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叶逢平 |
释义 | 叶逢平,福建惠安人。诗歌、散文和评论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诗歌月刊》《诗选刊》《绿风》《飞天》《诗潮》《散文诗》《散文诗世界》《福建文学》《中国诗人》《爱人》《现代青年》等报刊。 作品多次入选《中国诗歌精选》《中国诗歌年选》《中国当代汉诗年鉴》和《中国当代爱情诗选》等年度权威选本。曾荣获福建省优秀文学作品奖、中国散文诗优秀奖、《福建文学》佳作奖、泉州市政府刺桐文艺奖、泉州市年度文学奖等二十多个奖项。 诗人简介1998年,泉州市文联作协举办“叶逢平文学作品讨论会”。2008年,厦门市文联等举办“福建省青年诗人交流会之一叶逢平诗歌文本研讨会”。1999年,被共青团泉州市委等二十多个单位评为“泉州市十佳文体青年”。 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泉州市作家协会理事,泉州市作家协会青年创作委员会常务委员。 诗人自述在这诗歌的神圣感已被锐不可挡的商品大潮冲刷得支离破碎的今天,古城、木船、薯花、海鸥、惠安女……深入我无声的生活,它们仿佛万物的灵魂,以景色与生命的平静,告戒我不要埋怨生活,而应在生活的潮流中做平平淡淡的拖网者。在潮起潮落的世道上,我坚持胸怀大海之爱,不让恨成为我的主题。我没有爱的目的,却有爱的本身,它使我善良,使我懂得生命,靠近诗歌。我的诗为我保留了内心的涛声,它随时给我幸福与痛楚的回忆,也让我看到蓝色的彼岸。 在这充满坎坷的航道中,我在渔火下晾晒自己的情感,用心去感悟生活,体验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的捕捞。 这样,支撑我创作的,是一种坦诚,一种追寻,一种为追寻和坦诚所澎湃的疼痛,以及一些不安于沉默的汹涌的情绪。 ——节选自《1998年,在泉州市文联作协举办“叶逢平文学作品讨论会”上的讲话》 他人诗评打捞触礁的浪花或挖掘心底的泪水(节选) ——叶逢平诗歌印象 马兆印 泪水是看不见的,因其隐藏在内心深处,它需要外来的钝力和自身承受力的挤压,晶莹的液体才有咸涩的航道;浪花是海的魂魄,它在触礁的瞬间散射的能量,使我的打捞有了碎片的品质。挖掘与打捞是当今诗歌写作最繁重的体力活。它们的责任与使命是摈弃汉语的御寒和遮羞,然后在真诚的交流中洗涤语言的空泛和浮躁。某位先哲说:“语言,与其认为是在说明什么,不如说是在掩盖什么。”如果“说明”与“掩盖”能够拯救或唤醒诗人的防范与欺瞒,那么语言就有了理智和袒露的权力,这也是诗歌褪去语言的盔甲在和平的场所诉说和倾听的期待。作家史铁生在一篇散文中说过这么一句话:“艺术从来就不是发生在空间和时间,而是发生在更高的一维,发生于众生之精神寻觅的网脉一样的遭遇和联结之上。”如何在“遭遇和联结之上”寻觅诗歌语言的“一维”,而又不违反日常出行的交通规则,这就使叶逢平打开了自身语言的黑暗,在黑暗的歧途中用文字淘洗思想,在天明之前呈上一份追悼与揭示,再从错综交叉的小径中干净的走上灵台。 崇武属于惠安,还被称为“花岗岩石头城”,在这片浩瀚的海域里有两位诗人不容忽视,一位是浪行天下,一位就是叶逢平,他们俩兄弟被戏称为惠安诗歌的“双子星座”。前者在涂寨乡镇忙碌,后者在崇武古城守夜。浪行坚持不懈的精神是“以股养家,以诗养神,两者得兼,不亦乐乎?”可现在的股市大挫,势必已经搅乱他诗写的勤快;叶逢平则在堆积如山的盐里提炼薯花与惠安女的银饰。他主张“对生命存在的拷问,能够上升为对惠东人及现代人整体生存状态和集体深层心理的关注”,他的觉醒,洗亮了海平面眺望的姿势,也使他在地域的局部找到了制高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