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衣冠南渡
释义

西晋末,晋元帝渡江,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中原士族相随南逃,史称"衣冠南渡"。 唐刘知几《史通·邑里》:"异哉,晋氏之有天下也!自雒阳荡覆,衣冠南渡,江左侨立州县,不存桑梓。"后用以借指唐"安史之乱"后,中原士庶避乱南奔之事。也指北宋末,宋高宗渡江,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中原士庶南迁之事。

名称:衣冠南渡

出处:史通?邑里

作者:刘知几

创作年代:唐朝

解释:指代战乱时,中原士庶南迁现象

概述

西晋末年,中原地区大乱。周边部族内徙建立割据政权,酿成永嘉之乱,建兴四年(316年)匈奴王刘曜攻陷长安,俘虏晋愍帝,西晋亡。中央朝廷受到威胁,晋建武年间,建武元年(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准备到建康(今南京)建都,任王导为丞相军咨祭酒。东晋渡江后,中原汉族士族等臣民相随南逃,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王导依赖南渡的北方士族,团结江东豪强,协助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

衣冠介绍

“衣冠”在本体上指的是衣服和帽子,泛指的是人用来遮体的一切物件,其深层次的意义是所谓的汉民族建立起来的文化和文明。

孔夫子曾说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句话的意思是指,没有管仲管子,我们就被蛮夷化了。因为中古时代的北方游牧民族是披发(散乱着头发)左衽(与汉族的右衽相对)

汉族地区的服装是左前衣襟向右拉掩住右襟,而当时的北方游牧民族是右前衣襟向左拉掩住左襟,但是这种规范不能绝对化。

这就是衣冠在文中确指文化的内在含义。下文中的介绍并不准确。

衣冠南渡在各地区的情况

福建

在福建,有“衣冠南渡,八姓入闽”之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一直处于政权分裂和地方割据状态。这时的中原地区战乱频仍,百姓们流离失所,但地处东南一隅的福建地区,政局相对稳定,于是,大批中原百姓南迁来闽。

自永嘉二年(308年)起,中原汉人开始大规模进入福建,入闽的主要八姓,指林、陈、黄、郑、詹、邱、何、胡。

衣冠南渡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也是北方汉人与闽人的一次大融合。“八姓”入闽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定居在福州地区,使晋安郡的人口激增一倍以上。乌石山道士井是当时的林姓居住处,黄巷是当时的黄姓居住处;现在还有他们的一些族谱。

这些移民带来中原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福州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江南

东晋建都江南,大量士族从华北,南下江南一带,在江南落地生根。华北士族南渡,号称侨姓,居首者:琅琊王氏、陈郡谢氏、汝南袁氏、兰陵萧氏,合称”王、谢、袁、萧”。尤以王、谢最早追随晋室南迁会稽(今绍兴),因而也得以及时掌握东晋权力中枢。

北方士族则以崔、卢二氏为首,崔、卢因家族庞大,产业过多,几乎无人南移,而后崔、卢在华北较有势力,这也是为何东晋中枢不见”崔卢”二姓的原因。刘禹锡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使世人只知”王谢”而不闻”崔卢”。

此外也有其他士族南渡,如祖逖、苏峻由原本山东迁居至江南;后期的卢循乃由北方的范阳南下。

文献记录

《全唐诗》第761卷017首

〖永嘉乱,衣冠南渡,流落南泉,作忆昔吟〗

作者:詹琲

忆昔永嘉际,中原板荡年。衣冠坠涂炭,舆辂染腥膻。

国势多危厄,宗人苦播迁。南来频洒泪,渴骥每思泉。

代表人物

王导:西晋亡国时南下,助晋元帝在江南稳固政权。

谢安:晋朝名臣,曾协助东晋在“淝水之战”中获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13:2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