇讲究的,大多是趁热吃,或配米粉,或配馄饨,另有一番滋味。

起源

油旋最早出现在济南是清朝时期。相传油旋是清朝时期的徐氏三兄弟。(今齐河县)去南方闯荡时在南京学来的,油旋在南方的口味是甜的,徐氏兄弟来济南后依据北方人的饮食特点将油旋的口味改成咸香味,一直传承至今。清代顾仲编著的《养小录》中这样记载油旋的制作:“————和面作剂,擀开。再入油成剂,擀开。再入油成剂,再擀如此七次。灶烙之,甚美。”据说道光年间济南城里的凤集楼是较早经营油旋的店家,光绪二十年开业的“文升园”饭庄,曾以经营油旋等众多地方小吃而闻名泉城,民国初年时,济南有十几家经营油旋的店铺,油旋成了当时名扬全国的小吃。

油旋制法

原料:面粉。

调料:猪大油,精盐,葱米,花生油。

制法:1、用上等白面加水和软,稍饧后,揪下一个剂子,揉匀后,擀成薄皮,将葱油泥(用猪板油加大葱剁的泥)抹在面片上,边卷边抻,至面皮极薄,卷成螺旋形圆柱。

2、放在擦过油的鏊子上,用手按扁至直径8厘米、厚2厘米左右圆饼,烘至两面挺身,再放入下面炉壁周围烘烤,中间翻烤一次,至深黄色即熟。

3、取出后趁热将有旋纹一面的中间用手指压出窝,即成多达五六十层的油旋。

传承

油旋出现在济南与徐氏三兄弟有关。清朝时期,济南有徐氏三兄弟做餐饮,后到南京学来了油旋的做法,但当时其比较适合南方人口味,是甜香的,徐氏三兄弟根据北方人的口味将其改为咸香,一直传承至今。解放前,济南做油旋最地道的属光绪二十年开业的文升园饭庄,苏将林的师傅耿长银年轻时就是文升园饭庄打制油旋的头把好手。

苏将林,济南油旋最后的守望者,1958年,毛主席到济南考察时,吃过苏将林做的油旋儿。苏将林说,把油旋推向全国、使它成为全国名吃的是师傅耿长银。他说,耿长银后来离开了文升园,在现在的北洋大戏院附近卖油旋。1956年,济南召开名吃大会,耿长银打制的油旋被选为名吃,并推向了全国,耿长银因此调入聚丰德饭店。几个月后,苏将林来到聚丰德,按老传统签订了拜师协议,由此成为耿长银惟一的徒弟。苏将林说:“我是按老办法学徒的,先让师傅考察了一年,这一年里只砸焦子(焦炭)烧火、和面、洗案板。师傅做面案时会把门关上,屋里只有他一个人。后来师傅认为我还是块料儿,才正式教我手艺。”苏将林说:“耿师傅教的打油旋的每个工序都不允许有半点儿马虎,他说不能为挣钱偷懒,偷工减料更不行。如果那样的话,对不起吃油旋的顾客,对不起这门传了上百年的手艺。”当然,苏将林并非只会按老传统打制油旋,他也有过创新:鸡蛋油旋、马蹄油旋、寿桃油旋均出自他手。但创新归创新,有一条他是认准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改,创新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的,不是乱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5: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