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应元书院 |
释义 | 应元书院,位于广东广州。清同治八年(1869)广东布政使王凯泰创设于粤秀山麓应元宫。每年二月十五前进行甄别,选举人入学,录取正课30名,外课10名、附课25名。修业以备应考翰林,为广东书院中程度之最高者。 中文名:应元书院 拼音:yingyuanshuyuan 所在地:广东广州 建造时间:清同治八年(1869) 简介应元书院,位于广东广州。清同治八年(1869)广东布政使王凯泰创设于粤秀山麓应元宫。每年二月十五前进行甄别,选举人入学,录取正课30名,外课10名、附课25名。修业以备应考翰林,为广东书院中程度之最高者。每月考课两次,初二为官课,十六为师课。考课内容为“四书”文1篇、帖诗1首。官课并附古学或策论、赋,至十六交卷。制艺、帖诗卷,皆为白折誊写,格照翰林院式,古学课题用殿试卷誊写,诗赋照庶吉士散馆式,策论照新贡士殿试式。正课每名月给膏火银3两、外课每名月给膏火银2两,附课不与。课考首名奖银1两,二三名各奖8钱,四五名各奖5钱,六至十名各奖4钱。同治九年规定会试者之公车费为正课银50两、外课银40两、附课银30两。书院有银2万余两,发商生息充用。设刻书局,刻有《朱子语类》40册。设院长1人,由“词林显达,品正学纯”者担任,每年聘仪、修金、薪膳、节仪等共银800两。设监院1人、绅董1人,办理各项院务。院舍中为乐育堂,右为红杏山房,左为仰山轩,堂前有堂3楹,匾题“正谊”、“明道”,东为监院室,又东为梅花书屋,再偏为董事所,有中门、大门等。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月废。由两广学务处改为广东先贤祠,迁奉各书院历任山长牌位于其中,委绅董管理。二十四年与相邻菊坡精舍合并,建立存古学堂。民国间改为广州市立一中。 对联岳峙层霄,海内斯文尊北斗; 雷鸣昨夜,天公有意属南州。 清代王凯泰题仰山轩 讲帷弦诵知春至; 上苑风光度岭来。 清代王凯泰题红杏山房 三台奎曜临南越; 八座文星拱北辰。 清代王凯泰题奎文阁 瑞兆岂无因,不负隔年谈柳叶; 科名原有定,适逢佳会种梅花。 清代王凯泰题讲堂 桂海敷文,想旧学商量,犹是秀才风味; 蓬山有路,愿及早砥砺,早储国士经纶。 清代胡瑞澜题乐育堂 筑室兆佳名,看九转成丹,早登绝顶; 论文依胜地,愿百川学海,共溯传心。 清代王凯泰题乐育堂 开阁集群英,到处宛如逢旧雨; 和羹期异日,诸君何以对名花。 清代王凯泰题十三本梅花书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