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野桑蚕 |
释义 | 野桑蚕拉丁学名:Bombyx mandarina Leech纲:昆虫纲 目:鳞翅目 科:蚕蛾科 又名桑野蚕蛾、野蚕、桑野蚕、桑蚕等,分布全国南北20余个省、市、自治区。幼虫食叶为害扶桑、桑、柞、榕、柘木,构树等。被害叶片轻则成缺刻,重则叶片、嫩梢吃光,影响林木的生长。近年来,在许多主要蚕区很难发现野桑蚕的为害。 形态特征成虫雌体长15.5~24毫米,雄体长12~18毫米,翅展35~46毫米,雄蛾小。全体灰褐色。触角暗褐色羽毛状。前翅上具有深褐色斑纹,外缘顶角下方向内凹,翅面具褐色,横带2条,2带间具深褐色新月形纹。后翅棕褐色。 卵扁平椭圆形,长1.2毫米,横经1毫米,初产淡黄色,后变橙黄色,红褐色,孵前为黑褐色。非滞育卵青灰色。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40~65毫米,宽约5毫米,体棕红色或棕褐色。头小,胸部2、3节特膨大,表面凹凸不平,色泽不一,有黑褐色、棕红色等,第2胸节背面有1对黑纹,四周红色,第3胸节背有2个深褐色圆纹。第2腹节背面具红褐色马蹄形纹2个,第5腹节背面有浅色圆点2个,呈突起状,第8腹节上有1尾角,基部突粗,尾角棕红色,向后平弯。腹背上有散生黑斑。 蛹长12~23毫米,宽5~6毫米,椭圆形,初蛹棕红色,后变深褐色。末代黑色。腹节凹凸不平, 腹部下端呈三角形,翅中部深凹。前足、触角、翅芽高于体面,呈突起状。 茧长20~28毫米,宽8~12毫米,丝质,外疏内实,韧性强,有黄色、黄绿色、淡黄色、黄色隐显红色。 生活史及习性以卵在寄主枝干上越冬,翌年4月中旬越冬卵开始孵化,幼虫期分别在4月下旬至5月底,6月、8月和9月中旬~10月底。有明显世代重叠现象。末代成虫羽化后产卵越冬。 成虫多见在白天羽化,不久即交尾产卵,卵产在寄主枝条或树干上,成堆状,3、5粒1堆或数十粒成堆,排列不整齐。每雌产卵110~230粒。卵孵在上午11时和午后3时。卵历期8~10天。成虫寿命2~20天,雄成虫短。越冬卵200余天。初孵幼虫有群集性,聚集为害梢部嫩叶,3龄后分散。第1代幼虫期25天左右,第2、3代12天左右。老熟幼虫在叶背或两叶间,叶柄基部,枝条分杈处吐丝结茧化蛹。第1代蛹期22天,第2代12天,第3代14天,第4代15天。 桑蚕的天敌较多,有野蚕黑卵蜂、野蚕黑疣蜂、广大腿蜂等。 防治方法①在成虫产卵盛期后,注意摘除枝条上的卵块,并结合整枝,去除枝杆的越冬卵,压低虫口基数。同时注意各代的低龄幼虫群集期,人工捕杀,并在结茧期施行人工摘除。 ②确实必要药剂防治时,在低龄幼虫期,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乐斯本)乳油1300倍液喷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