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印度野牛 |
释义 | 印度野牛(Bos gaurus)外貌似黄牛但体型巨大,是世界上现生野牛中体型最大的种类。因四肢膝盖以下的毛白色,故又名“白袜子”。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原始阔叶林中,常远离人家住户,主要晨昏活动,也有在夜间的。嗅觉和听觉极为灵敏,性情凶猛,遇见敌害时毫不畏惧。发现有人接近,会迅速逃走。以啃食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竹叶、竹笋等为食。在森林中,几乎没有动物可以伤害它。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级别。 中文学名:印度野牛 拉丁学名:Bos gaurus 别称:野牛,野黄牛,亚洲野牛,白袜子,白肢野牛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哺乳纲 Mammalia 目:偶蹄目 Artiodactyla 科:牛科 Bovidae 亚科:牛亚科 Bovinae 属:牛属 Bos 种:印度野牛 B. gaurus 分布区域:国内见于云南南部和西部;国外主要见于印度和东南亚。 英文名:Gaur 外形特征印度野牛也叫野牛、野黄牛、白肢野牛等,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牛,以体躯巨大而著称。雄兽的体长为250~330厘米,尾长70~105厘米,肩高195~220厘米,体重650~1000千克,雌兽较比雄兽小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头部和耳朵都很大,眼睛内的瞳孔为褐色,但透过反光,常呈现出蓝绿色。鼻子和嘴唇都呈灰白色。额顶突出隆起,肩部隆起然后向后延伸至背脊的中部,再逐渐下降。四肢粗而短。尾巴很长,末端有一束长毛。 体毛短而厚,而且很亮,毛色随着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有差异,颜色最深的是成年雄兽,近于黑色,雌兽呈乌褐色,幼仔和亚成兽则是淡褐色或赤褐色。但无论雄兽、雌兽或是幼仔,四肢的下半截都是白色的,就像是穿了白色的长筒袜,所以被叫做白肢野牛,在产地更是被形象地称为“白袜子”。 雄兽和雌兽均有角,但雌兽的角较小。雄兽的双角非常雄伟,弯度相当大,由额骨高起的棱上长出,先垂直上升,再向外弯,复又向上,最后角尖又向内并略向后弯转,长度可达60—75厘米,基部粗约45厘米,两角之间的宽度达90余厘米。角的颜色主要是淡绿色,只有角尖为黑色,靠基部的四分之一较为粗糙,以上的大约四分之三部分则很光滑。 分布范围印度野牛为典型的热带种类,是世界上最大的牛科动物。国内仅见于云南南部和西南部(包括怒江以西的腾冲至瑞丽的西部边境地带);国外主要见于印度、缅甸和东亚诸国。 生活环境多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热带、南亚热带原始常绿阔叶林区,低热河沿岸,远离人类住地。 生活习性印度野牛有垂直迁移的习性,夏季多在海拔较高的山上,冬季则逐渐下降,活动范围较广,过着游荡的生活,没有固定的住所。喜欢群居,但群体不大,由数只到20~30多只不等,以雌兽、幼仔和亚成体组成,其中有一只体形较大的雌兽为首领。如果发现异常情况时,就会用鼻子哼气,整个群体立即奔逃离去。虽然躯体十分笨重,但在受惊逃跑时,却非常迅速。如果领先的几只跑得太快,在跑了一段距离后会停顿下来,等待落后的个体跟上时再一起前进,表现了群体中团结互助的情感。 成年雄兽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是独自栖息,或仅有2~3只在一起同栖,所以多是“孤牛”,仅在发情期回到群体中生活,交配之后再离开。觅食主要在早晨和黄昏,炎热的白天则躲在密林深处进行反刍和休息。以野草、嫩芽、嫩叶等为食,特别喜食嫩竹和笋,也常常舔食盐碱。它的听觉和嗅觉都非常灵敏,在密林之外迎着风也能闻到350米以外的气味。 生长繁殖印度野牛每年11~12月发情交配,此时雄兽之间难免发生一场激烈的争雌格斗。在争斗中,双方以坚硬的角作为武器,互相剧烈撞击,并发出大声吼叫,其声音可以传到1公里以外的地方。雌兽的怀孕期约为9个多月,每胎仅产1仔。初生的幼仔的体色为淡褐色或赤褐色,2~4岁性成熟。寿命为20~30年。 主要天敌在自然界中,能单独对印度野牛的构成威胁的天敌,只有凶猛的孟加拉虎和印支虎。不过,就是连威猛的老虎也不敢轻易招惹体大力强的成年印度野牛(换句话说就是对印度野牛敬畏三分),被老虎杀死的印度野牛65%为幼崽或老年野牛。 印度野牛发现有人接近,会迅速逃走。只有在被人射杀受伤或被逼走投无路时,才会变得凶狠,对人进行攻击。 此外,雌兽在携带幼仔的时期,也勇猛异常,如果见到有人走近,便会误认为来者会伤害它的幼仔,因而奋不顾身地扑过来。 保护级别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易危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